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司馬防?

如何當上洛陽令,京兆尹的?董卓進京,天下大亂之後,他都做了些什麼?作為父親,他對子女的教育有何特別之處?


評價司馬防,就要結合整個司馬家族的發展來看了。

司馬家族,作為民風剽悍的河內郡的一支家族。

其在誕生的那一刻就把家族的天賦點,全點到軍事上去了。

然而隨著東漢遷都洛陽,一股儒學之風,便吹倒了河內。

司馬家也因此要把家族的屬性點兒洗上一番,完成從「由武入文」的轉變,好讓自身不被時代的潮流所拋棄。

在司馬家的這次洗點兒過程中,司馬防和他爸爸司馬儁則扮演了重要角色。

朗祖父儁,字元異,博學好古,倜儻有大度。長八尺三寸,腰帶十圍,儀狀魁岸,與眾有異,鄉黨宗族咸景附焉。位至潁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質直公方,雖間居宴處,威儀不忒。雅好漢書名臣列傳,所諷誦者數十萬言。少仕州郡,歷官洛陽令、京兆尹,以年老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終。有子八人,朗最長,次即晉宣皇帝也。

——《三國志·魏書·司馬朗傳》

經過事實的檢驗,司馬朗屬性點兒洗的不錯,家裡長幼有序,尊禮守法,莫敢僭越,正襟危坐,一派儒家風範。

到後來,董卓初進京,司馬家也並未遭到太大的衝擊。真正的考驗,來自於董卓的那次遷都。

由於家族早年軍事天賦點兒,點得太猛,家族不少先人都在涼州干過,所以即便後期使勁洗點兒,但司馬家和西涼軍的關係還是頗為微妙的。

司馬防最後的選擇就是,讓大兒子司馬朗帶著家眷抓緊飛奔回家,自己作為家主則一個人跟董卓去了長安。

至於對子女的教育。

司馬防,一共有八個兒子,分別是——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

至於,這八個兒子的成色,《晉書·安平王孚傳》上是這麼說的——

安平獻王孚,字叔達,宣帝次弟也。初,孚長兄朗字伯達,宣帝字仲達,孚弟馗字季達,恂字顯達,進字惠達,通字雅達,敏字幼達,俱知名,故時號為"八達"焉。

但是吧,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一手廢了曹魏基業,給後人鋪了路。等再看司馬家人,寫自己家的事時,這裡面的水分總得甩甩幹才好。

基本上,這八個人,除了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後面的五個全是打醬油的。

所以,具體司馬防教育的特別之處,我覺得還是管得嚴,至少他活著的時候一點兒岔子沒出。

所謂教育,也就是」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

綜合評價,司馬家東漢末期的優秀家主,順利完成」由武入文「的洗點兒過度,並在天下大亂時,應對有方,保住了家族基業香火,並培養出了兩個優秀的孩子,為司馬家後來的發達奠定了基礎。


天下大勢,汾酒必喝,喝酒必汾,

司馬一氏是真正的「帝高陽之苗裔」重黎的後代,「司馬」本是周朝開始對「夏官」(《周禮》六官之一)的稱呼,到了周宣王的時候,有一個叫「程(伯)休父」的人,平定了徐國,因為這樣的大功,被賞賜可以以官名作為姓,於是有了「司馬」的姓氏~

到秦末,項羽巨鹿一戰,終挫動強秦之根本,十八路諸侯進軍關中,子嬰降而秦亡;之後作為諸侯中趙國大將的司馬卬在項羽的分封中,被封為殷王(原魏國的一部分)。

後來嘛,他就反叛項羽了,然後被陳平(是噠就是那個陳平)擊敗,投降了;

再後來嘛,劉邦攻佔了河內(黃河以北朝歌附近,是殷都),司馬卬被俘了;

再再後來嘛,就有了項羽硬剛正面的彭城之戰,然後司馬卬就在亂軍中死掉了……

傳到此人的八世孫司馬鈞,他在漢安帝的時候做到了左馮翊(管京畿附近的行政的「三輔」之一,是京兆尹級別的),然後有一次和他的同僚右扶風叫仲光的一起去打先零羌(後來這個族群被漢朝滅掉了……),司馬鈞嫉妒仲光,在其中伏之時不去解救,結果仲光全軍覆沒,司馬鈞服罪自殺……

他的兒子司馬量,官至豫章太守(江西南昌市長),

下一代司馬俊,官至潁川太守(河南許昌市長),

再下一代就到了主角——司馬防,曾任洛陽令、京兆尹~

所以不難看出,司馬一家其實是有著長久的、恆忍的為官歷史的,雖然對於司馬懿的爸鼻和爺爺的直接記述不多,不過在《三國志注》中的這段記載似乎可以窺得一二:

(司馬)朗(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懿兄弟八人,懿為次子)祖父俊,字元異,博學好古,倜儻有大度。長八尺三寸,腰帶十圍,儀狀魁岸,與眾有異,鄉黨宗族咸景附焉。位至潁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質直公方,雖間居宴處,威儀不忒。雅好漢書名臣列傳,所諷誦者數十萬言。少仕州郡,歷官洛陽令、京兆尹,以年老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

因此司馬防在東漢中後期的世代為宦的家庭氛圍的熏陶下,憑真才實學謀得京畿要職也不足為奇。

那麼,隨著董卓入洛陽(190年,此時司馬防已經41歲高齡)、天下大亂,司馬一氏如何處之呢?

我們來看看此時司馬家族的代言人——司馬防的長子司馬朗的表現~(引自《三國志》)

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皇帝身邊管文件的法律專員),當徙西,以四方雲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執以詣卓,卓謂朗曰:「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清除群穢,廣舉賢士,此誠虛心垂慮,將興至治也。威德以隆,功業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雖四關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此朗之所以於邑也。願明公監觀往事,少加三思,即榮名並於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嗯,所以就是這個精明強幹的大兒子領會了老爹「保存實力」的意圖,然後帶著家小遠離了是非之地,臨了為了應付董卓的詰難還用歌功頌德和整肅鄉黨的崇高借口給他忽悠了一把……

所以從司馬防的角度來看,他已時日無多(之後只又活了不到三十年),隨董卓同行亦無不可,但宗族勢力不可廢絕,因此做出了長子回鄉靜觀其變的判斷和指示~

當然,司馬朗之後做的很漂亮:(《三國志》)

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里。到謂父老曰:「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東黎陽。黎陽有營兵,趙威孫鄉里舊婚,為監營謁者,統兵馬,足以為主。若後有變,徐復觀望未晚也。」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咨,將家屬懼與朗往焉。後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熒陽及河內。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譏,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

司馬朗在這裡做出了一些驚人的判斷與對策:

1,董卓殘暴寡助,必然失敗;

2,家鄉(河內郡)離京城太近,義兵不能速生則必然滯留此處,從而殃及百姓;

3,趁交通順暢迅速依附東邊有兵的黎陽趙威孫處,方為良策;

4,討董失敗後回到故里,休養教訓,保存宗族的核心實力與競爭力。

公元217年,司馬朗跟隨伏波將軍夏侯惇、威虜將軍臧霸等人征伐東吳,到達居巢時,士兵之間發生嚴重的流行病,司馬朗親自巡視士兵病情,給士兵們醫治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時年四十七歲。

同年,司馬防的次子司馬懿出任中庶子(太子侍從),「每與大謀,輒有奇策」;

219年,司馬防離世,終年七十有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曾記載這樣一則軼事:

……(曹操)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為王(這已經是216年的事情了),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王大笑。

我曾經舉薦你為洛陽北部尉,現在你我都垂垂老矣,你成了魏王,在我面前談笑風生,

我該如何回答?

「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

質直公方,威儀不忒,此之謂也。

想我祖上世代為官,雖節行有虧,然家學尚在,

想我少年出仕州郡,雖權至京畿,然量才識人,

想我適逢漢末亂世,雖漂泊江湖,然宗室不亡,

想我垂老逸然遁世,雖肅如自守,然有子「八達」。

我不是歷史中的英雄,我小心翼翼地活了這一輩子,在宦海中浮浮沉沉,沒有大大的顯貴過,也沒有十分的落魄過,

我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外做一個惜民力、恤鄉黨、用人才的好官,在家做一個威嚴端肅、言傳身教的好父親,

我沒有阻攔也沒有反抗董卓,沒有阿諛也沒有譏誚曹操,只有幾個還算拿得出手的孩子,

「咸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見述於後也。」

要是司馬炎對子女的態度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能如此就好了,

要是司馬八王能像司馬八達這般看待宗族內聚力、站好自己的崗就好了,

真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啊,從司馬防到司馬懿到司馬昭到司馬炎到司馬衷,剛好五世。

蒼涼的以上~~


司馬防,字建公(149-219),潁川太守司馬俊之子,司馬八達之父,官至京兆尹。

由於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司馬俊將河內司馬氏引入了一流門閥的行列,司馬俊的兒子司馬防的早期仕途一帆風順。他年輕時在州郡做官,26歲就被調入中央擔任尚書右丞(副總理的助理,主管錢糧)。當時官員升遷需要有人推薦才可以,在尚書右丞的職位上,司馬防保舉了一個20歲的年輕人出任洛陽北部尉(洛陽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長),讓這個年輕人第一次坐上了領導崗位。這是一次改寫司馬家族歷史的舉薦,因為這個年輕人,叫做曹操。

司馬防39歲時,董卓入京、獨霸朝綱,殺人如麻,倒行逆施。有的忠臣義士仗節死義慷慨赴難,有的則是腹有良謀,曲意逢迎、暗自謀劃。而司馬防只是眼睜睜看著董卓為所欲為為所欲為為所欲為……

42歲,為了躲避反董義軍,董卓遷都長安。司馬防當時的官職是治書侍御史(皇帝的秘書),乖乖地跟隨董卓入長安。對於為數不多的這樣老實聽話的官員,董卓表示欣賞,將司馬防提拔為洛陽令,到了長安就改作京兆尹。司馬防雖然沒有反抗,但也不想真心追隨董卓。他的長子司馬朗帶著全家躲避戰亂投奔他,他讓司馬朗收拾行李,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家鄉再亂,也好過董卓的魔窟。然而,現實的司馬防也不敢得罪董卓,所以他讓家人離開歸離開,自己還是老老實實跟著走。

43歲,董卓遇刺身亡,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殺回長安,李傕挾持天子,郭汜挾持百官。司馬防還是乖乖得當他的人質,還是什麼也沒有做。

47歲,李傕、郭汜敗亡。漢獻帝被曹操接到許昌。估計是不願給自己舉薦過的年輕人下打工,司馬防以年老為名,掛著一個騎都尉的頭銜開始了養老時光。

64歲,曹操稱魏王,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想起自己擔任的第一個官職,請司馬防一敘。酒過三巡,曹操很有興緻地問道:「孤現在還能當分局長嗎?」司馬防不卑不亢地回答:「當初舉薦大王的時候,做分局長很合適」。

除了舉薦曹操,司馬防在事業上實在沒有什麼作為。但他在家庭教育上卻很有一手。他的八個兒子(司馬八達)在他面前,老爹不說進來,兒子就不敢進來,老爹不說坐下兒子就不敢坐,老爹不提問,兒子都不敢說話。他即便是參加宴會也是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從來不開玩笑。平時就喜歡看《漢書》中的名臣列傳,能背誦幾十萬字之多。

可是,無論司馬防多麼嚴肅、多麼性直方正,也無論他是不是整天在家裡背誦《漢書》,他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那隨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態度、處處以保全性命、保全家族利益為優先選擇的人生哲學才是他留給他的八個兒子,尤其是三個較年長的兒子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最深刻的印象吧。


只知道謀權篡位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是他的子孫。


根據墓碑看這老頭應該叫司馬芳……具體可以百度其墓誌


推薦閱讀:

三國中潁川系的士族,特別是兩大家陳家和荀家究竟對三國進程有多大的影響?
郭嘉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大致該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在正史中,張遼的個人戰力和領兵能力分別能排多少,綜合起來能排多少?
張遼的武力和智謀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水平?
三國時劉表為什麼讓荊州與劉備?

TAG:三國人物 | 司馬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