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房價理論值和哪些因素有關?
很多城市本地人,將自己的房子租給外地人,這是一種「本地稅」嗎?
那麼,在城市化階段,城市的房價是否和外地人的多少或者收入有關係呢?--------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離不開城市,歡迎關注討論。
房價當然是供求關係決定,需求包括了人口流入速度和常住人口收入(取決於城市的產業結構,如是高利潤的第三產業還是低利潤的一二產業)。供給方面是政府放地情況,理論上城市可開發土地無限(耕地保護是瞎扯,因為沒必要非在中心城市種地),只要修地鐵就是了,地鐵到哪城市到哪。通地鐵導致地價上漲,從而政府有錢修更多的地鐵通到更遠,所以城市理論上可建設用地無限大(北京五六環之間的面積是五環內2.4倍,大都荒地,地鐵快全覆蓋了,都能蓋高樓),具體說來:
如果是自住為主的城市(如二三四線),用當地常住人口的房價收入比作為房價指標,已城市化國家一般是5左右(5倍家庭年收入),因此從58同城看各地工資和房價,二三四線城市房價是合理的(中國有房產證崇拜和丈母娘,獨生子女之類因素,10以內都是合理的)。
如果是一線城市,房產投資屬性很大,買房的很大比例不常住,如外地富人,甚至就是在本地工作的人,由於公司搬家或買的太偏(因為買不起)導致上班跑斷腿,最後也是出去租房,買的房子變成了投資品,因此一線城市租售比是房價指標。如投資一個500萬的北京房子,租售比2%(一般情況,三環甚至很多1%),如果利率4%,每年就是虧2%(如果是貸款來的虧更多),但是如果房價漲2%以上就回本了(過去十幾年情況)。這2%類似國外的物業稅吧,是持有成本,也可以看成你說的本地稅?雖然這麼說有些奇怪。
因此一線房價的下跌底線就是租售比接近利率吧,起碼和放銀行一樣了(實際要高於利率很多才行,如美國日本很多城市租售比8%了人們還不買房,除了物業稅費,出租心太累也是原因)1.供給:當前有多少供給,未來十年有多少供給;
2.需求:當前有多大的需求量,未來十年有多大的需求量。
房價與收入無關,與房租無關。支持 @圖靈don 的答案。
這這個基礎上,考慮現實玩家策略。
世上還有什麼產品如同房子這般,「欠錢dai kuan」都想買?
衣食住行,基本都是剛需,屬於最基本的「安全感」追求。
正常情況下,靠工資肯定是買不起房子的。
但是向銀行借錢就能買得起,所以在中國是這樣的情況:
1.分稅制讓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來源高度依賴於「賣地收入」,地方政府是最大的「地主階級」。
2.中國文化和制度建設讓民眾「特別沒有安全感」,所有人都只有一個目標和想法「好好工作,賺錢買房。買房了,必須好好工作還貸款」
3.購房貸款,成了銀行最穩定的收入來源。客觀來說,也杠杠的放大了「消費者購房能力」沒破之前不能說是泡沫。中央政府不可以停止銀行的這項業務,停了房價一定到頂。但是不停,業務又繼續進行,房價節節高。所以說「房價綁架了銀行,銀行綁架了中央政府」
4.購房表面看起來是升值了,實質是資本投資渠道封閉導致,很多城市裡的老百姓資產很多,現金不多。畢竟房子再怎麼值錢,也不能賣,只能住著。再加上不斷的升值中,還不如多買,「從來就沒想著要賣」。
5.地方政府希望房價上漲,因為他們可以拿到中間(50%+)的利潤,銀行不希望房價跌,因為會增加他們的金融系統性風險。中央不敢真的讓房價跌,因為銀行壞賬一來,政府融資困難,銀行已經上市了,再騙一次股民錢來彌補壞賬也困難了。
「已經購房的民眾實際上是享受著房價上漲帶來的快感」
世界分為兩撥人,已買房的,和沒買房的。
年輕人 VS 中老年人以及地方政府,銀行,中央。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沒有資源,沒有房子,又必須生存。他們是註定「加班加點,累死累活」的一群人。
產業升級,尋找別的循環增長點,別在依賴於房價了。
這群年輕人總理說了:「支持他們全民創業,全民創新」。
接下來,怎麼玩呢?年輕人的創業不是瘋狂行為,社會焦慮症。
我更喜歡這麼說:「今天不是年輕人創業,而是創業者年輕了。」怎麼理解?
在以前,創業者要先累積人脈,技術,資源,知識到了30+才出來創業成功率會比較高。
現在,互聯網帶給年輕人更快更多的知識和學習能力,創業者還是那群人,那群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人生的人。只是現在他們不再等到「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再去創業了。
現在的「知識成長速度」讓他們更快的累積到足夠的程度。所以:
「不是年輕人都去創業了,而是創業者年輕了」
資本不傻,每天都在找這些控制下一個未來的人。
說回到題主的問題,房價上漲和什麼有關係?
上漲只是表面現象,本質是:
1.貨幣多了,2.城市生產效率高了,3.城市化進程(城市每多一個人,對整體的效率都是一點提高,這個人的綜合素質越高,對整體效率的提升越大)4.本地人那叫做(先到者優勢)5.只要後面還有人來,房子還有人要,房價就一直漲。中國的房價和很多東西都是掛鉤的。一,土地,政府拍賣土地,開發商拿地成本高了 那麼自然就會提高房價。二,稅收 ,印花稅,營業稅,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土地建設稅,城市建設稅,契稅……基本在40%左右 三,市場,也就是所謂的供求關係。四,開發周期,時間越長,財務成本越高。
再來說其他小項目,1,地段,無可非議好地方房價自然高2,配套,包括但不限於 教育配套 商業配套 交通配套 市政配套 等其中教育配套因為其特殊性將成為影響房價的主意因素 3,規劃,低密度房子永遠高於高密度的高層 商品房永遠比經濟適用房貴 社區規劃就是一個主要原因 規劃包括了項目的容積率 綠化 樓間距 公攤 朝向 採光 樓棟 電梯 等等一系列不應該是和名校的數量掛鉤么
槍杆子里岀正權。。。。。。房價。想通裡面的邏輯關係,就一目了然。(舉個例子便於理解:經 濟學家都說房價的租 售比不合理,假如租房跟買房特權一樣,『買房有各種特殊權利』 商品房可以買賣,民房不許,商品房可以岀租,民房不許!你用腳趾頭想一下,租金會如何變化呢?真正力量在哪裡呢?)
流入人口
推薦閱讀:
※「劫富濟貧」是「正義」嗎?
※有哪些省份和城市正在崛起?
※珠三角會率先進入發達世界么,何時會?江浙滬、京津、呼包鄂誰未來競爭力會超過廣東?
※中國一線城市房價是否拉低了相當一部分 一線城市80 後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