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的《微紀元》中的理論現實嗎?

把人類變成細胞大小有可能正常生存嗎

以下內容來自原文,供沒看過這篇短篇小說的朋友們參考

「有一段時期,人們幾乎絕望了。但某位基因工程師的腦海中閃現了一個火花:如果把人類的體積縮小十億倍會怎麼樣?這樣人類社會的尺度也縮小了十億倍,只要有很微小的生態系統,消耗很微小的資源就可生存下來。很快全人類都意識到這是拯救人類文明惟一可行的辦法。這個設想是以兩項技術為基礎的,其一是基因工程,在修改人類基因後,人類將縮小至10微米左右,只相當於一個細胞大小,但其身體的結構完全不變。做到這點是完全可能的,人和細菌的基因本來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另一項是納米技術,這是一項在二十世紀就發展起來的技術,那時人們已經能造出細菌大小的發電機了,後來人們可以用納米尺度造出從火箭到微波爐的一切設備,只是那些納米工程師做夢都不會想到他們的產品的最後用途。」


人類尺度10微米,大腦尺度也就1000納米的樣子,一個腦袋裡才夠塞幾個分子。到時候布朗運動就夠把腦子攪成一鍋漿糊,就別提什麼有序的思維了。


有人說分子尺度太小,所以理論上不可行,但現在科學所探索到的微觀粒子,內部的結構到底如何,在科學上同樣是未可知的,不能因為目前科學的局限,就斷定【這是極限】。

這篇小說設想的情景,如果在發現了更微小的粒子並研究其結構的情況下,就是可行的。劉慈欣寫這篇小說,我看一是為了探討一下微觀粒子到底有多小這個話題,第二個觀點就是:科學沒有極限,不要用現有的認知來斷定未來的可能。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地球環境下,可以維持正常燃燒的天然火堆是要有半米左右直徑的……


我想起了蟻人。


離玄論的尺度還差的遠呢。你可以想像一坨開弦閉弦纏繞成一團,緊緻拓撲塌縮一下,形成一個弦球大腦。


很有趣的點子,但很可惜在科學上是完全行不通的。理由如樓上。


還沒縮多大就得凍死了


我覺得縮到微觀世界。。超過了我的理解,不過如果能縮到老鼠那種尺寸,倒是不錯……


微紀元如果因缺乏科學支持而不能實現,那真正的太陽閃爍到來之時,我們該討論的是,保留人類文明火種,最少需要多少人(宏人)。後背涼快了一下


科技想得很炫,感覺有點可能。然而前提是輔助科技能夠消除其他一切由於比例縮放而造成的影響。通過設計材料減低最自然的風火雷雨電等的負作用,種族抹殺消除有威脅的動植物,工具使用能夠等比例縮放並維持或超越原功能……想起來就覺得太難了。開源節流,與其節流還不如開源,更應該以有限資源與能力致力於擴大生存空間、尋找新能源、發展高科技的方向上來,如探求外太空適居地,人造太空等,相對來說難度係數更低一點。


推薦閱讀:

手機防爆膜真的有廣告說的那麼神奇嗎?它的原理是什麼?
納米銀的光催化原理?
如何評價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王中林教授以及他所炒熱的納米發電機等器件?
可控核聚變若研究成功,除影響能源,對其他技術方面是否有重大影響?例如對納米技術,量子計算,航天等等?
中國真的在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領域領先任何國家,甚至美國嗎?

TAG:劉慈欣作家 | 基因工程 | 生物學 | 納米技術 | 細胞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