曾經滿大街跑的昌河麵包車怎麼不見了?
01-15
不知道題主想問的是「昌河」,還是「小麵包」,前者的話,作為幾代昌河人之家中的一員,雖然現在不在昌河,但從小在昌河長大,覺得還是能來砍砍。
我個人對這個LOGO:
這個車:
北斗星:都很有感情的(還有好幾種就不截圖了),小時候各種叔叔阿姨嬸嬸舅舅以及大馬路上看到的車型,基本就是這幾種。可以說是就是坐著這些車長大的。
看這問題幾乎沒人關注,就大概知道昌河今日的處境了,還是比較傷感。
首先,昌河的歷史地位還是無廠能撼動的,國內史上第一輛微型車誕生地、九十年代持續N年微型車銷量第一,應該不少人有印象,那會兒昌河車全國滿地跑,可謂在八九十年代風生水起,對國家作出的貢獻也不可忽視。只是近些年市場地位和品牌影響力都在走下坡路,甚至中途鬧過品牌撤銷危機,還經歷了幾次易主。這麼一個可謂有歷史厚重感的大廠,說到其興衰走勢的影響,可以列舉不少,可能有有產品本身的(車型),有環境的(競爭加劇),有技術的(能耗、排放、故障率),甚至有資本的,但是最根本絕對只有一個:人。
流入
從70年代初到00年代初期幾十年的跨度,昌河一直是靠著第一代南遷的職工、早期職工和他們的後代支撐著的,內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熟人社會,而導致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人才注入量小(相對全廠職工數量),說人才注入,不得不提的是昌河的地理位置(江西省景德鎮市),從歷史上就不是以技術型人才著稱,更多的是燒官窯,經商之人和所謂藝術家,而大學也是配套了景德鎮陶瓷學院,也沒聽說有汽車專業;江西省更是以發展農耕為主,交通也不算便利。而汽車行業本身就是強物流,有複雜供應體系的行業,供應和物流著實不便,倒是帶動了省內一些小廠的發展。不知道近幾年有無變化。但是90年代的昌河就已經蓋了10棟左右青年公寓,這是我在昌河打有印象起就存在的一個大院,有那麼點大學宿舍的味道,其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內部而昌河內部,因為文化獨特(北方集體遷入),大到習俗、語言,小到請客吃飯,都和當地人風格迥異,這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環境和文化封閉,歷史告訴我們,封閉一定是不好的。因為當時昌河成績還算不錯,生活相對富裕,從而內部也產生了一定的優越感,銷售線遍布全國,走哪兒辦事都方便,突然就覺得自己是宇宙第一企業了,至少從職工層面,忽略了外部環境的變化(更多外資注入,競爭加劇,國人的用車習慣和審美變化),也忽略了自身產品不足(排放、外形等等),加上人人都覺得有鐵飯碗,危機意識不足,內部效率也不高。
流出隨著汽車私企崛起(奇瑞、BYD等),開始尋求時代最優秀的汽車人才,而昌河恰恰成了汽車界黃埔軍校,培養了幾十年的人才,卻給不少小弟做了嫁衣,從技術人員到管理層都有大量人才流失,而實際上當時昌河的第一代人早已在昌河紮根,然而當時不少人看到私企崛起的機會,加上昌河內部熟人社會帶來的僵化組織結構,讓不少有志有識之士毅然走了出去。要是昌河給力一些,改良自身體制、產品上尋求突破,思想教育上再打打雞血,鐵定不會被挖走幾人。目前的昌河汽車在擺脫了長安的殘酷剝削後亦有北汽注資,新車型的生產線也已投產,但是今日競爭壓力和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連汽企界老大都這麼說,何況昌河?
有外部因素,比如市場競爭,國家政策,內部因素,比如鈴木保守,國企制度弊端,思想保守,不肯換代更新車型。
因為有了 寶駿啊,,,只求實用性的那一代過去了,現在要求實用又時尚,所以寶駿出現了
推薦閱讀:
※開了一家長安4s店,店面展廳大概1000平方米,太寬了,可以放些什麼東西拓展一下?
※混合動力和渦輪增壓的技術哪一個更有前景?為什麼混合動力在日本和美國更流行,而渦輪增壓則在歐洲大行其道?
※如何看待 BBC 解僱 Jeremy Clarkson?
※為什麼汽車不仿照自行車把剎車設計成用手操作(方向盤附近),避免誤把剎車踩成油門的情況發生?
※實習出來去4s店想做售後服務顧問,但家裡人又說先做機修學徒,我該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