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順風說話到底會不會聽起來響一點?

今天,上語文課的時候我們老師講到「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所以我就想知道,順風說話會不會讓遠處的人聽的很清楚,是不是能量會損耗更少


看了 @金一鳴 的答案,感覺這個解釋還是比較合理的。

補充一點,用術語來說,這種情況應該叫做「聲波的幾何衰減」在風的作用下發生了變化,這個幾何衰減和聲波波陣面的形狀有關,比如平面波就是沒有幾何衰減的,柱面波聲壓幅度與距離的平方根成反比,球面波聲壓幅度與距離成反比。一般簡化處理下,說話者近似為點聲源,輻射出的是球面波。

-------------------------------------------------------------------------------------------------------------------------------

謝邀

這個問題看上去挺簡單,其實挺複雜的,了解有限,簡單說兩句。

如果不考慮大氣的因素,根據多普勒效應,順風說話應當是只會使接收到的聲波頻率升高,不會使幅度增大。

但是如果考慮大氣的因素,就沒有確定的答案了。在垂直方向上大氣是有溫度和風速的分布的,也就是說不同高度處溫度和風速不同,二者共同影響下會形成聲速梯度。大氣垂直方向上的聲速梯度可以看成是聲在層狀介質中的傳播問題,而聲在層與層之間的交界面上的反射/折射仍然遵循Snell定律,這就使得從宏觀上看聲波的傳播產生了彎曲,彎曲的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取決於聲速梯度即溫度和風速梯度的具體情況。那麼當向下偏折彎曲的聲和直達聲在接受者處相疊加,整體的聲壓級自然就增大了(到達時間可能會不一致,產生「回聲」的感覺)。因此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完全可能出現「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的現象,不過「順風」並不是原因,「逆風」也有可能「聞者彰」。

事實上大氣的因素已經被包含在一些環境雜訊的預測模型上了,比如法國的交通雜訊模型NMPB,歐盟的Harmonoise好像也有考慮,記不太清楚了。當然這個因素需要大量的氣象資料來配合,很難計算準確,對模型的修正也相對比較有限。

P.S. 拋磚引玉,歡迎補充,相信搞大氣聲學研究的同學應該會對這個問題有更權威的解答。


其實你們語文張老師在上課之前正是向我確定了這句話有沒有物理原理……

以下是正文:

先上結論:順風條件下,聲波的能量球面相對地面運動了。

第一,聲音順風傳播,第一能聯想到的自然是多普勒效應,並且,確實,多普勒效應不會增加聲波振幅。

第二, 根據生活經驗,順風確實能使聲音傳得更遠,或者說,相隔相同的距離,順風聽到的音量更響。

第三,因此我們要建立一套理論,以符合實際生活觀察。

聲音順風傳播時,多普勒效應一定是有的,音調會改變,但是與音量無關,以下不再提及。

聲音順風傳播,本質是機械波傳播的介質在運動。已知機械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恆定的,因此,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恆定,而空氣相對地面在運動(風),因此,聲音信息相對地面的速度要比無風時快一些。

以上, 就是聲音順風傳播的核心條件——參考系變換

在地面參考系下,設聲源為點A上風位置,接收點為點B下風位置,假設AB間距360米,聲音順風傳播,風速20米/秒,音速340米/秒。那麼,我們以空氣為參考系,看看發生了什麼?A點發出聲音,經過了1秒,就傳到了B點。過程中,聲音信號相對空氣運動了340米,空氣相對地面運動了20米。關鍵在於,聲音在介質中傳播了340米,而非360米。

於是扯到能量球面。聲音為什麼會越遠越輕?因為能量球面。聲音總能量不變,隨著聲音的傳播,聲音朝各個方向傳播距離相等,能量被分散在球面上。因此聲音傳播到B點時,接受到的聲音能量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而這個距離,是機械波在介質中實際傳播的距離。

因此,在上面的例子中,雖然AB相距360米,但是因為順風,聲音傳到B點時,能量球面的半徑只有340米,單位面積能夠接收到的聲音能量要比無風時來得大,聲音因此聽上去響。

總能量總是守恆的,往順風方向能量擴散的慢,對應的在逆風方向能量擴散的就快,是整個能量球面在隨風運動,造成地面參考系下相同距離點單位面積聲音能量不同。

恩,果然這個答案寫得好亂……


順風而呼,聲確實加疾也。

你對面的人會更快聽到你的聲音,但是不一定更清楚大聲。因為他逆著風,可能受風聲干擾。同時大風也會帶來樹響等雜音干擾。

不過確實能傳得更遠了,因為聲波在被吸收消散過程中行進的距離更長了。


聽的人沒心情


逆風大到嘴巴都張不開就知道順風聲音好傳播了


事實上,迎風是因為風灌倒你嘴巴里,所以講不出聲音了,不行你對著電風扇試試。。


推薦閱讀:

格林函數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人是如何控制口哨的旋律、音高的?
耳機倒著佩戴為何不會導致聲場的顛倒?
音浪要多強才能把人撞到地上?
有沒有人進行過耳機或音質的盲聽試驗?

TAG:物理學 | 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