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里的食物,真實食用感覺是怎樣的?與解說中的描述出入大嗎?

不論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也不論是看舌尖之前就嘗過還是看到後去嘗試的,描述下食物名稱,做法,吃到的地點和評價。


這個我可以回答呦。

舌尖第二季第三集,有個飛魚,你們還記不記得?就是在台灣的一個離島蘭嶼上的飛魚,這個據說因為鏡頭是直接用的BBC的被網友抨擊了好久。

去年交換生快結束的時候,和 @展小明我們兩個人去蘭嶼待了三四天,那會兒剛好是蘭嶼的飛魚季,吃飛魚當然是不能錯過的事情。

之前在知乎上有許多問題,其實我都是想拿蘭嶼來回答的,比如說之前那個中國比較小眾又好看的地方。蘭嶼真的是非常值得去的一個地方。蘭嶼是距離台灣島最遠的一個離島,地處台灣與菲律賓的交界處,先來看下地理位置吧,這個島在哪裡呢?

黃色標記處即為蘭嶼島,這個地方几乎未被開發,島上有兩千多戶居民,據當地人稱他們使用的語言與菲律賓某少數民族語言一致,至於具體是哪種語言,我也不是太明白。

這個小島原始到什麼程度呢?因為距離台灣太遠,所以這裡便被當做是台灣用來放核廢料的地方。

據說,這個小島是全台灣唯一一個沒有7-11的地方,台灣的其他幾個離島像小琉球,綠島,澎湖我都是沒有去過的,也沒有具體去考證。

島內是有一些現代化的東西的,不過我台灣大哥大的手機到了那邊會幾乎沒有信號,即便是中華電信信號也相當微弱。這個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你拿著中國聯通的手機,跑到了國內的一些地方,發現完全沒有信號。而即使是中國移動的手機,在那裡也只能收到一丁點的信號。

但島內的交通工具是機車與汽車,汽車不多,大多數人的通行工具都是機車。島上只有兩條公路,一條環島路,一條穿山路。

至於其他的現代化必須存在的東西就是一家郵局,一個加油站,除此之外,你甚至連一家紀念品商店都找不到。能找到的只是偶爾一家小商店,賣點小麵包零食等。

上一張美景圖。拍攝相機為尼康D5100,基本上沒怎麼修過圖。那天拍出這張照片我也驚呆了。

其實拿來回答哪裡的海比較藍那個問題也不錯。

好了,我知道其實你們關注的是吃的……

我們在島上待了三天,嘗試了幾種用飛魚做成的食物,有飛魚炒飯,煎飛魚以及烤飛魚。

當時給飛魚拍的照片找不到了。我晚上再找找看能不能上下圖,飛魚炒飯是一個大陸嫁過去的新娘開的參觀那裡吃到的。這位女士原是大連人,嫁過去有十幾年了。那頓炒飯,給我的感覺其實飛魚肉並不是太多。炒飯本身的味道也比較淡,由於沒有什麼太驚艷到我的,所以味道我現在已經忘記的差不多了,全憑記憶回答。

不過煎飛魚的味道是很棒的。魚肉很嫩,因為我自己是內陸人,所以其實到沿海地方吃魚的時候總會抱著一種希望。這裡的飛魚就屬於那種沒有辜負我的希望。即便是對於魚的做法有點粗糙,也不會有腥味。上邊撒了一些鹽,但是魚香味仍然能保留下來。總之如果去蘭嶼玩的話,飛魚是挺值得一試的。

烤飛魚,因為是和鹽酥雞一起吃的,我是實在比較喜歡鹽酥雞,所以忘記了味道…………

其實去蘭嶼玩,吃是其次,重要的是美景。這裡是我在台灣見過的最漂亮的海,因為本身知名度相對台灣其他地方來說並不高,所以遊客也不是特別的多。我推薦各位,如果有機會去台灣玩的話,在時間夠的情況下,一定要去蘭嶼待個兩三天。

唔,急著吃飯了,先寫這麼多吧。後邊還有第一季里有黑撒出現的那個,我也可以寫的。

然後說回西安吧,其實西安的小吃我如果我來你的城市旅行,有哪些美食是不可錯過的?我之前寫過一個回答。舌尖上的中國里出現了關於泡饃這個,我就說說泡饃好了。其實我想說的是,我不太同意舌尖上的中國里關於泡饃那個「大小不一的形狀的模塊」的描述。就我自己的認知經驗看來(從祖上家裡就是做餐飲的,目前家裡也靠這個營生,家裡至少有七八個廚師。)泡饃應該是黃豆粒大小是最好的。

很多人不懂西安人對於泡饃為什麼如此熱愛。其實,一碗泡饃從拿到饃再吃到嘴裡的那一刻起,是具有很強的哲學色彩的。

在吃泡饃前,你需要將一個完整的餅均勻的掰成黃豆粒大小的饃粒。這掰饃的過程,是極其考驗人的耐力的。如果是兩三個好友相伴在一起,倒也罷。聊聊說說,半個多小時也就是能掰好。但如果是你一個人去吃這碗泡饃,掰饃其實是一個很需要禪力的過程。在這中間,你需要一直的盯著饃看,目的是將每一塊都掰的差不多大。除此之外,你的雙手被站著,不能幹任何工作。只能重複的進行這一個掰饃的過程。旁邊桌的那個男人端著他的那碗泡饃,不一會兒就解決掉了。然而你只能餓著肚子,眼巴巴的看著他吃。鼻子里傳來的是整家店裡泡饃的香味。你還不能急,你越急,就會發現這饃掰的是越慢,你只能一下,一下的掰。等確定已經掰的差不多了。再喊服務員過來,拿你的饃過去冒。

而你如果掰的個頭過大,味道如不進去,嚼起來就像是啃干餅一樣。你如果掰的過小。端上來的整碗泡饃都是饃渣。看起來就讓人沒了慾望。而只有這黃豆粒大小是正合適的,你吃下的第一口,才明白你吃的不是泡饃。你吃的是你掰饃的這半個多小時,是你的耐心。這一碗泡饃,是你禪定的物化。

個人覺得電視裡邊掰的過大。像下圖這種應該算是掰的還不錯的。

剩下的話,舌尖里其實還是吃過其他的一些的。不過因為我不是當地人,所以也就把空間留給其他的知友啦。選擇蘭嶼的飛魚拿來說是確實這個地方比較小眾,選擇泡饃是我是當地人比較了解。


作為蘇州人 來說一說

蘇州的面 就這一碗面 就看出這一季的舌尖是多麼的差 我指的是針對美食 哪怕拿出人文 這一季在蘇州面和蘇州糕點上也是遠遠不及格的

1. 蘇州的面的博大精深 光光麵湯上面的蔥就有重青 免青和正常三種 看到之前有人說是蒜 簡直TMD胡扯 蘇州面上面蒜葉。。。簡直了 湯的多少分為正常 緊湯 拌面三種 面又分第一碗 硬面 正常和爛面 也就是如果你有特殊要求 需要一個個指明。 蘇州的麵館比較有名的 朱鴻興 東吳麵館 陸振興 陸長興 近水台, 就別扯什麼同德興 觀正興了。面的澆頭 也就是上面的菜 20-30種很正常。 還可以配薑絲青菜。

蘇州人喜歡吃這碗面基本是喜歡到了骨子裡 我祖上是北方的 還有北方的親戚 他們來到蘇州 覺得這面沒熟而且像糖水一樣甜 簡直沒法吃。這就是差異 就和我去了西安 去了回民街 幾乎沒怎麼吃是一回事 中國太大 沒有什麼是必然好吃的。

2. 說說糕點 好吧 舌尖挑了個名氣最大 蘇州人最不去的一家 得月樓 只能說 這廣告不錯啊 那個小兔子現在賣到40一個了 誰去吃?

蘇州的糕團絕壁厲害到不行,但是黃天源 萬福興你連提都不提 真是無奈了。我是吃著糕團長大的 我記憶中最最好吃的 都是菜市場里最最老的師傅做出來的 黃天源一般買來送人 因為名氣大 口味SO SO 啦 我想這就是舌尖這一季可悲的地方。 他並沒有真正認真的去研究每個地方真正的美食 而是偷懶去找了最有名的,最玄乎的,最有故事的,最悲情的。


作為一個蘇州人,一定要說下在舌尖2第二集里一閃而過的「蘇州頭湯麵」啊~

就是這貨

在蘇州可不是所有的面都能叫頭湯麵的,頭湯麵特指是用當天剛燒的水煮的第一碗面,因為每家店一天都要煮幾百碗面,雖然下面鍋里一直在注入清水排出渾水,但後來煮出來的面肯定是沒有第一碗那麼清爽的,所以講究點的蘇州老人都會五六點起去麵館吃一碗頭湯麵的。

那麼蘇州的面到底叫什麼呢。。。大概就叫面吧。。。在蘇州如果兩個人說要去吃面,那一定是指蘇州面,如果有知道童鞋評論里說下啊。

說回這個鏡頭其實最讓我怨念的是。。。上面居然木有澆頭啊!!!人家外地的朋友還以為蘇州的面就只是陽春麵呢!!!!!後來想想也許是澆頭太多了不知道放什麼吧~O(∩_∩)O~一般面上的澆頭有鹵鴨,爆魚,爆鱔,炒肉餡,大排。。。這些是做好的,盛完面直接放面上的,還有鱔糊,蝦仁這些一般是現炒的,要拿小碟子放邊上。像這樣:

圖是直接網上找的,如有不妥請告知我。

蘇州的老麵館一般都叫XX興,比如同德興,朱鴻興,陸長興等,一碗好面首先要有一碗好湯,蘇州麵條師傅的不傳之秘就在這一碗湯上,據說一碗麵湯要用鱔骨、螺絲、青魚鱗片、肉骨頭熬制,好的麵館湯喝起來肥而不膩口感雋永,吃完面不會口乾,而不好的麵館裡面湯中就只有一股醬油味了。

最後如果有外地的小朋友來蘇州玩的話強烈推薦去嘉餘坊的同德興吃面啊,我覺得是蘇州最好吃的面了,價格公道,味道從小吃到大都木有變過,出門在外最想念的除了奶奶做的菜就是他家的面了。


5月21日更新肉粽,年糕菜飯,貽貝,5月24日更新無數語法錯誤 5月25日更新筍的正確分類,以及干筍和扁尖的區別

~~~~~~~~~~~~~~~~~~~~~~~~~~~~~~~~~~~~~~~~~~~~~~~~~~~~~~~~~~~~~~~~~~·

怒答之!(預警!!!多圖!!!!!!)作為一個全家祖祖輩輩都是浙江+上海人,自己又是個西北土著吃貨,女票又是個安徽軟妹子,目前在荷蘭。舌尖上很多都至少嘗試過,沒吃過片中介紹的館子,自己家也吃過。(圖片均來自《舌尖》視頻截圖)

腌篤鮮

這是我最愛的湯之一,看舌尖的時候簡直看到胃疼啊!!!(好像是第一季里的,找了好久沒找到截圖)

從小愛吃筍,可能是隨了爺爺的緣故。爺爺當年也算是上海灘的公子哥,嘴極其叼。還好有奶奶的手藝治住了我爺,隨爺爺一起支援大西北。時光流逝,奶奶已經眼花耳聾,做菜的手藝也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精益求精。但是家常菜不就是那種隨意和親情嘛。

我們家的腌篤鮮,鹹肉是自己腌的,量不夠了會托親戚從上海帶。爺爺的腌肉的手藝學不來,很多時候你知道每個材料的配比,手法上的不同,腌漬出來的東西完全不一樣。記得有一次爺爺在冬天在家腌雪裡紅鹹菜,實在太累,我這個壯小伙在旁邊看的干著急,後來爺爺終於讓我來踩。結果那年的雪裡紅被爺爺吐槽了好久T_T,也再也沒讓我碰過雪裡紅,第二年也沒得梅乾菜吃....... 跑題了。

我們家的腌篤鮮,一定選的是最嫩最新鮮的筍,西安吃筍的人特別特別少,我們家算是採購大戶了。基本上那個片區有筍的商人直接來我們家賣,都是老客戶了。在我記憶里,筍有竹筍,冬筍,春筍之分。春筍最鮮,最適合做腌篤鮮(經知友指正,冬筍做腌篤鮮最好吃!)。

竹筍的分類: 竹筍分春筍、冬筍、鞭筍等。

春筍為斑竹、百家竹春季生長的嫩筍,色白、質嫩、味鮮;

冬筍為毛竹冬季生於地下的肥大嫩莖,色澤潔白,質地細嫩,味道清鮮; 鞭筍為毛竹夏季生長在泥土中的嫩杈頭,狀如馬鞭,色白、質脆、味微苦而鮮。

我們家還會在湯里放入新鮮的肘子,或者鮮的五花肉同煮,火候很講究。我媽幾十年都在複製奶奶的手藝,到頭來這道湯還是不到火候。我媽只能總是說,你奶奶手藝學不來啊!(終於找到圖了,上一張~)

每年的年夜飯我們家十幾口人一定是在家吃的,家裡的第二代4個女士全部下廚加上奶奶,一桌的本幫年夜飯,腌篤鮮則是點睛之筆。有時候會在湯里在加入百葉結,或者覺得太油,會放入上海青和平菇。每年必吃!油燜春筍

這也是我奶奶的拿手菜,對於我這個全家都說我是屬熊貓的人來說,吃到筍,就是極好極好的了。而油燜春筍,我們家選用的是竹筍,一定要嫩,重油。有時候會覺得這道菜真的挺油的,但是就是那麼好吃啊!我媽用少油做出來的就是少了那點味道,我媽說這是健康的味道........

我們家的筍有很多變種,比如燒紅燒肉,比如筍片燴三鮮,都是非常好的搭配。

對了,還有筍乾燉雞,筍乾基本上都是南方親戚帶來的,或者家人背回來的。西安好像現在也有賣的,但是味道總是不正宗。其實筍乾只要放在湯里就一般不會難吃,像筍乾肘子湯,筍乾雞湯,筍乾魚湯,筍乾三鮮湯。

有知友說這是扁尖燉雞,我也發現了,干筍和扁尖的區別如下

干竹筍 ,俗稱鹽筍,是將野生小筍經過人工篩選、蒸煮、腌制、風乾,以鹽為唯一保鮮劑而成的產品

扁尖,又名扁尖筍、天目筍乾,蘇州話叫扁節,也有人叫他焙熄。上海、杭州、紹興傳統家常菜。是以竹的芽或嫩鞭為原料, 經鹽水煮筍、炭火烘焙後製成的烹飪原料

嗯,我的確是屬熊貓的。=v=

炒青螄

這是我在浙江吃到的農家菜,是老媽舅公所在的當地菜館吃到的。我在家經常吃炒螺絲,但是青螄會更嫩更鮮些。而且烹制的時候沒有那麼辛辣,會讓食材本身的鮮味直接滲透味蕾。確實不錯的料理。但是由於地域所限,很多北方是吃不到的,實在沒辦法啊....

香椿雞蛋+香椿拌豆腐

很多人不喜歡香椿的味道和異香,比如我女票。但是我真的很喜歡,每年應季的時候奶奶總會去菜場買最嫩的香椿回來做香椿雞蛋,或者直接拌豆腐。我只能說對於這種食物,喜歡的人就是喜歡,不喜歡的也沒必要強求。曾經十年前隨家人在秦嶺爬山的時候借宿民居,當晚吃到了味道極其鮮美的香椿,當時是用陝西的辣椒炒的,野香椿的味道比一般香椿更猛烈,極其鮮美。後來走的時候家人帶了很多回來,一天之後就老了,口感沒那麼好了。十年了,我還記得那裡有個特別的名字,叫雞窩子。現在可能已經是度假村了吧。

油爆蝦

其實我覺得這道菜考驗的不光是手法,還有火力。一般人家裡的灶火絕對達不到那種程度。這也就是奶奶對自家煤氣灶一定要求過硬的原因。蝦要新鮮的河蝦,必須是活的,重油,大火。誠然,跟劇里說的一樣,經驗和手法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學來的。我只能說我媽和我在我奶的光環下,望塵莫及(經知友指正,原來的望其項背語義錯誤)

臊子面

作為陝西土著,臊子面其實很普通,臊子大概等同於南方說的澆頭。但是陝西的臊子多以小粒的肉塊和時蔬來呈現。可能是因為西北吃干拌面比較多的緣故吧。

臊子面得分兩部分說

面,在陝西有很多很多種形式,比如biangbiang面,褲帶面,刀撥面,手擀麵,棍棍麺。不同粗細的面有不同的口感。

臊子也有很多種不同,有時候雞蛋西紅柿也是不錯的臊子,當然也少不了肉臊子,也可以二合一,岐山臊子,等等。

臊子面其實很隨性,面和臊子排列組合一下就可以搭配出不錯的臊子面。

吃面我不是很地道,但是出國後會想,於是就自學了油潑辣子和擀麵。也以一碗油潑面征服了女票。我很驕傲!

挂面

說實話,手工的挂面還是很不錯的,但是現在市面上大部分都是機器挂面,所以不能和劇中的那種相提並論。在陝西,手工挂面仔細點還是可以找得到,口感嘛,比一般的挂面更有質感,不能煮久,由於中空,很快就可以熟,不能泡,煮好立馬實用。這面無甚味道,全憑後面加的臊子和調味料來調味。所以可能外地人真的吃不慣。陝西,尤其是陝西農村,吃食本就是這般素凈,不是特別講究。簡單來說就是比較糙,這和當地物產是有關係的。

菜籽油

其實菜籽油不能算是道菜,作為原料,可能現在市面上確實也不常用了。很小的時候,家門口的菜市場有這種菜籽油,鮮榨的,奶奶會用。但是我總是聞到味道就跑掉,覺得很奇怪,味道特別重。女票家是安徽人,據她說,安徽的菜籽油不同於其他地方,更香醇,她小時候也不喜歡,但是做菜的時候她家人也會用。可能就是這種最原始的材料,才能做出最地道的菜肴吧。(有知友提到菜籽油煙大,也是特點之一哦)

肉粽

我奶奶包的肉粽,一定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肉粽。對,這就是我從小對我家肉粽的評價。我知道很多人不愛吃肉粽,覺得粽子是肉的簡直就是不可理喻,更願意嘗試白粽子,或者蜜餞粽子。但是對於我們家來說,一個結實的肉粽,那是端午節最棒的食物了。

每年端午,全院子的人都會來我們家拎兩個粽子回去,不誇張。我概念里的肉粽,一定是要結實,肉多,而且不用線包。結實,是因為奶奶包的實在且緊實,一般女生的話,一頓飯一個粽子妥妥的夠了。肉,一定是家裡自己腌的,肥瘦相間,肥可以比瘦多一些,因為油脂要滲透到粽子里才會讓粽子肉味更濃。至於不用線包,嘿嘿,這可是我奶奶的獨門絕技了,相信大多數人吃過的肉粽外面肯定是用線紮起,這樣粽子不散。但是我們家是用最後一層粽葉,用特質的粽葉針穿過整個粽子。粽子美觀不說,而且更緊實。這針是奶奶叫我爸在工廠里特殊定製的,5-7CM長,針孔比較大(有知友說這叫粽針,在江蘇一帶有廣泛使用,想必那邊的粽子也一定不錯~)。粽子包起來簡單,但是我概念里,只有我們家的才叫粽子。

年糕菜飯

每年的年夜飯總是讓人吃得油膩膩,作為比較講究清淡的母上大人,會為全家人燒一鍋年糕菜飯吃。第一解膩,第二過年不就要吃年糕嘛。做法很簡單,其實就和熬粥差不多,放點菜,放點鹽搞定。全家人都愛喝。其實這手藝也是我奶奶的,記得小時候,奶奶會用寧波帶來的年糕做,對,就是劇中說的那個地方。比一般的年糕更糯一些,因為現在買到的年糕乾了會開裂,就不好吃了。但是寧波的不一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年糕菜飯胃不好的人也可以吃哦,很好的~

貽貝,淡菜,殼菜,海虹

這玩意名字實在太多,各地叫法都不一樣,我只能說,看圖,就這玩意兒。

國內我真沒吃過這個,到了歐洲才吃到的,荷蘭把它叫mosselen 海虹或貽貝。經典做飯如法式,用白葡萄酒加香料同煮,時間不能過久,起鍋直接食用。我自己也做過幾次,做倒是沒什麼難度,有時候會稍微往裡面放一小段西芹去腥,但是就是洗起來得注意,一定要去裡面的絲,不然影響口感。荷蘭人比較粗放,到了每年的貽貝節,集市上會出現小攤堆滿了貽貝,所有人站在攤前吃,烹制的方法是直接煮,熟了就能吃...一天之後就是如山的殼啊~~~

突然發現第一季里的食物比第二季的多啊,可能第二季更關注人文了吧。不過我只想說,我都喜歡~

上了日報以後發現自己真心才疏學淺,語文本來就不行,吃的也不是很精~沒事,我會在吃貨的路上越走越遠的!


換電腦上圖和排版,先上兩張百度的,等我中午在飯堂吃粉了之後再上我的圖(排隊的人好多。。)

柳州螺螄(si 一聲)

辣!燙!爽!。廣西三大名粉之一,另外兩個是南寧老友粉和桂林米粉,螺螄粉的粉中並沒有螺螄,而是熬在大湯鍋中。柳州特有的軟韌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筍、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鮮嫩青菜等配料及濃郁適度的酸辣味和煮爛螺螄的湯水調合而成。

(此圖來自百度)

吃一碗微辣的都能人讓發汗,若加份豬腳就更美味了,真的超級好吃哦!!!大一寒假回南寧特地和高中同學一起去了學校對面那家螺螄粉店吃粉,吃得好歡,卻憂桑的感覺到時光已不再~

(此圖來自百度)


我是蘭州的。在我能認出的範圍內,發現蘭州的馬子祿牛肉麵、吾穆勒牛肉麵都上了舌尖。前者是提到了店名及起源,有個相關人士還露了臉,後者僅僅播出了個畫面,但是看店內布置應該是他家。就從我的感覺稍微說說吧。

我小時候,馬子祿裡面的麵條真是贊啊~說是全蘭州最貴的、最火的一點兒也不過分,永遠大長隊,別家1.7元/碗他家理直氣壯地3元/碗,但就是擋不住人流涌過去,記得當時的湯特別好喝,面裡面配的切成立方體的牛肉塊特別香!

現在嘛……開了很多分店,照舊稍貴、照舊人多、照舊牆上會掛一堆名人合影,但是周圍的大家都提不起來興緻去那裡。我家附近那家分店剛開的那年,我也跟風去了一兩次,但真心覺得面一般,與家門口的其他店沒有本質區別,之後也再沒有去過。

吾穆勒應該是我上大學之後開的,剛開的時候還蠻火,周圍很多人在議論,周末跑去那裡吃早飯。我假期回蘭州,也去過不多的幾次。每次去,總看到馬路兩邊停了好長一溜的車。他家店面挺大的了,照樣人頭攢動,要排大長隊交錢,再排大長隊取面。我對他們家的印象很好,去的幾次手藝都很穩定,面勁道,湯鮮香,油潑辣子香噴噴,蘿蔔薄軟入味深厚。只是牛肉片對我來說稍厚,也許有人喜歡這種吧,我是喜歡薄薄的牛肉片呀。

-------------

另外我很喜歡吃大盤雞!

常年喜歡吃大盤雞!

雞肉又辣又香!

土豆綿軟細膩!

褲帶面浸滿了湯汁有滋味有嚼勁!

吃到肚圓再塞不下了也還想再舀一勺湯汁喝!!


湖北排骨蓮藕湯:

從小吃到大的,熬湯的藕一般用粉藕,吃起來粉粉糯糯。菜市場買來的新鮮湖藕,洗乾淨泥巴,切塊,和筒子骨一起熬湯。骨頭肉香進入藕里,藕的清香進入肉里,吃幾口藕,喝幾口湯,人間美味。

椒鹽藕夾:

菜市場一般都有賣的,藕片裹上麵粉放入油鍋油炸,炸好的藕夾放在盆里,零散稱回家吃。小孩子特別愛吃,因為吃起來酥酥脆脆的,吃得一嘴巴的油。不過吃多了就會很膩,最好吃一兩個就差不多了。有一次我連吃六個,中午飯都沒怎麼吃,油膩了一下午。

酸辣藕丁:

這是當冷盤吃的,咽稀飯配這個最好。湖北很多早點攤賣稀飯的攤子桌上,都配有酸辣藕丁,免費的,舀幾勺都沒關係。

螺螄粉:

在南寧去找同學玩的時候在那吃的,螺螄粉里有酸筍,我的同學在南寧讀大學四年,一口都不吃,說聞到味道就想吐。我吃得很帶勁,不怕那種味道。南寧的螺螄粉自然沒有柳州的正宗,下回去柳州嘗嘗。

臘汁肉夾饃:

在西安的時候吃的,吃的是一家老字號,6塊錢一個,很多人一買買上十個。饃烤得酥脆發黑,肉剁得很爛,快要流出來了,吃得滿手都是。說真的,吃完西安肉夾饃,北京賣的那些肉夾饃再也吃不進去了。饃都是軟的,怎麼吃呢!

羊肉泡饃:

回民街上吃的。有的西安人說我們從不去回民街吃東西,有的西安人說本地人也經常去吃的,搞不清楚。回民街上三大家的羊肉泡饃我全都吃過一遍,味道還是有差別的,具體哪家好吃記不清了。最好吃的那家在剛進回民街的右手邊。湯比較香,羊肉比較有嚼勁,吃完還想再吃一碗。

蘭州牛肉麵:

在蘭州的時候吃的,早上六點起來趕火車,青旅樓下就是一家牛肉麵店。天還沒有亮,路上黑漆漆的,只有牛肉麵店放出一點微微的光亮,桌子已經擺出來了,湯頭的熱氣從屋子裡瀰漫出來,有兩位本地人在那裡吃得很香。我點了一碗,湯鮮不說,蔥也比別處鮮些。麵條根根分明,沒有麵疙瘩或是粗細不均,我三兩口吃完,還沒發覺發生了什麼,湯也喝了個底朝天。那碗牛肉麵一直記在腦海里。

豆角燜面:

在北京的時候吃的,說實話,很多人說多好吃多好吃,可能是從小在吃,習慣了那種味道。豆角本身口感不佳,和麵條在一起,總感覺能吃到那些絨毛,麵條也沒有驚艷的地方。在北京吃過很多次豆角燜面,只能說味道soso,填肚子還可以,美食算不上。

魚香肉絲:

在成都工作的時候經常吃。比其它地方做的確實是要好吃一些,關鍵是汁更香,應該是放了郫縣豆瓣的原因。再者,魚香肉絲放胡蘿蔔可以,放黑木耳可以,放冬筍可以,但是放了黃瓜,就不用下筷子了。

樂山豆花:

在樂山的時候,路邊一家飯館吃的。豆花蘸的辣醬很下飯,辣得人眼淚鼻涕一起出來,很爽。但是豆花本身很粗糙,有一股無法抹去的石膏味道,或許那正是它的特色,但是我不是很喜歡。

山東煎餅:

宿舍里鄒城室友帶給我們吃的,又硬又乾的黃色大煎餅,裹上他帶來的香腸,狠狠咬上一口,肌肉都咬痛了,但是特別豪爽,特別亢奮!像是水滸的漢子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一樣。煎餅的韌性和香腸的柔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口感,我再沒有吃過比那更男子漢的東西。山東人的性格,和他們的食物不無關係。

回鍋肉:

因為回鍋肉里要放什麼,和菜頭還在微信平台里和粉絲們發飆了。我在成都的時候,去每一家餐館,都必點回鍋肉,因為這是一道考基本功的菜。回鍋肉做得好,其他菜才做得好,回鍋肉做得不好,其他菜也不必再點了。回鍋肉里放青椒,放蒜苗,放蒜薹,放土豆,放蓮白......都有,都可以點。沒有必要為回鍋肉里放什麼才正宗爭執不休。不過回鍋肉很油,無論放什麼,都要點些其它青菜搭配著吃,才好吃。

熱乾麵:

從小吃到大,文章太多,不多說了。不過蔡林記的熱乾麵最不推薦。很多遊客去武漢,吃了蔡林記,發微博說很難吃,再也不吃了云云。蔡林記的熱乾麵和湖北人平常吃的熱乾麵顏色、味道、口感都相差很大,屬於熱乾麵里的異類。熱乾麵武漢隨便哪個小區門口、菜市場旁邊的早點攤上,人最多的,就很好吃,比蔡林記還要便宜許多。


我是浙江台州人啦,第二季開篇《腳步》里有出現過台州美食,記得那個漁民用魚竿超遠距離「勾」跳跳魚不? 還是一個個說吧(圖片來自貼吧----&>舌尖上的中國出現台州美食,侵刪):

1、還是講這個很難釣的跳跳魚吧。這個去三門吃過一次,不過是炸的。外觀椒鹽排骨,炸完後刺都很酥脆,直接一條條往嘴裡塞,酥脆好吃!推薦炸!

不過從前我不知道這跳跳魚這麼難捕捉的,感覺我小時候外公池塘里釣的小魚炸起來味道也差不多,所以當時吃的時候並沒啥驚喜……

2、紅燒望潮:望潮就是小章魚啦,這個我家旁邊大小飯館兒都有。肉比較嫩又有嚼頭,沒有腥氣,只需大口吞咬,方便我這種又懶又好吃的人。我媽媽做的話常常是和排骨一起紅燒,兩種肉相輔相成,那是一種家的味道(眺望遠方)~

3、食餅筒:隔壁縣三門叫食餅筒,我家那邊都叫餃餅筒,不過差不多啦^_^

這個我也做過,從原材料到成品。一是外面的一層皮很重要,要厚薄適度不會破,我第一次用麵粉糊皮(做皮)的時候搞得相當厚,全家人抱怨不已。裡面的豆芽、筍、豆面、煎雞蛋、萵苣、豬肉等都是事先做熟,喜歡吃哪樣就放(小時候挑食只放肉和雞蛋被呵斥T T),然後往裡捲起來,最後放到平底鍋上用油煎。新年的時候會吃,清明好像也會做好多,外皮香脆,內里味道由於搭配不同千變萬化,易於外帶管飽又管好,真是居家旅行必備良品呀! (另外可參見 餃餅筒_百度百科)

比較熟悉的就介紹到這兒。其實家鄉美食數不甚數,歡迎來玩兒呀!


在廣州讀書的原因,其中的廣府菜如竹升面等算是吃過,味道可以,但不在此評論。

我想說說此中介紹的幾道潮汕菜肴。

第一期中介紹的是糖蔥薄餅;

我其實只吃過一次,皮很有彈性,嚼勁,潮汕人說「潤」,裡面的糖非常非常甜。我自己覺得自己很會吃甜,和同學吃甜品,同學喊甜我還覺得沒味道。但是,我那次吃這個,甜到我口渴。你問好吃嗎?好吃。皮有點想山東煎餅那樣,麵糰往平爐上一抹,紙片般薄的皮立馬出爐,加上蜂窩狀的糖塊,一包,送入口,外熱內冷,外香內甜。好!糖尿病者慎重。

第二期介紹的
蚝烙 ,我覺得介紹這個幹嘛,台灣有,福建也有,我懷疑東南沿海一帶都有,我不認為是潮菜特有的。好吃嗎?也好。

還記得有熏鴨等等,但此文不是來介紹舌尖上中國那些菜的,因為個人認為完全沒有潮汕特色。

潮汕什麼特色?一曰功夫茶,二曰拜(mi)老(xin)爺。所以,這裡很多好吃的,是做出來給供奉神明,非特定時間,一般家庭是不會做的。

1、拜老爺沒有粿條怎麼行。

你問我這和河粉的區別,老實講,考倒我了。但我從口感上是區分得出來的,就是感覺河粉滑一些,粿條粗一點,內部間隙大一點。米漿「炊」成。小時候的冬天,坐在灶邊負責燒火,用橘子樹枝喂火,非常暖和。粿條出爐,母親分成三等分,卷一卷,遞給我,我沾了蒜頭醬油(蒜頭切碎煎過加上生抽),兩口吞完,喝杯鐵觀音,繼續喂火。回想起來,人世間沒有比這個更美味的東西。舌尖上中國應該拍我小時候這情節嘛。

粿條製作工程並不繁瑣。但用米似乎得用糯米,浸泡一日。磨成米漿。用老式爐灶為佳。米漿倒入長方形特質鐵盤,事先抹上植物油,薄薄一層均勻鋪滿。兩個鐵盤子一倒米漿,一在大鍋內蒸,不到一分鐘就熟。擱冷,可切塊切絲,點上紅色,上面放著石榴葉,供奉神明祖先(卧槽,跑題了,本來還有幾千字介紹)。

吃法:炒、煮。炒推薦牛肉芥藍粿條(ps吃潮汕牛肉必需配沙茶醬,很多人不是去吃牛肉的,是去吃沙茶醬的)。煮,還是牛肉粿條。

2、過年的粿。注意不是粿條。看圖。

做成這樣的一般是飯粿,甜的內包甜糯米,鹹的比較有料:米、香菇、蝦米、花生、臘腸、瘦肉。可蒸可煎。

做成這樣的叫菜粿,一般是韭菜。

這種我也不知道,因為太多種類了。潮汕粿的爭議就像甜咸豆花的爭議。反正,我覺得這是供奉神明的高配。什麼豬鴨雞魚沒什麼特別的。

3、翻砂芋頭。

材料簡單:糖、油、芋頭。做法也不難。但是,這是一道很難做好的小吃。這也是潮汕人民非常喜愛的一道配茶小吃。我一朋友說:每個潮汕男人都必須會這道菜。我深以為然。別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們家只有我爸會做,做得好。潮汕女人賢惠,很多事情會做,但是很多女人遇到這道菜就頭疼。我所有的姑姑阿姨莫不如此。所以一到家庭聚餐,這道菜留在最後,叫我爸來做,因為油、糖、火的配合只能神而明之,不知道為什麼男人在這道菜上似乎比較有天分。很多人建議我爸爸可以開店專門賣這個,他做的真是一絕,吃得我舌頭都想吞了。糖加熱,融成糖漿,關火,芋頭事先切塊,蒸,置冷,下油炸,小火,外皮酥內里得糯。芋頭裹上糖漿,趕快扇風,凝成白色一層即可,可以撒點芝麻。有人問:這不是像拔絲嗎?回答:比例不對,火候不對,就成拔絲。問:拔絲也很好吃啊?答:呵呵。

這道一般先分一盤供奉神明祖先,再分一盤立馬配茶。因為忍不住啊。在潮汕男名聲不佳的現在,我一朋友拿它追了一個外地女生。就醬。

由於跑題太多,寫累了。諸如牛肉丸、酥餃、雞卷、蝦卷、芋頭卷、豬腳圈等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舌尖上中國介紹錯潮汕菜了,我覺得。


就第二季的舌尖來說,

1.豆花。石磨豆花是樂山的特色菜,有很多小店名字就叫」豆花飯「,很便宜,幾塊錢一大碗豆花,配著蘸料能吃好幾碗飯。家裡的飯桌也經常有這道菜,老年人尤其喜歡。這種豆花是滷水點的,小心一點可以用筷子夾起來,如果蘸料好吃的話,這是道很好的佐餐美食。

這就是一餐典型的豆花飯。

2.泡椒鳳爪。舌尖上的鳳爪貌似沒有加泡椒(我記不得了),正宗的做法應該是要加那種野山椒一起泡的,最後的鳳爪爽脆鮮香,吃起來根本就停不下來。順便說下,這種泡鳳爪的味道和超市買的袋裝那種是完全不同的,袋裝鳳爪辣得要死,肉也不脆,比起來差遠了。

3.回鍋肉。回鍋肉是川菜的名菜,我在外讀書,想起川菜最想吃的就是回鍋肉,很多人覺得回鍋肉就是把肉煮熟切片再炒沒什麼特別,其實回鍋肉很考刀工,要把肉切成大薄片,這樣炒的時候肥肉遇熱收縮形成形成凹陷和凸起,叫「燈籠展」,這樣炒的回鍋肉肥而不膩。

4.蒜泥白肉。這個菜也是考刀工,好的白肉要薄能透光,要是厚了就膩了,我記得我吃過的蒜泥白肉一般都配著黃瓜,應該也是解膩用的。


基本同意 @查良駿 的說法。

西湖醋魚這東西... 說實話從小到大很少吃,完全不記得味道了。就算是有客人來請客也不太會點這道菜,大家琢磨一下 = = 家醜不能外揚。感覺酸甜味的魚還是松子桂魚好吃呀!酸甜香酥脆糯軟!看了舌尖講醋魚一段的描述以後覺得河南還是山東那個炸過的魚一定可好吃了!!

小籠包認祖歸宗把它算作杭州的東西,還是很感恩的。但自從吃了鹿鳴春之後,杭州的小籠包的確自愧不如。就算口碑很盛的台灣鼎泰豐的蟹粉小籠也被完爆。那個味道呀,吧唧嘴,知味觀之流真的只能靠邊站了。

片兒川好吃是好吃,就是感覺面太死,吃幾根就飽了。我不太懂面的做法,但感覺杭州大多數做片兒川比較有名的店,面真的都不太有辦法下咽... 於是我每次就是去吃雪筍喝湯的。湯真的特別鮮!這碗面的重點是在湯呀,所以一定不能太油了。片子里拍的是這兩年微博以及各種社交網路上傳得比較火的菊英麵館,我是沒有去吃過...不知道具體質量如何.. 不太信任微博上傳的小攤小鋪.. 但是播出了以後聽說店面變得超級火爆,過兩周回去吃不知道能不能排上隊了——吃了再來彙報!

舌尖沒有提到蝦爆鱔,但是我覺得這應該是和片兒川並列的美食呢!蝦爆鱔比較適合稍微重口味一點的食客,當然我比較喜歡的還是不那麼油的店...我比較喜歡喝湯。

btw, 片兒川的讀音,「兒」字真的不用重讀,輕聲就好了。


沒有人說藕湯?當年新出的多孔湖藕,加上上好的排骨用砂鍋(吊子)慢燉,不用什麼濃湯寶,那香味讓人不敢相信。喝上一口,回味悠長,濃香四溢

----------------上個圖-----------------


第二季的舌尖已經有兩集出現新疆美食了,怎麼還沒人提到。只提了名字沒有詳細介紹的就不說了,只說下有流程的幾種,按出現的順序。

一,葡萄乾和葡萄。可能是我在新疆吃的葡萄太多了還是因為吃的葡萄乾都不夠檔次還是因為我的口味不對,我個人不太喜歡,很甜,偶爾吃幾顆還行,多吃了就甜的發膩。但是新疆的葡萄,特別是吐魯番的葡萄,絕對值得擁有。(另外,新疆的水果都特別的甜啊啊啊)

二,抓飯。這個我家經常吃,不過用的料沒那麼講究,用的葡萄只是普通的葡萄乾,普通的羊肉,不過已經足夠我垂涎三尺了。

三,瑪仁糖,即內地人稱之為切糕的東西(其實這倆真不一樣)。家裡一般做不了,街上有維吾爾大叔推著小車賣,看著很誘人,各種葡萄乾,叫不出名字的配料,很貴,但我感覺味道一般。

四,新疆大盤雞。其實各地可能都有大盤雞的做法,但新疆傳出來的早已有了自己的風格。我們這些新疆出來上學的孩子,好像沒有不喜歡大盤雞的,沒有不懷念新疆大盤雞的。
不知道後續還有沒有新疆的美食,有了再更。
wp客戶端不能上圖,可惜了。

有人問瑪仁糖+++++++++++++++++++++++++++++++++++++++++++++++++++++

圖片更新

我在新疆見到的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而你們在內地見到的可能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後兩種我在新疆沒見過,至少在維吾爾族人的攤子上沒見過,漢族人倒是有賣的,叫糯米糕啊,栗子糕之類的。


大盤雞,切糕。

重點說大盤雞!這個很棒很棒!

特別香,關鍵是新疆產的干辣椒!俗名辣皮子!

每次和朋友去吃,三五下解決盤中土豆,七八下解決雞肉。就等著到入皮帶面,或者餃子。燉好的大盤雞會有自來芡,湯汁立刻沾滿麵條和餃子。

而在我看來,大盤雞的靈魂煮過的細長的干辣椒。辣椒早已被湯汁沁透,軟趴趴的,辣味早已彌散,滑韌中帶著一絲甜味。

就著這一絲甜味,在慢慢來一口烏蘇,爽!

烏蘇是新疆產的啤酒,喝著很舒服!


上一期的東西其實已經非常大眾了,作為潮汕人,我講講潮汕的一些東西吧

一、蚝烙

至今吃到最好吃的是10年前,同學的媽媽做的,當天到當天從海邊撈起來的新鮮生蚝,一蚝兩做。

一拿來煮粥,一就是蚝烙。蚝烙做了兩種,一種加雞蛋,一種加豌豆粒,新鮮小粒的蚝入口鮮甜,自曬木薯粉入口是有韌勁的,不象現在的蚝烙吃起來都是鬆散的。兩面煎得焦黃,沾上魚露。鮮,甜,香,脆都有了。

二、牛肉火鍋。

這個可以參考有哪些東西直接用清水煮一下或者蘸點調料就特別好吃?

講的非常好了。


毛豆腐。

三月初去婺源的路上,途經一鄉野小鎮,在一小店裡嘗到了第一口毛豆腐。虛活二十有餘,中西菜樣也吃過不少,但像毛豆腐這樣,在咬下去的瞬間就覺得蒓羹鱸膾皆不可與之媲美的食物,還從未碰到。不知道怎麼描述那個味道,只記得當時我們一行人同時發出很矯情的驚呼。

回到上海後,總是想找到類似的毛豆腐,吃了三四家,有一家極好,雖也不足山野小店五分其一,但也頗有幾分味道。浦東新區銀宵路梅花路附近,國際會展中心周圍,一家徽菜館,叫徽膳坊。

ps,毛豆腐的味道確實見仁見智,我那一行人中,兩個是再也不想吃第二口的。徽膳坊的毛豆腐我爸爸也覺得「無甚驚奇」~ 見仁見智~


柳州酸筍,淘寶買回來打開包裝膜,整個廚房和冰箱都臭了。


山東菏澤西瓜醬

在宿舍問了一下,發現附近的地市的都沒聽說過,看來地方特色十分鮮明啊。

《舌尖》中是用鄆城舉例子,原因估計大家都懂……

西瓜醬的口感和普通豆瓣醬相比主要是口感清新,有一種水果的清新感。

製作的時候會加入大量的鹽,而且主要使用西瓜的青色部分,瓜肉我認為主要是替代水進行浸泡。

個人認為製作方法和《舌尖》基本一樣~只是一般都用醬曲代替了自然發酵,製作時間更短,製作好之後要經常使用陽光暴晒,而且幾乎一點水都不能混去醬中,否則這一整壇都有可能變質

蒸發水分,顏色變深之後才會產生特有的風味

個人認為最好吃的還是老媽做的西瓜醬,用辣椒炒過和麵條拌在一起,無論什麼時候想起來都有食慾,這才是媽媽牌的家鄉味……


大盤雞,我是大盤雞的腦殘粉,上高中的時候中午飯錢省下來跟同學兩個人一起吃了兩份大盤的,也就是四盤子雞還是沒吃飽。。。高中時候的胃口真是個迷。。。


上大學以後每年放假回家基本都會吃五六十次大盤雞,大概感覺就是晚上一起出去開黑到三四點的時候網吧左手24小時的飯館裡吃個雞,然後回家睡覺,一周還黑五六天的樣子,不開黑的時候就中午起床出去買個大盤雞然後可以一直吃到晚上吃三頓 ,後面沒肉了就下面吃。。。想來到現在我已經根本不挑這家的雞到底做的好不好吃了,只要是大盤雞就可以,大前年過年回家就因為這麼吃結果一個年過完長了十公斤。。半夜四點一個大盤雞吃完了就睡簡直是要養膘冬眠的節奏。


好了我們現在談談吃這個的感覺,大盤雞其實不辣,新疆很多飯都是這樣看起來是紅色的,但是其實吃起來是香辣,而且那種辣香很難形容,不是很刺激。。不過也可能是我高中吃了三年阿珍的爆辣雞拌。。。。【去鳥市一定要體驗一下新疆的米粉,很特別我去過很多地方都沒有這種炒米粉】,然後就是雞里的土豆,高壓鍋壓出來的,很軟很入味,辣里有絲甘甜的感覺【應該是澱粉變成了糖】也有加紅薯、囊、粉條的,還是沒土豆好吃。吃的差不多了就加一兩個皮帶面,話說節目組說是褲帶面,其實新疆沒人說褲帶面的,要面的時候記得要個冉窩子【就是沒過水的面,這樣沾的湯汁比較飽滿,過水會有水吃起來不舒服】,最後在說雞。。。其實就那樣吧。。雖然是大盤雞其實雞最一般,只要不是肉雞就行。


大概就這個感覺吧。。在說去幾個新疆必吃的飯。


烤肉類吃著最沒意思的就是肉,一般出去吃烤肉根本不點肉,烤肝子、腸子、心管、板筋、肉筋、腰子、假腰子、塞皮都比較不錯,特別要說下烤腸子,一定要吃米腸子,就是腸子是圓桶形裡面塞了包穀面和蔥的那種,這種烤出來特別的香!外脆里嫩的,不過一般都覺得麻煩很少有人弄,而且有點油有人可能吃不了,一般點烤肉,油一干二的比例比較好,就是油的類型和不油的1:2的數量拿,然後就是黃面和涼皮子任選一種,搭配起來各種爽。


算了就先說這點。。大晚上的。說著快餓死了,有人看再繼續。


哇哈哈,回答問題是次要,上來試探一下,這裡有沒有我老鄉呀。舌尖2第三集的「雁來蕈」便是寫的我們家鄉特產。它在大雁南飛時上市,越小的越是珍貴。買回家後,細細刷凈泥沙,和生抽、冰糖、切成薄片的嫩姜一起熬煮,放涼,裝瓶,冷藏,可以吃好一陣子了。最妙的是其中的嫩姜,一起熬煮入味後,脆辣鮮香,簡直風頭要蓋過雁來蕈去了。(舌尖上紅燒老鴨的做法並不日常,而且在這道菜里,無論從滋味還是身影雁來蕈都已淪為絕對配角,我是不捨得這樣糟踐它的啊…)煮麵條時它是最好的澆頭,鮮得連湯都要喝光。它也是油條的絕配,香脆的油條裹入鮮鹹的雁來蕈,吃到不能停。我每年都要煮一大鍋,裝上好多瓶,給父母送一些,剩下的放進冰箱慢慢享用…只是這傢伙一年貴過一年,漲幅堪比房價。今年又上了舌尖,不知道還買得起不,5555…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直流行用苦情戲手法做宣傳手段?
如何看待旅美作家沈睿對舌尖2的負面評價?
為什麼吐槽舌尖2第四集家常的人這麼多?大家吐槽是為了什麼?
你怎麼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4集?
有沒有什麼精彩的西餐紀錄片?舌尖水平的。

TAG: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