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人練功最基本的是扎馬步?
馬步馬步,騎個馬就知道了。馬跑起來你屁股是坐不住的,就是站在馬鐙上。腰胯不合你會被顛下來的。剛開始騎馬的人,如果是平時沒什麼鍛煉的話。十幾分鐘跑完下來就得腿飄腰酸。
謝邀。
抄傢伙掄,端大槍扎,發力和對撞想要不起飛就一個馬步紮下去先。
馬步也是身體穩定架構的基本功,跟深蹲不是一碼事,用的肌肉群都不一樣。
馬步應是古代騎兵打仗騎馬的基本功。
古代騎兵打仗需要長時間騎在馬背上,如果馬鞍不好,更需要很強的腿力,夾在馬背上,雙手握兵器,或是一手拉馬繩或是一手拿馬鞭,這對腿部力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可能這就需要在未上馬之前就需要在地面練習扎馬。
這種扎馬步後來也被民間武術者吸收,用來練習腿部的力量和穩定性,但從現代格鬥來說,馬步並不是最好的練習腿部力方法,馬步是一種靜態的力量練習,是維持一個姿勢,肌肉等張收縮的狀態,它能不斷的刺激肌纖維,越到後面,假設有十根肌纖維,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消耗每一根肌纖維的能量,到最後必須調動所有肌纖維才能保持動作不變,這種訓練對耐力,穩定性很有幫助。但從另一角度來分析,對移動速度不利,對爆發力也不利,畢竟格鬥絕大多數動作都是不斷的移動,需要抱摔類動作也是瞬間的爆發力。
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馬力也是工程技術上常用的一種計量功率的單位。武術諺語;手是銅錘、腳是戰馬,腰是主帥。手從胸口發,力從腰馬生。若要功夫好,腰馬先練好。這些諺語說明腳不僅是移動距離,也是產生力量和穩定性的重要技能。
瀉藥
不只古代人,現代人也這樣練。這種方法可以練習腿部肌耐力,而且簡單,還不需要器材。不過古代人不只有扎馬步,還有抖大槍,舞大刀,和各種功法(類似於現在的體操)。如果讓你練沖拳一萬下或者抖大槍兩小時,你累到一定程度又不能停的時候就會自然站成類似馬步的姿勢。
因為這個姿勢最利於在長時間用腰發力。
所以馬步練對了利腰,練錯了傷腿。
當然你要覺得馬步就是練腿的,我為你感到高興,加油練吧。其實最初是作為行伍的基本功。
騎馬作戰時,經常要把雙手空出來,用來搭弓射箭或者使用長武器,因此就需要很強的「跨力」把自己固定在馬上,不至於被顛下來。如圖:謝邀。
因為馬步涉及的方面非常多,要解釋起來,總是掛一漏萬。
還是僅談我自己的體會,供有心人去參考。馬步是武術入門的內容,基礎但不低級。
第一,身體的感知與定位
馬步的作用非常大,由於它的對稱結構,靜穩定性非常好,對於調節人體的平衡和感知,具有良好地校正作用,能夠讓習武者精確感知自己的身體狀態。這對於動靜轉換很頻繁的對抗,能夠迅速確認和調整自身的平衡與穩定,為採取正確的應對行動,打下良好的感知基礎。
如果馬步過關,還要別人反覆糾正「立身中正」嗎?
第二,學會放鬆
把馬步當做耐力訓練不是不可以,問題是真正練過傳統武術,站上半天的時候,你就知道,靠耐力是撐不住的。要會放鬆。不用老師檢查,你能站下來,肯定就是會放鬆,不會放鬆,就站不下來。
如果下盤放鬆都不會,不要說練太極拳,就是外家拳,人家都不要你。只要自己下過功夫的老師,嘴上不說,心裡都有數。
第三,樁
馬步具有與其他樁一樣的功效,能夠真正的實現「上下貫通」。不詳細解釋了,現在所謂練傳武的人,高樁都懶得站,更不要說馬步樁。
寫著寫著就不想寫了,簡直白費口舌,浮躁的現代人哪有心思打基礎,聽音樂打太極都嫌累,練什麼功夫。練好傳武去打搏擊賺獎金?別鬧了。洗洗睡吧。謝邀
傳統的空手道也有類似的訓練。
因為扎馬步是對肌肉耐力的訓練,在沒有器械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鍛煉肌肉堅固下盤結構的練習方式。不敢說是第一個要學的事吧,但是練拳體能本來就是最基礎的要求。黃飛鴻,力從地起,你現在連馬步都扎不穩,我看你怎麼跟我斗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教這些有的沒的,能忽悠一天是一天。
站馬步,表面看是站立不動,其實本身就是鍛煉。人要站得住,站得穩,就需要人體中幾百塊骨骼肌組成的肌肉群保持相應的緊張狀態,結果所消耗的能量(熱能)大於打乒乓球,羽毛球時所消耗的能量。經測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每小時消耗50卡路里熱量,站立不動每小時消耗60卡路里熱量。這就是說,打羽毛球或乒乓球與站立不動的運動量相當。
而且站馬步樁是最簡單,最方便,最實用,最經濟,收效又不錯的運動了,對場地沒要求,在屋裡就能練。別的運動對場地,服裝,器械要求高。例如杠鈴啞鈴,你出遠門去另一個城市出差或旅遊,一走就是十天半個月,難道還能隨身帶著各種杠鈴啞鈴不成,不帶著你拿什麼鍛煉呢?而兩條腿隨身帶著,隨時隨地,想練就練。都瞎回答。
為什麼叫馬步不叫雞步貓步狗步?那是騎馬打仗用的啊,踩在馬蹬上揮槍舞刀,沒個腰腹力量能行嗎?古代打仗一干就是幾天幾夜,你扎馬步沒幾個時辰能行嗎?難道中間還有暫停?
扎馬步可以鍛煉腿部肌肉,但古人練武術絕不是只為肌肉。
我認為扎馬步主要是讓人的肢體形成一種架構,這種架構適應格鬥。(比拳架更底層)
下面說一下我對扎馬步的認識過程:
1、扎馬步鍛煉腿部肌肉,站得穩
最早體育老師是這樣說的,但我練了一段時間,總覺得不對。就算扎馬步能使你站的穩,別人推不動你,那別人拿拳、拿棍子打你你怎麼辦?然後我對扎馬步的認識就提升為既要穩定,又要能隨時使自己彈出去(向前或者向側方),要達到這種狀態才行。扎馬步不能僵。
2、架構
當然,真正的武術也不是只有你身體的移動,還要有出拳,格擋等四肢動作。在日常站立姿勢中,一般人揮拳打人或者正面踹人這種攻擊性動作都能很輕易的作出來,但防禦性的動作就很容易出現漏洞。而在扎馬步這種身體架構下,防上防下的動作都很容易作,就像有些人下象棋一樣,上來護的很好。在這種身體架構下,重心的穩定和靈活達到平衡,進攻和防禦也達到平衡。這種靈活是格鬥中的靈活,也就是扭個身、移一步的靈活,不是百米賽跑那種。
3、器械
與拳擊、散打或者國際上的一些格鬥相比,扎馬步仍然顯得重心偏低,我認為古人扎馬步除了學拳之外,還要學器械,馬步這一種身體架構既要保證打拳,又要保證練器械,因此和現代的格鬥相比,重心偏低了。可以參考奧運上的擊劍項目,重心明顯比拳擊要低。
別聽這些胡bb的,都是一邊幻想一邊回答扎馬步就是為了練腰,外家功夫,說一千道一萬,練的都是腰!扎馬步就是為了感受腰力,練活腰力,然後逐步增加腰力的一個過程!先感覺到腰力,進階盤活腰力,最後的就是逐步增加腰力,到一定階段外家功夫就算是入門了,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拳就是招式,練功就是練腰!當然你傻站著是沒用的,要配合呼吸,意念,在呼吸的每個階段,放鬆或者收緊身上的某些肌肉,這個就要老師領進門了,不是我不細說,練拳和練功本來就是要配套的,劈掛掌的招式配上紅砂手的內功,就是瞎胡鬧。如果你站馬步三個月,還是腿累腰不累,沒說的,換老師吧正經練習,一個月最多了吧,會感覺腿比腰輕鬆的多,腰累的受不了至於有些人,自誇馬步站得多好,大腿肌肉如何發達,都是沒入門的,老師壓根就沒給他們教真東西!
強打一下。就古代的路面,沒有水泥柏油,不是石頭就是黃沙,下點雨就是泥水滿地淌,這種路面你用現在的跳步試試?不拌你個狗吃屎才怪。尤其是廣東洪拳,特別要求馬步穩當,應該是著重考慮到多田多水少平地的環境吧。
鍛煉腿部力量 提高核心穩定性。簡單來說就是腿勁大和更容易做出困難的標準的武術動作
少問,扎就是了。的確,練武不能不求甚解,但是求解求的是動作要領和實用方法。這個基本功……真的是少想點為好,少想點不那麼辛苦。武術界那種「不讓問」的傳統,就該在這裡體現。四平大馬,脊柱中立位,從靠牆開始。全身放鬆,呼吸盡量保持平穩。扎吧。另外特別注意,除了膝蓋不過腳尖這些大家都知道的,我個人的經驗是,要注意脊柱中立位和腳趾不要抓地。這都是血的教訓。命門後突尾閭前裹啥的……搞不好是真的是會腰突的。
結構穩定性,你一個四股立扎到對面的高架striker懷裡,結果人家手扒拉一下你先倒了,你說你尷尬不
這個問題推薦去看司禮監秉筆戴小樓督公的穿越小說《大明春》第一章,乾貨滿滿。
馬步橫練豎用,腳下有跟。通俗的說就是不怕王八拳了。
推薦閱讀:
※格鬥中身高優勢體現在哪裡?
※八極拳的六開八招可以和八卦掌的走圈行樁融合嗎?把直趟改成圓趟的?
※持刀劍的多人對抗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