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河英雄傳說》中,如果楊威利不死,將會是什麼結局?


我的理解:

  1. 田中讓楊死於地球教之手,實屬無奈之舉,這個結局可能最折中,不起波瀾。
  2. 如果楊活著,可能始終是一位戰術家,在動蕩的時局中,始終受到強勢的戰略家的擺布。
  3. 如果楊活著,暫時的和平會來臨,而他也會退出歷史舞台,讓尤里安等一批新人接替上來,最後可能又成為引發新爭端的因素。

不寫太多吧,摘一篇品論:

如果楊威利沒死……

一直以來都很迴避關於楊威利的話題。因為這個人太過複雜,不論從哪一方面都可以分析出一大堆東西來。有關他的評論幾乎鋪天蓋地,其間的觀點也大相徑庭。正因為如此,每當想到他的時候心裡總覺得似有所感,可是等到把想法記錄下來的時候又會發現不少前後自相矛盾的地方。記得在讀《銀英》小說的時候就隱約對楊威利的命運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這樣一個內心和行動上充滿矛盾的人,一個背負了如此沉重負擔的人,他的生命是否也會在亂世中隨之被吞噬掉呢!果不其然,楊威利死了。但是死去的方式卻是我始料未及的。如此突然而又毫無意義的一次暗殺,就輕易的結束了一位名將的生命,實在讓我無法接受。可是他畢竟是死了,即使詛咒田中一千萬遍也無法讓他死而復生。我所能做的,也只有在這裡做一點假想。然後象尤利安那樣不斷的重複這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楊提督還活著,他會怎麼做……」

萊因哈特毫無疑問是歷史的推動者,但是楊威利呢?常有人說,正是有了萊因哈特和楊威利這兩個戰爭天才的共同推動,銀河的歷史才得以象瀑布一樣飛速前進。的確,楊威利於歷史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把他視做歷史的推動者卻有不妥之處。他其實只是在歷史的大潮中隨波逐流而已,歷史需要把他擺在一個什麼位置,他就會坐到那個位置上,然後在規定的範圍內發揮自己的能力,僅此而已。所以我們在考慮楊威利如果活著的情形時,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他本身的意願,而僅去考慮周圍的人需要他做什麼,他是否有能力做到,就是這麼簡單。

楊威利如果沒有在暗殺中喪命,那麼他要做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和萊因哈特的談判。幾乎沒有任何懸念,談判肯定會取得成功,因為雙方的利害關係在戰爭之後出現了驚人的一致。楊艦隊一方實際上已經無力與帝國繼續進行武裝抗爭。和平的機會來臨,如果拒絕的話是不會有第二次的,楊威利也深知這一點。更何況與帝國的持續抗爭本來就不是楊的目的,他無論如何也得在這次談判中爭取到萊因哈特的和平承諾,這是沒有退路的談判。帝國一方雖然表面上優勢佔盡,但實際上的處境也相當困難。羅嚴克拉姆王朝剛剛建立,內部的問題急需解決,難以把精力投入到對付同盟的殘餘之上。其實局部戰爭對於一個不是很穩定的國家影響有多大,在歷史上就有很好的例子。影視作品《雍正王朝》中也描述過局部地區的戰亂讓中央政府焦頭爛額的情形。更何況帝國內部仍然面臨大量反彈的危險,舊同盟的其他殘餘勢力、原費沙的反抗力量、甚至還有舊帝國貴族的反抗。種種的暗流潛伏在表面的強盛之下,如果帝國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伊謝爾倫的楊艦隊,這些暗流就極有可湧上表面,甚至和楊艦隊相呼應,讓局面一發不可收拾。更重要的原因來自萊因哈特本人的身體狀況。新帝國幾乎是靠著他一個人的實力和魅力建立起來的,萊因哈特的去世甚至會動搖帝國賴以生存的根基。如果不在萊因哈特在世時解決伊謝爾倫的問題,那麼他去世以後的政府能否處理內外交集的矛盾就成了一個很大的疑問。所以帝國在談判上的迫切性要求並不亞於楊威利一方。

有了對等的談判地位,伊謝爾倫的交還和海尼森自治的實現就順理成章了。海尼森自治政府甚至還可以保留一部分軍隊。在不對帝國構成實質危險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的軍事力量也有助於地區的局勢穩定,相信帝國也會同意這個方案的。

剩下的問題就是楊威利在實現和平之後的海尼森應該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了。

我想應該不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因為和平時期的軍隊已經不需要楊威利這樣一個在戰場上創造奇蹟的元帥了。相反,為了適應和平時期的需要,軍隊應該從舞台主角的位置上退下來,而楊威利的退役也就是必要的了。那之後的軍隊領導人會是誰呢,當然也不會是尤利安,在楊威利活著的世界裡,不可能讓他三級跳一舉當上最高司令的。比較合適的人是亞典波羅,唯一的問題就是這麼一個好鬥的人是否能忍受和平時期訓練和整備的無聊工作了。

退役的高級軍官通常會擔任各種名譽職務,四處訪問演講什麼的,做一些社會活動。不過楊威利應該不會走這條路,因為他根本做不了。當然,讓他按自己那種想法,才三十多歲就呆在家裡看書和數退休金好象也不大現實,政府還要把他的才能留下來以備將來的需要。所以自治政府應該會成立軍校,而擔任這所學校校長的最佳人選,無疑就是楊威利了。其實這種研究歷史教授學問的生活,對楊元帥來說也是無上的幸福啊!

楊威利終其一生都在為別人的期望而戰,可是最終卻違背了所有人的期望而死。魔術師一去不復返的悲劇是否在對我們講述著戰爭的荒唐與罪惡呢!


楊威利之死是銀英傳的高潮,也是田中芳樹高明之所在。

楊不死的話,無論何種結局,都不會有現在這個這麼好。另外田中也知道,楊不死的話,接下來關於民主和專制這個銀英傳中最核心的意識形態問題,就不怎麼好解決了——太醜陋的話,會因為過於逼近真實而使作品凝重過頭,太美好的話,會因為過於理想主義而使作品前面的寫實努力付之東流。

所以,楊不死會有什麼結局?以日本人的文藝作品來說,其實可以參照阿姆羅這個角色:軟禁、復出、最後在一場戰鬥中失蹤。

因為如若不死,作者實在沒有什麼好辦法收場。


楊威利提督,和他發誓用一生來守護的民主主義,某種意義上形成了一種微妙的矛盾:無論在敵人還是追隨者眼中,楊就是民主的化身;而民主主義的精髓,卻恰恰不允許出現這樣一個過於鮮明的個人中心。

這一點楊是心知肚明的,為了守護民主的火種,他必須站在對抗帝國的第一線;而他取得越多的勝利,將越多的眾望集於一身,民主主義的前路就越窄。

所以這樣背景下,楊被暗殺,而且還是死於地球教之手,既保全了他的不敗美名,又不會將他過分包裝為民主主義的殉道者,又為民主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只是委屈了讀者,和書中的角色們了。

所以結論就是,田中為楊威利準備這樣的結局,就如同對民主主義一條廣為人知的評價一樣,是「最不壞的選擇」。


不是這樣的嘛

……在戰亂已是長達一代以上的過去式的和平時代里,有一位老人,他曾是威名頗具的軍人,但親眼證實的人很少,也從未聽過他吹噓自己的武勛。年輕的家人對他寄予七分愛情和三分淡然,他就這樣過著靠退休金度日的生活。在日光室中放著一把大搖椅,連吃飯的時候都坐在那裡讀書,靜靜的,就像是椅子的一部分似的,時間彷彿靜止了一般了……

有一天,在外面嬉戲的孫女兒,從日光室的入口,一不小心把球丟了進來,球滾到老人腳旁。以前,老人總會緩緩彎下腰,撿起球來給她,但這次他卻像沒有聽見孫女聲音似地,動都不動一下。孫女兒走上前去,撿起球來,由下方仰望祖父的臉,覺得祖父的表情似在說些什麽。

「爺爺……」

沒有回答,陽光映照在老人入睡低垂的臉上,孫女抱著球,跑到客廳大聲報告。

「爸爸!媽媽!爺爺好奇怪啊!」

聲音傳得好遠好遠,老人仍然坐在椅子上。永恆的靜謐像海潮一般,慢慢淹過老人的臉……


紀念楊威利逝世前1587年。


巴孤的同人小說《赤色風暴》,大致情節是先寇布在巴米利恩截留了停戰命令,萊因哈特陣亡,楊和比克古、羅姆斯基醫師等人繼續與帝國軍戰鬥。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楊威利擁有強大的號召力,以及充沛且卓越的能力。如果不是同盟崩潰過快,加之楊本人對最高權力並無意向,否則通過他的勸說,以比克古為政府首腦,他為軍事首腦,足夠讓萊因哈特的新帝國焦頭爛額。

然而現實是,比克古和楊這兩位同盟後期都具有影響力的名宿都沒有走上那一步。一方面楊缺乏「更進一步」的野心,另一方面比克古也終究不是能夠力挽狂瀾的軍政雙通角色。【平心而論,同盟政治人物當中能力最強的還是特首】

按照既定路線行進的楊威利,如果沒有死於地球教的襲擊,而是順利與萊因哈特進行談判,雙方達成和平協議。巴拉特成為自治區,自治區主席的職務,楊出於自身考慮不會擔任,接下這個位子的也不太會是羅姆斯基,反倒是卡介倫有極大可能脫離軍界而轉向政界。

那麼楊呢?哪怕萊因哈特本人無所謂,但是他的臣下一定會提出讓楊居留在費沙,處於政府監控範圍內,同時冠冕堂皇地請求楊擔任大學歷史系教授,不發生什麼意外的話,應該是楊最夢寐以求的生活了。


@滕威 君的答案可以說是非常好的了。我只想補充一點就是:如果田中讓楊活下來,他很容易會毀掉楊——試問誰願意讓魔術師承受一場真正的失敗呢?


退役,去當個歷史學教授


題主是不知道寫牛逼人vs牛逼人是多痛苦

而且tm還會寫不下去,再展開就沒完了

這樣小說要1000本,動畫要一萬集……

玩個蛋啊


跟黃毛談判,最終以海尼森總督的身份管理同盟,這個安排小說里黃毛有考慮過。


楊的角色始終受制於人,基本沒有希望引領潮流。


…我記得之前在貼吧看過一個楊性轉+沒死+在皇帝跟菲列之間掙扎的同人(菲列成男的了…)


很早之前關注了這部作品,最近在補動畫,看到羅嚴塔因劍而亡之後再也看不下去了……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尼瑪剛看了一半被劇透還能更操蛋嘛?!


他不死皇帝怎麼能安心去死


沉痛悼念同盟雙翼之一~~~~


推薦閱讀:

《銀河英雄傳說》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TAG:科幻小說 | 田中芳樹 | 楊威利 | 銀河英雄傳說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