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8 歲郭承曦和 11 歲郭承光精通電動力學、流體力學、量子化學、常微分方程等許多理工專業課?
如何評價 8 歲郭承曦和 11 歲郭承光精通電動力學、流體力學、量子化學、常微分方程等許多理工科專業課,並用英文開講,傳到網上?
這是他們的優酷主頁:
承光承曦的自頻道-優酷視頻i.youku.com這些是他們錄製過的各種課程視頻(想看系統的完整版視頻,見主頁播單):
11歲郭承光和8歲郭承曦用英文開講電磁場動力學(01-05)v.youku.com11歲郭承光和8歲郭承曦用英文開講相對論力學(01-03)v.youku.com11歲郭承光和8歲郭承曦用英文開講:大學微積分(07-16)v.youku.com11歲郭承光和8歲郭承曦用英文開講流體動力學(01-05)v.youku.com11歲郭承光和8歲郭承曦用英文開講量子化學(01-03)v.youku.com8歲郭承曦與11歲郭承光用英文開講微積分中的極限計算方法(02-02)v.youku.com11歲郭承光和8歲郭承曦用英文開講常微分方程(02-02)v.youku.com
受不了這英語口音,就隨手拖著看了一下量子化學那幾個視頻,談點感想。
首先是這幾個視頻全程糾結玻爾原子模型,如果拋開講授人的年齡不談,可以說是高中知識,連現代量子化學的門檻都沒摸到。精通什麼的,還是歇了吧。
再就是忍不住和我小時候比。那個11歲的男孩在名詞儲備和科學扯淡能力上比我小時候大概領先三年。考慮到我那時候完全自己瞎看,這倆小孩有人系統性的引導,所以差距估計也就是一兩年。應該說比一般小朋友聰明,但是並沒看出來神童的特質。
然後基於我個人的經驗,如果不改變教育方式的話,不看好這兩個小朋友的未來。可能是這兩個小朋友學的東西所涉及的領域太多,但是都是在門口看了一眼就走的感覺。並沒有看出完整的系統訓練痕迹。也就是把每個學科里最容易掌握的科普級內容學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理論框架卻沒有建立。比如我中學時候看時間簡史,自旋1/2體系轉兩圈才能復原什麼的也能和人扯一扯,但是真正掌握角動量算符的代數結構,然後推導出來自選1/2體系的旋轉對稱性那是等到本科學量子力學時候的事了。這兩種理解水平外人可能看不出區別,但是差距是很大的。
我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提高最為迅速的並不是記憶能力或者計算能力,而是對抽象對象的理解和建立聯繫的能力。比如幼兒園只能說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小學就能學1+1=2,再晚些可以講交換律,再晚些就能講交換群了。運算未必越來越複雜,但是抽象程度越來越高,運用的範圍越來越廣,對理解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還有就是能意識到不同領域的研究對象之間的聯繫,從而把不同領域裡的知識貫穿起來,從而能有效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更多問題。比如學線性代數,能不能意識到這是再描述高維對象之間的一種組合和變換關係,這個比學會計算行列式的procedure更為重要。唯有學會前者,才能在物理和其他數學領域裡熟練地運用線性代數工具。否則的話,線性代數的矩陣對角化,量子力學裡的解薛定諤方程問題還有斐波那契數列通項公式就是幾個沒有聯繫的孤立問題。即使看教科書學會了這幾個問題的解法,然後在黑板上亦步亦趨地演示出來,也只學會了幾個孤立的facts,而不是一套體系。掌握的孤立facts再多,也不能說明太多問題。
這兩個小朋友的視頻給我的感覺就是掌握了很多facts,而沒有正經學習理論體系,這可能和家長的引導有關。因為小時候掌握的知識點多,很容易引起天才的假象。量子化學正常的學習程序,應該是先掌握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然後理解量子力學,然後再進入量子化學,這樣所有知識點能串起來,之前掌握的抽象工具也可以得到實際應用。但是很明顯這倆孩子的家長沒有遵循這套程序,高等數學和經典物理剛學會皮毛就直接搞量子化學,最後的結果就是完全看不到先進的數學物理思想在量子化學裡的體現。小朋友在視頻里的表現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是學通了的:精通經典力學的人不可能不對玻爾原子模型感到困惑,而精通了現代量子力學的人又不可能花這麼多時間去講玻爾原子模型,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們既沒有理解經典力學,也沒有理解量子力學。神童我相信是存在的,但不能這樣培養。
最後說一句,我小時候也不是沒被誇過神童,長大以後做科研找工作還不是一樣然並卵。所以還是讓小朋友們自然健康地成長,不要再搞這種大新聞了。
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比這個年紀的我們要強,但是如果父母有心,任何一個憑智商(而非刻苦)考上C9高校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在與他們相同的年紀都能做到這種水平。所以,這兩個小朋友雖說智商高過常人,但也不過是一般的聰明人,談不上天才(真正的天才是Tao男神、Witten這樣能智商碾壓學界大牛的人),最多算是幸運地出生在了一個識才的家庭,不過好好培養確實是南七技校少年班的料。
利益相關:末流C9南七技校天文專業學鶸
他們這個lecture……就好像,我去做一個關於String Theory的科普講座,只要給我時間提前google資料,我也能講的讓人覺得看起來這個人好屌的樣子,然而別說String了,我QFT也只不過學了點皮毛,難道我能簡單講講String的一些基礎的東西就說明我精通String了嗎?、
當然,能在這個年紀做到基本上大一普物的水平也是不錯的了(肯定比我強就是了,11歲的時候我唯一學過一點皮毛的大學課程叫離散數學【說得好聽,實際上就是排列組合和簡單的初等數論罷了……沒什麼大不了的】……英語水平大概就是在路上可以和老外搭訕聊一兩句話的水平,比這兩位差遠了。而且還有一點就是,這兩位能基本理解簡單的普物知識和微積分知識,這也說明了這些東西確實理論上是可以下放到大學之下進行學習的),只是有一點小小的疑惑:看聯合早報新聞的介紹,似乎兄妹倆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為什麼這英語水平一點都不像這個年紀的native speaker呢?別的不說,最近在妮可上研院舉辦的引力波講座最後有個十歲的native speaker小男孩提問,那位小朋友的英語水平(從遣詞造句、流利程度和口音方面)我自認為拍馬難追,但是說句實話這兩位小朋友除了流利程度以外,其它方面真的不像native speaker……
還有,真的不要把這兩位小朋友神化了,我看有的人連諾貝爾獎都扯出來了,不知道你們中學的時候學沒學過《傷仲永》……
電動力學,知道庫倫力叫學過電動力學,知道Maxwell Eqs也叫學過電動力學,知道電磁場理論是一個U(1)纖維叢理論也叫學過電動力學,這三個「學過電動力學」是一樣的么?
量子力學,知道氫原子的玻爾模型叫學過量子力學,知道Schrodinger Eq叫學過量子力學,知道量子力學的狀態空間是一個復可分的Hilbert空間,物理量是Hilbert空間中無界的自伴運算元,這也叫學過量子力學,這三個「學過量子力學」是一樣的么?
這簡直就好像學了點數據結構和演算法基礎就號稱自己精通演算法科學、敲了幾千行C++代碼就號稱自己精通C++一樣可笑。
這兩個小朋友在同齡人中理所當然是出類拔萃的,但是他們的智商絕對沒有超過一般的聰明人的範疇,在有心的家長的循循善誘之下,很多知乎用戶在這個年紀本也可以做到他們的成就,甚至比他們強的,所以可以讚歎,但是請不要神化;可以遺憾,但是請不要自卑。
最後一點,希望兩位小朋友的爸爸不要用這麼辣眼睛的片頭……求求您了……
好多大學學的知識都已經還給老師了,因此只有量子化學能看出門道來。
這課程不是量子化學,而是原子物理第一章,就是玻爾的氫原子模型。這部分知識點雖然散亂,但相對孤立,靠經典力學基礎和背誦就能學通。
若是講真正的量子化學,至少也得手解氫原子薛定諤方程,講講基本的群論和二次量子化吧?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神童能有過人的智商,卻不一定有實踐條件。學了不用就是死知識,那些做題分數很高,但一旦碰到需要自己提出問題並分析解決就抓瞎的情況,就屬於此類。
最近加了一個物理群,好多高一學生看的都是朗道十卷,Golstein,Griffith,嚇得本學渣都不敢說話了。
第二次更新:經評論區指正,我在SIMOC小5組的獲獎名單里找到了郭承光的名字。
更新:提問者匿名了,還好我早上截圖了:
原回答:早上打開手機看到有人把這個問題發到群里了,於是和 @胡子昂 一起扒了一下:
先說我的初步判斷看了下問題日誌和視頻,個人懷疑是炒作。
再說理由:
我和胡子昂搜了一下關鍵詞「郭承光」,發現了新加坡聯合早報的一篇文章http://www.zaobao.com.sg/zlifestyle/culture/story20170306-732383和搜狐的一篇文章https://m.sohu.com/a/208904934_119542/?pvid=000115_3w_a,兩篇文章內容差不多,基本主要都是以下內容:
然後對他父親的描述如下:
然而我們並沒有在谷歌搜到他父親就讀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證據(比如論文和信息),講道理知道入學時間和專業以及姓名,查不到是不應該的。
然後根據新聞中的描述,兩位小朋友應該是在新加坡長大的:但是視頻中二人的英語口語水平卻不像是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水平(經 @白書旭 考證)。這件事如果是真的話,新加坡本地應該也會有所耳聞,希望有在新加坡的同學可以解答一下。而且,如果真在新加坡生活,為什麼視頻開頭的字幕是中文?講道理既然定居新加坡,受眾首選不應該是新加坡嗎。當然有人會反駁我,「人家愛國呀」。那又怎麼解釋用英文來授課?
好了,劃重點:
- 背元素周期表。這個不質疑,只要花點時間背總是能背下來的,就像小時候背課文一樣;
- 所錄視頻涵蓋了小六會考、初中到初院及大學課程,包括數理化生地最近開始講概率統計、量子力學、物理光學、有機化學。這是我最質疑的地方。講道理,11歲的陶哲軒應該還沒有這種水平(視頻里說的是精通)。我拿量子力學來舉例,學習量子力學需要掌握微積分、常微分方程、複變函數、線性代數以及力學和原子物理這些最基本的的東西,如果要完全理解還需要電磁學、電動力學、熱力學和統計物理,這些,我不確定兩位小朋友學過沒有。大家應該還記得前不久去復旦大學旁聽量子力學的那個小朋友吧,我有同學在復旦物理系,聽他說小朋友被老師懟了「如果你真的理解微積分,你就不需要來聽我的課,完全可以靠自學;如果你不會微積分,你也沒必要來聽我的課,因為你聽不懂」;
- 觀者無不嘖嘖稱奇。這個問題下很多答主表示「他們是真的懂了」,呵呵。
新聞中還貼出了兩位小朋友的獲獎經歷,在我看來,同樣漏洞百出:
- 亞洲小學數學競賽和新加坡小五數學競賽沒有在谷歌上查到,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
- 有一個叫全美數學競賽的,但是簡稱是AMC,如果真的是新加坡生活了這麼多年的,這種錯誤不應該犯吧;
- 有一個叫美國數學奧林匹克,但是簡稱是USAMO。
有人可能會說搜狐新聞里有二人的獲獎證書和獎牌,對此我想說,我們學校附近的文體店十塊錢倆。當然如果是真的,我為我的言行向兩個小朋友鄭重道歉。
最後,在新聞的結尾,我們看到:
再結合匿名答主所說
我看了下問題日誌,發現提問者正是前不久被 @Luyao Zou 點艹的 @David L 。看著提問者和新聞結尾,我同樣陷入了沉思。
我看了下視頻,應該說,這個年紀能知道這麼多還是不錯的,比很多人小時候要強的多,比如我像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還在玩泥巴,但要說「精通」,你是不是對「精通」這兩個字有什麼誤解?
在我的理解中,「精通」意味著一個人經過嚴格訓練之後形成的在複雜的現象中找到本質的直覺,意味著一個人對專業知識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的本事。
這兩個孩子講的明顯是入門的數學物理知識。我們大學過來的人知道,平時上課逃課不聽課不要緊,後面幾天老師講重點熬幾天夜就能通過考試,這能說明學生很聰明嗎?一點也不。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故事來自網上,真實性有待考察,但我非常贊同:
1984年5月2日,著名美輯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訪問了中國科技大學.李教授在和少年班的同學座談時說:"考試,只是考一個人的記憶力,考的是運算技巧.這並不是學習的重點,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
"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座談會活躍起來.
李政道先生問:"你們誰是上海來的學生?"
"我是."一個少年大學生回答.
"你對上海的馬路熟悉嗎?"
"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我在找一個從來沒有去過上海的同學."李政道先生一邊說,一邊指另外一個學生:"好,比如你,沒去過上海.現在我給你一張地圖,告訴你,明天考試的內容就是畫上海地圖,要求標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稱."然後,李教授又回過頭對那位上海同學說:"不過,並不告訴你.第二天,叫你們倆來畫地圖.你們大家說,他們倆,哪一個同學的地圖畫的好一些?"
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著那位沒去過上海的同學,齊聲回答說:"當然是事先剛看過的同學畫的好一些."
"大家說得對!"李教授很興奮,接著說:"他雖然沒去過上海,但是因為他剛看過上海地圖,考試時他可以連街道名稱都標得準確無誤.不過,再過一天,如果把他們倆都帶到上海市中心,並且假定上海市的路牌都拿掉了.你們說,他們倆哪一個能從上海市中心走出來?"
同學門都笑了,答案是明顯的.
李政道先生說:"我們搞科學研究,就是在沒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圖雖然畫的好,考試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後能走出來.這才是學習的最本質的東西."
"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
我一直想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可是十幾年過去了,我依然經常迷路,好在物理和數學的這個迷宮比較有趣,我並不覺得無聊。
這個水平……真的算不上精通。
大家之所以高呼神童,只不過是因為根據中國的教育模式,這些課程本來是放在大學的。而大部分人潛意識裡認為,大學的就是比中學的難。高等數學前面的高等兩個字,進一步讓人望而生畏。因此兩個還在義務教育年齡段的小孩子能夠講的頭頭是道,就被捧上神壇了。
但是講道理,大學課程真的不見得就難啊。
高考數學壓軸題,甚至很多中學奧數題,從難度,從對智商的考驗程度上來說,不比絕大多數理解個概念背個公式就能解的數分題難多了?
至於什麼入門級的量化啊相對論啊,很多內容你在知乎上多看看科普答案就懂了。了解和理解,差距還是很大的。
中國基礎教育的題目都是畫個圈在裡面使勁出難題,實際上圈外有很多簡單好用的工具,但它就是不讓你去用,刻意的增大了難度,使得本來融會貫通之後很好解的題目變得撲朔迷離。而大學之後學到的知識,並不見得難,但是有系統性,是真正用來研究這個世界的方法。從實用角度來說,像微積分這種知識真的早就該下放到高中了,這兩位小朋友的教學模式也值得借鑒。
但是鼓吹什麼神童,還是歇歇吧。大多數高考數學能考到135/150以上的人,小時候換個模式教學都能有這個水平。小朋友天賦還是有的,希望能好好培養。我科少年班有一道面試題就是現場上一節相對論的課程然後做題,這兩位小朋友如果來遇到這種題還是很有優勢的。當然了,他們更有可能是走留學歐美的道路吧。唯一讓人有些擔心的就是他們的父親是否有藉此出名的想法,搞成傷仲永就不好玩了。
第四大紙糊神童已坐實
前三大神童:
高一學生如何進一步自學量子場論及後續課程? - 教育
初中生如何安排數學學習?已讀Bourbaki - 代數幾何
如何自學幾何課程? - 數學
90後的老爺爺不請自來。
emmm... 兩位怕不是對量子化學有什麼誤解。看了一下四個視頻都是原子物理的緒論部分。中間提到了薛定諤方程也蜻蜓點水的說了一下主量子數。記得在大一時候上過一門課叫化學原理,有一章講原子結構,感覺套路跟兩位就差不多,直接把各種結論一擺,然後我們要做的就是背下來。當時沒學多變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統,數理方程,所以也就只能靠波爾理論強行理解四個量子數。後來到大三學了量物、量化、應用量化才明白了原來鬼扯的量子數、軌道雜化、離域pi鍵都是解薛定諤方程、點群對稱性很自然的結果。同時老師也嘲諷了一波喜歡說xx電子在xx軌道上的其他老師。
所以,我覺得二位應該還只是把結論背下來然後只有一些很唯像的理解= =與其急著查點資料背點結論跟別人裝逼,還不如踏踏實實的把必要的數學基礎打牢,本來物理就是演繹的,非搞得跟某些全靠背書的學科一樣幹啥。。。毫無邏輯和美
簡要瀏覽一下電磁場動力學之後來追加評論一下
這個名字先暫時認為是電動力學吧。前面花了很大篇幅講了高中的電場知識,電場線、點電荷、庫侖力,中間有一章說是講高斯公式,最後是量綱分析,有點文不對題。最後一個視頻總算是出來了幾個積分式,大概也就是普通物理里電磁學最基本的幾個積分公式,在此之前幾乎都是代數公式,跟量子化學一樣。。。沒有什麼微分和積分的公式。我記得...電動力學不是從Maxwell方程組出發到靜電場、靜磁場、電磁波傳播、輻射這些的嗎。。。而且...基本上就是數理方程在物理中的應用
更新:我突然想到了16年很火的12歲入學康奈爾大學的那個孩子。
我在康奈爾和那個小孩有過幾次接觸,總體而言是個非常討厭的人。也許他對物理和數學的理解和一般的大一學生持平,(然而據我做他TA的同學說,他的實驗報告質量遠低於平均),但是情商可能和五六歲差不多,並且極度缺乏常識。我自己12歲的時候可能不懂多少物理數學,但我絕對不會在教授回答我問的問題的時候玩鞋子,更不會在玩好鞋子以後去玩seminar提供的餅乾……希望視頻里的兩個孩子不會成為這樣討厭的人吧。
——————--—以下原答案———————-
從物理和數學的視頻來看,兩個小朋友應該至少是理解了60%以上的內容的。對於「精通」這個詞的定義似乎有些模糊,只能說我覺得把他們放在美本大一大二的基礎課上考試的話,拿個B以上的成績應該還是完全有可能的。對於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來說已經不錯了。但是我仍然質疑把這套視頻公開上傳的目的。作為一套教學視頻,這些錄像和現存的視頻比如MIT的OCW和Leny Susskind的theoretical minimum相比質量相去甚遠。所以他們的父親應該清楚如果有人想自學這些知識,這些視頻絕對不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所以不說炒作的話,個人覺得更多是在「炫技」吧,或者說其實就是曬娃。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益,我姑且表示懷疑。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所謂神童永遠不應該成為教育的範本。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大多成功的學者不見得小時候是神童,而這些神童也不見得大多數能成功。這些年在學校里因為追求「學得早/快」而自我毀滅的也沒少見。看了看流體動力學,請看清楚標題是動力學,不是流體靜力學,而那個視頻全程算浮力和質量什麼的。不說ns方程,就算是不怎麼要用微積分的伯努利方程都沒有。按說常微分、相對論學完,線性代數也應該學了吧,那為什麼ns方程都不敢講?別的學科不知道,至少流體力學在我們的課程上是在有偏微分方程的基礎之上,甚至是在彈性力學之後開課,因為在一開始會用到彈性力學的單元體和應力平衡微分方程對ns方程進行簡單推導,更嚴謹的方法是先學場論和張量,再來講流體。最怕的就是民科,看什麼東西感覺很高深,就去弄什麼東西,連學科基本的知識體系怎麼弄都不知道,就上躥下跳。這兩個小孩的父母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學科水平,不像郭英森那種跳起來就要去搞諾獎,還知道從數學開始。只不過學科跨太多有點露馬腳,單就力學而言,哪個學力學的上來就學流體?看不起理力材力也就算了,彈力都不學,應力分量有幾個都搞不清楚,還想學流體?
如果是真的,希望他們以後成為人才。希望有別的長看到了,不要把正在看動畫片的小朋友說一頓:「你看看人家的孩子,你看看你,看什麼舞法天女,給我看書去」然後啪把電視關了。看舞法天女的小朋友未必以後比不了他們,有時候只是聞道有先後。當然最不希望的就是強行讓小孩子背,然後擺拍。
所以大家應該認識到,專業課其實並不是那麼難的。。
╮(╯_╰)╭說明在神童一族中,lsj,tlk,zt這些數學神童們都顯得too old了。江山自有才人出,全都躺在沙灘上。
很多東西,小,是個賣點...
長大了就很普通了,
比如8歲11歲可以玩這種「相對論力學」,
那他到真正20多在大學面臨這個課的時候就一定比其他人不拍這個的人好?
我覺得那是存在一個巨大的問號的,我覺得,那是小概率事件,
拍視頻說明不了啥,得見真章才行;
當然了,這麼小就敢錄視頻,也是很優秀了,
我小學的時候,還在追女生滾泥巴呢...
最近什麼CEO、神童、小、天才、智商、這些詞實在太多了,我就做三點總結吧:
①這年頭收智商稅的偽成功人士實在太多(我並不反對,只是感慨行業競爭激烈),他們自身實在是很難出圍了,就只能靠『小』來力推,所謂在正常的維度打不過你,就換個維度打;
②你們都鄙視快手惡俗,無所不用其極,吃翔、褲襠藏雷那些都是家常便飯;可是文化人不也是這麼在無所不用其極博眼球么,真是一樣一樣的,我看著實在是雷同...
(無論如何,我對小朋友道歉,因為這年頭自己傳個視頻創作是自己的自由,也是很欣慰的事情;但是被大人、被媒體拿來炒作,那就只能按媒體辦了,有那麼多「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受害者...)
③現在這個神童、高智商、天才行業已經泛濫且低齡化趨勢,魚龍混雜,SCI、科研、公司、創業,全用上了;科研領域,我覺得不發硬一作/通訊的Science或Nature就別說了(不是Science and Nature),畢竟sci滿地走,花不多點錢就有了;公司和創業領域嘛,我不熟,得靠知友定義總結了...
別的不知道,看了看流體動力學(相關:本科的專業方向)。以下是一張視頻截圖
整個「流體動力學」播單下都在講阿基米德浮力定律,這明明是最簡單的「流體靜力學」嘛,寫出來的都是一些代數式(密度之比啥的),沒細看,但我覺得難度和系統性上大概率不如初中物理。很可能是炒作,連「入門流體力學」都算不上,還能叫「精通」?其他答主有提到他們在新加坡長大,因此英語流利是很正常的(畢竟first language),其實我聽不太懂新加坡口音。。。
流體動力學(fluid dynamics)應該是講解流體的物理模型(連續介質假設),控制流動的基本規律(積分形式和微分形式),受力與變形的關係(本構關係),一些簡化問題的解等等,數學上需要用到向量微積分、偏微分方程、張量的基礎知識,力學系本科生也是得先學一年半的基礎知識再來學流體的。而且學了之後會發現,流體力學的問題十分困難,我們只能求解最最簡單的情況,而真實世界充滿了湍流、激波、邊界層分離、轉捩等等複雜的情況,作為學過相關課程的力學專業學生我也只能說剛剛「入門」,遠非「精通」。(我覺得相比之下,本科的導師可以算精通?對各種流動現象都有很多經驗和直覺)
天才兒童超前教育沒有問題,但不按照學科內在規律來學習,基礎不牢,然後自以為「精通」,我怕容易陷入民科。
補一句:8歲能有這樣的知識水平是很贊的。我反感的是題里用的「精通」二字。這年頭「精通」兩字真是廉價,有精通c++的,精通經濟學的,精通馬克思主義的,現在還有8就精通這一堆理論的?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分歧已經被精通者解決了?
原來有一個爸爸教女兒的,在家學習。
炫耀使人嫉妒,嫉妒使人醜陋…
如果好好保持下去,大家真的也別酸了,時間會給大家一個交代的。因為不乏家庭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只是一沒有這麼極端,二沒有高調公開宣布,三是這些學習對升學哪怕是搞物理競賽也沒有什麼好處。為了競賽拿牌更多地是對過往知識的重複和技巧提升。因此知識體系達到一定後,主要就是二刷或者三刷鞏固了。
其次,學這些敢公開露臉,也說明這些課程並不為大眾所熟知,即使是名詞黨,或者只會一本教科書最普通的知識點,也可以唬住很多人。你不信?你哪怕把一本高等數學站在大街上念,大多數人也會把你當怪物一樣看。而如果你發布高考這些具體的視頻,很容易遭到學霸或者學神的噴和嗆。
總之,大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吧。人家有點資源用一用也沒啥吧。就是稍微高調了點有點不太好吧
順便期待2018-2028年這十年國家物理集訓隊這兩兄弟的身影 。看了一眼量子化學的視頻。。這讓我想起我高中的時候,數學差到連求導都沒學過,然後參加化學競賽,把初賽省選決賽所有熱力學動力學題都拿到滿分,然後省選的時候因出題老師的個人偏好,結構化學大量考了薛定諤方程的解、勢箱等計算,這玩意我現在大霧也在學而且我現在都不懂。。然後我把高無結上這一塊的公式全部硬背下來,也成功懟過了省選,我看了看他們這個視頻講的似乎比我們當年要考的還容易一些。。
(我沒說他們一定是背書講課的,我只是說這種程度背一下完全可以做到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