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活動本身真的有助於環保嗎?還是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據說「地球一小時」提倡那天關燈,點蠟燭,真的可以環保嗎?


重複一遍:電力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大的電能供應平衡系統,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發明大容量的電能儲存設備(蓄電池等儲能設備和電網的容量比只能算九牛身上的一根毛,抽水蓄能電站不僅數量少,而且只能時段性的工作,做不到即時消納),因此電網的電能發和用是平衡的,即用戶端用多少,發電就發多少,電網發電端大部分發電機組的輸出功率開機併網後即固定了,還有一些機組並在網上運行時它會通過跟蹤檢測電網的頻率,自動調節其輸出功率,這類電站叫調頻電站,他們起的作用和作出的貢獻提最大的。

舉個例子吧:系統里本時段用戶平均100萬KW的用電負荷,電網調度會安排90萬KW的機組固定輸出功率,還會安排20萬KW的機組作調頻機組,實時根據電網負荷情況動態功率輸出,當然從經濟效益及能源利用率來說,這對此類機組是不合算的,就如一台大型貨車幾乎從來沒滿載似的在路上長期跑,所以說它們貢獻最大。

當然,電網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個的容載彈性,我國電網的頻率是50HZ,家用單相電壓是220V,在電網負荷有變化時,這兩個決定電能質量的值就會上下變動,當然正常運行情況下許可範圍內的變化我們是沒什麼感覺的,但如果有大負荷急劇變化,你就能明顯有察覺,如小區內有大型的電焊機在搞電焊,你就能明顯感覺到隨著電焊工焊槍的工作節奏,你家裡的燈(特別是白熾燈)也會一暗一亮的,當然這只是電焊機造成的你們小區變壓器的短暫過載引起的,他隻影響了你們小區的電壓質量,對頻率是沒影響。

回到你的提的問題:地球一小時活動,如果大家是在同一個小時關燈,這肯定會影響電網的這種供需平衡,如上例子,如果原100萬KW的用電負荷,活動要關掉30萬KW,這時調頻機組會立即反應,迅速減負荷,甚至變成電動機進相運行,如不能維持合格的電壓、頻率,電網中一些機組甚至會自動跳閘解列。

所以以上的問題有點複雜,總的來說,如果地球一小時活動減少的負荷同時性不是很強,減少的負荷占電網的比例在調節範圍內,對系統安全不會有大的影響,但從節能上是作用不大的,就比如公交車搞節能活動,公交車上乘客為節能,全體下車跟在車後步行一公里後再上,這沒能節省多少油料的原理相同。真正的節能是較長期的負荷減少,這樣調度就會安排相應的機組停運或搞周期性的機組檢修。

如地球一小時活動減少的負荷超過了電網空餘容量範圍,或者是採取在變電站同時拉開頭的方式,這將對電網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造成電網垮網。當然,開展這項活動前,政府和電力部門會提前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作周密的安排,這方面應該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

總之,我認為地球一小時活動直接節能的效果並不明顯,主要強調的是宣傳效果吧。


點蠟燭對環保當然不會有好處,燒蠟燭發光跟燒煤發電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蠟燭的主要原料是石蠟,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用製造溫室氣體來呼籲關注氣候變化,用點燃蠟燭組成象徵「地球一小時」的「60」字樣,這是對活動和環保的莫大諷刺。「地球一小時」也不會提倡點蠟燭,但是沒有電燈人們只能點蠟燭,尤其是廣大人民群眾有點蠟燭祈願的傳統,尤其喜歡那種「浪漫氣息」、「小資情調」。

至於說宣傳效果,環保是科學,不是行為藝術。環保需要的是科學和理性,不可能通過簡單粗暴的手段來實現。如果真的要宣傳環保意識,難道不是應該先宣傳清楚「什麼是環保」和「怎樣做才是真的環保」嗎?

「地球一小時」實際上是一個「環保秀」,「秀」就必然要「過度」,「過度」就難免會有偏離本意的情況,就像是很多人看完奧運會結果印象最深的卻是開幕式。這個活動本來的意義是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並讓他們知道平時就要節能減排,而非僅僅為了關掉幾盞燈來省電,更不是為了人們有機會通過參加這個盛大的秀來獲得廉價的道德上的快感。但由於沒有很好向公眾宣傳環保減排的常識,公眾就根據這個每年一次的「秀」理解成了節能減排就是「關燈」。活動那天是不會環保的,甚至可能還會更不環保,環保要靠平時。在「地球一小時」的官網上,同時還有一個「今年除熄燈外,請你承諾一個環保改變」的活動,但遠不如世界各地著名的標誌性建築一個個熄滅燈光的壯觀場面更能吸引媒體的鏡頭和人們的眼球。當形式遠遠大於內容,形式就變成了內容,原本的內容反而成了形式,環保最終變成了「秀」的外衣。

說到開幕式,我更喜歡世界盃的,因為它的開幕式幾乎就等於沒有,只是相當於一個熱場的演出,而主角的位置還給了足球比賽本身。環保不需要「過度」的「作秀」,也不必像「環保極端主義」描繪的那樣放棄現代文明返回原始社會。對於普通人來說,環保其實就是「不作惡」——也就是"不浪費"——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能源和資源的行為,過更高效能的生活。


地球熄燈一小時到底節約多少電

「為地球熄燈一小時」自2007年悉尼歌劇院發起,已經廣為流傳,參與者甚眾。為了做好環保宣傳,在此深入分析「熄燈一小時」的前因後果,歡迎討論、吐槽。

(1)電力碳排放及電網穩定性問題,以及生態城的電網調蓄

有一個環保公益廣告講:一度電能幹什麼:

熄燈的主要好處就是降低碳排放,因為發電會造成碳排放。那麼請問一度電有多少碳排放,一小時能有多少碳排放?根據國家電網發布的數據,2010年華北電網平均每度電的碳排放是0.8845千克,較2005年降低30%,並且西南電網只有0.56千克。因為國家大力發展水電,水電幾乎沒有碳排放的,所以大大降低了全國電網的平均排放強度。

博主記得小時候晚上常常受到拉閘限電的困擾點蠟燭,那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原因當然是電力供應不足,要優先支持工業,老百姓以往過沒電的日子多了,斷一兩個小時也沒事。而在電網供應較為充足的今天(3月並非用電高峰季節),熄燈一小時就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居民大量停止用電,電網負荷在幾分鐘內少量收縮。

但是「多餘」的電力怎麼辦呢?遺憾的是,電力不同於煤和石油,不能貯存,只能現發、現用,多餘的就浪費掉了,電力實時碳排放取決於發電端而不是用電端。以濱海新區IGCC為例,要提高發電效率,就要提高反應溫度,整個高爐沒法突然停下來;水電機組在奔涌的江河中也沒法停下來,頂多是空轉。所以電還是要照常發。

更大的麻煩在於電網調蓄。生態城在規劃中對電網「削峰填谷」,白天,用電主要在孵化器、寫字樓里;下班以後,用電轉移到住宅區里。這樣,生態城通過平衡產業與住宅的比例、通過合理規劃,能夠最大限度地穩定電力負荷,為區域電網穩定運行做貢獻。由此可見,電網的穩定性多麼重要,好在熄燈的影響很小,不會危及電網穩定性。這也從側面說明熄燈的實際效果沒有人民感覺的那麼強。

小結一下:碳排放取決於發電端,為保持功率穩定,熄燈一小時不能降低碳排放總量,白白浪費電能不用,只能減少居民電錶讀數和滿足聖母的心理。

(2)熄燈之下我們都做了什麼:點蠟燭,錯峰看電視

再看熄燈一小時人們都幹什麼:點蠟燭啦,陪小孩玩啦等等等等。除了看星星看月亮研究星座以外,在家吃燭光晚餐或者給孩子放手影都是需要點蠟燭的。蠟燭是石油製品的烷烴(因為蜜蜂的蜂蠟都去做食用蠟啦再說特別貴),燃燒就會產生碳排放。大概每1克蠟燭可以產生3克的二氧化碳排放。當然,某些2012年12月某日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囤積大量蠟燭尚未用完的情況可以理解……

(3)節能減排該從工業還是居民做起

說起節能減排,下一句可能會想到「人人有責」或「從我做起」。節能減排是國策,但是首先從工業做起還是居民做起呢?前兩年某地為實現減排目標拉閘限電被批,因為以損害居民正常生活為代價的減排是不得民心的。但是民心這個東西也很奇怪,一說到少開車減少機動車排放媒體上的「民心」就不願意了,說「工業排放更多幹嘛不關停它們」?今年兩會期間新聞發布會,鳳凰衛視記者向環保部長提問:「現在我們看到內地的一些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出現這樣一個狀況,一說政府治霾就要現在民眾的日常生活,比如限車、限制街面燒烤,甚至限制開火做飯,所以很多民眾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一說治霾,不去治理一下特殊的利益部門,反而對的這些弱勢群體,您是怎麼看的?在治霾和保證民眾的正常權益之間是否有平衡點?」看,開車和燒烤這些靠污染環境獲取利益的有錢人不算「特殊利益部門」反而自稱「弱勢群體」了。所以媒體所謂的民心,讓他們熄燈一小時作秀可以,但是少開車、燒好油、搬到室內加裝油煙凈化設施不行!

某些媒體還大量轉發那個「北京機動車尾氣貢獻率4%」「20%是二次無機氣溶膠」的文章以致作者的中科院同仁實在看不下去了,群起反駁。這種歪曲事實的人,才是真的不得民心。點蠟燭造成更多碳排放的事實,絕對不能忽略。

我國的節能減排,主要針對工業。但是,工業是經濟運轉的基石,動不動就停工業,社會怎麼運轉,今後怎麼發展?再說很多人理解的工業還停留在資本主義初期的小作坊階段,現在的工業,關聯性極強,石化、鍊鋼,都是連續作業,哪能說停就停說開就開?難不成一爐鋼水一看到點下班就停電走人?剛才只是一個發電廠和電網就這麼複雜,化工更是了不得,這麼搞還不得出事故?即便是普通的生產車間,生產線的運轉也不是端碗吃肉放碗罵娘這麼利索啊。聖母們以為工業生產是按個按鈕,扒拉個開關這麼簡單嗎?

(4)熄燈一小時是一種憶苦思甜的行為。

說到熄燈,家長們會對孩子說「想當年我小時候就經常停電……」然後教育孩子要珍惜有平板電腦的幸福生活。這與博主小時候,養生黨道長講上山下鄉的苦日子一樣,結論在於要珍惜現在的生活。既然我們過怕了晚上突然停電的日子,就該好好生活,要知道非洲很多地方不僅沒電,還有埃博拉。

(5)為了保護環境我們究竟該做什麼

要從根本上保護環境,不是放棄現代文明便利的發展條件,而是要儘可能地提高各種污染和能耗的性價比,儘可能多地創造財富和GDP——節能減排就是指提高單位污染物、能耗的產值呀。博主在長文《別以為我們該跪謝》(全文完成)裡面已經說了,我國以30年的時間快速跨過發達國家需要100年的污染階段,進入後工業時代,才是對環境最大的保護,對我們以及子孫後代最大的負責。

各處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昌盛不受外辱,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希望我們都能博聞廣見,勤勉敬業,實實在在增強國力,而不是成天只想著熄燈一小時這樣的作秀。


「3.15」晚會本身真的保護了消費者利益嗎?還是增強了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

其實大家都明白,喊口號,作秀是一回事,實際干是另一回事。


否定這個活動的時候,用一種消極的態度。支持這個活動的時候,用的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動機是對的,它可以傳播積極的態度。方法和結果可能是錯誤的。我希望批評者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引導參與者通過其它方式參與低消耗的生活,而不是消極的給活動蓋上「腦殘」的名字。

我有在WWF工作的朋友,大的NGO一方面組織管理消耗很大,另一方面所投的項目也不一定是有陽性的結果。可是,這些NGO的可貴就在於他們宣傳一種積極的態度,在活動後發動大家討論(包括這裡的討論)和思考,而後讓這些小小的想法在你的生命中持續產生積極的影響。

所以,在「地球一小時」沒有造成顯著的負面結果的情況下我會樂意傳播這種積極的環保想法。我和我老婆在那一個小時裡面關上了燈和電腦(抱歉,手機還開著),在黑黑的家裡面聊了一個小時天,我們很快樂。


增強了環保意識。在這一天,有想法的人都在藉助活動去推行動,WWF只是負責品牌宣傳,其他環保組織有在後面做活動。將來相信WWF能夠藉助凝聚的力量在雨林、濕地、臭氧層、動植物保護和助學方面施加實質影響。這家組織總體上還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和任何一個組織能夠精打細算到每件事都做得讓別人覺得沒有爭議。有爭議很正常。放在一個更寬廣的角度就能理解。和互聯網一樣,你圈住用戶再變現,得看它總體做的事情是否正義,是否給社會帶來價值。這是我的觀點。


是個非常腦殘的主意。

這類活動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就是讓人覺得做這麼一件有道德感的事情,太輕鬆了,惠而不費。

如果有一天眾口一詞說每天早晨起床大喊一聲,也有助於環保,我想很多人也會這麼乾的。


其實這是環保思想的廣告,而非環保行動的本身。


我的看法是 從計算的數據一定能夠回答是否環保~

前提 參加活動的人在網上投票 ,使政府預估出那段時間減少的負荷 從而提前作出反應。

從電網上講 這種負荷應該可以承受,畢竟半夜的時候民用電量減少的更多 也沒啥問題。

從鍋爐上講60w超臨界機組 一度電消耗300多克煤(最優),當負荷下降 機組偏離最佳工況單位耗煤量增加~這時候(變化後單位耗煤量-最佳工況單位耗煤量)*發電量<最佳工況單位耗煤量*所下降的負荷,則認為這個活動節省了能源!

恩 當然低負荷運行時候愛有其他多與消耗,如果都算進來式子成立,則不能說這個活動沒有意義~

恩 我只是討厭一邊倒的說法,還有具體數據我在找電廠小夥伴要


看到大家關於地球一小時熱烈的討論,熊貓菌還是來做一下回答:

首先,什麼是地球一小時?它的目的是什麼?

「地球一小時」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在澳大利亞發起,現已成為一個全球參與規模最大的開源性環保行動。地球一小時倡導公眾、政府、企業等社會各界在每年3月最後一個周六晚上8點半到9點半,關掉不必要的燈和其他耗電設備,以表達對氣候變化的關注。

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將地球一小時正式引入中國,努力為中國公眾打造一個表達環保熱情和行動期望的平台,一個全民參與凝聚環保力量的綠色節日。

所以,從這個活動舉辦的初衷來說,就是希望以一種簡單可行的實際行動,喚醒並加大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

其次,為什麼地球一小時採用關燈的形式?

?「關燈,象徵著我們為所有人提供可持續能源的承諾,」攜紐約聯合國大廈熄燈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我們要用清潔、高效、價格適宜的能源點燃我們的未來。唯有付諸今天的共同行動,我們才能為更光亮的明天充電加油。」

?關燈是一個象徵,象徵著我們對地球家園的關注,以及為可持續發展而採取行動的決心。這也是為什麼從2011 年開始地球一小時發出了『超越一小時』的倡議,標識也從60 變成60+,這個加號就是提醒大家共同採取實際行動,在提升環保意識的同時,為環境做出切實的貢獻。

至於,地球一小時之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從最初的60到現在60+,從「一小時」到「超越一小時」,從小小的關燈行為到更大的環保行動,地球一小時倡導更多個人環保行動。

2017年的地球一小時,以可持續的衣食住行樂為核心,WWF將搭建起「藍色WE來」踐行活動平台,更是出版了《可持續生活指南》。WWF希望通過線上科普,向公眾普及個人的生活行為與氣候變化的關係。同時,眾多與大眾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活類應用、在線購物網站、品牌商家也將參與其中,支持可持續的生活和消費,讓公眾更容易行動起來參與實踐,並改變生活習慣。

地球一小時不是一個節電或減排的活動,而是一個致力於傳播環保理念、具有象徵意義的環保活動。地球一小時發起的初衷,是為了喚醒大家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現在我們更加提倡『超越一小時』的概念,號召個人、企業、政府為環境做出實質性的行動。因此,不能用簡單地用是否省電來衡量地球一小時的效果。

讓我們一起,為了藍色的未來,發揮我們的力量。


什麼事情都是從意思到了開始的,地球一小時,有助於增強環境保護意思啊,人人建立這樣一個概念,總算是有遠見的吧,表示支持~


我決定在「地球一小時」這天,開一整天的大瓦數電燈,除此之外,以後每天少開一小時的燈。

環保是一個習慣,不是湊熱鬧。


地球一小時的價值是通過活動來宣傳節能,而不是說本身能節省一小時的能源 。

去計算這一小時是否真的環保很奇怪,同樣你也可以說五一勞動節休息很不勞動…

曬優越感的、潑冷水的人不少,但是地球一小時每年的確吸引了公眾的眼球,讓大家意識到節約能源和環保的問題。這樣的宣傳效果就是它的價值。這種宣傳帶動的環保收益是不是也可以算是這一小時的成果?

想想我們為環保做了什麼?


我不知道吼這個活動腦殘的人有多少人真正去做了這個事情,就我的感受來講,首先你如果正常在家燈是全開的,然後把他們全滅掉處於黑暗中,是需要一定的行動力的。然後這之間的一小時不能開燈,通常來說你會處於全黑暗當中,就算你是看電視或者玩手機或者電腦上網,你都會感到一定程度的不舒服,想要去開燈。在這黑暗的一小時中,也許你能感受到電能燈光的異常可貴。

當然我這種實際感受型的人不多,很多人可能就腦中觀念一閃植入一種潛意識的節能觀念,到自己去節能這個過程還有一定距離,不過總方向還是有了。很多理性的人可能無法理解這種沒有什麼實際效果的活動,因為我也認為它並不能節能。他們的觀點在我看來類似於機械唯物主義,忽略掉了人的內心反應帶來的長遠影響。


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大規模推廣「一小時」這裡面產生了多少污染?誰來買單。

直接給wwf捐點錢好了。


不是針對誰,我是說以下的各位:

都市熄燈一小時的,

是仁波切微博粉絲的,

智商不足去百度充值的,

障礙性閱讀困難症非得去咖啡館才看得進書的。


只有這種低智商行為才能證明我們的確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環保需要的是清潔的能源,而不是原始的黑暗。


計劃生育是迄今為止,人類最有效的環保行為。我都不生,還不環保呀。


地球一小時的本意並非是節約用電之類,主要是為了在熄燈時可以看到世界本來的面目。


推薦閱讀:

怎麼正確的放生?
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多浪費資源?
「地球一小時」活動又來了,有比關燈更有效的環保方式嗎?
為何日本和韓國人口稠密,森林覆蓋率還能保持那麼高?

TAG:環境保護 | 地球一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