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2的裝甲防護,與梅卡瓦4比如何?喬巴姆裝甲的特色在哪裡?


馬克,有空來答。

有空了,先來講講梅卡瓦4是怎麼回事。

關於世界最強重型步兵戰車梅卡瓦IV的設計思路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確幾點:

1,以色列的穿甲彈和火炮技術都還不錯(L7最出名的彈種M111就是以色列人搞出來的),但在搞不到先進發動機和裝甲技術的情況下MBT的抗穿能力非常堪憂。貝卡谷地坦克戰某個M60營在1500米距離上和猴72對射結果慘遭團滅,整個貝卡谷地坦克戰中以色列人中沒有一例正面交戰摧毀敘利亞猴72的戰果,這已經非常能說明問題了。

2,以色列人的步坦協同和戰場控制能力要遠遠優於對手,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3,以色列和敘利亞、約旦、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媾和後,正面野戰的壓力急劇降低,治安戰場合大幅增加。

所以我們來看看梅卡瓦的幾個設計思路

1,大傾角炮塔和物理厚度不錯的積層裝甲來保證對中小口徑HEAT戰鬥部的防禦力。治安戰場合遇到的最常見的反坦克武器是RPG、RPG和RPG,這是毫無疑問的。梅卡瓦的大傾角炮塔和車身物理厚度還不錯的積層複合裝甲能夠保證在RPG7等級HETA戰鬥部下的生存能力。

2,迫擊炮、並列機槍和步兵艙的設計提升出動效率。眾所周知以色列是一個極度缺乏兵員的國家。迫擊炮、大口徑機槍和步兵艙的設計讓梅卡瓦被大家調侃為「史上最強步兵戰車」,但實際上這個設計能夠讓梅卡瓦身兼MBT和IFV兩職,在日常低烈度的巡邏任務中節約部隊提升出動效率——眾所周知坦克是一種視野很瞎的武器,即使是帶有獨立車長周視鏡、各種夜視設備的主戰坦克,在視野上也不如一個普通的步兵。這也決定了在治安巡邏的場合,坦克不適合單獨出動,而是要帶上IFV或者其它能夠搭載步兵的車輛,而能夠搭載步兵、具有不錯反步兵火力的梅卡瓦則不存在這個問題。不僅如此,梅卡瓦由於相對於IFV和輪式車輛來說厚重得多的裝甲也更適合在治安戰場合保護人員。

3,發動機前置保證車體正面被穿後的人員存活。前面已經說過,裝甲技術止步於「三合板」以色列人實際上在對抗80年代之後的穿甲彈上沒什麼好辦法。而基於兵員的缺乏,每一個人員對以色列軍隊來說都是寶貴的。這也是梅卡瓦採用發動機前置的一個重要原因——既然依靠裝甲無法保證車身不被擊穿,那麼就用發動機艙前置來保證車身被擊穿之後人員的存活率。當然,以色列良好的步坦協同和對戰場的控制力也讓他們有了在坦克損毀後回收車組成員的信心。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下面上幾張圖輔助說明一下。

梅卡瓦側面受損後的樣子。根據說明是吃了一發俄羅斯的「短號」重型ATGM。

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車身側面,梅卡瓦也採用了物理厚度不低的複合裝甲(即使是最簡單的非約束積層裝甲),對HEAT戰鬥部的防禦力不低。這在各國MBT設計中是絕無僅有的。

炮塔正面受損後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炮塔正面裝甲也採用類似的間隙+三合板的結構,在對抗現代APFSDS的情況下顯得有些不夠看。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梅卡瓦炮塔正面的傾角非常之大,這樣能大大增加穿甲彈從正常角度入射時需要穿透的物理厚度。在裝甲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種有效利用現有技術的設計。

那麼最後是對梅卡瓦的結論部分。

平心而論,梅卡瓦是以色列在技術局限的情況下,根據己方部隊日常作戰需求研製出的一個很不錯的坦克系列。簡單的說,這種坦克強調全面防禦,強調對提升人員的存活率,強調多任務能力,正面通過巧妙的設計也有一定對抗穿甲彈的能力,是一種很適應以色列國情的好坦克。

當然,注意限定詞,「適應以色列國情」。出了以色列特有的環境放到其他國家,梅卡瓦就顯得極其平庸了。

如果有腦殘粉要無腦十大MBT、世界最強防禦什麼的,我也只要用「呵呵」兩字來應對了。說實話,斗獸場單挑的情況下我甚至懷疑梅卡瓦IV能不能打贏義大利人的那個攢機貨公羊C1。

最後上一段以色列人自己的說法,從中我們應當能夠看出梅卡瓦獨特設計的價值所在。

據以色列《環球報》援引「梅卡瓦」坦克項目負責人提供的信息指出,以軍投入「梅卡瓦」2/3/4型坦克共400輛。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發射各種反坦克導彈計500枚。戰中有50輛「梅卡瓦」坦克被反坦克導彈擊中,另有2輛被地雷炸毀。在被擊中和炸毀的坦克中共有208名乘員,其中23人喪命。按以色列國防軍公布,在被擊中的「梅卡瓦」坦克中,有22輛遭到貫穿性損害,占被擊中坦克總數的44%,低於第5次和第4次中東戰爭的47%和60%比例。

只有10%略多的坦克乘員在坦克被擊中後喪生,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很優秀的數據了。

晚上有時間再更喬巴姆裝甲的介紹部分。

更新一下貝卡谷地坦克戰的相關文章,大家感受一下梅卡瓦I的駕駛員面對猴72時的心情。


感謝各位錯愛

文中大段引用出處之前註明在下方這次改在上面

ZT紅外論坦克-陸軍版

並不是說紅外6904這人有多NB或者多權威

數據有了,來源有了

所以詳盡

看得懂的自然懂,看不懂的就算了吧

另外一個關於二戰時期分析很深刻的文章

長身管IV號坦克的沒落,強弩之末的「德意志軍馬」

原出處未能找到見諒

還有我評論里說的對穿是口誤

指的是互相穿透不是可以將對方射穿...這個鍋我背2333

-----------------------------------------割----------------------------割---------------------------------割----------------------------

這是黑 挑戰者II
最狠的問題

喬巴姆是貧鈾裝甲他娘

一般通用的說法是英國「喬巴姆」裝甲屬於複合裝甲,是1976年由位於喬巴姆鎮的國防部下屬車輛工程局研製的,它由鋼裝甲板中間夾幾層陶瓷塊組成,外層裝甲板用高強度鋼製成,陶瓷板按照砌牆的方式一塊一塊地驛入鋼裝甲板之間,這樣可使外金屬層和中間陶瓷層的膨脹情況一致,避免陶瓷層襯片破裂。這種裝甲和其他複合裝甲一樣,主要降低竅主裝葯破甲彈的穿透能力。由於陶瓷是一種高硬度低韌性材料,彈丸經過這種材料時,就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具體地說,當一發空心裝葯破甲彈穿透外層鋼裝甲打到陶襯片上,在應力作用下陶瓷發生破裂,產生的陶瓷粉末使彈丸推動能量,這樣彈丸爆炸產生的金屬射流不再穿透後面的陶瓷層,陶瓷複合裝甲雖然抗彈性能強,但它的重複抗彈性能差。目前,各國先進主戰坦克大多採用了類似「喬巴姆」裝甲的複合裝甲。

梅4么。。。。這是什麼鬼?

複合裝甲是針對使用RHA會超重(例如梅1的58噸)

複合裝甲對抗破甲彈的等效比已經超過1:1了,尤其是面對聚能裝葯,1:2甚至1:3 1:4能達到。所以,等效厚度首選地已經不是RHA了

對於脫穿,現代約束型陶瓷裝甲的等效能力已經超過了1:1

梅卡瓦這東西確實被神話了,當年搞梅1的時候,整個西方都沒有合適的複合裝甲,喬巴姆那時候英國人自己還沒有用上,更不可能出售,美國人也還在摸索,而以軍方又要求防護第一,保護成員的生存放在第一位,這讓設計者絞盡腦汁也無法滿足正面的防護要求,最後想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炮塔採用超級大斜面,通過傾斜鋼板增加防護厚度,但是這個辦法對車體正面的防護無能為力,萬般無奈之下,只好一改常規,把碩大的發動機搬到正面充數,這樣一來,整個動力艙都可以算作「正面裝甲」了

早期的MK1用的就是勻質鋼裝甲,為了達到設計防護值,只好不停地增重,結果在70年代就搞出來一個重達58噸的一個怪物,MK1是典型的間隙裝甲,其間隙層數居然有五層之多,車體正面也有三層甲板構成,在車體甲板的間隙中還安裝了燃料箱加以利用。58噸的結果就是當時以色列周邊沒有坦克能打穿MK1的車體正面(這個沒辦法,裝甲層就接近300mm.,再加上一個厚度超過1.2米的動力艙也就是發動機)換做今天的脫穿也一樣夠嗆能打穿。

炮塔設計成楔形是被逼無奈,以色列人一直沒有好的裝甲技術,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侵徹通道的距離,加大對侵徹物的消耗,所以從MK1的多層鋼疊加到最新的MK4都是這個思路,所謂的合理搭配頂多就是個廢物利用。看看其他有著先進裝甲技術的國家,哪個用這麼大角度的楔形?楔形的弊端就是炮塔空間的極度浪費,大量設備都必須安置在車體內,降低了空間的有效利用效率。而且所謂的彈開動能彈,放在70年代早期還有可能,從後來的尾翼穩定彈出來以後,再想彈開基本上就是痴人說夢。傾斜的唯一作用就剩下增加消耗距離。而且梅卡瓦所謂的載人,增載入彈,都是發動機前置的副產品,而且由於炮塔空間狹小,大量的設備被擠到車體裡布置,再加上基數彈藥,實際上能夠用於增加裝載的空間極其有限。

動力前置是早先的設計,用發動機楞沖裝甲,這也帶來一個巨大的隱患,車體正面的主裝甲無法做的很厚,不可能容納下80年代後期出現的各種新型裝甲,而且由於坡度巨大,對裝甲所能採用的複合結構設計造成極大障礙。

以色列人不是不想用好的裝甲,第一是買不到好的,梅卡瓦那種結構的車根本沒辦法用美國的半約束貧鈾裝甲,更不可能用喬巴姆,這些裝甲即使是以色列買也一樣買不到原裝正品,而出口版的水平德國人在豹2A4上面已經吃過苦頭了。第二是梅卡瓦的動力前置設計導致車體正面無法安裝新型複合裝甲,想用用不上。再加上以色列自身工業基礎是受限的(不否認某些技術領先或者自主,但是對於整體完備的水平來說,缺陷還是極大地)搞不出滿足要求的裝甲,只好用笨辦法來增加防護。也別說梅卡瓦適合巷戰,就那個破首上,一發破甲威力在400的單兵火箭就能擊穿,同時毀傷發動機導致梅卡瓦喪失動力,失去動力的坦克在巷戰中是啥後果,自己回去琢磨。

梅卡瓦的車體後部作戰的時候塞得慢慢的,光彈藥就佔了一半多,炮塔做成那樣,空間小的可憐,而且梅卡瓦為了防止後效,每發彈都用水套包裹,炮塔里實際上根本儲備不了幾發。不要用挑戰者M1之類的炮塔空間去衡量梅卡瓦,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梅卡瓦的炮塔側面防護、(正面60度以外的側面)也沒多高,那些地方只有勻質鋼,沒有什麼纖維板,能頂住破甲威力在400的RPG也算是見鬼了。此外,梅卡瓦要是攜帶步兵或者基數以外的彈藥,就必須把包裝水套去掉,這樣一來,一旦被擊穿側後,殉爆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說梅卡瓦是最適合巷戰的坦克不準確,只能說是最適合巴勒斯坦巷戰的(前提還得是對手只能用老舊的RPG7)看看幾年前的真主黨,用短號和陶(仿製貨)打的梅卡瓦屁滾尿流,成員死傷一大片,幾十輛車被毀。這僅僅是單兵導彈的戰果,要是遇到T80或者車臣那種環境,梅卡瓦的戰損率和成員的傷亡率一點不比別的車差。所謂的人員傷亡真實的情況要比美軍的M1高出很多。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以為發動機在正面起到防護作用,誠然,發動機在前面,尋常彈藥是很難打穿整個動力艙,但是即使打不穿動力艙,打穿發動機上那只有100多mm的裝甲還是不難的,也就是說,威力略大的彈藥都能在正面一發就讓梅卡瓦失去動力,被迫退出戰鬥,以軍是靠步兵保護受損坦克以便於拖回來維修,這種戰術和設計是建立在敵人無能的基礎上的,換做車臣或者是阿富汗,恐怕就沒有這麼理想的戰場情況了吧。

最後就是這種大傾角設計的裝甲很難在改裝中採用陶瓷複合裝甲或者是目前已知的其他先進結構的複合裝甲,陶瓷裝甲可不是傾斜了就增加防護能力的東西。而目前梅卡瓦全系列所使用的都是纖維板+橡膠的疊加結構,這種東西面對90年代中後期的彈藥基本上就是渣。說難聽點,用DM43(第三代的DM33型和DM43型於90年代初定型,初速提高到1700m/s另一說法是1750m/s,可擊穿57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彈藥打梅4的炮塔都可以毫無阻礙的穿透。在土耳其丟了大臉的猶太人再也不敢拿著梅卡瓦去參加國際投標了。而且以色列一直對土鱉向伊朗出口105彈耿耿於懷,原因何在?要是梅卡瓦真的刀槍不入還會在乎區區105彈?

在裝甲上,以色列就是買不到好的,全世界,目前除了英國出售過原裝的喬巴姆給美國之外,別無他例。也別扯什麼合理設計之類,說得直白一點,那就是沒辦法採用大角度之後的副產品,看看梅卡瓦的炮塔空間,就知道為什麼車體後面留那麼大一個空了。所謂的合理設計,不過是遮羞布罷了,日本人的裝甲時自己搞的,棒子的也是自己搞的,美國人別說賣,連起碼的實驗條件都不提供。有些東西,老子是不會給乾兒子的。想當然的話別說那麼多,什麼全面防護,就說正面,梅卡瓦的那個炮塔也是世界前十名里最差的。

別說什麼存活率,看看真主黨用單兵導彈打梅卡瓦的結果,光猶太人自己承認的就幾十個人,再打打折扣算算水分,梅卡瓦的神話不攻自破,別再扯什麼成員存活率。

不用鋼芯彈,一發RPG7就把梅卡瓦動力艙打癱了

縮小炮塔投影是因為裝甲太重,不縮小投影面積整車就80噸了。防護比重佔全車分量大,還是沒有先進裝甲,靠鋼板和纖維板堆在一起充數,佔據了大量的重量。結果被國內的一些人一吹就成了最注重防護的東西。

給以軍坦克兵一輛挑戰者試試,保證沒人再願意用梅卡瓦。一輛炮塔正面能被陶(還是仿製的)打穿的坦克,就不要再吹什麼防護至上了。

梅卡瓦鐵鏈子的作用不是提前引爆戰鬥部,又是一個被誤傳了多少年的東西,掛鐵鏈的目的是通過鐵鏈的不穩定擺動在RPG進入的時候干擾彈體,使引信不能以正常角度碰撞從而無法起爆,即使是最老的RPG7的戰鬥部在提前引爆後(提前60CM)依然能打穿180mm的鋼板,而梅卡瓦的炮塔後部座圈上方絕沒有這個厚度,靠破壞炸高來防護RPG顯然是不現實的。

以色列人為什麼想停掉梅卡瓦系列的發展和裝備,就是已經認識到了這種設計將改進潛力損耗殆盡,沒有機會了,一旦改變原始設計初衷,發展出來的就不是梅卡瓦而是全新的車了。

梅卡瓦只有一輛被擊穿是猶太人的謠傳,82年黎巴嫩之戰,梅卡瓦就已經被72廢了多輛,前二年打真主黨,被打爆了幾十輛,乘員傷亡50多人(這還是官方數據,按照猶太人打折的水平推算,實際戰況要比這慘的多)所謂的防護和生存也就沒人再提了。。。。。。跟著以色列自己宣布停掉梅4的改進,考慮撤銷梅卡瓦。

填充沙子(不能使普通沙子而要填充石英砂)能夠起到破壞和阻礙射流的作用,但是對脫穿意義不大,加水基本無效,舉個例子,梅卡瓦的正面裝甲間隙中安裝了夾層郵箱,內置的燃油對聚能戰鬥部的防護係數的0.58(這個係數還是將郵箱自封層和阻燃絲網計算在內),對脫穿的防護係數小於0.1(基本視作無效)。

梅卡瓦:

1.以色列儘管有一定的先進軍事工業能力,但是受到國家整體限制,尚缺乏完善的基礎工業,尤其在材料工業上,一直是依靠美國的,但是在裝甲上,目前在國際市場能夠買到的大多都是AL203和氧化硅玻璃纖維之類的複合裝甲,沒有哪個國家會出售先進的裝甲和工藝,這麼多年過來,除了英國人將喬巴姆完整的賣給美國以外,在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而儘管美國和以色列關係很好,但是在裝甲上,也不會將貧鈾甲給以色列。

2.看看梅4的巨大楔形就知道,這個坦克依然沒有採用陶瓷裝甲,必須依靠增加侵徹通道長度來提高對侵徹物的消耗。反觀其他國家的三代,沒有再採用如此大楔形的炮塔,原因就是較好的解決了裝甲的問題,無需如此浪費炮塔空間的設計。

3.關於梅卡瓦車體的問題,現在為了應對大長徑比的脫穿,車體正面也必須預留絕大的空間用以安裝複合裝甲,而梅卡瓦的設計很難預留超過200mm的厚度,而這個厚度遠不夠安裝複合材料的。這是推論,而梅卡瓦參加過土耳其的測試和談判,根據北方某單位所掌握的信息,當時以色列人一直在防護水平上支吾,始終在強調整體防護和成員安全性,卻一直不給出防護的實際數值,直到最後被另一個投標

公司拆穿(這個屬於商業鬥爭了,在這裡不做評論)

4.關於改進潛力問題,梅卡瓦的原始設計對改進形成了極大地阻礙,倘若某天以色列的到了較為先進的陶瓷裝甲(或者像棒子的K1那種氧化鋁陶瓷),就必須開始對梅卡瓦進行超級手術,改變炮塔形狀,甚至改變發動機布局。儘管這樣能夠有效提高防護係數,但是這麼改過之後,也就不叫梅卡瓦了。

5.梅卡瓦至今還沒有採用陶瓷複合結構,炮塔沒有,車體也沒有,炮塔從純鋼改進成添加了纖維板和特種橡膠的夾層,車體據我所了解的,還沒有添加複合夾層,主要是在正面布置了夾層油箱,在梅4的改進上車體正面添加了某種泡沫材料,待我了解到詳情之後,會發帖講說的。

綜上所述,梅卡瓦是一種設計合理(僅限於猶太人思維和環境的)在沒有好的裝甲技術的前提下,為乘員提供了儘可能安全的坦克,也通過巧妙地工程設計彌補了防護技術的缺陷,這是我國設計人員要學習的,但是在我們已經擁有了先進複合裝甲技術的今天,梅卡瓦的設計思想和大部分技術對於我們來說,已經落後了,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種巧妙地技巧和一些設計思維的閃光點,作為中國的軍迷,我們現在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尤其是99大改定型之後)小小的輕視一眼梅卡瓦。

陶瓷材料不是傾斜放置就能提高防禦能力的,相反傾斜角度過大的話,就需要在陶瓷的背面加強結構強度(這樣就要付出極大地重量代價)防止在遭到侵徹後出現應力擴散裂痕。

挑出來一些關於梅卡瓦的內容吧。更詳盡的點下面鏈接

ZT紅外論坦克-陸軍版

至於豹II.....空心胸罩防脫穿?真的老老實實玩機動吧,防禦什麼的想想就算洗洗睡吧

現代MBT的主流彈種都是脫穿。不抗脫穿只說對HEAT的等效比何用?

除了牛牛的HESH或者單兵用HEAT之外還想抗什麼?

就是牛牛自己也打脫穿啊。

MBT的對手不是MBT是步兵?是巷戰?是剿匪平叛?

額 之前有過一個人這樣干,然後他蒸了一鍋饅頭被元首的動物園吊打

之後毛熊用T-34教大家什麼叫裝甲洪流(數量碾壓),什麼叫大縱深穿插(炮灰無數)

再之後某鷹不蒸饅頭了,大建一發M1A1。

MBT首先要對抗的是對方的MBT,然後再挺著一根管子打打步兵神馬的。

難道是己方MBT打對方步兵(碾壓?),對方MBT打己方MBT(被人碾壓),然後讓步兵去打對方MBT(打的動)?

至於評論道謝爾曼不是被動物園吊打的..

這倆貨可惜了不是生在二戰啊

引用一段美蘇裝甲優劣對比

以下純引用

美帝的思路基本上就是一片混沌(開始研製M1時候),開始搞垂直裝甲(這是被豹II忽悠的),然後又想搞首上大厚度迎彈,(這個被誰忽悠的太明顯了)拿到喬巴姆了,發現樣車炮塔結構不能裝,需要加大厚度。好不容易裝上去了,重量太大,又開始琢磨炮塔配平的問題,全整完了,一看,日,好噁心。沒辦法,索性開始全面調整結構,整容!最後就成了正品M1早期樣車的模樣。好痛苦的歷程。

其實M1A1火控迷惑之處在於丫的居然把炮塔搞了一個獨立穩定,要是不不注意這一點,就真的把該火控看成類似擾動機制了。另:當時只有M1搞了炮塔獨立穩定控制,豹2都沒有搞。白話文之:美帝是用炮塔的穩定部分替代了方向獨立穩定的能力,即為將炮塔角速度感測器替換掉了,從而達到類似指揮儀的效果。真不知道美帝怎麼想的。

是,炮隨鏡,但是水平方向是單獨解算併入火控的,一度有人認為M1A1的迷惑之處是鏡子雖然是相對於炮塔是固定的,但是卻讓炮塔同步於鏡子並行。這玩意的思想很怪,後來就都淘汰了。反正額至今依然認為這個時期的M1A1不能叫指揮儀火控,只能是類指揮儀式的。

繼續,剛才是對M1的一些總結,然後是白頭雞的其他情況:

美帝搞過複合裝甲,用過鋸末,聚氨酯,一些硬化橡膠還有些其他的,但是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研究,僅僅停留在材料選型上,至於說防破高達等效4倍RHA,這個基本不可能,80年代的M1都做不到這個水平,戰後怎麼可能會有?單項技術?應該說毛子出了電子技術以外,火炮,裝甲都要強於同時期的西方,通過整合,將整體性能調整到全面領先,這才是厲害之處。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在T80y之後,蘇聯悲劇了,自然,武器裝備也就杯具了。

美國戰後的複合裝甲發展沒有成體系發展,而是根據從德國搜繳到得資料進行了試驗,於52年進入樣品試產,主材為氧化硅,還是有聚氨酯以及鋸末的成分,並最終製成了36個嵌有不同類型複合層的炮塔並於58的夏天進行了全面的射擊實驗,最終結論為:在和RHA具有相同質量的前提下,能夠獲得比RHA更優良的對射流的防護能力,而能夠獲得與RHA非常接近的抗穿甲彈的能力,而非所謂的高出XXX%。但是這個結構的裝甲,在重量和體積上沒有任何優勢,最終未能得到有效應用(主要原因還是防護係數過低導致的)美國在完成了德國的資料深入研究後,沒有建立複合裝甲全套科研體系,導致了整個50-70年代末複合裝甲技術發展極其緩慢,西方大致情況也是如此,只有牛牛在德國的研究基礎上(尚不知是美國提供的還是自己搜繳的)進行了系統和全面的科研,並最終在30年後收穫了西方第一款實用化的複合裝甲-喬巴姆

蘇聯的坦克動力和西方比,技術上確實要落後,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的是,除了64最早的5TD有些較為嚴重的問題以外,蘇聯所有現役車輛的動力都能夠完全並有效地滿足車輛的機動要求和可靠性要求,從這個角度看,是不能說蘇聯的技術是落後的,因為他有效地滿足了作戰的需求。別說蘇聯火力落後,第一個搞出量產服役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是毛子,滑膛炮大規模服役的也是毛子,自動裝彈機+分裝尾穩彈的還是毛子,西方卻一直拿著L7改來改去,直到70年代後期才勉強超過300以上的穿深,這是什麼概念?蘇聯的電子技術落後,但是不能掩蓋其工業實力的光輝,我們不鼓吹,但是我們也不能抹殺,要中肯的看待問題,吸取教訓和經驗,為我們自己的國防工業打造出一流的產品

乃不知道?德國人在二戰後期就進行了氧化硅,陶瓷,橡膠,混合硬度板的組合研究,並製造出了試驗樣品(出沒出樣品至今還有極大地爭論,本版不證實該消息,僅供參考)但是在完成了初級理論基礎後德國投降,大部分資料被美國搜繳,蘇軍隨後也獲得了部分樣品和少量資料。美軍很快就對德國的資料進行了驗證,45年美軍對一輛M4進行了改裝,加裝了由石英砂(礦粉狀態而非成品氧化硅),鋸末,橡膠等成分製成的複合結構組件,並進行了實彈射擊,但是沒見到其公布效果數據(估計不理想),這也算是美帝最早的複合裝甲實驗吧。

然後是從技術角度對一直被誤導的西方90年代前的神話進行科普:

設計理念和整合能力,實現手段是什麼?給一個140毫米的炮,按照60年代的水平,能搞出115滑的效果嗎?任何設計和整合,前提都要有足夠的技術實力的支持,你的這種論點基本屬於自我說服自我,而沒有實際意義。別的不要比,同時期的的105線(西方)的威力和115(毛子)比,如何?西方為什麼不搞滑膛和尾穩脫穿?為何不搞全面的複合裝甲化?說難聽點,就是技術實力差距,而不是那麼多可笑的搪塞理由。

什麼叫變相的承認?擁有更先進的技術,能夠製造更先進的來壓倒對手就是最好的選擇!這是設計者追求的方向和目的讓他們放棄上一代的產品轉而走向更先進的東西,怎麼成了變相承認技術差距?(西方)一個破105,改來改去,到了70年代末才勉強穩定在300多一點的水平,西方是不是要變相承認自己的火力太垃圾呢?喬巴姆的發展和具體內容,本版文章里早就做了說明,喬巴姆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大厚度大重量的基礎上的,這一點上,比起約束型複合裝甲, 本身就是一種落後,迫使坦克重量急速上升,這是不是也是變相的承認技術的差距了?

西方不想造大口徑滑膛炮?不想在60年代就擁有300級別的彈藥?搞不定罷了!抱著105膽戰心驚的看著紅色集群晃來晃去,這時候恐怕沒哪個坦克兵會想:蘇聯人換炮是為了變相的承認他們的火力不行吧?

莫非人為105很好?105要是動能,發射葯膛壓都有優勢,為啥一直在220左右徘徊了那麼久?為啥不在75年以前就把火力提高到300級別?為啥一直抱著220的彈藥膽戰心驚的看著紅色鐵流四處轉悠?220的威力也算好的嗎?什麼叫不是大不了的問題?西方又不是沒搞過滑膛+尾翼穩定,結果呢?還不是草草收場,最後還是死守著105混?L11就很有效嗎?西方的困惑在於旋轉穩定技術沒有搞定,滑膛也沒有搞定,所以才一直拿著105改來改去,真以為60年代的西方坦克技術有多少先進?

即使是120線,也同樣受到旋轉穩定技術的困擾,在60年代一樣很孱弱,只能靠大口徑勉強撐著,但是T64陶瓷裝甲一出來,120線的武功也被廢了。

所謂的保密問題導致火力升級慢,還是自我說服自我安慰的一種想當然的思路


梅卡瓦的裝甲,外部是多層玻纖板、鋼板,內部是一個厚勻質鋼。這種結構也就應付一下聚能破甲彈,穿深還不能太高,何德何能去和挑2剛正面?


梅卡瓦注重的是對成員生存能力的防護,其他主戰坦克注重的是對坦克本身戰鬥力的防護


梅卡瓦本來是拿來設計對付火箭筒的,非要跟豹二剛正面,明擺著欺負人嘛


梅卡瓦不需要考慮航程和速度,單純的堆砌防護能力就好了,,再說實戰經驗完虐2E


推薦閱讀:

虎式是否是二戰德軍的錯誤選擇?
坦克世界裡的斯圖亞特彈夾炮真的存在嗎,什麼工作原理?
土耳其的 阿勒泰 式(阿爾泰 式)坦克性能怎麼樣?聲稱是按照德國豹2 坦克的標準開發的。到底有多強?
圖中的10號是什麼坦克?
第二次國共戰爭時期和朝鮮戰場的共軍是怎樣反坦克的?

TAG:英國 | 以色列 | 坦克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