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四大後又回歸的(不一定是同一個所)是種什麼體驗?

1,離開後去做了什麼?是什麼原因又回來了?

2,出去轉了一圈有何感想?

3,看到sametime上以為不會再亮的同事忽然詐屍是什麼感受?hahaha, 腦補了一下詐屍場景,好像還挺歡樂的。


嗯,直接分享新鮮出爐的從四大到企業內審,再到回來四大的一段經驗。原作者Z君,我的第一任boss。

他這段經歷的前因比較長,(1)-(2)見第一個回答;(3)見第二個回答:

哪些原因讓人離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 LAN Green 的回答

審計過程中,有哪些好的習慣從一開始就值得堅持? - LAN Green 的回答

故事說到這裡,很多人自然會問:既然在深圳分所得到了認可,為何還要離開?其實,離開的種子在剛入職不久職業憧憬破滅的時候已經種下,只是憑著一股「為了離開她,必須好好乾」的信念得以堅持下來。但這股信念帶來的後果正如金庸《倚天屠龍記》中的「七傷拳」一般,拳功每深一層,自身便多傷一分。在我Senior
1的一年,幾個因素湊在一起,讓我離開A所那股信念的種子迅速發芽長大並結出果實:

其一,工作模式的身心俱疲。

前篇介紹了本人在審計生涯中的幾點成長心得,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得出,這些方法固然有效,但也意味著在緊張的審計生涯中需要付出超越常人的體力消耗和心理透支。正如對一手材料的深度消化,翻閱準則原文並結合實際情形向客戶進行恰當的解釋,這本來就是高級別審計員以至審計經理的職責,但我這個低級別審計員偏要一頭扎進去,在獲取成就感的同時也帶來了心緒難平、夜不能寐甚至體弱多病等癥狀。

其二,深圳分所的港式改造。

前篇曾經提過,深圳分所的大陸Partner對我的肯定以及深圳分所的大陸式管理風格是吸引我加入深圳分所的重要原因。但事情的變化也隨之而來,首先是一位香港人擔任了深圳分所的首席Partner,接著在經理和Senior階層陸續調入香港同事,其中就有廣州分所的P經理!P經理在調入深圳分所之後,可以看出他有意地避免我加入他的項目,這不禁讓我逐漸生出一股山河變色的悲涼之情。

其三,外部機會的不斷湧現。

在Senior
1的一年,我已經開始擔任很多中小項目的外勤負責人;即使在一些大型項目,我也要獨立帶隊完成部分下屬子公司的審計工作。由此一來,我跟客戶的財務經理以至財務總監直接對話的機會大大增加。應當說,一個學歷背景還不錯、在「四大」有過兩三年完整工作歷練、工作表現也得到認可的男生,對於用人單位的財務負責人而言,確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此需要聲明:並非歧視廣大的女同胞,而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女生面臨著一個現實的生育需求,這多少會引起用人單位的顧慮。我在幾乎每一個客戶那裡都受到了旁敲側擊的「搭訕」,最後被一家擬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高科技通訊企業打動了。

由於我遞交辭職信的時候已經是淡季,因此兩周之內就辦好了離職手續。期間發生了兩次比較有意思的談話,一次是跟P經理的,他竟然對我的離職表達了惋惜之情!他回憶起當初給我們A1上培訓課的時候,面對著一堆華而不實的英文教材的無奈;他覺得在公司整體上要求服從的氛圍中,像我這樣有想法的員工實屬難得;最後他還指了指不遠處正在做數據校驗的A1同事說道:「你看,我記得當時是你先用Excel進行報表數據校驗,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在用了。」談話的開頭我還覺得P經理多少有些虛偽,心想如果你真認為我難得為啥不用我?但他這最後一指著實讓我心頭一熱,感覺當年壓下來的「反革命」帽子終於被平反了!

另一次談話是跟在我晉陞A2時力挺我的大陸Partner進行的,這裡稱呼她為L趴。在談話中L趴掩飾不住她對我恨鐵不成鋼的情感:「小Z,年輕人哪有不受挫折的?挺一挺就順了。學東西哪有不辛苦的?忍一忍就好了。外面哪有這麼多好公司?看一看就算了……」我在談話中衷心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但絲毫沒有被她的勸說所打動。

無論如何,我要在一個新的單位新的崗位開始新的職業發展了。再見了,A所!

我的新東家稱之為B公司,我擔任的職位是內審部經理。說是經理,其實整個內審部就我一個光桿。當初B公司是我帶隊審計的一個客戶,它的CFO也是一個香港人,但給我的印象有異於P經理,工作風格顯得靈活幹練,而不會像P經理和A所其他香港人那樣刻板木訥。

在加入的頭半年,我對B公司充滿了新鮮感和愉悅感。最大的改變來自大大放鬆的工作節奏,讓我可以有質量地完成工作任務,而不必受到過多的時間壓力。作為一名熟悉的新人(我在擔任審計師的時候就跟B公司的財務團隊混得很熟),我在審計對接、會計管理以至Excel使用方面的專家地位也很快得以確立。就連公司內部的娛樂室設有一個飛鏢盤,讓我可以在午休的時候玩一下久違的飛鏢,我都為此高興了好幾個星期。

很快到了第二個半年,一開始的新鮮感逐漸消失,我甚至因為工作的不飽和感到有點無聊。一家小公司的家底搞一遍內審基本上就瞭然於胸,反覆的審計並不會有助於業務問題的更好解決,反而會增加業務部門的負擔。於是在上班時間我開始搞一些業餘愛好,甚至玩起了電腦遊戲!這時候,我得到了加入B公司後的第一次加薪,加薪幅度僅有5%,這讓我心裡不禁咯噔一下。雖然加入B公司之前也有了心理準備,畢竟在一般的公司不可能像在「四大」那樣每年都晉陞一級,但對比起在A所每年超過30%的工資漲幅,自然還是產生了不小的落差。而且,我跟留在A所的前同事們聊起來,由於業務收費增長,A所對於Senior1晉陞Senior
2的薪酬漲幅平均達到50%;這也意味著如果我仍然留在A所,我獲取的薪酬將超出B公司一大截。當然,B公司的現金報酬雖然不高,但也像大部分擬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一樣,給員工發放了為數不少的股票期權,我的心裡對公司上市之後的期權價值仍然抱有期望。此間CFO向我不斷承諾:公司上市後將讓我獨立領導一個直接向董事會彙報的內審團隊,如此前景也讓我憧憬不已。

接下來是第三個半年,整體形勢可謂急轉直下。由於受到競爭對手的衝擊,B公司的訂單量大幅下滑,銷售額增長率也從前三年的平均200%急挫至僅有20%,這對於公司的上市歷程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公司忙於收縮各項開支,停止了包括財務系統升級等多項計劃,我的工作重點也從內控流程的建立轉向了預算修訂和監控。還有一點變化:公司的財務經理因為懷孕即將休產假,但CFO絲毫沒有讓我接替她的部分工作的意思,而是直接從外部新聘了一位財務經理。

面對如此境況,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已經做出決定離開B公司。事後看來,離開B公司的思考比起當初離開A所的決定要理性得多:

  • 行業前景。B公司所在的通訊業細分行業處於連續幾年全行業虧損的狀態,並且由於競爭激烈,短期扭虧無望。B公司雖然憑藉幾個拳頭產品打開了前期局面,但後續的發展已經顯得乏力。

  • 公司平台。前篇曾經舉過本人在Excel應用的兩個實例,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識到,對於一個Excel應用熟練的審計師,他的優勢在於處理海量而多變的數據。以B公司目前的業務量和發展趨勢,這個平台短期內顯然難以發揮我的優勢。

  • 個人發展。我在跟CFO一年半的接觸中,明顯感到跟他存在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剛開始我還以為是我的內審工作的獨立性所致。但後來B公司的上市進程陷入停頓,而財務經理即將休產假,他也沒有讓我增加參與度的意思;更加弔詭的是,新來的財務經理的感受跟我也相差無幾,很多合同和付款CFO都會親自處理,從不假手他人。

當我決定離開B公司、再抬頭尋找下家的時候,做出的決策也比較順理成章——那就是重返A所。說起原因,其實上面離開B公司的分析就是重返A所的理由——最近幾年的加薪幅度足以證明外資事務所處於黃金髮展時期,A所的諸多大型客戶為我提供了足以發揮自身優勢的平台,我在深圳分所積累的口碑足以為我營造良好的個人發展環境。而這時候,當初離開時感受到的身心俱疲、港式改造和外部機會卻顯得微不足道了:

  • 經過一年半在B公司的調整,我的身心狀態明顯好轉。而且我還發現一點:在A所的工作雖然勞累,但有一段比較集中的休假,讓人可以好好放鬆,同時兼顧考取CPA證書;而在B公司,雖然每天的工作強度大大降低,但由於缺乏集中的休假,我反而在考取CPA證書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這時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平時不好好利用下班的業餘時間看書複習?有人確實可以做到,但本人卻沒能成功,前篇「審計之道」的「基於實務問題的現場學習」已經對此做過分析,在此不再贅述。

  • 至於港式改造,其實在A所的老闆眾多,已經有眾多同事的經歷說明,完全可以繞開香港人的限制開展工作。而且以P經理為代表的香港人也在不斷地「本土化」,大陸風格和香港風格的矛盾確實在逐漸緩解

  • 外部機會就更加明顯了,我在B公司的經歷證明:誘人的機會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尤其在行業風險還沒有看清楚的時候就貿然加入,最後很難帶來美好的結果

這裡順帶交代一下我離開B公司之後的劇情。又經過三個半年,有一天忽然我收到了一封B公司前同事轉來的郵件,郵件正文只有「好精彩」幾個字,郵件附件竟然是一封舉報信。舉報信的主要內容包括幾點:B公司的CEO夥同CFO通過大額裝修合同侵吞公款超過100萬;為了上市需要,CFO指使財務經理虛構客戶及銷售合同增加報表利潤;最狗血的一點,CFO竟然是財務經理所生小孩的親生父親!兩人早有苟且之事,只是一直沒有公開;而我們一群同事多年來始終沒有見過財務經理口中所謂的「老公」,似乎也從側面印證了此事。據個人估計,舉報信是因為內部分贓矛盾所致。後來真實生活的發展也印證了信中內容的真實性——財務經理、CFO和CEO相繼離職,財務經理和CFO領了結婚證,後來還陸續又生了兩個小孩……我不禁感嘆,這比好多精心構思的劇本都精彩多了!

回到當下,經過一位A所老同事的牽線,我和L趴見了一面,重返A所的事情就此敲定。離開了一年半時間,我在B公司的內審經歷在A所是不能作數了,我的級別定為Senior
2。跟同時代進入A所的同事相比,我算是留了一級,但又有什麼關係呢?

2016年繼續亘古不變的廣告時間:

微信公眾號:CareerChoice職業發展諮詢(微信號:careerchoice),專註金融/法律/財務/HR/MKT領域的個人職業發展。


更。這次呆了總共一年半,去年六月再次離開了。應該是最後一次了吧。這來來回回的,白瞎了好幾年的獎金喲。

話說回來,從2013年10月以來的這些時光,無論在哪間公司都是開心的,各有各的不同。有的是有更多自己的時間,有更多的責任感,學到更多新的東西,有的是和團隊的同事一起出差,迷迷糊糊坐著大巴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看著當年的小朋友現在一個個都升了經理。說白了,該折騰的都折騰了,接下來該面對一些迄今為止都沒有考慮清楚的人生問題,要想想未來這二十年怎麼過了。

——————————————————————————————

更。一年五個月,難負如來難負心。感覺撐不了太久了。

——————————————————————————————

來更。五個月過去了。

上個星期一個以前的老闆現在的客戶回公司來談項目,看到我在很驚訝。說怎麼又回來了。然後說了一句,走了就不要回來了啊。仔細想想也挺有道理的。

再回來,會被很多人覺得你有企圖心,但這種期許其實可能遠遠不是初心。

——————————————————————————————

三進二出應該也是有資格來答。

仔細回頭來看看,走的原因無非是觸到了一些痛處,總是要轟轟烈烈出點血,可回來的原因就都是在外面遇到些根本性的分歧的事情了。也是和自己的龜毛性格有關吧,我一直懷疑自己其實是處女座。

2004年大學畢業沒得進四大,去銀行做了六個多月然後和下一屆的同學們一起拼四大,2005年算是第一個IPO高潮,各大都擴招不過最後也就只拿到一家審計Offer還等到2005年8月才入職。做了兩年敝司要在附近的城市開個新辦公室,兩年里一直跟的高經就轉過去升Par,一天做項目的時候他突然打電話給我們經理問誰要一起去,結果當場四個人里有三個就點頭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就鬼使神差的說了好的,可能是這年之前做了另外一個高經一個苦得我有兩天我上班都是吃了芬必得再去的。

然後在陌生的城市裡過了兩年逍遙日子,真是有點暖風熏得遊人醉,有一些同事是當地的,也有不少是和我一樣看老闆面子也覺著落別人手裡死活難料,為了混久點不如去別的地方混混。 這期間就發生了2008年底到2009年初大規模裁員和無薪假的事情,那時候真有點心灰意冷。老闆還算是給力,我們office生意還不錯,所以大家無薪假就真的是在休假,但是還說要站起來撩落去不與你們爭朝夕(政治迫害!)。兩年快到期的時候大家都開始想回家的事情,正好有機會公司別的部門北京找人就跑去面試了,同時也讓大學同學幫投另外一家的FDD。先拿到內部Offer就和老闆說了,老闆就是勸我北京不好生活,其他也沒說啥,結果緊接著又拿到別家的FDD於是就拒了自家的Offer,畢竟還是對FDD還是有myth啊。老闆就一個勁勸我留下來,老公司這邊先是說別的城市也行後來直接說敝司FDD也可以,當時真是受寵若驚。不過myth始終是myth,沒經歷過是解不開的。

於是2009年10月回到了家鄉,離開生活兩年的城市,最後一個周末跑去酒吧喝了個翻,一路走回家去,哭得稀里嘩啦。結果沒想到在myth里過了沒多久就被打擊到快掛了,可能是性格原因,和周圍同事都合不來,更大點來說,可能和這家firm的風格合不來,反正怎麼感覺都是奇怪。雖然team里的同事也都是各家來的,可是就是感覺不對勁,忍不住要去比,原來的公司大家從不來這樣說話的啊啊啊啊,比來比去自然是沒結果。

2010年4月做了個項目,做到後來都要裝病不肯上班了,五一的時候出去溜達了一圈回上海飛機沒停穩又是一通電話拉回現實。之後又做了一個項目,為了成本分析和客戶那個滿口潮汕話的財務經理對話到後來要抓頭髮了,回來以後在一個默默寫報告寫到12點的時候忍不住交了信。交信之後心情大好,和老闆們談下來好像自己也做得還可以,還有老闆要給我這個來了才八個月就想走的人介紹工作,可能,真的可能就是僅僅是八字不合。就在這個期間,正好看到老東家一個部門在招人,於是找朋友幫忙refer了,見了兩個高經和老闆,也就這麼回來了。

一做又是三年,看著team從大變得更大,從senior升了經理,然後看著一起工作的同事們紛紛離開自己也開始心癢。到了6月的那天發生了一件很不爽的事情,生日那天,因為一個非常爛的客戶的項目被老闆罵,加班錯過了兩個前同事為我準備的生日餐,加班到12點,下雨沒帶傘,提著同事送的蛋糕回到家默默洗澡吃蛋糕內心發誓一定要辭職。接著就找工作,花了三個多月時間終於成功跳成了甲方。

辭職那天去找老闆,老闆因為已經走了好多人所以也是司空見慣,先是勸我晚幾個月走,拿了獎金再說,獎金的數字還不錯的,因為分數高薪水漲得也還不錯。我搖頭,說實話,錢對於我真不是那麼重要,我雖然沒什麼錢可是還是比較任性,內心不爽不去折騰一番是不會回頭的。老闆見我這麼堅決也是沒多說什麼,就告訴我什麼時候想回來就說。

2013年10月離開的,沒多久就知道不對了,同事們大多數都很好,可是真是在企業真的和Firm不一樣你不賤就不要想上位,滿滿的辦公室政治讓人絕望。不像在Firm里的時候所有事都有商有量,團隊在一起什麼話都可以說,不光是辦公室政治上的,連技術和業務上也是一樣連個討論的人都沒有。這當然是成長的過程可是這成長並沒有很美麗,另外也是工作的特殊性導致的,可我覺得真不想要這樣生活,即使每天8點半上班5點就可以下班,加班最多打打concall,業務水平也退步很快。

所以當有一天老闆們找我吃飯,問我想不想回來,我水到渠成就答應了。所以我第三次加入這間Firm第四次加入一間四大。出去轉了一圈還是想說,Firm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有很多讓人咬牙切齒的時刻,有很多需要無視的人,可有更多一起奮鬥一起成長一起加班熬夜一起為了一個技術問題討論的昏天暗地的同事朋友。我也曾經說過要和XX說再見,可到頭來好像還是放不下。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Mark Weinberger 寫的 Why I Left EY Three Times — But Joined Four


實習的時候道聽途說的,姑且作了參考:

故事的主人公說的是我們部門的頭(那年他剛升合伙人,因此就沒有在現場指導我們了)。話說他兩進兩出事務所,而且每次回去都實現升職加薪。當初出去的理由大概就是家庭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厭倦了常年出差的不穩定生活。

第一次被客戶挖走去當財務經理,呆了不到一年回來了,理由是工作內容太無聊太枯燥,回來後事務所提拔他為部門經理。幹了兩年又被客戶挖走,這次應該是國企子公司的財務總監,出人意料的是一年後又主動辭職回事務所,這次的理由是和公司的其他高層混不到一塊兒,空降過去不適應,回去以後升了合伙人,打算一直幹下去直到退休……

這個故事也許告訴我們:工作沒有好與壞,只有合適不合適。


推薦閱讀:

在四大混成par有多難?
德勤稅務ITMA (國際稅併購組)怎麼樣?

TAG:畢馬威 | 安永 | 普華永道 | 德勤 |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