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灣大選後。中國國民黨會不會分裂?

無論是總統民調還是立委民調,國民黨都是一塌糊塗。此外內鬥還不斷。據了解,如果明年立委過半,民進黨極有可能通過制定相關方案來清理國民黨不當黨產。各種夾擊之下,中國國民黨這塊牌子明年還會存在嗎?國民黨內部的本土派會不會出走,成立台灣國民黨?


瀉藥,我個人看法是,其可能分裂(不代表一定會分裂)。

從3個角度來談,政黨機制、台灣政治環境、選後前瞻。

一.政黨機制

國民黨作為列寧式運行的政黨,有兩大特點,一為獨裁,亦即黨主席負責制;一為人才來源並不單一,來自於統治集團和非統治集團。

1.黨主席負責制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共兩黨認識到黨主席負責制出現了問題,或是不能服眾,開始改革原有的制度。

TG採用的方法是改黨主席負責製為總書記制度,實行政治局常委的集體決策,雖然一把手的職權還是很大,但比以往小了很多,政治局是實權機構。

國民黨採取的方法是增設副主席,曾經一度有一位正主席、八位副主席的情況,一把手的職責並未受到實際影響,中常會還是走過場。控制中常會議程則控制一切,黨主席裁示最大。

曾經在1996年選首屆民選台灣總統時,所有的國民黨副主席(2位)都反對李登輝,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馬英九時代搞了兩個榮譽主席、三個榮譽副主席,一個第一副主席、六個副主席(都什麼鬼),然而還是馬英九說了算,其他人就是花瓶。

這種情況的好處,是可以集中所有資源干大事,尤其是黨產和黨組織人脈的充分利用。缺點是,缺乏有效制衡,黨主席要是個傻×就完了。

有馬英九、朱立倫前後兩任黨主席,你黨藥丸啊。

2.黨員構成

李登輝時代,國民黨還號稱百萬黨員。在2000失掉政權後,第一次黨員大幅度流失,而後連戰重新登記黨員,國民黨本土化路線開始改變,出現了紀政等黨員不登記,以及對脫離李登輝路線不滿黨員的脫黨(台聯、國民黨嘉義林派等)。

2008年馬英九執政前後,國民黨旋起一波新的入黨高潮,比如大名鼎鼎的無黨籍立委蔡豪。一是表達對陳水扁八年執政不滿,另一方面表達對馬英九的期待。而後馬英九執政疲態、無方盡顯,人以國民黨藉為恥,退黨潮開始出現。馬王政爭後,一批不滿馬英九的本土派開始大規模退黨以表示不滿。朱立倫接任後,這種情況並未改變,仍在產生。

朱立倫接任後,一系列不適當之動作,比如立委提名辦法、總統初選機制、開除五寇、換柱等等加速這一過程。雖然他仍然聲稱有八十八萬黨員,但是一般估計,國民黨黨員最高不過30萬,最低可能只有十幾萬。

國民黨黨員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國民黨黨中央也不一定知道。

正是基於這一個情況,國民黨的初選要想搞掉一個人,太容易了。就是要求他連署,然後審核連署名單時,說某個人沒有交黨費,依法例並非可連署之黨員,便可將連署名單的人數往下降,降到連署門檻,那麼那個人連初選資格都沒有了。

國民黨的黨員有兩種,一個是黃復興黨部,主要是退役軍人組成。大概占國民黨黨員的三分之一,可能在8-10萬之間。這批人可以不用交黨費。另一種是普通黨員,要麼一次性交一萬台幣,要麼每年交兩百台幣黨費,維持黨員資格。

國民黨有投票權的黨員都需要交黨費(黃復興除外),很多人由於對國民黨現行政策不滿或者懶得給錢等其他原因,沒有續交黨費。

那麼後果是,國民黨初選中,三分之一不需要交黨費的黃復興黨部有著極其大的影響力,尤其在國民黨普通黨員因為不再續交黨費而喪失投票權的情況下,黃復興的影響力幾乎是決定性的。

2014年的國民黨台北市長初選,連家三代連勝文對陣八屆立委丁守中,儘管丁守中也是出自於深藍,但畢竟敵不過連勝文的根正苗紅,落選了。

還應該注意到,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組織綿密,根基極深,大部分為外省籍的深藍,或有軍旅經歷,對於中華民國和國民黨有著高度的認可和熾熱。動員能力強、向心力也很強。

黃復興的主張是保守派中的保守,鐵杆的中華民國捍衛者,也是軍公教福利的既得利益者。

黃復興掌握了近百萬眷村票,屬於國民黨鐵票,但是在1300萬選民中影響還是相對較小,又因選舉必投國民黨(或者不投票),所以不是影響選戰結果的關鍵因子

最影響選票的,大概是既認同台灣,又認同中華民國的新台灣人,以及以經濟選民為代表的中間選民。每次決定選戰結果的,大概也是這部分人。

國民兩黨的政策主張只有靠近這一批人,才可能成功。

很明顯,黃復興和中間選民的政策主張、利益要求方面完全不一致。目前的國民黨在普通黨員流失、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有越來越明顯的保守趨向。

黨主席朱立倫也一直在打中華民國牌,希望激化藍營選民的危機感出來投票(大概是因為九合一選舉泛藍窩票嚴重吧),便是明證。

如果再追溯到連勝文、胡志強的中華民國牌,不得不說。國民黨越來越保守化,離著中間選民有很大距離,離著台灣民眾的希望也有很大距離。這對於選舉型政黨而言,不是件好事。

3.黨員來源。

以往國民黨黨員來源有兩種,一個是從統治集團來,一個是從非統治集團來。

蔣經國時代,國民黨本土化策略,就是在擴展從非統治集團的名額。他也意識到,如果國民黨只是從外省人這個統治集團遴選,那麼這個統治是不穩定的。如果國民黨的人才沒有流動,或者說沒有新鮮人才加入,那很危險。

可惜,他的接任者沒有認識到。

歷史的軌跡發展到如今,統治集團可以理解為國民黨固有的領導層,非統治集團是國民黨現有領導層以外,甚至是完全沒有淵源的人的加入。簡言之,擴大黨員來源的廣泛性,以及黨員的年輕度。

理想的狀況是,形成梯度的人才、老中青三代都有,同時有廣泛的社會代表性、廣納社會各界。

國民黨黨員來源,看看中常會就好。

中常會的中常委基本上三種,台商、黃復興、地方派系和行業系統。

台商票大概有30萬、黃復興有100萬。

地方派系和行業系統則存在不同。一些基礎紮實的系統,比如農漁水利、宗教工商界等比較穩定,比如農會,全台灣大概也有近百萬票。中南部的派系,比如雲林張家班、台中紅黑派,因為民進黨的收編或者長期不得掌握資源而式微。

其他還有嗎?

不造,眼拙沒有看出來。

律師、醫生本來不是國民黨支持者的也就算了。如今農漁水利、工商宗教系統開始動搖時,國民黨的廣泛代表性開始不穩定了。馬英九對待國民黨地方派系的態度與方式,也在自拔根基。國民黨的黨員來源,開始集中於既得利益者和原有的領導層。

那麼黨員的梯度建設呢?

換另一種表示就是,國民黨黨員的年輕化程度呢?

呵呵。以台北市議會為例,年輕的大部分是民進黨人,老氣橫秋的多是國民黨人。正如前國民黨籍的台北市議員李慶元批評的,國民黨的青年只是一代一代的當里長,而沒有其他的機會。

在如今這個國民黨存亡之秋,另一位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鍾小平曾經建議黨中央,在各個立委選區大力拉拔年輕人,讓他們去參選。讓立委戰場變成國民黨訓練新人的場所,這次立委失敗不要緊,未來還可以奪回來。

似乎國民黨中央也是這麼做的。這次國民黨選舉的年輕化確實比較多。

台北市第三選區,提名人蔣萬安,是國民黨副主席之子。

高雄市第二選區,提名人黃啥來著忘了,國民黨高雄市議員之女。

嘉義縣第一選區,提名人林江釧,國民黨前東石鄉長之子。

台中市第二選區,提名人顏寬恆,前立法委員之子。

基隆市選區,提名人郝龍斌,前行政院長之子。

......

尤其是高雄選區,藍二代藍三代太多了,比如高雄市第一選區提名人他爹是原任立委、第四選區他爹是原任議員、第八選區他爹是地方大佬,等等。

一方面,對於這部分願意在國民黨危難時刻上場救援的年輕人點個贊。另一方面,那些沒有背景的青年人呢,那部分人怎麼不出來?

國民黨並沒有專門培養選舉新人的機制。或者說,曾經有,如今沒有了。

相對而言,民進黨在青年政策上比較好。派青年人選里長、選議員,經過歷練再選立委,乃至縣市長。選票是第一考量。

國民黨呢?

新黨的王炳忠說,他不入國民黨的原因是沒有好爹。

看來,沒有個好爹,在國民黨混比較困難。

再來看看2014年國民黨的縣市長提名人。別的不說,就說六都好了。

台北市連勝文,國民黨前主席之子。

桃園市吳志揚,國民黨前主席之子。

新北市朱立倫,倒不是誰的兒子,可是他老丈人是前台灣省議長。

高雄、台南反正選不上,給兩個與黨淵源不深的人。

在國民黨,沒有個好爹真的混不下去。

大部分青年是沒有好爹的,加入國民黨為啥?

早年國民黨的文宣還可以的,比如解放**啥的,對青年有吸引力。

那時候台灣的國際風波不斷,也促進了青年為台奉獻的決心。

國民黨還執政,加入國民黨也意味著在政治方面前途很大。

另一方面,那時候的領導人也重視青年政策,比如成立青年輔助委員會,徵召優秀高中生、大學生入黨等。

如上文提到的台北市議員李慶元等一大批國民黨的中堅力量就是在高中入黨的,甚至如媒體人王瑞德、台中市林佳龍也分別在高中和大學加入國民黨。

現在呢?

馬英九新成立了一個國民黨青年團,與以往的國民黨青年部相區別。

青年團和青年部的分治,使得青年部原本的職能漸乎於癱瘓,青年團成為新的國民黨青年系統。

青年團是馬家軍的組成分子,每屆青年團總團長都是黨主席欽定。

總團長在國民黨內的位階不低,屬於固定中常委席次。

但是,國民黨青年團脫離群眾很嚴重。

首先是,國民黨失去了固定的執政權,以及形象日漸不佳,對青年的吸引力減弱。

其次,國民黨遴選的青年幹部,名額少,而一旦獲得高層信任,就成為了坐在辦公室的幹部。

國民黨本來希望青年幹部們能發揮年齡優勢,深入青年群眾,拉來青年人才。可惜,事與願違。不過想想也是,國民黨用的青年幹部都是根正苗紅,這些人所代表的社會階層,即使沒有青年團也是可能參加國民黨的,但對於那些中產階層,非軍公教系統,青年們不喜歡國民黨還是不喜歡。甚至可能因為國民黨用了一些類似於藍二代藍三代而非基層出身,而更不喜歡國民黨。

國民黨的政策,也遠離青年。這個問題很複雜。

比如,政策取向偏重工商階層,青年長期不受重視,又有不公平、相對剝奪感。以及國民黨執政能力不佳。黨產、司法公正和立法院議事爭議,以及在野黨的反對和抹黑。等等。

說完了青年,我們還可以看看中層的國民黨們。

去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基隆市第一替補是謝國樑,老馬讓他代打,可是謝不上。為啥呢?有評論說,國民黨的立委轉戰縣市長的道路並沒有擴出來,這是影響因素之一。

如果當了兩屆市長,不能去黨中央,不能去行政院,還得回來當立委。何必去選市長呢?

同時,黨中央和行政院的行政資源,馬英九並不給本黨同志。重用的那些人,學者、社會人士,沒有幾個是地方選舉上來的。國民黨在戒嚴時期,黨中央和行政院的優秀人才很多來自於選舉,從地方派繫上來。老馬亂用人,直接導致這條路擱淺。

民進黨方面,縣市長和立委轉換跑道很頻繁。比如,許添財參選台南市長落敗,就去選台南區域立委;陳明文兩屆縣長任滿,就去選立委。

但是國民黨不行。國民黨人一旦離開原有的立委選區,後面馬上有人替補上來(老馬空降個人馬啥的)。再加上國民黨中生代執政能力或後期聲望真不咋地,比如卓伯源,前彰化縣長,能力不錯的,因為弟弟貪錢聲望大跌,轉任立委沒選上。否則他可是朱立倫以後最耀眼的中生代,說不定可以選台中市長呢。

國民黨以前的馬立強,基本上都是李連時期的人馬,後來的李朝卿、卓伯源栽在了貪腐上。縣市長還剩下黃建庭、邱鏡淳,但是形象不佳,執政人口不多,執政地方又不是關鍵戰區。整個中生代,基本上就剩了朱立倫和吳志揚,後面那個還沒選上桃園市長。假若沒有朱立倫,這個場景不敢想。

至於國民黨高層。故事更多。

國民黨的大佬本來是一個黨緩衝閥,有啥大事有他們來協調,國民黨出不了大亂。

正如國民黨立委吳育升所言,每次有黨難的時候,就有大佬的聲音。

馬英九呢?幹了啥

(這個部分就直接複製粘貼以前的答案了)

馬連之間:

連戰當行政院長的時候,馬英九是法務部長,後來出了岔子,馬英九宣布辭職,還說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直接打了老闆連戰的臉。

連戰後來跟宋楚瑜選2004年總統,因為兩顆子彈而輸了,連宋不幹,佔領街道要鬧事。同黨的台北市長馬英九本來應該和他們站在一邊,但是他故意不批許可,還攆這批人走。他的幕僚兼基友金小刀給出的理由是,如果連宋當選了,一個要干八年,兩個十六年,就沒有馬英九選總統了。

連戰來大陸訪問後,馬英九為了上位逼退連戰,自己選黨主席。連戰因此支持了馬英九的對手王金平,從此二人梁子就結下了。

最嚴重的問題是,馬英九上台後瓦解連繫人馬,比如台中縣長、黑派大佬陳庚金和連家關係好,馬英九就專門用台中紅派,打壓連家的勢力。

2010年,連勝文輔選時遭到槍擊,差點喪命。馬英九指示有關部門查的差不多就行了。連家認為太輕率,要求查到底,馬英九不從,這下徹底僵了。

2013年,馬英九斗當時的立法院長王金平,連勝文立即炮轟馬英九是大明王朝,暗諷他用情報機關。

2014年,連勝文選台北市長,馬英九被人抓到在黨內投票中支持連勝文的對手丁守中,後來連勝文出線,馬英九也不好好輔選。每場掃街,隨扈比選民都多,真的是拉開了連勝文和選民的距離啊。

馬王之間:

2005年兩人參選黨主席,殺得你死我活。

2008年馬英九選總統,時任黨主席吳伯雄希望兩人搭配。一個本省人,一個外省人。一個南部大佬,一個前台北市長,絕佳搭配。王金平拒絕。

2008年馬英九為了連任還做做樣子。

2012年,王金平連任兩屆不分區立委,按黨章不得連任,馬英九要選總統連任,為了安撫王金平。就改黨章,讓他連任不分區立委。

這之後,馬英九就越來越不幹人事了。

還記得當年某法案,國民黨和民進黨平手。十幾年不投票的立法院長王金平跑下去投票,支持馬英九。

後來,王金平出國嫁女兒,馬英九以其關說民進黨總召為由開除他黨籍。如果黨籍被開除,王金平就做不了分區立委了。

王金平向法院申請假處分,就是暫時凍結。台灣法院真爭氣,一二審都判馬英九敗訴。

王金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口不出惡言,感動了很多台灣人。與此同時,二人的矛盾天下人都知道。而且大多支持王金平,我也是。

後來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中大敗,馬英九被迫辭去黨主席。但是仍然垂簾聽政。

黨主席扁嘴倫支持王金平選總統,馬英九不幹。

馬英九的幕僚打電話警告王金平,如果他參選就反輔選。王金平雖然沒問題,但是王金平的老友和部下可不一定。

這時候馬英九的鐵杆部隊,大概全台灣有百分之十的樣子。全部跳出來反對王金平。

馬吳(伯雄)之間相對好一點。

當年吳伯雄當行政院秘書長的時候,把馬英九當自己的親兒子來看。

伯公一直有個心愿,想培養自己的兒子進入政壇,當然,主要是長子吳志揚。

小吳很早前就想選桃園縣長了,老馬不讓。

伯公只好厚起臉皮去找老馬,志揚四十多了,給他選縣長好不好。

次數多了,老馬說,好啦,給他選。

馬英九承諾過不選黨主席,

那時的黨主席是吳伯公,老馬先是公開表示他要競選下屆主席。

伯公得知後,為了國民黨團結,開記者會說,他和馬之間會協調,只有一個人會參選。

後來,伯公就退了下來

(連吳都有被逼下來的感覺,雖然伯公未必掌握了黨權)

所有的國民黨大佬中,大概和馬英九關係好的只有吳敦義。其他,從郝伯村到連戰、王金平、吳敦義,都有矛盾。國民黨團結,是個不可企及的夢......

(社會環境、2016大選預期以後再補了,內容好多好累,好歹把國民黨本身介紹清楚了)


以個人拙見,KMT分裂是鐵定的,怎麼個分裂法,取決於敗選後的黨主席是誰

1)如果是王金平,深藍分裂,倒向新黨

原因:理念不同,KMT內的本土派在王金平的帶領下,真的是越來越民進黨化,而深藍,作為有理念群體,肯定是待不下去,出走是肯定的

2)如果是洪秀柱,地方派、本土派出走,投向淺綠

原因:國民黨中的地方派和很多本土派,已經退化成了純粹的選舉機器,沒有一點理念可言,敗選後一旦沒有行政資源,深藍執政,綠營再不斷拔樁腳,這些人肯定會因為利益的因素從KMT出逃

3)如果是朱立倫,....

不可能,這黨主席當成這熊樣,而且作為敗選的第一責任人,敗選當天晚上肯定是辭任黨主席,否則第二天就會被人逼宮交權

KMT真心是豬啊,輸了九合一,後面緊接著輸大選,而且敗選後連像樣的中生代扛旗的人都找不到,這退伍遲早是要散啊


@樓主 回答很完整了,順手補充:

以下就國民黨黨員的組成,約略分幾類:

1. 統治集團 (黨內大老)

2. 早期的軍公教成員 (黃復興黨部成員)

3. 財團、台商 (商人,$$$利益優先)

4. 利益集團 (如樓主提到的農魚水利系統或地方樁腳,$利益考量)

5. 一般黨員 (認同政治主張)

6. 早期非志願加入國民黨的黨員 (為了升遷、公職、考績的思想正確、品性端正好學生,對找工作有幫助以及服兵役可以好好過,ex: 扁, 謝, 蓮, 族繁不及備載..)

7. 其他

括號左邊是占黨員的比例,右邊是占人民的比例,沒仔細查數字,有錯請糾正

堅定派: 1, 2 (大宗,估計佔整體人民約5%)

搖擺派: 3, 4 (小宗,10%)

立場派: 5, 7 (少數,30%)

-------------------------------------

反對派: 6 (已非黨員,55%)

堅定派想的是如何鞏固權力,但這些人年紀偏老,discount rate 隨時間越來越高;搖擺派因為黨產以及國家資源,可能在觀望,但在制度越來越透明情況下,他們必須被迫表態;立場派端看黨如何表現,一旦沒了信心,就像變了心的女友,再也回不來了。

除了以上的分類,另外要考慮本省與外省背景,雖然個人不喜歡區分這兩類人,但在國民黨體制中,無論什麼派,始終外省掌權,本土派只是抬驕,若本土派出走,以上組成就真是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了。


國民黨已經分裂N次了,從新黨到親民黨,哪個不是從國民黨里走出來的。所以分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台灣的政治圈從來都是鬆散結構的。


黨派鬥爭永遠是國民黨的軟肋。從大陸到台灣...


早就分裂了不是么?


中國國民黨已死,輸得太慘,太悲傷了。感覺就像是被強姦了。


國民黨本來組成就很鬆散。。。。這點 就很容易被人家逮住機會 安插間諜 導致核心被擊破~


大選後,國民黨應該會進一步走向本土化。王金平的路線估計會佔上風。

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下,去掉黨名中的「中國」二字也許更有利於國民黨的發展。


國民黨一直在分裂,親民黨、新黨就是分裂出來的。斗膽臆測,2016大選後,國民黨將進一步分裂,其中以黃復興黨部為主的數十萬黨員可能繼續以國統綱領為旗幟,拉攏新黨。而本土勢力(含外省二代、三代)將組建新的政黨,政見則採用中間路線。


推薦閱讀:

為何兩岸間有「一個中國」原則(與一方建交就要與另一方名義上斷交),而朝韓間卻沒有「一個朝鮮原則」?
如何解釋此人用推背圖預言成功?
如何看待千島湖事件對兩岸關係造成的影響?
大陸和統和武統如何選擇?
在兩岸關係立場上,中共較喜歡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洪秀柱,還是朱立倫呢?

TAG:政治 | 兩岸關係與發展 | 中國國民黨 | 台灣大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