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子彈彈殼是鋼的嗎?為什麼不用銅呢?


以定裝彈的歷史來說,從一開始,黃銅就不是槍彈彈殼的唯一選擇(比他更好的也有,英國馬提尼亨利步槍用得就是純銅彈殼),在一段時間內,純銅、白銅、頓巴黃銅、黃銅、鍍銅鋼、覆銅鋼、漆殼鋼等金屬彈殼均有採用。

同樣,我國現有的輕兵器工業體系源自蘇聯,所以先簡單說一下蘇聯那邊的情況。

蘇聯的輕武器工業承襲自沙俄,在1891年式7.62×54mm R和1908年式7.62×54mm R步槍彈上都是用的黃銅彈殼,一方面,黃銅彈殼機械性能好,延展性強,便於抽殼,另一方面從最早羅格夫采夫設計的8.2×57 mm R步槍彈,到1891年式7.62×54mm R所借鑒的法國勒貝爾步槍彈和奧匈帝國的曼利徹步槍彈都是黃銅彈殼,有點隨大流的意思(其實主流一直都是黃銅罷了,早期定裝彈幾乎都在死磕銅)。此時俄國除了本國技術稍先進的聖彼得堡彈藥廠以及圖拉彈藥廠在生產外,在一戰前也交由英國肯尼克公司以及英國的格林伍德和巴德爾公司進行生產,沙俄時期的俄國輕兵器工業底子實在太弱,一直到30到40年代才有了一定的發展。

30年代,蘇聯開始學著用鋼彈殼,用來保證銅資源的儲備等等,但是此時,蘇聯還沒有廉價生產覆銅鋼的技術,一直到30年代中期,蘇聯波多爾斯基兵工廠和盧甘斯克兵工廠研製出了採用鋼彈殼鍍黃銅的辦法,將生產出的鋼彈殼採用化學鍍銅的方式鍍一層黃銅(印象裡面也有廠玩過電鍍的),就這麼簡單應付,於是乎此時生產的像是1930年式具有L型輕質鉛芯彈頭的7.62×54mm R威力步槍彈就用了鍍黃銅鋼彈殼和黃銅彈殼兩種途徑生產,一直到50年代初期生產的帶BZ型穿甲燃燒彈頭的7.62×39 mm中間威力型步槍彈,都採用過這種方式。

二戰期間,彈藥的大規模消耗使得有色金屬資源開始供不應求,步槍彈殼開始由黃銅彈殼向鋼彈殼過渡,起初用過鍍鋅鍍鎳等,甚至在趕時間的時候就直接什麼都不鍍,直接裸鋼彈殼上陣了,這樣雖然產量跟得上,但是故障率和儲存時間什麼的就難以保證了,不過蘇軍指揮部那個時候也懶得考慮這種事。

一直到1952年以後蘇聯大規模普及了覆銅鋼技術,才有了廉價而且機械性能比鍍銅鋼彈殼更好的覆銅鋼彈殼,圖就不貼了,基本上褐色彈殼的都是這種的。我國在50,51年接受蘇聯援助時,生產的基本上都是黃銅彈殼,例如早期生產的51式手槍彈,蘇聯那種鍍銅式的倒是很少見,52年以後引進了覆銅鋼技術就開始各種覆銅鋼彈殼了。

再往後,我國和蘇聯也把覆銅鋼也被換成了更便宜的塗漆鋼彈殼(也叫漆殼鋼,怎麼叫的問題了),放一張蘇聯方面軍用的各廠生產的7.62×39mm教練彈的圖,就能看得出不同生產歷程下彈殼材質的變化。

在一定程度上,我國早期的步兵輕武器定位跟蘇聯類似,所以說承襲了這種覆銅鋼彈殼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我國比蘇聯還缺銅(俄國壓根就不缺銅),很大程度上的銅資源依賴進口,銅彈殼生產成本高不說,而且極容易在戰時受到進口途徑的中斷而導致生產困難。

不過說白了,中俄兩國普通彈的彈殼的發展歷程基本上採用的原則就是:

儘可能便宜!

(以上圖片來自我自己還沒寫完的小破書《蘇聯/俄羅斯槍彈手冊》,當然最近找不到出版社所以無限期休息了)


話題誰加的?電腦端舉報一下


因為缺銅


銅資源稀缺,用覆銅鋼或者塗漆鋼比較便宜


貧銅國,而且有龐大的軍隊,需要大量的儲備彈藥,沒走那麼多銅給你浪費,而且從來沒有純銅彈殼,都是合金的,區別是一些國家用銅合金,一些用合金鋼


轉一個貼吧的回答:1.我們缺銅2.我們點出了鋼製彈頭的技能點3.中國鋼產量世界第一

這問題很鬧心,勸你儘快刪


不光是子彈殼,炮彈的彈殼也用鋼來代替銅。


都是合金吧,有些是有銅的。


銅鋅合金,三七黃銅。


推薦閱讀:

裝甲車被擊穿?蘇丹維和的裝甲車那麼脆皮嗎?
戰車可能採用裝甲核心一樣的模塊化設計嗎?如果採用,有什麼優缺點?
彈道導彈發射是如何被瞬間偵察到的?
炮管根部包裹的布有什麼用?

TAG:武器 | 子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