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能家居瓶頸?

智能家居為什麼發展這麼多年還是沒有普及 瓶頸在哪


所謂智能家居瓶頸,是因為智能家居行業在國內的起起落落,從2014年開始,物聯網概念的興趣,以及一系列智能單品的出現,智能家居行業迅速火熱,而後經過2015年的高潮過後,到現在已是急劇降溫,也才會有為什麼今天的問題,智能家居的瓶頸是什麼?我試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 行業認知的混沌

我們國內目前所謂的智能家居,其實包含著多個概念,相互混淆,傳統的家電行業要跟智能扯上關係,比如美的、格力、海爾等;新興互聯網公司要跟上時代的潮流,紛紛推出自己的智能產品,比如小米、魅族、360等;安防行業試水智能化產品的也很多,比如海康威視、安居寶等;國外智能化品牌也都已進入中國,北美匯流排技術的快思聰Crestron、AMX、賽萬特Savant等,歐洲匯流排KNX技術的羅格朗、施耐德、ABB等,ZigBee無線技術的Control4等,還有樓宇自控的霍尼韋爾等;國內做平台化智能家居系統的也模仿國外這些品牌爭相推出了自己的產品有,比如河東、物聯、杜亞等;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協議,不同的控制方式,有線或者無線,一股腦的撲面而來,對於沒有或者剛剛接觸智能家居的消費者往往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

但話說回來,再濃的霧霾,北風也會將它帶走,時間是最能檢驗真理的,這也是為什麼智能家居概念,短短兩年間從火熱到現在的沉寂,也才會有今天關於智能家居瓶頸的討論,其實我個人認為根本沒有什麼瓶頸,也沒有什麼沉寂,只是經過時間和市場的檢驗,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看清智能家居的本質,它不是一個手機APP控制的噱頭,也不是一個個所謂智能的家電,而是實實在在能給生活帶來方便的家居系統,它是真實的,它要能對接業主的需求,它是需要經過設計,綜合布線,設備安裝,軟體調試等才能完成的系統工程,它不是一個快消品,也不是一個值得吹噓的概念,它不能短時間內帶來盈利,當然也不再受風投資金的青睞,所以才會有市面上所謂智能家居沉寂、瓶頸的說法,其實它一直就在那裡,不論國內外,並不是2014年突然冒出來的,看看比爾蓋茨、李嘉誠、王健林、林志穎別墅,都是在10年之前,早已實現了全宅智能化的部署。

  • 市場定位的不清晰

國內汽車行業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對汽車稍有了解的人,都能對汽車行業市場分布說出個一二三來,汽車文化也在逐漸形成,也真正的走到了尋常百姓人家,並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自己的需求所在能理智地挑選合適自己的車型,有人在意操控,有人在意舒適,有商務用車,也有性能車,各種價位,各種車型,都有自己合適的目標人群。

就像汽車有超跑、豪車、家用車、商務車、或者越野車之分,其實智能家居系統,也是一樣,它有不同的控制方式,不同的系統構架,不同的定位,面對不同的應用場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統。但可惜也有礙於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準確的信息並不能輕易的獲取得到,百度一搜索『智能家居』,我的天,都是亂七八糟的推廣信息,很多業主也往往是這樣被帶到坑裡去的。這也是我寫這些智能家居評論的原因,作為一個有良知的從業者,我是希望智能家居行業能有更良態的發展,也希望能通過我的一點努力,讓更多業主能更多地了解智能家居知識,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統,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坑。廢話不多說,就我的從業經驗,以下我例舉一下我熟知的幾個智能家居品牌的優劣勢:

  1. 快思聰Crestron 優點:極其穩定,產品體系完備,燈光,窗帘,暖通,音視頻,安防等系統均可接入控制,並有很強的拓展性,UI全界面可定製化,IOS、Android、Windows等誇品台支持; 缺點:價格昂貴,對編程人員技術要求較高;

  1. 歐洲KNX協議產品 優點:控制面板精美,開放協議,系統穩定,可選擇品牌多(ABB、施耐德等) 缺點:價格昂貴,暫無音視頻相關產品,拓展成本較高

  1. Control4 優點:價格適中,無線產品特色,ZigBee協議,無需編程 缺點:無線信號衰減,需定期更換電池,固化界面,可拓展性差

  1. 賽萬特Savant 優點:界面精美,自定義功能很贊,無需編程 缺點:價格昂貴,不可定製,拓展成本高

  1. 國內智能家居品牌(這裡就不點名了) 優點:價格親民 缺點:穩定性較差,產品還未經歷完整生命周期(謹慎選擇)
  • 集成商水平參差不齊

智能家居系統的布置,因為涉及綜合布線、設備安裝、系統對接、軟體調試等眾多環節,目前看來是不可能有業主直接完成布置的可能,因此必須由集成商來完成這一過程。但國內集成商的水平參差不齊,也導致整個行業的發展緩慢。一個好的集成商應該是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對自己代理或者使用的硬體產品足夠了解;對各種第三方設備的接入方式能靈活運用;對客戶需求和智能產品的應用邏輯有充分的把握;對施工工藝之於系統穩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對售後服務有足夠的認識。

---------------------------------------------------------------

個人微信:66647713

僅接受實際項目設計諮詢,其他問題請在知乎提問


我是做室內設計的,單就「家居」二字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了,從硬裝到軟裝,整體結構,功能,色彩,線條這樣的整體空間規劃,細緻到各種材料的運用,電器,照明設備,廚具,傢具,潔具的安排,這是一個全方位的統籌過程,每個顧客的生活習慣及要求審美也不一樣。

智能主要解決的還是上述的功能性問題,進行一個智能整合,提升居住體驗。當下智能家居廠商普遍實現了對設備的單點控制,對智能家居的控制多數停留在「人工+智能」階段,距離人工智慧差距甚遠,這需要強大的數據和一系列的分析運算作為支撐。智能家居應該是實用的,好用的,更具人性化,讓生活變得有趣。智能家居本質上屬於物聯網家庭化應用的一部分,除了我們了解的這些單品項智能產品還有其它專註智能生態圈建設的物聯網企業,這類企業主要專註物聯網社區、城市生態圈的建設。現在大到城市的智能建設,小到社區家居的智能未來,很多接地氣的功能都已實現,但這些分區也不應單獨來看,他們是一體的生態圈,像一個大腦,如何統一是個大問題。

個人覺得就國內而言智能家居市場還未形成,落實到消費者還是一個消費習慣的問題,這就需要優秀的產品去「軟化」習慣,形成情感依賴,互聯網的發展把世界變小了,進一步發展到物聯化,智能家居就是物聯化的一個顯性趨勢,還是蠻期待的。


以4年從業者的身份來嘗試答一下。

我以為智能家居的瓶頸在於缺乏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

一、國內智能家居VS國外智能家居

國內智能家居13年開始起步,14年火熱,15年冷卻,16年沉寂,從火熱到沉寂,只花了4年時間。

正所謂來得快去的也快。

而美國貝爾金wemo,從第一代智能插座以來,既沒有降價,也沒有做大的改動,然而4年來銷量不斷上升。nest,溫控器銷量也是穩步上升,至今已經佔領了高端溫控器50%的市場。

為什麼為這樣?

只因這幾年,國內的智能家居其實是一團虛火,你做智能插座,我也做,你99,我79,你79,我49,於是產品品質越來越低,更談不上APP優化,產品迭代了。

相反,wemo的智能插座從今天來看,設計依然很紮實,並且不斷的挖掘新的應用場景。nest溫控器更是不斷優化演算法。

二、產品缺乏創新、無法迭代,缺乏後續服務是國內智能家居變冷根本原因

智能家居是創新產品,持續的創新和迭代優化是基礎。

但在虛火下面,那些缺乏技術積澱、沒有長期打算的企業也一擁而上,開始拼價格、拼營銷,玩一票就走,這樣的產品自然無法留住用戶。

產品沒有用戶,玩票企業就圈不到錢,賺不到錢,自然也就沒了後續服務,用戶對產品失去信心,企業對產業失去興趣,產業自然發展不起來。

三、紮根智能家居、產品持續創新和服務是產業發展基礎

儘管智能家居虛火過去之後,行業一片蕭條,但真金不怕火煉,那些紮根行業,認認真真做好產品,不斷的優化產品的企業就留下來。

赫馬自12年進入智能家居行業以來,就堅持創新、品質路線,行業虛火的時候,赫馬只能默默的堅持,默默的做好產品,不斷優化(我們的赫馬智能插座已經迭代到第三代,固件已經優化了50多次,app也已經升級了20多版)。

曾經也很失望,為什麼垃圾產品大行其道,我們認認真真做產品反而得不到用戶支持?但15年以來,我們的產品越來越受用戶認可,回購率越來越高,很多都是個人買了再推薦企業採購。

這給了我們極大信心,讓我們更專註於產品和服務,15年我們花大力氣把產品的網路在線率從98%提高到了99%以上,還推出了15天無理由退貨的服務,優化了售後服務。一點一滴的積累,讓用戶看到了企業的誠意,建立了品牌信用。

說這些,是想給行業從業者一個信心,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是不會因行業冷熱而死亡的,真金不怕火煉,淬火方能煉成鋼。

(說一個個人的判斷,智能插座的量近幾年會穩步上升,當到達一個臨界點時,會爆發,至於是多少年後,就不敢說了。)


這個問題太好了,讓我可以好好吐槽一下目前的智能家居市場推廣問題。

核心觀點:真正智能家居的推廣者其實應該是一線室內設計師!因為只有你才能知道你客戶的信息、需求,從而匹配他需要的智能家居產品!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除了客戶自己和他的設計師,沒有人了解這個房子真正需求的智能產品是哪幾個場景啊!到底是需要電動窗帘還是小夜燈,還是自動開啟的機器?

我認為瓶頸在於爆發的風口時間太短,導致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無法跟上技術的爆炸式飛躍。

為何這麼說呢?智能家庭的廠家其實想的很好,我給你一堆產品和使用場景,給你一個APP,買回家你按照說明書自己去用就是了。

但是!我這些年服務的客戶大部分以8090後為主,以這樣年輕、前衛和客戶群體來說,他們想要自己去設計設置這些APP,去搞懂他們的關聯還是太麻煩了,況且手機上需要多少不同廠商的APP啊,連個空調熱水器都有自己的APP,簡直是超級不符使用習慣。

所以就要求室內設計師必須要在設計之初就分布好各個智能家庭設備的位置和使用場景。回家找個設計圖紙上傳一下看看。


哎,這個2014年12月的話題,到了2016年12月,大家還在討論,從頭看到尾發現大家從14年都知道問題,到了2017了,還是那樣,說著重複的話,辦著重複的事情,什麼偽智能,沒標準,從討論問題上就缺少創新,那麼做產品更是缺少創新。這也許才是智能家居在國內不行的原因吧,國外有一個火了,那就是「亞馬遜echo」。2014年國內的聲學水平也到了,為什麼做不出echo呢。

以前說過類似的話
1:bat大而全,小公司看眼前
2:bat阻礙科技發展(抄襲,不收購),小公司一窩蜂價格血拚

ps:b娘做外賣,反正google沒做,某米在構建生態帝國的同時。。。。。不說了

反正我看到國外併購比國內多,尊重創新。

回到問題,難道不能做出突破的產品么,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很難,從業智能家居3年,以突破「echo」為例打造跨房間語音網路,因為你把他放到客廳,關起房間門,你在卧室說話他也聽不到,但是突破echo很難,因為:
一:各種難
1:聲學巨頭Nuance,科大,Sensory等這些公司主要服務大公司。
2:聲學技術(mic陣列,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人才少,被大公司壟斷,工資50+,再有能力的自己創業了
3:國內大公司ceo已經不再一線,不操心了
4:小公司研發投入大,一個產品從ID到產品上市,投入很大,甚至涉及到國內基礎工業水平問
題,所以急於要回報。
5:技術浮躁,營銷講故事成風,不能說會到,有人脈,錢也融不到,融到錢的就會大規模闊張,導致物聯網從業人員工資大漲,某樂、無人機、vr等裁員風波,這些人技術真的過硬么,會點東西就年薪幾十萬
6:人力成本高還有房價一個因素,社會穩定了,但是人才不敢輕易出來了,而這些人中有一些技術沉澱的人
7:敢於我本平凡,但是敢自命不凡的人少,很多乖乖仔,有魄力,能力,毅力,大格局的領軍人物太少。

二:做存量市場難
先說一下存量市場,就是已經裝修好的家庭,除了那些不耗電的感測器,由於布線的問題取電難。
但是存量市場比新裝修市場要大得多。
以突破「echo」為例,打造跨房間語音網路。
1:取電難,語音系統耗電,
2:沒有合適安裝位置,我認為86開關位置最好(有報告),但是取電難,大部分是單火線。能取到電的牆壁插座,遮擋,太矮。
3:無線技術選型難,wifi功耗高,zigbee速度低,傳統藍牙功耗也高,也存在組網問題,低功耗藍牙速率不行,lora,nb-iot也是低速低功耗,所以選擇能傳輸語音的無線技術難,何況還得是mic陣列(多mic語音數據)。
4:新裝修市場環節多,需要各個環節從業人員多,也是價格貴的一個因素。

總之就是電的問題,但是問題也還是可以解決的。

三:開放和標準問題(此標準不是智能能家居協議標準) 還是以突破「echo」為例,打造跨房間語音網路。
1:三大件空調、電視、冰箱,最起碼空調,電視紅外遙控標準能統一吧
2:你家的智能單品反正賣出去了,開放一下,做點好事,留一個控制口總行吧,反正你是單品,當然想做生態的不公開就算了。
3:電視智能電視越來越普及,但是把你家看電視,聽音樂,對於語音識別來說就是噪音,開放了最起碼讓開發者做一個"回聲消除"(聲學中的技術)也好啊
4:你的電視支持語音了,你的空調支持語音了,不開放各自問政,協調無從談起,而不用說智能了,也沒法跨房間,還增加用戶成本。

所以誰能解決好這些問題,讓智能家居變得無形,用人和人交流最自然的方式 語音、手勢去和智能家居交流,再加上人工智慧(感知學習),就是突破者。

另外大家關注我下 點擊我的知乎專欄「知乎專欄」。從2014年到現在,創立HappySwitch智能家居品牌。


謝補藥,最近剛好在做智能家居資訊方面的推廣,看了不少這個行業的文章,特地前來回答一發。

智能家居這個行業這些年沒有神馬爆髮式的發展,最主要的就是智能家居其實並沒有神馬卵用!

——————————————————————————————————————————

  在美國有嬰兒的家庭中,一般是母親在家中照看嬰兒,年輕的父親前去超市購買尿布。父親在購買尿布的同時,往往會順便為自己購買啤酒,這樣就會出現啤酒與尿布這兩件看上去不相干的商品經常會出現在同一個購物籃的現象。如果這個年輕的父親在賣場只能買到兩件商品之一,則他很有可能會放棄購物而到另一家商店,直到可以一次同時買到啤酒與尿布為止。沃爾瑪發現了這一獨特的現象,開始在賣場嘗試將啤酒與尿布擺放在相同的區域,讓年輕的父親可以同時找到這兩件商品,並很快地完成購物;而沃爾瑪超市也可以讓這些客戶一次購買兩件商品、而不是一件,從而獲得了很好的商品銷售收入,這就是「啤酒與尿布」故事的由來。

  然而仔細一想我突然覺得這個故事有點腦殘,理由我下面說,我想如果沃爾瑪如果真的腦殘到這樣擺放商品的話,那估計活不到今天,於是搜尋了一下這個啤酒和尿布的真相。

  於是我搜到了這篇文章《Beer and Nappies -- A Data Mining Urban Legend》,某外國蛋疼人士追根溯源搜索了所有關於啤酒和尿布的資料,證實了這個玩意其實是用來舉例而非事實的心靈雞湯。

 這個雞湯其實毫無邏輯可言

  ok,那麼,這個和智能家居行業創業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是有的。儘管絕大部分創業者的產品用戶數量少得可憐並不足以支撐他們做數據分析,但是他們還是會按照「啤酒和尿布」式的心靈雞湯思維去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產品,然後進入萬劫不復的大坑。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心靈雞湯的邏輯。首先,根據數據分析,發現兩種產品的關聯,接著進行合理的猜測,描繪出用戶圖譜,最後,根據得到的用戶圖譜揣摩用戶的想法,近而做出改進。呵呵,是不是和很多創業雞湯的內容很相似。

  但是這樣的思考模式其實存在兩個潛在的坑:

  一、你所描繪的圖譜一定不是你的全部用戶的圖譜,甚至不是絕大部分用戶的圖譜,這意味著,你可能會方便一小部分人,然後坑了另外一大群人。

  二、你很難根據用戶圖譜這樣的東西去推理如何改進你的產品,或者增加新的功能。想要通過用戶是誰近而得出用戶需要什麼,本身就是一個難度很高的過程。

  我們就以啤酒和尿布為例子,如果超市真的這麼做了,會造成怎麼樣的後果。先說第一點,年輕父親有多喜歡啤酒這個事情我不想討論,我想討論的是需要買啤酒的人不僅僅是年輕父親,還有剛剛成年可以喝酒的人,這群人對於啤酒的熱衷程度可能遠高於父親,當他們在超市找了半天啤酒才在尿布旁邊發現自己想要的飲品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心情,我覺得只有日過狗的人才知道。

  再說說第二點,絕大部分年輕父親是買了啤酒和尿布才能讓你們這群閑的蛋疼沒事幹的「大數據專家」發現這個所謂的關聯,也就是說,其實現有模式已經很好的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說不定人家本來有很熟悉的逛超市路線,就這樣被你打亂了。

  當然,有機智的同學會說,我們可以搞個年輕父親專櫃啊,這樣不影響原本的櫃檯排布。且不說哪來的空地讓你搞這樣的專櫃,你搞了這樣的專櫃之後,讓家庭主婦們怎麼想,讓其他大叔大媽們怎麼樣,穆斯林們會不會想要清真專櫃,什麼?你不給?boom,我要炸了你的超市。然後你創業失敗了。

這些我都懂,但我就是會犯錯

  搜一搜和互聯網有關的用戶圖譜的心靈雞湯你就會發現,不少人都有類似的思維,然後不停的踩各種各樣的坑。

  犯了第一點錯誤的人可能比較少,倒不是因為決策者思維清晰,而是因為絕大部分創業公司沒有足夠多的程序員去專門為一部分用戶折騰這麼多亂七八糟的功能,就好像絕大部分超市沒有足夠多的位置去搞年輕父親專櫃,主婦專櫃,老年人專櫃,哦,對了,還有清真專櫃。

  各種各樣的CRM系統已經證明當程序員足夠的情況下,在決策者腦殘地指揮下做出來各種各樣的大而全的系統是多麼的恐怖。

  犯第二個錯誤的人可是相當的多。儘管產品經理的祖師爺喬布斯老爺子早就說過用戶都是傻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除非你給到他面前,但是還是有無數的創業者們前赴後繼用自己的鮮血證明其實傻逼的不是用戶而是根據用戶圖譜來更新功能的自己。

  呵呵,你可能覺得我是在危言聳聽,並沒有人會這麼二逼,我就是沒事找事寫一篇文章騙稿費,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是拿固定工資的,並沒有稿費可以騙,哦不,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所指出的問題並不是危言聳聽,很多失敗的創業者都犯下過類似的錯誤。

智能家居就有一堆啊!隨便搜搜什麼《十大最沒想像力的智能家居》就可以看到一大堆根據自己臆想的用戶需求搞出來的產品了。還有三星在CES上面發布的可以播放BGM,帶屏幕可以循環播放家庭成員留言的「智能冰箱」,這些有人會買才有鬼的產品都說明他們在按照用戶圖譜臆想需求。《一個7次失敗的創業者心聲:謝謝你 資本寒冬》文章中的創業者可以說是七次都犯了相同的錯誤,而這個創業者居然還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裡。

  這些錯誤的深層次原因是創業者再根據用戶圖譜來試圖描繪出一個功能的時候,產生了一些錯位。而這些錯位,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類做不到真正的互相理解。

  就拿回家自動播放背景音樂來說,你問10個人這樣的功能是不是很好,他肯定會說,「哎喲,不錯,這個屌。」然後你就做了,你就死了,為什麼?

  因為當你問用戶你想不想要music的時候,用戶會腦補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裡面他化身為午夜的DJ,所有人都在感受他的music,全然不管自己住的是出租屋,只有10平米。

  然而作為創業者,不可能了解用戶的方方面面。你做出來了那個可以檢測到他回家之後自動播放BGM的系統之後,也許原本說要買的那些用戶都不買了,為什麼,因為他們自己思考之後發現自己住的是出租屋,或者樓下的老太太怕吵,或者是自己家小孩在高考,情況多種多樣,創業者總不能每次在做用戶訪談的時候把人家祖宗十八代都問個遍吧?

  想要通過用戶是誰近而得出用戶需要什麼,本身就是一個難度很高的過程,創業者去踩這樣的坑,毫無疑問就是讓自己本來已經風雨飄搖的創業之路變的更加不確定。

除了聚焦場景,我們別無他法

  那麼,一個合理的需求應該怎麼樣產生呢?當然是聚焦於用戶在做什麼,而不是用戶是誰。打個比方說,餓了么會關係自己的用戶是學生還是白領嗎,它有做過非常針對性的為學生服務的功能或者是為白領服務的功能嗎?並沒有。它把精力放在了哪裡,放在了訂外賣這個核心需求的流程優化上面。自建外送團隊來提高外送效率,更新菜單界面以支持口味選擇,提供外送進度實時監控的服務,這些都是餓了么的努力。

  用戶是誰,是不太重要的,用戶在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你知道了用戶在幹嘛,你就知道了一個場景,這個場景下,用戶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什麼,有沒有更好地解決方法。

  理論上來說,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是可以為所有有正常行為的人服務的。不包括年紀特別大的或者殘疾人。打個比方說,如果你的賣菜APP做得足夠好,不論是年輕少婦還是高齡大媽都應該會喜歡你的APP,只要他們需要買菜。

  如果說你發現你的APP大爺用戶很少,但是大媽用戶很多,你接下來需要怎麼改進?當然是繼續把賣菜這個功能做得更好,你如果做了什麼搜一下附近的廣場舞,那用你的APP買菜的年輕少婦們怎麼辦,你難不成再幫忙做一個婚外情功能?

  只有聚焦用戶在做什麼——買菜,針對這個場景進行細緻入微的優化,才有可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所以,啤酒與尿布不靠譜的地方在於,它引導人們去關注用戶是誰,是年輕的父親,而不是關注用戶在幹什麼,在購物。

  所以現實生活中,超市們的優化方向往往是把超市整理的井井有條,分門別類十分清晰,讓用戶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同時合理控制超市內的通道的大小,保證暢通。

  同時,超市會非常忌諱隨意修改商品排布的位置,連鎖商店甚至會力求每一個門店都有類似的布局。此外,他們還提供了免費停車,免費班車等服務,其核心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為購物這個核心需求服務。

  合理的布局讓消費者能夠更輕鬆的購物,免費班車可以讓他們買了很多商品的時候也能夠很輕鬆地帶回家,毫無疑問,幾乎所有的努力,都在圍繞購物這個核心流程和它的上下游部分展開的。

  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覺得我這文章寫的特別蛋疼,大家都懂的道理為什麼寫這麼一長串。其實道理都懂,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而且你看到的好像絕大部分公司,包括超市也沒有犯啤酒和尿布這樣的錯誤。那是因為絕大部分犯錯誤的公司都死了,所以你看到的大部分公司做的都是正確的事情。還記得我上文提到的「十大最沒想像力的智能家居」嗎?最近就有一個特別吊炸天的曾經獲得中國最具有價值500強的企業被這個行業給拖死了。

  為什麼智能家居總是被說沒卵用,還不是因為大部分產品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場景可以讓用戶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方便?

  創業者們應該明白,人與人之間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互相理解的,否則這個世界早就實現世界和平人類大同了,只要中東還在天天爆炸,你就不應該拿著用戶圖譜說事。我們所能做的是尋求基於某一個行為的帕累托最優解,既然是基於行為,自然要考察用戶場景。

——————————————————————————————————————————

  最後打一下小廣告啦,如果有對智能家居行業資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我們的網站喲OFweek智能家居網


這兩年,智能家居的概念非常火爆,大批的互聯網公司紛紛涉足該領域,其中不乏蘋果、谷歌、三星、小米這樣的國際知名公司,雖然這些公司在歷史地位上有些差距,但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產品線中一定有「手機」,但凡有幾款銷量不錯的手機企業,或多或少都會跟智能家居產生關係。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智能家居還停留在概念階段以及比爾-蓋茨的家裡,即便Google花費32億美元收購了一家智能家居公司,也沒能帶來質的飛躍。

其實,僅僅依託於現在的技術,普通人便可以勾勒出智能家居的前景,更何況,我們已經體驗過一些雛形的產品,但智能家居推廣的問題在於「如何讓智能家居與人性無縫鏈接」,事實上,這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不僅需要長期的技術沉澱,還要等著家庭成員的觀念改變,否則,「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之觀念會一直阻礙智能家居的發展。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織單位,人類最美好的時光全部在家庭中度過,所以,智能家居要想商用,必須以「提高人類幸福」為前提,讓消費者以一種享受的方式與「智能家居」共處,而不是去花費精力學習「how to use it」。誠然,每個人對生活的需求千差萬別,但對於家庭生活的舒適、便捷、安全的追求是基本一致的。科技企業可能會做出完美的智能家居平台,但這不一定是普通人最需要的。

對於涉足智能家居的企業來說,與其妄談假大空的平台戰略,倒不如積極地深耕細分領域,事實上,沒有人喜歡把自己的老家搞得面目全非,我們需要的只是一些點點滴滴的小改善罷了!


為什麼智能家居「圈內火、圈外冷」?這個話題被無數次提起,也被無數個理由解釋過:價格高,不互通,痛點不夠痛,不穩定……有些有道理,有些已經是過去時的思維。如穩定性、互聯互通、價格早已不是問題,各大巨頭的推動下早已得到解決。

那到底什麼是智能家居發展的瓶頸呢?我總結一句話----「不智能,非剛需

我們先聊聊「不智能」,這麼多年的發展,基本上還是個「可控制家居」,離智能還很遙遠。控制終端從家裡的中控屏轉到智能手機超級App,再轉到語音中控(比如當紅仔雞Echo),但始終停留在控制層面。ifttt曾經給大家帶來「智能」的希望,設備條件聯動也逐漸成為標配,打開門燈就亮,出門電器全部自動關閉等等場景仍然是各家忽悠用戶的利器。非常不好意思,從單品開始擴展的「輕」智能家居以及感測器聯動都是Broadlink首先推廣的,但我們從15年起就放棄了這樣的架構。

每次打開門燈都應該亮嗎?出門了電器都關閉也許適合單身,家裡有多個成員怎麼辦?我們苦苦思考如何才能讓家居真正智能起來,最後的答案是數據智能!誠然,互聯互通是一切的基礎,沒有互通就沒有後面的AI智能,甚至連ifttt都玩不轉。在我們新的虛擬設備架構中,一切的互通及聯網都是為數據智能做的基礎工程,我們想解決用戶的一個具體需求,而不是控制一個設備。因為涉及公司商業機密,只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比如這個需求「我熱了」

在早期的智能硬體時代,空調聯網可以用App來控制了,解決「我熱了」最直接就是對著手機說「打開空調,調到23度」,當然可能更直接的方式是找到遙控器去控制;在互聯互通時代溫濕度感測器可以指揮空調保持舒適的溫度;在AI時代我們是這樣設計架構的,「我熱了」這個需求會尋找家裡對應的虛擬設備,比如室內的溫濕度,從互聯網拿到的室外溫濕度及空氣質量,空調,電風扇,開窗器等等。當主人說我熱了的時候,這些相關的虛擬設備就會自由組合,然後由AI大腦做出判斷,是應該開啟空調強降溫還是打開風扇還是打開門窗通自然風最適合當下的場景。至於是哪個設備去工作不需要人來設置或判斷,是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數據分析得出的模型,讓機器為人主動服務。但每個個體習慣又是不同的,比如機器根據室內外溫濕度狀態以及PM2.5的值判斷現在開門窗是最舒適的,但用戶仍然去打開空調進行了強製冷,那麼機器會學慣用戶的使用習慣,直到模型逼近最適合該用戶的生活方式。最終的結果是用戶省心、舒適還節能。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我在吹牛,但我奉勸各位智能家居從業者,再不變革就晚了。

現在我們說說「非剛需」,這個論調是正確的,至少在這個階段是的。拿手機或者語音控制燈光、窗帘、家電是一個「nice to have」的功能,但沒有這些對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沒有大的減弱。有人說家庭安防能成為剛需或者家庭節能有機會成為剛需,其實都是錦上添花的。放眼望去真正剛需的智能設備只有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回顧一下智能手機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Windows phone,Blackberry到ios和安卓的一統天下,智能手機也經歷了從非剛需到剛需的過程,它的演進是伴隨著網路速度、生態系統的發展進程而逐漸成熟的。甚至iPhone一代剛上市的時候還被大量吐槽用手機發郵件上網是個雞肋功能,直到iPhone4和3G,4G網路的部署開始才有了現代智能手機的形態。

那智能家居有可能跨過從非剛需到剛需的這個鴻溝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們的判斷是會從智能家電開始潛移默化的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在回顧一下智能電視的發展歷史:早期是網路盒子,那個年代網路慢,內容少,UI丑,逐步發展到聯網電視幾乎成為標配,連家裡的爺爺奶奶也會用回放、點播來追劇。現在生產的電視應該有90%都是標配智能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智能電視已經成為不可逆的剛需。那下一個可以類比的智能家電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是空調。

現在各大廠家已經有了大量聯網空調,比例少的10%,多的達到50%,但這些「智能」空調還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如何讓空調應用到數據智能讓用戶切切實實的感受到它的好處正是智能空調成為剛需的演進之路。舉個例子: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分析(supervised learning)建立一個空調運行的模型,比如杭州地區在某個室外溫度條件下80%用戶使用空調的模式,再根據用戶家中的溫濕度信息進行微調。當用戶用遙控器打開空調的時候,該台空調就會通過模型自行運行一個在當前條件下最適合的模式,並且根據環境溫度的變化自我調節模式,省去了用戶不斷用遙控器去調節空調的繁瑣。當然每個用戶仍然會有自己的喜好,可能還會拿遙控器去調節自己的模式,機器又通過「reinforcement learning」學習了用戶的使用習慣,讓這個模型不斷逼近用戶個體的生活習慣。還有一個例子,夏天晚上不開空調睡不著,開一晚上又難受,還可能半夜被凍醒。數據智能空調就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讓夏天的晚上既舒適又節能。當用戶逐漸喜歡上智能空調帶來的舒適與便利,他會潛移默化的接受智能帶來的好處,也更願意嘗試下一個智能產品,燈光窗帘很可能成為他的下一個選擇。

隨著90後開始成家立業,智能家居的推廣進入了黃金期,這一代人是伴隨著網路成長的,「生而移動的一代」,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同時消費升級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再加上互聯網巨頭以及產業界的全力推動,智能家居的春天在2018年一定會到來!


近幾年來,國家對於物聯網的政策支持以及基礎硬體的升級換代,特別是無線感測網路技術的進步,使得「智能家居」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如今,已有不少企業開始扎堆往這個產業里跳了。個人認為,現階段的智能家居尚未成功上位,卻求勝心切,自身遇到了行業發展瓶頸。這些障礙與瓶頸是什麼?試列如下:

一、無統一標準的衡量

現今實現的智能家居,大多數都是自成各家體系,沒有統一的標準。其實智能家居就是一個小型的家庭物聯網,各項產品設備必須相互聯結,不能說生產單個產品就可以稱為「智能家居」。但現在市場更多是以單個產品為主打的智能家居,如智能燈泡、智能插頭等產品,往往需配合一個無線終端來控制實現,沒有統一標準所造的「戰略級」產品,怎麼服眾?

由於智能家居產品或系統的整體統一性,因此要求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構造與維護,一旦形成不同標準的智能家居,其兼容和操作的複雜性也往往令消費者可望不可及。這樣的結果就是,出於不同標準質量衡量的產品以及系統會導致消費者對智能家居這一事物的新鮮程度降低。因此,克服個別企業單幹特點,整體行業精誠合作,形成一套有統一的家居信息交換標準,對於自身以及行業未來的發展,都是一大益處。

二、成本與價格不親民

這裡成本指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所具備的價格成本,而是用戶產生的成本,裡頭包括用戶的購買費用支出、自身時間精力的消耗以及承受產品自身所具備的風險。

消費者想讓智能家居為自己服務,結果卻發現自己在服務產品。

三、無安全信任感的恐慌

智能家居也如汽車、手機電池類似,安全問題同樣讓不少用戶頭疼,而對於想嘗鮮的消費者來說,智能家居產品的安全性首先是他們購入產品的前提。當你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第二智能終端(第一智能終端為PC端)來控制家居產品的調節,萬一控制程序出現Bug或者發生意想不到的因素,而用戶自身無法及時處理,服務商又不能及時跟進,是不是會產生重大的災難問題?

四、缺少擊中用戶痛點的需求

對於生產商來說,目前的智能家居主要集中於開關整合上,例如:燈光控制、音響控制、安防控制、家電控制,但對於用戶真正的需求卻沒有切實把握。現實情況就是眾多產商大肆宣傳其產品功能,但忽略用戶自身的體驗感受以及消費者的參與度,卻妄圖想讓消費者為其產品買單。產品功能的實現務必要建立龐大的資料庫,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總結,梳理一定的行為模式,從「人」的視角去看待產品,圍繞產品體驗問題來引發對情感化設計,來滿足用戶需求。

對於消費者來說,選擇智能家居,本身就是想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更便捷、更從容的生活,對智能家居的一種體驗式生活。而複雜的系統操作、不切合需求的功能、缺乏人性化的交互設計、沒有擊中用戶痛點的需求,也正是不少智能家居產品備受冷落的直接因素,讓一件新潮的產品最終淪為一件不合理又礙眼的「高科技擺設」,這對於科技來說,是一件多麼悲催的事情。而這也要求產商花足夠多的功夫在功能交互上和數據收集上,讓產品緊貼用戶的角度。

五、行業培養土壤不深厚

鑒於小米科技的雷軍、騰訊的馬化騰、網易的丁磊等互聯網企業,都有一位優秀卓越的產品經理,而新時期的智能家居行業,結合互聯網發展大潮,但始終缺乏一位拿得出、叫得出名的代表人物。但實際上就算擁有一位接地氣、切合用戶實際需求的產品經理還是不夠,關鍵是在於是否具備將互聯網思維與硬體功能思維融為一體的眼光,比別人更快一步!

作為一個過渡成長階段的行業,業界中具備大量號稱提供完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的公司,紛紛宣傳其自家對於硬體的高超整合,但實際上市場准入門檻太低了,因此市場依舊一潭死水。成長階段中的基礎還沒紮實打好,短時間內便想謀求更高地跳躍發展,這更是不切實際的舉動。就算市場活躍,但充斥大量低門檻的產商,也會如智能手機一樣,拼價格、拼配置,

實際上,市場的真實情況是最龐大的消費人群集中於中端市場,只有將「智能家居」這一產品概念徹底融入於這一群體當中,讓人們明白,智能家居並不是富人、極客等才有資格享受的生活,進而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口碑,培養行業成長的肥沃土壤。

總結:

「智能家居」這個讓中國糾結十幾年的智能領域,如今在緊貼互聯網發展的中國經濟下,重新成為新一代智能科技的爆發點。但整個智能家居行業存在的問題並不是單個產品、單個系統甚至單個企業可以短時間內解決的,是需要整個智能家居行業花費時間精力,聯合起來探索解決的,才能給予消費者帶來人機交互的愉悅快感!

我眼中的智能家居:它擁有統一有序的衡量標準,貼合人性化的需求,智能操作則讓家居體驗更加隨心所欲,融入於每一天普通家庭生活當中,無論是老人、小孩,甚至殘疾人,都可以無障礙地實現智能家居的傻瓜化操作。希望從此文中能夠給予大家一些參考啟發,引發對智能家居新變革的思考。


站在消費者角度看問題!想想你是消費者!會不會用!如何去用!就行了!


不請自來。

作為行外人,說說我的看法。

對於智能不溫不火的現狀,我理解為內憂外患。

對內,整個智能行業還沒有達到技術的奇點,

沒有實質創新突破的關鍵性技術和標準誕生。

當發布的產品展現用戶面前,

用戶的反應是「哦」而不是「哇」的時候,

可見其產品魅力之匱乏。

對外,整個市場,消費智能的用戶還並未被真正喚醒。

就像一個沒有穿鞋習慣島嶼上的島民,

在他們對鞋子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更妄談消費鞋子了。

同理智能,

當消費者對智能一無所知,

何談讓他們「慷慨解囊」!


主要的瓶頸就是標準未統一,用戶體驗比較差,而且價格偏高。

而隨著互聯網對家電行業的滲透,海爾、TCL、美的、格力等已經開始發力,積極與互聯網企業共謀智能家居大業。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了「互聯網+」的概念,這更是讓智能家居的發展如虎添翼。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指出,我國目前共有1億數量智能家居潛在用戶,預計2020年智能家居產業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硬體領域產業規模將佔6000億,軟體規模將佔4000億元。

在此利好因素刺激下,小米、360、格力、海爾、美的等互聯網與家電企業大佬都想要在智能家居爭奪戰中佔據話語權,從而主導國內智能家居市場,因而紛紛建立智能家居生態圈。目前國內已經形成海爾+阿里+魅族、美的+小米與京東等生態圈模式,這雖然反應了智能家居火熱的發展勢頭,但是企業們拉幫結派的布局方式也使得行業亂象叢生。

首先,國際與國內智能家居標準尚未建立,各自為戰的陣營割裂了智能家居行業。標準是指智能家居設備之間的通信協議技術標準,智能家居行業中這項標準多樣性和不兼容性特點使得智能家居中的產品無法實現互聯互動。

其次,標準不統一致使用戶對產品體驗不佳。產品購買時,智能家居產品五花八門,消費者選擇困難;產品購買後,用戶可以對單個智能家居產品實現交流互動,但在標準不統一下,用戶難與整體的智能家居環境建立互動。除非用戶將所有家電置換成同一個品牌廠商,但這樣花費太大,少有用戶會去嘗試。

最後,智能家居產品價格虛高。家電安裝智能模塊後,價格比傳統家電貴了2倍不止,這讓消費者難以承受。而且市場上所謂的智能模塊,有時只是一個WiFi模塊,價格不到50元,但安裝之後產品則提價到百元與千元,行業水分多,這也使得智能家居產品銷售受限。


我認為是供需認知差異。傳統廠商關注概念、標準、模式,而用戶真正關注的是有沒有好產品


這個問題正好前幾天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有過簡單的研究,現把文章中相關的內容節選至此:

在科技領域中,任何一個成功行業的培育與發展都必需三個前提條件:旺盛需求、物質基礎、模式(包含產品模式、商業模式),三者互為依託。當然,這三個條件的地位不同階段都不盡相同,其中,模式在大多時候都佔據著更重要的位置,甚至會對前兩者有拉動作用。

在剛取得移動互聯網的絕對勝利後,網路化的觸角已經迫不及待的伸向了智能家居領域。這是一個具有誘人前景的領域,目前業界已經給出了千億規模的驚人預測,這也是它如此急切的原因。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智能家居是不是具備了這三個條件:

  1. 旺盛需求:在體驗到網路化智能化在電腦和手機上帶來的便利與精彩後,人們的智能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激發,也許用戶自己都沒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非智能的環境已經愈發的不滿,未來這種不滿將會越來越強烈,由此產生的需求也會越來越迫切。
  2. 物質基礎:電子科技的發展已經大大超乎了我們想像,通過電腦、手機等行業的積累,智能家居智能化功能所需的硬體、軟體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結合現有家電技術,足夠支撐起行業的發展;
  3. 模式:對從業者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產品和商業模式都在摸索,大家都是新人,所以目前仍沒有合適的產品及商業模式出現。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智能家居之所以不能快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因為模式的短板。這與目前這個領域的從業者也有一定關係。

目前在智能家居領域包含三類從業者:

  • 傳統家電/通訊企業:長於家電產品的研發、設計、製造,硬體方面技術先進,經驗豐富,但網路化思維較弱
  • 互聯網企業:長於互聯網思維,軟體及交互實力較強,缺乏硬體經驗
  • 新興企業:長於無負擔,思維方式新穎,往往規模較小,產品整體化思維較弱,產品影響力較小

因為企業基因的不同、行業的局限,這三類企業均有著各自的缺項,對於智能家居這種需要系統化思維的領域,他們都是新兵。然而,市場並沒有給他們留適
應的時間,一面是網路化力量的貪婪胃口,另一面是用戶的熱切期盼,他們匆匆忙忙開始了智能家居的征途。對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場沒有準備的遭遇戰。

So,在我看來,模式的突破是目前智能家居存在的最大的瓶頸。

PS:完整版內容可見此:【iShout】智能家居,我們真的想好怎麼做了嗎?


我來作為一個門外漢說這個問題,歡迎討論。

介面不統一,導致的結果就是每種功能幾乎都要使用一個app控制,比如說我買了一個小米的空氣凈化器,就不能用京東微聯。

問題二,隱私問題。太多功能需要隱私暴露,比如你設置於可以每天下班後在家附近還有10分鐘的路程時打開空調和熱水器。完全打開隱私記錄,去刻意達到,例如我停車在我的停車位後立即打開。這時候需要gps定位,每隔一定時間進行監測。

這個隱私暴露很恐怖,如果有小偷,能竊取到這個信息,方便作案。


智能家居發展這麼多年,為什麼始終沒有成效呢? 很大一部分是市場需求和技術研發沒有匹配。

現在宣稱的智能家居大多是單品,如智能燈泡,智能插座,然後加一個app,僅僅一個單品怎麼能夠實現智能呢?

智能單品價格低,操作方便,便於大家來嘗試智能家居這樣一個新興的概念。 但是事實上,其是不智能的。 能夠遠程控制就是智能嗎?有個app就算是智能嗎?根本不是這樣的。

真正的智能家居應該是相互聯動的,不需要自己主動去操控,其能夠自動的判斷我們的需求。

如,晚上7點以後,我回家後,他能夠判斷我進門以後需要開燈,從而燈就打開了。 冬天,家裡溫度過低了,空調就能夠自動打開。 家裡來了小偷,不僅是家裡的警報器能夠響,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小區保安和業主自己知道。 這個才是真智能家居,上面的功能我們已經可以做到。我們正在朝未來更加智能的情景推進。

關於智能家居方面,有興趣歡迎找我聊。微信happytong01


對於我們日常生活需要技術上其實無瓶頸,就日常生活而言我們實際上對智能要求太多了,超出了我們日常生活範圍了,我們生活中都不用的你要他去實現還說實現的不好,這不合理。你想像中智能家居可能應該是到家給你拖鞋倒水做飯,那不是智能,那不現實,你回家你老婆都未必給你這麼做呢,你不能說你老婆不智能是吧。

就拿我家我的一天來說吧,這是我在用的系統,不是幻想。臨睡前我跟我用的amazon echo說一聲,給我定個鬧鐘,關燈,然後我睡覺,早上鬧鈴響起,窗帘自動拉開,如果天還沒亮燈自動打開,這套系統我用的wink加leviton,洗漱完畢,做早餐,吃飯,出門前問一下echo今天天氣如何,我現在去哪裡哪裡路況如何,然後出門,離開家100米後主機通過檢測我手機gps定位,關閉所有家裡電源。假設我離家時忘了關火,煙霧報警(nest的)被觸動,則煤氣閥門自動關閉,推送通知和警報給我,我可以打開手機查看室內攝像,打開煙霧報警歷史看看是什麼原因,是否需要回家或撥打火警。如果是我忘關水了,水溢出來了,或者有地方漏水,被我放在地上的水探測探到,同樣,關閉水閥,推送通知報警給我。有人問你要手機沒電怎麼辦,沒關係,首先這兩種情況發生時閥門被關閉了,其次再沒響應時家裡的安保會接手(rogers)聯通警察消防,他們會聯繫我,如聯繫不上她們就出警。下班回家可以設定定時煮飯,或者我離家多少公里了開始煮飯,以防加班晚點,或早下班,離家100米,車庫門開啟,如果是日落後,則室內燈開啟。門前的燈設定為日落亮,凌晨熄滅。進門,說一聲開電視,開音響。拿起手機,pad或電腦,選好想看的東西通過google cast轉播到電視上,開始做飯。吃完飯碗往洗碗機里一扔(但洗碗機我倒真基本不用,做飯時連做帶洗,吃完沒幾個碗)。坐在沙發上想玩遊戲了拿起手柄說一聲切換到遊戲機,玩你的。該睡覺時回屋裡躺床上還是說定鬧鐘,關燈,或者關閉所有電器,你也不用關心剛才電視,電燈,遊戲機。。。關沒關。你要願意可以在你浴池水喉也接上電動閥門,你需要的時候說一聲我洗澡放水,或者定時放水。後院的自動噴洒根據季節自動調整,平時是隔一天一噴,雨量大的自動減少。你要願意再配上個自動剪草機。

這就夠了,這就是我的生活。我想大家生活也就這樣了,還能有什麼新鮮的,橫不能真的是讓他給你打掃衛生穿鞋洗腳吧,這不是智能家居的真正目的。


其實我一直認為,為什麼要智能家居呢?

燈泡用手機控制是智能燈泡?音響用手機控制就是智能音箱?空調用手機控制就是智能空調?這些東西連上手機,就叫「智能」?

我開關燈、開關空調,本來摁一下開關就行,現在還得掏出手機解鎖,打開APP……

多麻煩!

前些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他運營一個叫「嘟嘟E家」的智能家居產品),說到這事兒,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他說智能家居,不是體現在個體,而是體現在整體。

他們的產品有一個功能,叫情景模式,你可以根據需求設置各種模式。

我設置一個「家庭模式「,選擇這個模式,客廳燈光、電視自動開啟,掃地機器人自動掃地,空調自動開啟;設置一個」會議模式」,選擇這個模式,書房的燈光會自動熄滅,投影儀自動打開;設置一個「安全模式」,門窗會自動關上,紅外安防自動開啟。

那麼,我回家之前,打開手機,選擇「家庭模式」,回家看電視就行;有同事來談事,我掏出手機,按一下,進書房談事就行;不在家,設置一個「安全模式」,有外人入內直接給我談警報。

確實方便了很多。

這個整體不僅體現在打通家,也體現在打通社區。

如果社區也用了智能家居的系統,外人入內,可以推送給物管,小孩走丟了,可以在社區範圍內定位追蹤。把社區變成一個整體,鄰里之間可以交流,我們可以更便捷的找到小區內的各個商家、各種服務,衣食住行,都方便了很多。家裡有什麼急事,一個消息推送給所有鄰居,有時間有意願的都可以過來幫忙,不僅方便,也溫馨了不少

另外,智能家居哪裡貴了?花幾千塊改善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居住體驗,保護財產安全,挺划算的呀。


都說需求需求需求...服了你們這群產品經理只知道說需求,只知道供需不平衡只知道抓不住用戶痛點,為啥?就不能往深挖點么?為什麼滿足不了需求為什麼抓不住痛點?能不能先看看用戶群體的特徵?就中國這個日常科技的發展程度,就這個廣電總局不讓看美劇遊戲機市場還收到各種限制電信運營商老想著擠兌互聯網新技術怕搶飯碗谷歌技術大帝活生生擠出門外...就這樣的科技環境,拿什麼來培養民眾的科技認知?且不說智能家居了,隨身攜帶的一個智能數碼產品都走的磕磕絆絆,加上這個八股文應試教育搞得民眾一點科技認知都沒有你談需求不是赤果果的耍流氓么?


這玩意就和之前的充電線介面一樣,讓人頭痛。沒有統一的協議或解決方案進行限制,大家總是自己玩自己的。你能想像空調需要一套程序,冰箱需要一套程序,凈化器需要一套程序。是的,你的手機如果16G,不夠裝………


推薦閱讀:

請教一下關於智能家居的問題。謝謝。?
智能鎖哪家好?
想知道家庭安防里主要包括哪些報警系統?家裡準備買這方面的智能產品,有什麼好的推薦沒有?
你認為有哪些比較好的物聯網相關書籍值得推薦?
小米如何利用小米路由器在智能家居領域布一盤大棋呢?

TAG:智能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