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愛上 Mac OS X 的?


小學五年級時,在一本雜誌上看到大約是 Panther 的截圖。


我認為,在桌面設備上:

1.不需要保存按鈕

我們從一開始接觸電腦的時候就被老師灌輸著這樣一種習慣:「保存、保存、保存」,保存所有你明明還沒有做完的事。你文檔打了一半,最好點下保存;你插入一張圖片,最好點下保存;你暫時沒有思路,最好點下保存……最後你在文檔上點了 100 下,90 下都用來保存。不是你想點,而是你不得不點,因為如果你沒點,那對不起,內容可能丟失,然後軟體會告訴你,「我給你恢復到上次保存的地方」。

為什麼要我做這些事?!微軟的 Office 很早就有自動保存的功能,但我們還是習慣時不時地敲一下保存鍵。我們想想平時在紙上寫文章的時候,難道有誰寫一句話還得跟信紙說一聲,「你給我保存一下」?!這是很不自然的操作體驗,它使我們無法專註於內容本身。

OS X 給我的感覺是,保存按鈕少了許多。 這篇文章是在 Pages 裡面打出來的, 不只 Pages,在 Safari 瀏覽器、備忘錄、Keynote 演示文稿……絕大多數應用程序中看不到保存按鈕,你更改了一份文檔,你的改動就被時光機保存下來,這樣如果你需要,你可以回滾文檔到任意時刻。系統設置的菜單底下也少有確認鍵,你更改了一項設定,立刻就能看到效果。

我們需要保存,但不需要一個寫著保存的按鈕。

2.簡單直接

在絕大多數操作系統,軟盤是 A: B:,硬碟是 C: D:,光碟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定要有 A: B: C: D: 這樣的概念?OS X 沒有這些,軟盤是一個文件夾,硬碟也是一個文件夾。

OS X 有一個功能叫做「空投(AirDrop)」,即在沒有任何網路連接的條件下,兩台 Mac 通過自身的無線網卡建立連接傳送文件。很多人會說別的操作系統好像不行吧?其實也是可以的,只不過你得先了解無線網卡的兩種連接方式,使用哪種網路協議,以及如何在每台電腦上設置 IP……

我們在面對複雜的設備時,首先會懷疑自己的智商。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麼多概念,難道都是必須的嗎?簡單直接是一種哲學,通過更少的概念、更簡化直接的操作,用戶就能更少受到打擾、更專註於自己要做的事。

3.設計為先

我們經常提到一個詞叫做「人性化」。什麼樣的設備才算是人性化的設備?

不少操作系統都有這樣一種規則,那就是我必須先關閉某個文件才能對它重命名。這看似天經地義,不少計算機教師從第一節課就開始教你,「用完文件要關,關了才能改名。」為什麼要這樣?老師會告訴學生,因為它在內存里,內存有保護機制……實際上,這種設計是不自然的,類似於必須先吃完西瓜才能說話一般,在用戶看來非常奇怪。在 OS X,文件開著照樣可以改名,有人認為這是得益於 Unix 對內存的管理方式,有人認為這是得益於人機交互設計,不管誰對誰錯,總之它為用戶帶來了方便。

經常有這樣一種情況,我開了一個 QQ 在前面,然後它把我的瀏覽器窗口擋在了後面。在 OS X,我不必把瀏覽器點到前面激活窗口就可以直接翻動網頁。我在網上看到一段文字想把它保存下來,不必新建文本文檔再複製粘貼進去,直接選中這段文字拖拽到桌面上,完事。我全選了一個文件夾底下的所有文件,然後粘貼到一個文本文件里,OS X 會自動為我創建一個列表,裡面是這個文件夾下的文件清單。我可以用截圖功能截取屏幕的任意位置,並且如果截到一半發現起始位置不太對,只要按住空格鍵就能直接調整,不必從頭再來。我在 Spotlight 中搜索文件瞬間就能看到結果,如果搜索 3+2,直接就會顯示 5……

Mac 用久了會發熱,風扇轉起來會很響。但是此時一旦我打開語音識別,就會發現風扇突然不轉了,變得非常安靜,等到我說完話,風扇才又再次響起。設計就應當是如此細緻,因為意味深長與歷久彌新之美,蘊含於簡約之中,於清晰之中,於高效之中。真正的簡約遠不止是刪繁就簡,而是要在紛亂中建立秩序。

軟體不僅應該有強大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連貫統一的細緻體驗。而這又談何容易,你需要有近乎痴迷的專註和熱情,才能讓所思所想遍及細微之處。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創造出含蓄而又善解人意的交互方式,才能在人們所熟知的操作里融入更多創想。

4.數字中樞

幾乎所有現代電子產品都有雲計算的影子,但有誰能把雲計算說清楚?這個詞已經泛濫了,商家用它來包裝自己,它無處不在,卻無人可知。

不少人聽說過各種網盤。一不小心,網盤也成了雲計算的應用了,連我們學校的校園媒體網站也搞了個「雲 U 盤」。平心而論,網路硬碟好用嗎?不好用。為什麼?因為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我打開瀏覽器,輸入網址和賬號密碼,然後再在並不友好的界面下打開層層文件夾才能找到我存儲在網盤上的文件……

雲計算,不是讓你瞎算。用戶想知道:雲計算,與我何干?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喬布斯用一句話表述道:

「iCloud 將你的內容存儲在雲端並通過無線推送到你的其他設備。」

就是這麼簡單。我不再需要了解「雲」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進行直接控制。「雲」的真正優勢在於,它能夠將我的所有設備串起來協同工作,讓事情變得簡單。在 OS X,我清楚地看到了這種設計思路。iCloud 嵌入幾乎所有應用程序當中,我在手機上拍張照,這張照片將自動出現在我的 Mac 上,而且不僅僅是出現,Mac 直接把它放進了應該放的圖庫里、甚至認出了照片上的人是誰;我在 Mac 上記下了一串電話號碼,手機上會同步更新……所有這一切構成了平滑、一致、連貫的體驗,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徹底拋棄 U 盤和數據線。

為什麼 iCloud 如此便利,網盤卻被不少用戶拒於千里?

一朵「雲」是否有用的關鍵在於,它能否成為數字中樞。

我有許許多多的智能設備,手機、PC、平板電腦……它們各自有著不一樣的用途。我用 iPhone 發消息,用 iPad 看網頁,在 Mac 上寫文章,這些設備上的信息如何保持一致?同步。與誰同步?數字中樞。在 iCloud 以前,蘋果設備的數字中樞在電腦上的 iTunes,我的手機平板最終都要通過數據線與 iTunes 統一資料庫。這很不方便:如果我在手機上拍張照片想在 iPad 上看,就必須得反覆插拔好幾次數據線才能進行設備間的同步。這也正是雲技術的用武之地:一旦將數字中樞遷移到雲端,我們就能真正擺脫 U 盤和數據線。

5.從雙卡雙待到雙系統

前幾年,手機上流行一個詞叫做「雙卡雙待」。我不知道這一招是誰想出來的,一部手機,插倆卡,弄倆號;接電話前先想好,哪個號打來的,應該拿哪個號來接……

這幾年,電腦上流行一個詞叫做「雙系統」。一台電腦,裝兩個系統,換著用。更有技術宅費盡努力在手機上搞雙系統再向普通用戶宣揚他們的先進成果……技術上這沒有錯,但用戶要的絕不是技術。換句話說,這絕不是日常用操作系統的理想形態。

「我認為有些產品很混亂,擁有多個操作系統,多個用戶界面,與我們的簡約風格背道而馳。沒有任何人想要這些亂七八糟的破玩意兒。來回搗鼓操作系統和用戶界面,這絕對不是顧客想要的。」

這是蒂姆·庫克的一句話。遺憾的是,這種代表用戶的聲音正在減少。不少技術宅看不起普通用戶,他們認為「最好所有人都來編程」,他們關心那些最複雜最邊緣化的設置,忽視設計原則和使用體驗。這本身沒錯,人類需要技術專家,但問題在於,世界上不能全是工程師。用戶需要電腦,但絕不是為了修理它才買它回來。設計者首先要明白這樣一個問題:「你想讓用戶怎樣感受?」

幾十年來,一些知識淵博的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想要使普通人理解技術。最後他們終於明白——

讓電腦更加有用的真正秘訣在於,讓技術隱形。

6.閉源不閉塞

最近,我身邊不少人在 PC 上裝了雙系統,絕大多數都裝有 Ubuntu Linux,然後嘗試著將日常工作遷移到 Linux 上來。Windows 用得好好的,幹嘛折騰這個?答案五花八門,有些是為了科研軟體編程需要,有些是因為 Linux 名聲耳聞已久,有些是為了彰顯高端……絕大多數都會加上這樣一句:「因為 Linux 開源,我支持開源操作系統。」

這是一個永遠爭論不休的話題:開放,還是封閉?

開放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對於封閉,不少人存在偏見。在大眾心裡,「開放」總是比「封閉」聽起來舒服一點。我們總是提倡開放,進而封閉的東西就被視為不思進取、就被視為自我陶醉。這有一定道理,但問題在於,你不能拿我們評價改革開放的思路來評價操作系統。

我曾在開源項目上投入很大精力。安卓設備上有一款開源播放器叫做 Rockbox,自成操作系統,軟解無損音頻效果極佳,但由於其是跨平台軟體,界面完全以列表呈現,複雜至極。我曾經為之撰寫了很長的介紹性文章(現在應該還能搜得到),也曾經忙到凌晨一兩點為之編譯新版本……最終我還是放棄了在這方面的投入,因為時間緊張,得不償失。我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在試用之後「果斷刪除」了,因為它「太難用了,即便音效很好」。為什麼會這樣?

操作系統的目的是為了帶給用戶絕佳的體驗。開放和封閉都有可能帶來這種體驗。仔細想想,差不多每一項 A 操作系統上的功能幾乎都能在 B 操作系統上迂迴實現,只不過步驟不同,有的簡單有的複雜,不管 A 或 B 是開放還是封閉。而用戶評價 A 和 B 誰好誰差的標準是,誰更簡單。Linux 很強大,絕大多數伺服器依賴它來運作;用 Linux 也沒錯,完成任務各有所需。我要質疑的是不少人「為用 Linux 而用 Linux」,這不但不能發揮操作系統的潛力,還會讓你大費周折。

OS X 和 Windows 都是閉源的,Linux 是開源的。為什麼封閉的東西反而比開放的東西更受歡迎?因為我們喜歡簡單。決定操作系統好壞的關鍵不是開放與否,而是你要用它來幹什麼,它能不能被稱為「日常用操作系統的理想形態」。

後 PC 時代,這種爭論還將繼續。

7.人脈和信息流

互聯網實際上由兩大元素組成——人脈和信息流。我們上網聊天看視頻聽音樂,都是為了人脈或信息流。我們經常用的微博人人豆瓣,實際上並不相同。微博用信息流建立人脈,人人網反過來,用人脈建立信息流;豆瓣用特定的信息流匯聚特定的人脈。因此如果把豆瓣反過來還應該再有一類——特定的人脈匯聚特定的信息流,實際上也確實有這麼一類,那就是某些 BBS。比如交大 BBS,交大人談交大事。為什麼 QQ 空間比百度空間成功?因為二者雖然都有信息流,但前者還有人脈。為什麼 QQ 被微信打敗?因為二者雖然都有人脈,後者還有信息流。

操作系統必須兼顧人脈和信息流,移動設備更是如此。在 OS X,我注意到這方面的專門設計。通過將 iMessage 無線簡訊和 FaceTime 視頻電話引入桌面,人脈就可迅速建立,而通知中心又將所有信息匯聚一處,避免了每個軟體使用不同的消息提醒方式給用戶帶來的打擾。這些設計源於 iOS,現在又「Back to the Mac」,是非常成功的範式。

8.日常用操作系統的理想形態

你可知道那沒有任何你想要的軟體,但卻運行穩定堅如磐石的 Linux?你可見過各種衛士管家安詳地躺在角落裡,但卻難以抵擋那層出不窮的廣告、彈窗、木馬的 Windows?如果讓你選,你會選哪個?

讓我選,我都不選。因為前者不是日常用操作系統,後者不是理想形態。操作系統真正的作用如同宇宙一般,它建立簡單的規則,然後讓世界演化。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多,不一定是強大;少,不一定是簡潔。

每件事你都忙著做,哪一樣你又能做到好?

======================================================================

幾年前一位清華退學博士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完全用 Linux 工作》,一石激起千層浪。

「完全用xxx工作」本身沒什麼不妥,但要看你的工作是什麼。我們一般用微軟 Windows,攝影師設計師經常使用蘋果的 OS X ,剩下還有些人確實可以「完全用 Linux 工作」,你總不能說人家是錯的。問題在於,如果你拿出來為它做宣傳、向別人推薦,那它就必須適合普通用戶、適合大多數人。換句話說,它必須稱得上是「日常用操作系統的理想形態」。

Mac 之所以是 Mac,OS X 功不可沒。

以上內容轉載自威鋒網「五嶽茗中」的文章


最近的一次體驗,太好了。

剛換了個SSD硬碟,把很多付費軟體的帳號密碼寫下來(win思想,想到要重裝),拷貝了所有文件,預計要用一整天的時間安裝所有軟體;

結果更換好了硬碟安裝了系統後,連上老硬碟用「遷移助理」的時候就發現了讓我心跳的一刻,竟然可以直接拷貝整個老系統,40分鐘後,全部回復原狀!爽死了,完全一致!

這就是體驗,讓你用上了osx就就不想離開了。


——上手的是MBA,原因是上下班不想背著IBM那個老磚頭了,輕便一步到位。

——感覺:總不相信包裡面還有一部筆記本,開始幾周總打開確認;後來習慣了,再背IBM去賣掉的時候沒把我累死……

說正題:

OSX完全不懂,就是因為上手後基本沒有障礙就日常應用了,幾點愛上的原因如下

1、不用切換直接滾動後排內容。要知道只有用過才知道這個功能有多麼貼心,秒殺蘇菲幾條街!

2、不用關閉直接關文件直接改名。你一個報告同時寫八個版本就知道這個功能還不好了。

3、超簡單的應用安裝和卸載。第一次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4、最偉大的觸摸板和最合適的手勢設計。

……以下2500條暫略


因為切換到OS X的學習成本低得難以置信,一切都是那麼簡單自然。這讓我有更多精力去做事,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因為黑蘋果!


用Acer 3820TG黑蘋果之,菊花一緊虎軀一震,我操,這正是我想要的操作系統~

0. 工作時間下99.99999%是Linux/*Unix

1. 自帶各種開發環境齊全,人生苦短,我用Python

2. 我不玩遊戲

3. 我不玩遊戲

4. 我不玩遊戲


基本上不用滑鼠 躺床上刷微博 看知乎很方便


蘋果的機器好,秒掉其它的筆記本電腦。

Mac OS的感覺嘛,用了兩年多,還是不喜歡這個系統的操作方式。可能是使用Windows時間太長的原因吧。

有一點是真好:沒有那麼多的垃圾殺毒軟體安全衛士,也沒有那麼多的開機彈窗。


那些說什麼因為各種功能愛上的都不是主要原因,你愛上一個女人明顯主要是因為外表吧,那些什麼性格好、會做家務什麼的,都是後面的事了,好吧,我承認我是外貌協會者,第一次看到mac os x 的界面就無可救藥的愛上了。想當初還沒有買MacBook的時候就整天折騰windows的Mac美化,真正用上OS X的時候發現OS X實在是驚豔啊,美化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Retina

Alfred


當我看到她白皙的肌膚,觸摸了她的雙手(觸控板),我就無可救藥的愛上了她


我是因為外觀喜歡上的,以前一直在windows上謀生,蘋果筆記本多次動心,但是沒有辦法說服自己購買,最近才買的,用上了就想把Windows扔掉了。


全社都是macOS大環境,我有得選?


首先是被外觀設計吸引了,然後什麼了解到他的系統的易用性更方便。


對我來說很簡單,終於不必再忍受醜陋的WORD,不必再抽風般CTRL+S。

短文章開Markdown,長文章PAGES。


1. UI風格大體統一,OS X感覺像在吃麥當勞,不會突然出來一個火鍋;win感覺就是大雜燴。

2. Retina,16比10,字體不虛不小。近視眼+搞攝影的表示別的電腦屏幕要麼色域色准太差,要麼高解析度字體太小。16:10獨此一家。

3. 快速啟動和找到要的文件,不用一層一層的去文件夾里翻動。

4. 沒廣告彈窗。甚至優酷,用HTML5插件解析,1分鐘廣告和暫停廣告都消失。(吐槽一下優酷還能體驗更差一點么?每次點開就是某個胖子在推銷一個劣質頁游。)

5. 專業軟體和想要的遊戲全齊。(office2015,Adobe,統計軟體,暴雪遊戲,文明……)

6. 風扇安靜,忘掉flash吧。

7.滑鼠停留右上角屏保,左上角息屏,五指找軟體,三指查詞典。


也是看到Retina顯示屏和其他電腦放一起對比後才堅定了買mac的決心的


2013年5月份買的MacBook Pro,當時去華強北看電腦,原本打算買個聯想啥的湊合用下得了,突然看到了一家賣蘋果電腦的店子,就這麼一看,覺得再也不想看其它品牌了,因為外觀太美了。接下來說說操作系統的事情,原本打算裝個Windows 7的,因為一直用Windows,也習慣了,後來朋友說那樣很Low,買個蘋果裝個Windows,後來想想硬著頭皮裝逼下,用原生的OS X,隨便用了一會,發現TMD的真好用,完全不用擔心上手的問題。開始的時候覺得手勢真好用,後來慢慢覺得,Mac不僅是射雞濕的好工具,也是程序猿的了工具。當然使用過程中也是會遇到一些問題,那就是APP比Windows上的少多了,而且比較貴,想想我朝人民收入,我也只能默默地使用盜版了。


先自己回答一下吧,

1、在安裝界面就被震撼到了,那個灰黑條紋背景+清白色的安裝界面著實讓我著迷;

2、內置字典用Ctrl+CMD+D呼出,我裝上一本牛津高階後看英文十分方便;

3、貼心的Time Machine自動備份,至少我目前沒找到win上有對應優秀的體驗(包括恢復和重新安裝時的數據遷移);

4、擬物風格的設計;

5、統一的快捷鍵設計;

……目前就想到這些,不知道各位是怎麼看的?


推薦閱讀:

對於一名 Coder,Windows 8 和 OS X,哪個效率更高?
為什麼黑蘋果不如真蘋果穩定?
Windows 有哪些令人無法忍受的缺點?
類似 MIUI、點心 OS 這樣的二次開發操作系統的商業模式該如何發展?
怎樣看待 Windows 8 在中國的前景?能取代 Win XP 和 Win 7 嗎?

TAG:macOS | 操作系統 | 調查類問題 | OSXMaveric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