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和孔子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蘇格拉底可不可以理解為促進當今西方思想文化形成的最大因素,就如孔子之於中國?蘇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上的差別又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蘇格拉底與孔子分別是古代西方與東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聲譽的代表人物之一,千百年來他們的名字一直為人們所銘記,他們的品格一直為人們所稱道,他們的思想一直閃耀在歷史的星空中。儘管他們分處東西方,但是他們的思想卻有著眾多的共通之處。世界上這兩個偉大的教育家,至今尚為世人稱頌不已。蘇格拉底與孔子,分別是西方和東方歷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從事講學的教育家、思想家,兩人都被譽為「人類的導師」,孔子還被稱為「聖人」,一個是代表古希臘文化中的思想家,開創哲學研究新方向的跨時代;一個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影響華夏兒女幾千年。在人類文化的歷史的天空,他們猶如兩顆熠熠生輝的奇異碩大的雙子星,向我們閃耀著智慧、仁愛之光。

蘇格拉底和我國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有人將他比做希臘的孔子。從若干的事實對照起來看,蘇氏和孔子確實有不少類似之處。他們倆出生的時代也很接近。蘇格拉底生於西元前四六九年(我國周元王七年),恰當中國孔子死後十年的光景。他們都是偉大教師的典型。孔子那種憂道不憂貧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說的毅力,深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蘇格拉底在世時,經常批評社會流弊,那種至死不屈的精神,深為後世人所景仰。孔子的「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蘇格拉底終日苦口婆心教導雅典青年的熱誠,都不愧是古今教師的楷模!蘇格拉底與孔子兩人有太多的相似,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積極的,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地學習,獲取智慧。他們共同之處都是幫助人們不倦地追求人之為人的完美。他們的不同之處是,兩人主要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思索。一個從人的「自我意識」,喚醒人的「反思」,一個從人的「群體意識」,呼喚人們之間的「仁愛」;一個從人的內心的思想核心理性思維,去求得對普遍概念的認識,一個從人的外在的行為方式,躬行「仁」與「禮」;一個追攀心靈的真善美,一個實行「仁」與「禮」的融合的盡善盡美,在對人之為人的的追求中,開始了對自己的塑造。他們兩人都曾以對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思想,並對學生進行教育,但都沒有留下自己所撰寫的著作,而只有由學生所記述的言行。因此,研讀《論語》及《回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對話》等著作,聽其言,觀其行,思其人,或許能幫我們知其一二吧!

蘇格拉底是西方智慧的代表,終生為維護真理而奮鬥,為教育青年而努力,和邪惡對抗,抱著寧死不屈的決心。蘇格拉底要挽救當世墮落的人心,慨然以教導青年為己任,不怕危險,不顧譏辱,每天照例走到十字街頭或眾人聚集的地方,和一般青年人討論人生的種種問題。這位大師終日坐在雅典的大街上,或在神廟前,和一般青年講學論道,既不要束脩,也沒有其他謀生的職業。他批評當時的詭辯派之領導青年,有如盲者引領盲者,焉得不同歸於盡呢?他痛詆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嘲罵貴紳與強豪,終於招致小人的忌怨。到了蘇格拉底,哲學的研究領域開始注意到人類本身的一些重要的問題。他曾說,研究物質世界的構造和法則,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質,不能說沒有意義,但對於哲學家來說,該有比樹木、石頭和星辰更有價值的問題。這是些什麼問題?是心靈問題,是人生問題,是道德問題,是知識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片刻也不能分離的。蘇格拉底就這樣開創了人生哲學的新領域。蘇格拉底常引用德爾斐廟(Temple of Delphi)所鐫的一句名言「知汝自己(Know thyself)」來告誡世人,實可為現代人類愚昧行為的箴規,陳腐觀念的藥石。蘇格拉底一生沒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圖和齊諾芬替他記述流傳下來的。蘇氏謂幸福即至善(The highest good)。蘇氏以智慧(Wisdom)統攝諸德,以「知即德說」(Knowledge is virtue)為倫理理論的主旨。他認為明智之人,能明是非,別善惡,在平時的行為實踐中,就知道為善去惡。因為故意作惡,可使他本身感覺不快。凡人的作惡,皆由於愚昧無知,所以智慧為唯一之德,愚昧是唯一之惡。這就是蘇格拉底著名的「知德合一」,他把知識和道德二者,看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蘇格拉底出身平民,生活刻苦,而且平易近人,熱情洋溢,加之幽默風趣,妙語如珠,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風,自然潛移默化。蘇格拉底是天生的幽默大師,無論在甚麼時候,他都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蘇氏的妻子名叫燦蒂柏(Xanthippe),每當燦蒂柏大發雷霆的時候,這位大哲學家總是默默的抗議,使強悍的妻子常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據說有一次,在蘇氏仍作無言的抗議時,他的妻子氣悶不過,在盛怒之下,將一桶水潑澆在丈夫的頭上,這位大師只微笑著說:「我知道在陣雷之後,一定會有疾雨的。」當蘇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消息傳到他妻子的耳朵里,燦蒂柏便痛哭不已,淚流滿面。到這個時候,這位哲人仍然很輕鬆的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勸她回家吧!我一生最怕見女人流眼淚了。」她的妻子哭著說:「蘇格拉底,你是冤枉的呀!你不能無罪而死啊!」卻想不到他回答說:「我無罪而死,死得很光明磊落啊!難道要我有罪而死嗎?」當他面臨死亡的一剎那,他的弟子們都痛哭失聲,他仍然是妙語如珠,沖淡了不少的悲哀氣氛。有一位弟子勸他在臨死前換下那件破舊的長袍,他堅持不肯,同時說:「我生前即穿著這件破舊的衣服,難道穿著它,死後不能見上帝嗎?」他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對克雷多(Crito)說的:「克雷多,我還欠阿克勤比斯(Asclepius)一隻雄雞,請別忘記還給他。」在雅典,被判死刑的人,如果有機會逃出國外,就不予追究;也可以出錢贖罪。有的弟子勸他藉機逃走;有的弟子和朋友願意代他贖罪,都被他拒絕了。為了維護真理和正義,他表示不能這樣做,潛逃和贖罪等於向邪惡屈服。臨刑前說:「服從國法,是市民的義務」。於是這位七十高齡的大哲學家,為真理而殉難,在弟子們的嗚咽聲中與世長辭了。蘇格拉底堅持著正確的理想,勇敢奮鬥,不受威脅,不為利誘。他的人格已光耀後世,他的聲譽已永垂千古。蘇格拉底是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蘇格拉底和人討論有關問題時,常用詰問法,又稱蘇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蘇格拉底交談法是一種談話方式, 一種自由愉快的社交。蘇格拉底提出問題,誘導別人思索、回答,以便對自己想說的話存疑和對別人自由思索加以等待。有人叫這種方法為「產婆法」,為知識接生的藝術(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為知識原存於對方的心靈內,不過他自己因受其他錯誤的觀念所蔽,而沒有發現罷了。蘇格拉底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蘇格拉底偏重於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是非常謙虛的,他常說:「我知道自己的愚昧,我非智者,而是一個愛智的人。」蘇格拉底曾說,「管理私事與管理公事只是量上的區別。在其它方面,二者完全相同。所以,你不應該輕視善於管理家務的人(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為古代希臘思想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他首先樹立了西方偉大教師的風範。柏拉圖非常敬愛他的老師,他常說:「我尤其要感謝上帝賜我生在蘇格拉底的時代」。

蘇格拉底與孔子都熱衷於政治,他們的一生都在談論哲學、道德和政治問題中度過。孔子是一個倫理政治的提倡者,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他認為治理國家應當以道德來感化人民,只有這樣人民才會前來歸附,好象滿天星斗都環繞北斗運行一樣。同時治理國家的人本身也必須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論語?子路》中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當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回答說為政之道在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遵守一定的法度,按照一定的禮節行事。在家裡作兒子的應當為父親盡孝,在社稷作臣子的應當為國君盡忠。如果人人都能夠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各安其所,各司其職,凡事不逾規矩,那麼國家就能長治久安,百姓們就可以安居樂業。在個人生活方面,蘇格拉底和孔子都主張清心寡欲安貧樂道。蘇格拉底說「能夠一無所求才是象神仙一樣,所需求的愈少也就會愈接近神仙」。孔子也曾對他的學生講,「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與蘇格拉底一樣,孔子講學的方式也是採用對話形式。孔子與人的對話如詩篇一樣,語言簡潔、明快、生動,特別是比喻、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其內蘊豐厚,有很多的話就是人生格言。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對語言的錘鍊,是與他對人的修養要求分不開的。孔子還用很多精闢的格言來教誨人,如「道有三友,擔者三支,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思,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成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以詩、禮、樂等形式以與弟子之間展開對話的形式來追求人之為人的美,孔子以為完美的人是有仁愛之心的能「愛人」的人。

蘇格拉底是一個「自知其無知」的提問者和精神助產士;孔子是一個博學的行為藝術的回答者和教誨者。蘇格拉底在自我意識對普遍概念的確證中,從「思」、從「大」開始陶鑄自己;孔子則在強調群體意識中,在「齊之以禮」的躬行中,從「始於定下」行起表現出自己。蘇格拉底側重於啟示人怎樣思,孔子側重於告戒人如何行。


這是Quora上的回答 原問題標題是 「how do you compar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with the Chinese Confusian?"

因為蘇格拉底也是古希臘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孔子也是儒家人物的代表,所以quora上對於古希臘哲學和儒家學說對比的回答也可以作為參考!

原文如下(後有我自己的翻譯,翻譯的不好請見諒!):

Classical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is hard
to nail down, in that a wide variety of philosophers existed with differing
focuses, as Bryan Carl correctly pointed out.

That said, there is a general trend towards
focus on virtue (or αρετ?) which in Greek cultural terms largely means
"behavior that makes one famous for being a good person".

The emphasis, in exploration of virtue in
Greece, is on the individual person, and the individual state. What is the
ideal behavior of an individual? What leads to this behavior? What is the ideal
organization of a state? How can this kind of state be created in a less than
ideal world?

The common thread in this is that Greek
philosophy seeks a virtuous person whose words and deeds are praiseworthy when
standing alone.

Confucian philosophy, as I understand it,
instead seeks to understand a wise group dynamic. Confucian questions would be
ones like: How should a father behave towards their children? How should I wife
behave towards her husband? How should a ruler and a subject behave towards one
another?

Thus in Greece, the praiseworthy person
sought out is one who stands above others by virtue of their virtue, while in
Confucian thought, the praiseworthy person sought out is one who stands in the
correct place,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in the proper way.

While there is many ideas that cross over
and would work in both systems, this is the core: Greek virtue is seen in an
individual human or state, alone and exceeding all others, while Confucian is
best seen in how an individual acts towards others.

翻譯:

古希臘哲學難以確定一個明晰的概念,因為許許多多的哲學家都有不同的側重點。

但是古希臘哲學總體趨向於研究「德性」(virtue)。德性在希臘語裡面意為「使人成為一個好人的行為」。

在探究德性的過程中,側重點在於研究個人和一個獨立的國家。——什麼是一個人的理想行為?如何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像一個理想世界?

總之,希臘哲學的大體思想是找到一個有道德/有德性的人,而如果把這個人的行為和語言單獨拿出來看,是極其值得讚揚的。

而依我看來,儒家的哲學一直在試圖尋找一個充滿智慧的動態社會(可能翻譯的不對,可以看看原文啦)。充滿儒家式哲學的問題往往是這樣的:父親在他的孩子面前該如何表現?一位妻子在他的丈夫面前該如何表現?一位統治者在他的臣民面前該如何表現?(私以為,這個答友應該說的是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論語 顏淵》)

總的來說,在希臘,一個值得讚揚的人是因為他脫穎而出的美德,而在孔子看來,一個值得讚揚的人是待在屬於他的合適位置、並且和其他人進行正確互動的人。

核心是:古希臘哲學裡的德性關乎於個人或者一個獨立的國家——單獨且排他,而儒家的研究內容主要關乎於
一個人如何和其他人(正確地)互動。


孔子比蘇格拉底偉大的地方,在於孔子的理論是一個體系,他涉及到個人和群體,好多人推崇蘇格拉底,認為他鼓勵個人對真理的追求,儘管不想承認,但是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是正確的。人類社會走出原始社會的共有制以後,社會還是由於財富和教育的不同,產生了階級,大多數人屬於被統治階級,想太多,太多自由,只會被利用,不利於社會穩定。從大群體來說,安才是第一位的。這就是儒家大於西方哲學的原因。至於中國的落寞和西方的崛起,跟這兩位關係不大,是中國太早進入集權了。


推薦閱讀:

"等這顆枯木生花,我就摘下來送你"這句話怎麼理解? 發出這感嘆的人等心裡是怎麼想的?
為什麼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
鐵軌上有五個小孩在玩,停用的岔軌上有一個小孩在玩,要把車轉移到岔軌上壓死一個孩子救下五個嗎?
休謨說「因果關係」是我們的錯覺,是一種習慣,怎麼理解休謨的邏輯呢?
什麼是超驗主義?能否舉例說明?

TAG:哲學 | 孔子 | 蘇格拉底Socra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