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高語境國家,擁有低語境思維該怎麼辦?
比如說… 別人說改天請我吃飯,我當時就會真的以為他要請我吃飯。 直到我想到高低語境的問題我才會反應過來… 有些時候真的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 我是中國人… 這種情況該怎麼改善?
2017年02月15日補充和女友戀愛不算久,數日前問及情人節,對曰(關鍵詞):不去,不見,不期待。直至13日深夜仍用「不期待」一詞,剛好那天上班,我當時理解為就那麼地了。結果其實並不是那樣,她來陪我我毫無準備…
這次誤解很嚴重也很難受… 甚至我根本沒意識到她失望了。真心想盡最大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求各位給些建議。
謝邀。我覺得這不能都算做國外和國內的問題。因為在國內我們也常說改天一起吃飯,姑娘們也經常說一會兒找你,但是這其實應該是說了一半的話。為什麼是一半,因為對方已經邁出了一步,輪到你了,他說改天請你吃飯或者一起吃飯,你如果真的想和他吃飯,那麼你應該約個具體時間地點提前溝通一下。姑娘也一樣,你可以問她,洗完澡了嗎,忙完了嗎。這才是有來有回一個完整的對話過程。至於高低語境,我比較了解的是日本人和俄羅斯人,可能每個國家都差不多,如果你們存在互相需要的關係,那麼他總會來找你吃飯或者繼續這個社交過程,如果只是朋友,那麼就是一個客套話。因為真正的想吃飯,應該會跟你說,我什麼時候會有空,我們一起吃個飯吧。日本人喜歡提前預約,他們會說比如周三晚上,可以一起吃飯嗎。但是部分來到中國的日本人也不這樣,他們會聊天聊的好,直接說,去喝杯酒吧。俄羅斯人不怎麼遵守承諾,年輕人還好,中年人都很隨意,經常約好了不去或者忘了,但如果他求你,他又會很急迫的約你。改善方法我覺得就是不管在哪裡都一樣,我們對於對方的承諾只要不是寫在紙上的,就相信一半就好了。因為口頭承諾實在是約束性太差,你不能指望別人跟你說一輩子一起,就真的這樣。我們會相信,更多的是選擇相信我們的直覺。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就是如果真的想繼續,那麼自己要爭取,如果無所謂,就當作是一個無效的承諾。這是相互的,別人可以給你開空頭支票,你也可以這麼對別人。可我覺得總開空頭支票的人我們時間久了也不會信任他,總是莫名消失的人,我們聊天也可能不會再找他。還是當一個真誠守信的人更好不是嗎。
《關於高低語境交流模式有感》在高速變化、日益複雜和不同文化交融的當今世界中,低語境交流模式成為當今人際交流的主要趨勢。高語境的文化傳統是適應過去時代變化較小、人際關係較為緊密的熟人社會的常用策略,而在如今飛速變化的世界中,我們作為遠門在外的遊子,過著四海為家的常態生活、在異國他鄉求學工作、在人際關係較為疏離的現實中,雖然仍然保有高語境的文化傳統,卻不能避免在大量場景中由於種種原因需要直接的低語境溝通交流。事實上,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乃至不同細分方向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不同文化群體、不同類型人群、不同身份人群和個人的溝通交流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和需求理解上的隔閡,如果完全採用高語境的溝通方式(當然,總是採用低語境的溝通方式也容易產生尷尬和衝突,不利於人際交往的和諧)無疑會導致不必要的誤解甚至衝突;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採取大部分情況下都直言不諱,溝通雙方假設和動機往往是對於個人而言的最佳策略(best practice),特別是當時間是環境中相對來說最稀缺的資源的時候。這種策略適用於工作單位,同事之間、上級和下屬之間(當然故意需要欺瞞的情況除外),適用於同學朋友之間,適用於家庭成員之間,甚至也適用於戀人之間和處於浪漫關係之中的人們之間。高語境的交流模式僅僅適用於在同一個圈子內、相互熟悉的人群之間,以及限定在參與各方都對此有穩定共識的情況下比較適用。在其他情況下,特別是雙方對於信息含義有根本分歧和重大誤解的情況下,高語境的交流模式不再發揮作用,反而會明顯耽誤溝通的進展。如今的社會人際交往,一般情況下均以合作共贏為主題。因而,學會及時識別需要切換成低語境模式的情況並且跳出當前情景讓參與方及時取得共識,是極有價值也是較難修鍊的人際交往智慧。在發現參與對方stakeholder對於對方目的、動機、價值觀產生了誤解的時候,儘管從高語境模式的精巧的vague language轉換成清晰無歧義直接地表達出自己意思的平白語言、轉換成易讓人接受並且能夠讓對方意識到範式轉移的低語境模式。這種情況常見於所謂的【關鍵對話】情景,詳見文章:關鍵時刻意見不合,高情商的人會怎麼做?解答|關鍵時刻意見不合,高情商的人會怎麼做?
最近一直在思考高低語境相關的問題,發現了一篇文章很好的回答了這些問題,其核心觀點是:
文中對高低語境文化及其應對策略也都作了非常詳盡合理的分析,故全文轉載如下: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全球化,特別是全球化的發展,低語境成為當今國際社會交流的趨勢,中國的高語境文化正在經歷著向低語境文化演變的過程中,人們應該先培養自己的多元文化意識,了解高低語境的文化差異,克服高語境的交流障礙,從高語境逐漸轉變為低語境。這樣,才能達到高、低語境下,不同交際習慣的「異源合流」,提高中國的外交效率,促進中西方人民的交流、合作。
高語境與低語境交際中的隔閡及其傳播策略2015-01-05 今傳媒 小字
摘 要: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把語境分為高語境與低語境,以之分析文化的多樣性,霍爾認為不同的語境下,信息意義的編碼解碼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正是當前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一系列誤解、隔閡的直接原因。如何區分高、低語境差異,探尋恰當的傳播策略,進而克服不同語境下的交流麻煩,是中國跨文化交際頻繁的二十一世紀里,走向世界、合作共贏的必備素質。
關鍵詞:高語境;低語境;跨文化傳播;面子理論
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地球村已經成為現實,不同文化群體間的跨文化傳播成為常態,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正在從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學術精英轉變為普通的社會大眾,雖然針對跨文化傳播的研究由來已久,研究成果建樹頗豐,但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文化群體間衝突依舊,誤解猶存。
霍爾指出「文化就是交際、交際就是文化」,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必定是建立在對兩種不同文化差異的深刻認識上,大家應該從不同語境代表性的國家來探尋、解析高語境與低語境的文化差異、傳播隔閡,尋找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一、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
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與低語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由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最早在1976年在《超越文化》中提出。這一對概念的提出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新的視角,指出了任何交際的雙方都會受到其所處的社會人文關係環境、具體的交流情景的影響,拓寬了人們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視野。
霍爾認為考察具體的語言交際活動,不能迴避交際雙方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他將語境研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開創性的將語境劃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
在高語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存在於物質語境中,或內化於交際者的思維記憶深處,信息的傳遞和編碼取決於社會文化環境和交際者所處的具體情景,顯性清晰的編碼所負載的信息量相對較少,人們對交際環境的種種微妙的提示較為敏感。在低語境文化中正好相反,人們在交際時,大量的信息通過顯性直白的編碼承載,隱性的環境傳遞出相應的信息和情景,暗示的信息較少。
也就是說,低語境文化中的交際雙方,習慣用語言本身的力量來交流。不過這種區別並不是絕對的,高語境和低語境並不是涇渭分明,因為在實際交流中,這兩種類型的交際類型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存在。
二、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交流的特點
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及交際的特點,路斯迪格(M.W.Lustig)等學者曾加以概括如下:
1.高語境文化:(1)內隱,含蓄。(2)暗碼信息。(3)較多的非言語編碼。(4)反應很少外露。(5)圈內外有別。(6)人際關係緊密。(7)高承諾。(8)時間處理高度靈活。
2.低語境文化:(1)外顯,明了。(2)明碼信息。(3)較多的言語編碼。(4)反應外露。(5)圈內外靈活。(6)人際關係不密切。(7)低承諾。(8)時間高度組織化[1]。
由上可見,高語境文化主要依賴於人們思想預先設定的、先人為主的程序來傳達信息,如許多不成文的傳統習慣,不言而喻的價值觀和社會普遍公認的行為模式。而低語境文化,它強調理性和邏輯,也就是以理性的做法為基礎,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通過明確的語言傳達清晰的信息。
三、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間的傳播隔閡
在交流方式的一些基本層面上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和隔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不同的表達方式。高語境文化下中國人和他人產生意見分歧時,盡量避免與他人正面交鋒和對立,以免互傷情面。在否定對方意見時總希望對方明白自己的暗示,這樣既能保全對方的面子又可以不傷感情。而低語境環境下的美國人講究直面矛盾,就事論事,什麼都擺在桌面上解決。所以中國的高語境交流方式常常讓美國人覺得不得要領、模稜兩可,甚至得出中國人不誠實的偏見。而美國的低語境交流方式也讓中國人覺得有些不講情面、沒有禮貌、不顧及他人心理感受。例如,劍南春酒廣告: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廣告並沒有直接標榜產品,卻以「唐時」、「宮廷酒」兩個詞表達出來劍南春產品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品質,產品廣告意味含蓄深長,婉轉卻又透露著自信。
而美國則習慣用直接、簡練的表達方式,美國著名體育品牌Nike的廣告語「JUST DO IT」,意思是「就去做吧」,不僅直接簡練,還符合青年人想做就做,追求自我的個性,營造了一種痛快淋漓的爽快感。但在中國這句廣告詞卻招來諸多爭議,有人認為「do it」有粗口的嫌疑。
2.不同的風俗習慣。由於生活環境不同,各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禮儀風俗和避諱、禁忌。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主張長幼有序,尊敬師長,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中,主張人人平等,等級和身份概念相對淡薄,在稱呼和交談時較少受等級和身份的影響,不像東方文化那樣講究禮節。
例如,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上海,在參觀一個社區時,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有組織地用英文高聲歡呼「熱烈歡迎柯林頓爺爺」。柯林頓微笑示謝,但多少有一點兒遲疑。就在此刻,一個三歲的男孩卻直呼「柯林頓,柯林頓」,倍感親切的柯林頓抱起了這個孩子[2]。實際上,柯林頓的態度恰好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西方,稱呼某人「年老」是無禮的,含有蔑視的意味,西方老年人都不願老,不服老。而中國,「老」指德高望重,是敬稱。
3.不同的價值觀。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在各自歷史的長河的積澱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各不相同,根深蒂固,不同的價值觀對世界、事物的理解、反應各不相同。
《易經》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這句話的意思是,謙虛有道德的人,總是以謙遜的態度,自守其德,修養其身。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可以說「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所謂「謙虛」就是較低看待自己,而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是低己高人,以人為師的心理和行為。而謙遜的含義在英文化中就是「減少對自己的表揚,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揚」,因為西方式的謙虛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3]。
知名美國社會研究學者鄧炎昌教授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記錄了一則故事:有一次,幾個中國人到一位比較富裕的美國人家裡去做客,主人引他們參觀自己的住所,中國客人說:「你們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婦聽了十分高興,按美國習慣笑著回答說:「謝謝」。有些中國客人對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後來,在餐桌上談話時,主人對大學畢業不久的中國女翻譯說:「你的英語很好,很流利。」女翻譯謙虛地說:「不!不!我的英語說得很不好。」主人沒想到她會這樣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4]。
四、克服語境隔閡提高傳播績效
1.注重傳播策略、重組話語。「韜光養晦」體現了中華民族謙虛、低調、與人為善的美德,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和平崛起、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和諧共贏的美好願望。但中國人民的善意卻一再被西方曲解、誤解。
美國國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韜光養晦」所用英文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另外,國外還有一些英文書籍或文章將「韜光養晦」譯為「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隱藏能力、假裝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隱藏真實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意即「隱藏野心、收起爪子」。以上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潛台詞無外乎:「韜光養晦」是中國在特定的內外形勢下所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是在「隱蔽自己的真實意圖」,「等待時機成熟再出手」[5]。
「韜光養晦」之所以被西方曲解責難,一方面深刻反映了西方國家一些人士對華固有的政治戰略偏見和冷戰思維,另一方面也與國內對「韜光養晦」的翻譯和解釋存在疏漏與偏差有關。例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紀漢英大辭典》,就將「韜光養晦」翻譯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這與美國《中國軍力報告》中的譯法幾乎一樣[5]。
2.尊重交際對象、維護對方面子。Brown和 Levinson提出了「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他們認為,如果人們在交際中要互相合作,那麼說話時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進行合作。這就是說,每個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對方給予或保留。面子受到威脅時,人們在設法在保留自己的面子的同時又威脅著別人的面子,這時我們要給對方留下保存面子的餘地[6]。
「海爾中國造」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其廣告訴求不言而喻,體現了我國民族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的信心、決心,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家電品牌有海爾,海爾將於日本、歐洲的世界名牌一樣揚名世界。該廣告在國內一推出就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肯定,認為「海爾中國造」提振民族企業的士氣,富有愛國情懷,給國人爭了「臉」。可是當海爾將這句廣告詞原封不動地投向海外市場時,卻反響平淡,遠沒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
海爾廣告海外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廣告詞本身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弱國心態,和中國製造長期在國際市場上被輕視、貶低,民族企業似乎憋著一口氣,借著廣告詞痛快地發泄出來,急切地向西方證明自己!這樣的廣告滿足了國人的「面子」,而在外國消費者看來,廣告詞中包含的民族主義情緒讓人本能的排斥,而且廣告詞強調「中國造」有種向本國挑戰、炫耀的感覺。海爾的廣告滿足了中國人自己的「面子」,所以在國內市場成功,原套照搬,卻無意中冒犯了外國消費者的「面子」,難免在國外市場碰壁。
五、結 語
世界每一刻都處在變化當中,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全球化,特別是全球化的發展,低語境成為當今國際社會交流的趨勢,中國的高語境文化正在經歷著向低語境文化演變的過程中,人們應該先培養自己的多元文化意識,了解高低語境的文化差異,克服高語境的交流障礙,從高語境逐漸轉變為低語境。這樣,才能達到高、低語境下,不同交際習慣的「異源合流」,提高中國的外交效率,促進中西方人民的交流、合作。(作者系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 重視禮儀的中外差異[EB/OL].中國百科網.
[3] 鄭桃雲.中西方文化中「謙虛」的不同內涵及其成因[EB/OL].繼續教育研究,2009(2).
[4] 鄧炎昌,劉潤清.LanguageandCultur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 熊光楷.中文辭彙「韜光養晦」翻譯的外交戰略意義[J].公共外交季刊,2010(6).
[6] Brown,Levinson(1978):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96.
還是要多去了解當地人的文化習慣。讓自己完全地融入他們的生活中,按照他們的思維去思考。這樣的困擾就會少很多。
最關鍵的一點,和人交流一定要真誠,無論國內國外。我有同感,特別是和女人說話的時候。。。女人的語境好高喔。。
接觸人多一兩個就會發覺人的差異遠大於文化差異,從高語境到低於語境都覺得太高患者說。
人大抵都有不說廢話會死病,有些人重些有些人輕,但基本重病者不覺得自己病很重。這個和國家,語境有啥關係呢?國內不也是這樣么?別人跟你說改天吃飯的時候,需要自己去判斷,是真情還是假意。通常都只是說說而已。
推薦閱讀:
※國外基督徒和中國基督徒有哪些不一樣?
※你是如何融入白人社會的?在這個過程中你有哪些經驗和心得?
※台、港文化有哪些部分是舊上海文化的延續?
※各位遇到哪些因為文化差異或者地域差異鬧出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