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在其歷史上導致其國力衰微的戰略決策有那些?對蜀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如題.


國力,或者說,人口。

晉書記載蜀漢在劉備稱帝時,有戶二十萬口,人口90萬。

三國志記載斗哥出降時,人口93萬。

以三國時代人口下降之觸目驚心,可以說蜀漢在連年征戰的情況下還能維持人口,可以說在治政上十分了不起——這還是經歷了陳/黃二人當權,蜀國末年民有菜色的年代之後。

因而我認為,蜀漢在建國後有過一些不好的決策(比如東征)但是終究沒有傷及根本。哪怕後來寵臣亂政,也不過是退回到開國的水平而已。

而最大的問題是,蜀漢先天不足,國力實在太差。

張魯時,漢中府庫積饒,閻圃說有民十萬戶,那就是蜀漢開國戶口的一半,被曹軍輕輕碾過。

後來劉備奪了漢中,這部分人口也沒到劉備手裡——曹總分兩次幾乎把漢中人口遷光了。

所以蜀漢開國的時候,人口就是90萬。要不是諸葛亮以及他身後的蔣琬費禕等人,無非也就是被輕輕碾過的命。姜維能和鍾會纏鬥,非要鄧艾涉險度陰平才贏,我覺得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上面那位炮姐已經說了,蜀漢在諸葛亮的領導下治理得最好,最先滅亡。要硬說有什麼決策失誤的話,一是劉備派關於鎮守荊州(可能當時真的是無人可用了,而且劉備是何等的英雄,用人的時候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荊州一丟,破壞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給劉備規劃的戰略不是。二是諸葛亮不聽劉備的話,「馬謖這個人夸夸其談,不可重用。」儘管諸葛亮派了王平去給馬謖做副將,但是基本沒有起到作用,重要戰略要地街亭還是失守。

至於治理最好的原因、最先滅亡的原因和所帶來的影響,直接引用易中天先生的講座,通俗易懂:

劉備深知自己是沒有資格建國的,他雖然有宗室的身份以及將軍的頭銜,但都是空頭支票,並不管用的,所以劉備在建國之路上就盯著曹操走,借鑒曹操發展的經驗教訓,比如他也盡量避免與士族產生正面衝突,再加上劉備很懂得民間疾苦,終於在公元221年稱帝建立蜀漢政權,那麼在劉備之後的諸葛亮又是如何治理蜀國的呢?為什麼易中天先生說蜀國最先滅亡恰恰是因為治理得最好呢?

  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曹操是有理想無藍圖,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做事都是有規劃的,你看他的《隆中對》,為劉備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規劃,然後他治理蜀國的時候井然有序、井井有條、有條不紊,而且上上下下都沒有什麼意見,就說明他做事情之細緻之周密,但是問題他有理想,有理想就有點麻煩,為什麼呢?我們看看他理想有什麼:

第一,依法治國,這一點我多次已經講過了,諸葛亮的依法治國是他政治生涯當中是光輝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因為他確確實實做到了公開、公正、公平,在我們今天看來不是非常好嘛,我們今天就是要依法治國啊,但是你要知道,那是一個什麼時代,依法意味著什麼?不依人,因為法治和人治是相對的,而士族地主階級要的是什麼,依人,不但依人,還依人的家族,不但依人的家族還要依家庭的門第、門望、閥閱,只要我出身好,哪怕我是個豬呢,我蠢得象頭豬我也得做大官,對不對,你們那些寒民、庶族出身的再聰明,再有能力你也不能去做,這是士族要士的事情啊,那麼諸葛亮公開、公正、公平就和這個是矛盾的,實際上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建設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和公平、清明的社會,這在今天看來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你要高效你就不能看出身,你要公平你就不能偏袒士族,你要廉潔你就不能容忍貪腐,你要清明你就不能允許霸道,所以諸葛亮做的這些在我們今天看值得肯定的事情都是當時士族不滿意的,都是士族地主階級不滿意的,他就把士族得罪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諸葛亮治蜀獨立自主,所謂獨立自主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對曹魏獨立自主,第二個就是堅持荊州集團第一的這樣一個原則,你看他指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都不是益州人,也就是說他堅決不象孫權搞吳人治吳那樣搞蜀人治蜀,我們可以看出吳、蜀兩國的區別就在於,吳國是吳人治吳,蜀國是絕不是蜀人治蜀,不但不蜀人治蜀,諸葛亮對於本土的土著那些豪強、士族還在政治上排擠,經濟上盤剝,法律上制裁,不能讓他們造了反,不但不讓他們造反還讓他們出錢,出錢幹什麼呢?北伐啊,你想軍費從哪裡來,一大筆,而且諸葛亮他執法是公平的,他公平你就可以想像最後出錢多的是誰?肯定是誰的錢多,誰出得多,公平攤派嘛,所以這些土豪們恨死他了,恨死他了以後不合作,何況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興復漢室,這個興復漢室一直是諸葛亮的旗號、口號,但是這是一個過時的口號,你說諸葛亮執政的時候,天底下還有誰想興復漢室,誰都不想,士族地主階級也不想,是平民老百姓也不想,那個漢室還要它幹嘛,而且曹魏那邊,曹丕已經接受陳群的建議在搞九品官人法,士族覺得這會兒比東漢還好,東漢那個蛋糕三家分著吃,外戚、宦官、我們,現在曹魏這個蛋糕是我們士族一家吃,我幹嘛要興復漢室,有病啊。那蜀漢的這些土著的士族一想,你看諸葛亮依法治國把我們弄得這麼苦,你看曹丕那個地方,是吧,我們這些人多開心,趕快來解放我們吧,我們歡迎曹魏來解放我們。

  所以蜀漢在諸葛亮的領導下治理得最好,最先滅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魏、蜀、吳三國都是非士族政權,從這個角度講它們都是逆流而上,但是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正因為他堅持,所以它最先滅亡,正因為曹魏放棄所以他也要滅亡,正因為孫吳是妥協當然也要滅亡,所以三國都滅亡了。公元263年魏滅蜀,公元265年晉滅魏,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家都歸於西晉,天下重歸一統,中國歷史在全國範圍內進入了士族地主階級時代。


看著是個偽命題啊。。。。

老實說,魏蜀吳三國,還真是蜀國治理的最好。。

曹老闆那邊的派系太多,外加還有漢皇室在,內耗過大,曹魏政權最後就是從內部瓦解的。。

渣權。。。就不提了。。。

而蜀國,雖然也有荊州派,西川派,還有南蠻勢力。。但總體來說,控制很好。。不管是先帝在時,還是丞相年代。。。

這樣的蜀國,要說國力式微,是真的。但要說式微是戰略決策導致的,二爺失荊州以後,基本真就沒啥了。。。。否則諸葛丞相死不瞑目有木有。。。。

蜀國國力式微的根本原因,還是沒有那麼大的體量,非要干那麼大的事兒。。。

看了親王的重走北伐路里關於丞相官邸部分的分析,真是心疼丞相啊。。。。

北伐不是一句口號,還是一個沉甸甸的包袱。戰爭所耗費的資源實在太過巨大,蜀漢國力疲弱,民力不足,必須要榨取兩川每一點資源。諸葛亮自己說過:「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蜀錦是蜀漢的生命線,諸葛亮無時無刻不在挂念,就算下班了,還要時常能看到才心安,把住所搬到這附近,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猜想,每天晚上臨睡之前,諸葛亮大概都會走到窗邊,看一眼錦官城裡的織錦作坊,確認一切如常,才安然入睡。

咱們就不要質疑人家的戰略決策了吧。。。


這是個政治問題,不是個歷史問題。

中國政治從來都講究一個詞,叫做合法性。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必須要個名分。東漢末年,皇親國戚講血統、世家門閥講關係,所以劉備這個和現皇帝八杆子打不著的織鞋販履的小人物非要和皇帝攀個祖上,見到劉焉、劉表、劉璋還要說說宗族之誼。袁紹袁術四世三公,曹操是曹參之後,孫堅是孫武子之後,都是講地位。有了地位,才能忽悠住大夥,聚集人手辦大事。

蜀漢的戰略錯誤,和它立國的基礎是同一個:興漢討賊。劉備是成也漢室,敗也漢室。成也漢室,說的是它的政權合法性來自於劉備興復漢室的號召。要說個人能力、手下資源,劉備都不足以和曹操、孫氏等人抗衡,唯有明確舉起匡扶漢室的大旗才能收歸一些對漢室還有留戀的人士。這一點上,劉表、劉璋因為是已經坐鎮一方,反倒畏首畏尾,怕旗幟鮮明被其他勢力打擊。而劉備是一個職業流竄人士,沒有什麼本錢,所以口號喊的最響。手下才能聚集很多人才。要論對門閥派別的控制,不如曹操有實力,不如孫氏有武力,劉備手下的荊州派、西川派都是在興復漢室的口號下集合起來的。

說敗也漢室,是因為為了維持該政權的合法性,北伐成為了蜀漢的必然的、堅持不懈的選擇。破曹興漢,不能不喊。一個以反曹起家的政權,怎麼可以放棄這個根本?而因為國力限制,越到後來北伐越艱難,越艱難國內矛盾越大(孟獲、李嚴、魏延等),就越需要通過北伐的勝利來維持國內政權的穩定。蜀漢後期,本土外來勢力矛盾加劇,其實就是因為北伐的失敗引起的。對外來勢力來說,追隨先帝入蜀,那就是將先帝的鬥爭哲學繼續到底。而本土勢力,不管劉備、劉璋還是曹魏,誰當老大真的區別不大,日子還是過得去。破曹興漢越來越不可能,本土人士就越來越不滿。

所以蜀漢沒有戰略性的失誤,因為沒有破曹興漢的這個戰略,誰還會跟劉備混?北伐耗盡了蜀國的實力,但是不北伐也要滅亡,北伐還能維持政權合法性,你說統治者會選哪一個?蜀漢北伐和東晉、南宋北伐的區別在於,東晉、南宋是正宗宗室,東晉、南宋不需要北伐來提升合法性,所以經常是打打就撤了。而天生的戰鬥政權,蜀漢則是要打到死,因為只有繼續打,才不會立刻死。


季漢是三國中混得最好的

1. 沒有大規模內亂。魏國有公孫淵、淮南多次叛亂,吳國有山越叛亂,有步闡等叛變,而漢沒有這樣大規模的。

2. 皇帝始終有實權,是真正的皇帝,而且皇族無內亂。曹魏自239年曹叡死後,皇帝再也沒有實權,曹家人做真皇帝的時間不足二十年,是三國中最短的。吳國太子孫和被殺,小皇帝孫亮被廢被殺,孫休的兒子又被孫皓所殺,就連孫策的後人都不能倖免,悲慘得很。


落鳳坡。

龐統之死。

若龐統不死,劉備入蜀不至於將荊州的諸葛帶走。

諸葛不走,後面的關羽不至於走了麥城。

關羽不走麥城,張飛也許不會死得那麼早。

關張若還在世,劉備不會急著打夷陵之戰。

白帝城劉備託孤,蜀漢政權對內不穩。

因為蜀漢政權對內不穩,諸葛才急著六伐中原,以正朔源。

六伐中原,不盡耗盡了蜀漢的國力,也掏空了諸葛的身子。

五丈原諸葛如果不死,修身養性,也許還能等到魏國的高平陵……

也許,後世的八王之亂也不會出現,更不會有之後的五胡亂華……

知天易,逆天難

此一環扣一環,莫不緣起於落鳳坡

****************************************************************************************

生滅因源起,宿命落輪迴。

亂世殺禍盡,英雄何處尋?


借用易中天先生的觀點就是重用荊州人士,藉助原來劉焉劉璋父子從北方帶來的人士,而防範、打壓益州土著。這從根本上造成了內部統治根基不穩,要知道,土著才是大多數。由於受到打壓,土著大多希望蜀漢趕快完蛋、北方統治者早日來解放他們,以實現蜀人治蜀。相比較而言,孫權就明智得多,先是重用以周瑜、程普為代表的淮泗將領,之後逐步過渡到以陸遜為代表的江東土著,使得東吳政權最終成為江東人的東吳(名義上還是姓孫)。土著真心實意地支持孫家(其實也是自己家)。


小說兩句,勿噴~

其實從三國的前後歷史理解,就是中國從貴族政治轉向官員政治的轉型。

三國前,漢王朝末期的政治力量其實就是士族,外戚和宦官;士,其實就是當時的讀書人,知識分子,作為中國貴族的最低一等,維持著當時中國最後的貴族政治,三國這段歷史插入的時候,作為軍閥,曹劉孫三家最大勢力在赤壁之戰後鼎足三立,基本清空了外戚和宦官這兩股政治力量,其實三家勢力,雖為軍閥主政,但作為一個割據勢力,內部工作的實質都被各地士族把持。

說回曹劉孫三家;

曹魏政權「奉天子以令不臣」,在赤壁之戰之前,幾乎無往不利,曹操本人統一了中國北方,雖未稱帝,但實質是建立了依託漢王室的曹魏政權,但赤壁之戰之後,士族階層對接管中國政治的慾望再也無法壓制(戰亂時期,誰拳頭大,誰能說話,曹操是當時最大的拳頭,多說一句,官渡之戰,其實是軍閥勢力和士族直接的扳腕子,因為袁紹本人的身份和四世三公的家世,都是士族最好的代表,可惜在官渡之戰,被閹豎之後的曹操打的一敗塗地,從此退出中國政治舞台),作為代表,陳群,給當時需要稱帝的曹丕一個政治交換條件,九品中正制,保證士族階層對做官這種社會上升通道的唯一壟斷,曹丕答應了。

蜀漢政權在諸葛亮主政之後,治理的非常出色,推行依法治國(和現在的依法治國不一樣),在政治,經濟,對外戰事上,都推行法制,而非士族要求的人治(政治上任賢,意味著不看家世,經濟上平均攤派,意味著不能有隱形收入,對外戰事上人口抽調,意味著沒有特權),對國家民生有利,而對士族不利;因此,在諸葛亮北伐病逝之後,在蜀漢政權的士族,就再也不願留在蜀漢過實質上被盤剝的生活了,蜀漢在三大勢力中,國力又最式微;最先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韓國在發奮圖強也拼不了美國不是


我覺得一切始於襄樊之戰。至於後來北伐什麼的,那只是早滅晚滅的e問題了。襄樊之戰前, 如果蜀漢更有章有節的去運作,贏那一盤是完全有可能的


蜀漢的落敗幾乎是一定的。

借鑒蜀漢之前的統一之戰,秦有漢中、巴蜀。據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劉邦在三秦之地也是一樣,巴蜀、漢中的生產力是能夠支持大部隊的供給。

為什麼蜀漢沒有達到同樣的效果?

1.因為江東當時不是一盤散沙,經過漢代衣冠南渡、民族融合後,再不是可以平定回頭再慢慢收拾的弱雞。東吳的存在讓蜀漢始終沒有辦法將兵力集中北伐,實現攻佔長安,從而複製秦國、劉邦的成功。所以蜀漢要成功,能選擇的戰略幾乎只有通過閃電戰了:漢中荊州同時出精兵組成鉗形攻勢讓魏吳兩國來不及反應搶奪長安佔據函谷關,進逼許昌,從而奪取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主動優勢。

2.蜀漢的掣肘始終在於人才太少,為什麼關羽有如此明顯的性格缺陷,還是被放到荊州?因為他是唯一能被信任的方面軍大將,除了他,蜀漢還有誰能被放心的替劉備鎮守荊州?

3.古代的落後的通信方式的確是容易造成戰略不同步,當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如果蜀漢主力及時從漢中東出長安,發動閃電戰,造成曹魏首尾不能相顧,一旦成功,則曹魏勢必要戰略放棄長安許昌一帶。而曹魏放棄長安、許昌、洛陽這些戰略要地後,就只能身處中原四戰之地,也是大不利的局面。

4.三國鼎立的有趣的在於永遠不要忽略第三方的態度轉變,如果蜀漢收下長安,東逼洛陽許昌,就如秦東出函谷關的態勢一樣了,到時蜀漢坐大,曹魏在中原也無險可守,那麼吳國國力在另兩國的之下,而且蜀漢還與吳共享荊州,吳對蜀並沒有長江之險可守,蜀漢坐大對吳的威脅更大,所以吳也一定不會允許蜀漢實現其鉗形戰略的。

5.綜合3/4,那麼曹魏和東吳的戰略聯合,削弱蜀漢也就是必然了。

ps.諸葛亮對於劉備並不是純粹的軍事參謀,劉備對諸葛亮的用法更多的類似劉邦用蕭何,而劉備的張良更多是由法正擔任。諸葛亮在蜀漢先鋒只有廖化的情況下能支持幾次北伐已經是鞠躬盡瘁了,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覺得還是那句話,

知天易,逆天難

這人吶,最忌諱的是與天斗,尤其是那些逆天而行的人。

蜀漢是三國裡面最弱的,無論將還是疆,都是難以與其餘2國一比的。

所以,為什麼要北伐???而且是那麼勞師動眾的??

順應天意而得人心,繼而開拓疆域,豈不美哉?


六出祁山,導致國家疲敝

以及姜維同學瞎搗鼓,導致國家逐漸崩塌

不是么,我感覺打仗是最消耗錢財國力的啊,而且六出祁山收穫甚微,有的收穫也吐回去了最後。

姜維更不用提,真是為難伯約了……


一:給二爺過大的軍事權力。荊州丟了。

二:丟了之後還不思進取,發仇兵於吳,跪了。

三:託孤給了權臣諸葛,二號李嚴。話說不會一碗水端平么?東州益州人都特么被壓迫瘋了。

四:北伐。出一次兵蜀國上下就得胃痙攣一次。每次就搶點縣城…

五:軟禁。一個年輕氣盛地阿斗你給他圈養起來,還找人看著。你指望漢室怎麼復興?

六:內鬥,蜀國原本就沒多少將領人才,都讓內耗耗死了,諸葛你在想什麼?

七:姜維。話說你愛人才是沒錯,非要培養個毫無根基的降將么?直接自己作死自己。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華文明號稱「上下五千年」,而從有史可據的夏朝開始算,距今也不過三千多年,剩餘那一千多年在哪兒?
在王朝更迭的歷史陳海中,有哪些人做了亡國奴以後還混得很不錯?
如何評價虎嘯龍吟大結局?
假如沒有王莽篡漢的話,中國歷史的走勢會是怎樣?
大家對這種言論怎麼看?中國教育真的很low嗎?

TAG:歷史 | 三國 | 季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