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談談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的感受?


前幾天,碰巧看了《我的前半生》這本書,在看電子書的過程中才知道現在同名的電視劇大熱。再問周圍的人,好像先看這都市化的電視劇視頻的就不太願意看那民國時期的文學風情和語言的一個個文字了。我是何其慶幸。在這電視劇大熱的又沒有多少人願意看原書的時候,我想給大家說一說這本書和一些我的個人觀點。作為一個20歲的女大學生,頭一回在知乎上發這麼長篇的文字,還有點緊張,一定還有些不成熟或是不夠專業的地方,還望大家給我指正。下面開始。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猛得有一種「它就是我想找的這樣的書」這種感覺。書的開頭從一對十幾年夫妻的離婚作為開頭。被寵在家裡的整天只知道做spa、逛奢侈品店、各種瑣事都有兩個傭人打理的大學畢業就結婚與社會隔離的闊太太來說,當然承受不了。

更何況,當她發現,她丈夫的婚外戀的對象長相併非像「狐狸精」居然還是「比自己老丑三倍」的「跟咱家的美姬相似,黑實的皮膚,平凡的五官」連年僅十幾歲的女兒安兒對她得形容也是「醜死了,頭髮燙得像蜂窩,一臉雀斑,皮膚黑漆漆,像個女巫」的女明星辜玲玲,可就是這樣的一個離過婚又有和自己兒子年紀相仿的兒子的女明星,搶走了子君的「忠厚、傻氣、勤奮、可愛的醫生」。

丈夫史涓生是個西醫醫生,在那個時期,還是一個很體面的職業(當然,現在也是)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作為他的太太,誰不說羨煞旁人。

她很意外,明明是和睦的家庭,沒有任何爭執。

實不相瞞,讀到這裡,我的興趣尤為濃厚,憑藉前文如此平實的敘述,我饒有興趣得看著作者會給這樣一個離過婚而且又有一兒一女的三十好幾的女性一個什麼樣的結局。畢竟,這是我和周圍女性朋友們偶爾會討論的話題。我認為,現如今的社會,結婚後感情不和,離婚很正常,或許不是或是情分或是同情顧及兩人有孩子的話,我們國家的離婚率還會再翻一番。

扯遠了。

子君何其幸運!有一個好閨蜜。職場上風生水起,看透人情世故。十多年的感情,懂得雖忠言逆耳,但利於行。罵醒子君,開導她找份工作,哪怕薪水微薄,也是憑藉自己辛勤汗水所得。兒子平兒歸爺爺奶奶撫養和前夫涓生住在一起,照顧學習生活起居,大女兒安兒則派去加拿大一所寄宿制學校留學,每逢寒暑假回來一次。好在女兒青春活潑懂事,不需多操心。憑藉曾經大學英語專業學歷,找到一份翻譯工作。來不及適應新工作老闆又要求嚴格,偶然的,碰到了亦師亦友的藝術家老張,帶她走出那個枯燥乏味的辦公室通過自己的陶藝創作漸漸發掘自己的藝術天賦。再後來辦公室的同事陳先生對她工作上的細心指點讓她心生好感,但她仍然是有分寸的,看透職場唐晶提醒她,果然過不了多久,陳先生就會向子君訴苦,家裡的太太不夠理解他諸如此類,想到自己的家庭如何破碎,子君果斷拒絕的陳先生。再後來,合夥洋人可林鐘斯對她也很欣賞,或許是子君不喜歡洋人,或許是其他什麼原因,不管怎樣追起、表達愛意,子君始終與他做朋友。直到去了溫哥華,看望女兒,通過女兒男朋友認識了翟有道,兩人一見如故,最終迎來她的第二春。

通讀了整篇小說,我覺得仍舊沒有完全更貼近現實的給出一個解決辦法,三十多的離婚後的女人,想要自己養活自己,就必須工作,與社會脫節太久那就一步一步慢慢適應,那孩子呢?把女兒送去國外讀書也是建立在有一個有責任的好爸爸和她爸爸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還有,碰到一個講道理的公公婆婆心甘情願無半句怨言養孫子也是不容易。

以上是完全以子君為主線的,下面我來說說小說里的其他兩位女性,一個是唐晶,一個是子群。唐晶,一個叱吒職場的業界女強人,對朋友真的是兩肋插刀,她智慧,獨立。與溫室里的花朵史太太全然不同,亦舒在書里把唐靜和子君對比著寫,想表達什麼呢?對唐晶最終也嫁給了風度翩翩的莫家謙,出了國,搖身變為生兒育女的家庭主婦。哈,與子君恰恰相反,不過子君最終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魅力吸引到了玉樹臨風的翟君。或許她是想通過這兩個女人來鼓勵未來的女性,走出家庭的牢籠,與社會接軌,獨善其身。這樣的思想在現代大都市都大為奉行,在那個時代倒很新。同時代的金庸、瓊瑤。不比瓊瑤的大悲大喜,讀亦舒的感受就是一切自己把握,沒有什麼感情之事是嚴重到要放棄自己放棄生命的,亦舒筆下的人物彷彿就在自己身邊或許就是自己,生活中你自以為很看得重很難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筆下,世事洞明,過後就煙消雲散了。

亦舒走紅的時候瓊瑤也在走紅,於是人家說;「香港有亦舒,台灣有瓊瑤」,她卻說「那個瓊瑤,提了都多餘」。亦舒筆下的男人大多令人失望僅《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就有如下數類:多年來老實正經、勤奮向上的丈夫,忽忽然發現了真我,發現了激情,死心塌地要隨女演員去過全新生活,全不顧妻兒的感受;在公司躊躇滿志而窩窩囊囊混了半輩子的男同事,打著「我老婆一點兒也不理解我」的旗號向單身女人討便宜;20多歲的男孩子,大學剛畢業,卻想在成熟女人身上尋找經驗及安慰;試探幾招一看不行立即出言不遜、轉舵而走的洋鬼子……當然,他們並不壞,正如張愛玲說過的,「不過是個男人」。 過了張愛玲那個中國的戰爭時期的上海愛情,不,是婚姻,中國人與洋人,洋人與洋人,中國人與中國人,離婚再結婚到了《我的前半生》里更是把女性也要出門工作,而不再是通過不斷地結婚來作為自己經濟的來源,雖寫的是上海和香港但這不僅反映的是上海和香港也是整個中國女性獨立思想的覺醒,想要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從男人堆的競爭中分得一份羹。隨著女性受教育水平不受限制,程度也越來越高,男性能勝任的工作,女性做得也不賴,有的甚至更好。當然這和經濟的發展、思想的開放密不可分。

又扯遠了。

說說子群。子群好似一個玩世不恭的女孩子,而且專門和洋人一起,「十三點」的她最終和一個洋老頭子結婚,也算是生活幸福。作者不停地寫子君討厭洋人,或許也是作者這樣想得吧。民國時期,不管是張愛玲筆下的上海,還是亦舒筆下的香港,都是國人洋人混居,不管任何一個愛國人士都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國家被外國人佔領,討厭洋人也是情有可原,而書中子君女兒安兒去派去加拿大出國留學,而且適應的也很不錯,也算是坦坦蕩蕩承認國外的思想教育方面確實更自由。

看完整本書,讓我聯想到前段時間炒得大熱的雙宋cp終於準備結婚,讓不少少女一邊痛哭流涕失去了老公,一邊含淚祝福「男神和女神在一起了」。宋仲基與宋慧喬因《太陽的後裔》大熱也結緣,雖然兩人都一直否認戀情,但眼尖的粉絲們都發現此後出席活動兩人無一不是含情脈脈,微小的細節里處處透露著宋仲基的關心和照顧。在劇中,柳時鎮與姜暮煙最終促成勢均力敵的愛情,現實中也是。怎能不讓人羨慕!

年少春心萌動之時,覺得當一個男生對你說「我負責掙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哇,多麼讓人有安全感和責任心啊。而事實上呢,當了家庭主婦之後,成日無所事事,無非各種shopping,做spa,與日漸衰老的皮膚做鬥爭,與潛在的小三做鬥爭,居家料理家務,管理孩子的教育,所謂相夫教子。再有點什麼活動,無非聊聊鄰里的東家長西家短。站在男性的角度想一想,上班忙了一天已經夠累或許公司里還有點什麼小矛盾,稍稍帶點不高興的情緒。回到家還要聽一個一天沒有人說話的見識狹隘的人叨叨叨,短期還能耐心下來聽一聽,時間長了,是我也煩。就如涓生和子君,涓生一人賺錢養活老婆和一雙兒女還要雇倆傭人。西醫立診所賺錢不少,但寵著太太,要什麼有什麼,也是筆不小的開支吧。

而兩人勢均力敵就不一樣了,每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融入社會,緊跟潮流,討論熱點。這時候或許有人又要問了,那孩子呢?孩子的境遇誰來管?交給爺爺奶奶也不放心,好吧,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想清楚。。。留給大家討論吧。

第一次在一個大咖如潮的知乎的上寫這麼多文字,語言肯定還有不通順的地方,邏輯也有不清晰的地方。還望大家指正和討論,謝謝大家!


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感覺這本書不如電視劇嗎……我是剛看完《嫌疑人X的獻身》之後緊接著看的這本書,感覺無論是文筆還是劇情還是敘述都是相差甚遠,以至於我看完了這本書毫無感覺,腦子裡只有女主角離婚了,後來經濟獨立又結婚了的簡單故事,其中的唐晶子群在我看來都並沒有什麼作用……

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如有冒失,見諒謝謝。


當你讀過經時間遴選而流傳於世的作品,自打小說開篇,你就能感覺到它的淺薄與矯揉造作,文筆一般,內容浮誇。不值一讀。

有很多這樣的作品,它們想向讀者傳達某些價值觀,某些讓人醍醐灌頂的道理,不過它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講的故事完全就是nonsense,臆造出類似於童話的人生經歷,這是我對這類作品最大的反感。其實如果小說僅僅是娛樂,沒營養也沒什麼大不了,一笑而過。可怕的是這些文字是帶毒的,它告訴人們道理,但這個道理只有小說里才能行得通,現實里肯定經不起推敲。對這種作品,我十分噁心!


說實話,小說太過黑暗,女主之前遇到男人沒有個靠譜的,結局和男神在一起啦,可見女主內心深處也是個小女人。還有小說里說的觀點,什麼叫把自己當成地毯,別人踩你就任憑別人欺負嗎?為什麼對待這種人要善良,要不計前嫌,還要處處隱忍?受不了作者太陰暗的內心,還有她描述的家人各個都趨炎附勢,有點像安妮寶貝一樣,無處不呻吟著無用的痛苦。總之,不喜歡看這類小說。


在看完電視劇覺得亦舒不可能如此沒道理之後,我買來原著試圖一探究竟。果不其然,亦舒沒有令我失望,反而這種平實雋永的文風又打開新的世界。

先說一下總體印象吧,電視劇追求的是所有熱播劇追求的東西:話題感。明星?狗血劇情?時尚衣著?迎合世道,促成了現在無數劇的討論,然而話題感似噴泉,水面總會歸於平靜,觀眾總會驚嘆新的水花。而小說追求的是一種故事感。通過人物的安排以及時間的推移,將一切敘述。沒有很強的帶##的衝擊性,總能引發一些思考,大概,像南方梅雨季節的雨吧,潤物細無聲。剛剛看到有回答提到:「香港有亦舒,台灣有瓊瑤」。嗯,她倆盛行的時間差不多,瓊瑤的書我也看過不少,給我的直觀感受是,瓊瑤的男主存在於幻想:熱烈而瘋狂,痴情而如風。亦舒的男男女女多平實而不失波瀾。如子君,如涓生。若帶個話題亦可以:#香港娜拉出走成功# #魯迅《傷逝》子君的反擊#

子君,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女主。優雅知性,英語流利,耐心大方,品味不俗。醫生太太,育有女兒安兒和小兒子平兒。關在家裡太久便極其作,對家裡的菲佣和傭人常常出言不遜,電視劇的作這一點,還原得不錯。通過一些側面描寫,子君這個形象在我心中最適合的演員是:李小冉或者俞飛鴻。馬尾,纖瘦,略凍齡,畢竟和十幾歲的女兒像姐妹。而子君身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能力強並了解自己的喜好。大家總是驚嘆於一個家庭主婦怎麼可能如此快地適應社會,確實不能,原著里用了差不多三年。但是我身邊很多學習能力強的人確實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好的效果。對於追求者也不失風雅,因為妹妹不喜洋人。她的第二任先生外形和賀涵相似,但卻和唐晶毫無關係。是去加拿大看女兒時認識的才俊,他們的結合時間很短,大概只有半年,明顯看出一個女性對於婚姻與愛情要求已不如先前多,可能在涓生身上耗的十三年的子君,最純,最痴。

史涓生,電視里帥帥的陳俊生。好男人,懦弱,一段婚姻里待久了便出去尋找不一樣的,回頭看到收斂又進步的前妻又想回到過去。電視劇也還原地很好,他的確有情有義,但缺少決斷,註定要在生活里不洒脫地迴旋。小三是一個演技派十八線明星辜玲玲,面容不佳,卻是場面能手,風騷有餘,因為與涓生的再結合常常上娛樂頭條。同樣育有兩子,也從側面加大了涓生的壓力。這一對兒,各取所需,少了些陳俊生和凌玲的惺惺相惜。大約是沒那麼如意,涓生常常想起子君。可邁出了一步,誰都要走下去。

唐晶,職場能手,品味極佳,漂亮能幹,乾脆利落,同時也有小女人的一面。說話不拖泥帶水,點到為止。最為閨蜜,聽子君的抱怨也不過十分鐘。嘴上帶刺兒卻熱心腸,做了電視劇里賀涵替她做的一切。唐晶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有了條件極好的結婚對象不會第一時間與子君分享,大約是防備的刻意而為。這一舉動相比於電視劇里無條件借出男友正常了許多,社會摸爬滾打十餘年,哪還有純情對於面容姣好的單身閨蜜無所顧忌。直到同居多日也未曾向子君提起,子君知道反而神傷,兩個人的友誼因為這一點隱瞞也有些岌岌可危。最終唐晶遠嫁澳大利亞,做起太太,結婚生子,終究是女生逃不過的命運。認清了道理,便做起來問心無愧了。

子群,專喜洋人,在情感上受盡苦難。子君開始對妹妹嗤之以鼻,後來漸漸以理解取代。最後她也算隨心愿,嫁予英國老頭一枚,衣食無憂。

故事裡的所有人,不過是從幻想逐步走向現實,一步一步認清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的人與生活方式。幾多順利,幾多不易,凡有共鳴,大約皆為縮影。


沒低到塵埃里的種子,開不出花來。

過於優越的條件讓子君如一隻幸福的井底之蛙。

最近看了電視劇版本的,為了迎合電視風格添加了很多人情世故家長里短,電視劇人物渲染過度過於吵鬧,而整本書讀下來居然有一種安靜的感覺,這大概是感觸最深的反差吧。

人生,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見識了冷血的前夫,八卦的太太,多情的路人,人生,還不是活給自己看的。

長期躺在幸福井底的子君不食五穀,不諳世事。對待身邊人麻木,對待感情遲鈍。然而在回歸社會之後整個人突然活絡了起來,就像唐晶所說,女人,還是要有份工作的。

當生活跌入低谷,唯有自救。

哭真是好,以前小時候一放聲哭總有人來搭救,現在哭完了擦乾眼淚收拾殘局的總還是自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直到最後一日,到末日,俺去也,留也留不住,我竟有嚮往那一天。

這是亦舒書中所說,少年時挫折尚可與親人哭訴,而中年受創,只能暗自擦乾眼淚藏好傷口微笑前行。長大後,哭泣是沒有用的。

唐晶與子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女人,一個前半生打拚做女強人,後半生生兒育女。一個前半生生兒育女,後半生找到了自己。

子君說:那時年紀輕,倚賴性大,但凡有人肯照顧我,就嫁過去,什麼叫戀愛

女人最忌諱的,就是在婚姻中混混沌沌失掉自己。離婚對於子君來說是當頭棒喝,亦是醍醐灌頂。

「當我一切以丈夫孩子為主的時候,他們也並沒有感激我,我還不如多多為自身打算為上。」

這便是生活,你不愛自己,沒人愛你。

對於過去的事我們總喜歡耿耿於懷,可是世間並無後悔葯可吃。

曾經我也為一個人想做一匹吃回頭草的劣馬,然而世事往往如此,想回頭也已經來不及,即使妳肯淪為劣馬,不一定有回頭草在等著妳。只有前行,才會有更好的風景。

子君貴在擁有一顆未泯童心,縱使千瘡百孔,也要相信希望,這是全書給我的最大感觸

愛,未眠。只要是對的人

陳白露說:好好的一個男人,把他逼成丈夫,總有點不忍。」聽起來確實很殘忍。

然而把好好的女人逼成疑心無共同語言的黃臉婆也是殘忍。

老張問子君:但不久妳就要為他打整衣服、放洗澡水、做早餐、赴宴,與他家裡那些老人打交道,擔心他事業的發展,順帶留神有沒有小妞猴住他,妳怕不怕,子君。」

我很坦白,「怕。」「有什麼辦法?」我言若有憾。 「心裡還是很樂意,是不是?」 我側著頭想一想,「為他……是很值得的。」

大概,愛,就是找到你願意為他做一切的人吧。

記得張小嫻在麵包樹上的女人里說:大概沒有愛情的日子是最快樂的。一旦有了愛情,整個人都手足無措起來。

愛情是一場不幸的瘟疫,終身不遇方值得慶幸。我是贊同的,結婚與戀愛毫無關係,人們老以為戀愛成熟後便自然而然的結婚,卻不知結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結婚,簡單得很。

誰能夠理想地過生活?我?唐晶?只要妳心中滿足,不必與別人的標準比。

萬事不如自己滿意。願每個人都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微信公眾號:小幸梔 xinliyoubing

http://weixin.qq.com/r/HD8KEvbEmqvlrbJx92oO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關注喲??


只看過書,算得上章小蕙的後半生?哈哈哈 電視劇我覺得袁泉和馬伊琍應該角色對調啊,馬伊琍完全沒有亦舒女主角感,袁泉還可以,亦舒女主角就是天真又世故,偏執又圓滑


不曉得問者還需不需要答案了。我這個權且當作茶餘飯後的笑料一觀吧。

今晚剛讀完《我的前半生》,忍不住來知乎看看是否有有關的問題,大家的答案我也都看過了,覺得那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真沒錯。

故事一開頭就是離婚,那樣一個貴婦般的美人,突然要離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枕邊人撕開了童話書,讓這個無憂王后直面冷酷的世間。我仔細想想開頭挺常見的,很多女強的網文套路大抵如此,畢竟,婚姻是大多數女性的必經之路,對於我等八卦之輩,這種題材更是百看不厭,斗小三,踹渣男,獨立自強尋新歡,晉江等網站永遠不缺。為什麼呢?

因為我也是女人,還是女人中的普通人。女人在婚姻中,有著天然的劣勢。女性易衰,且生兒育女著實耗費大量精力。於普通女人而言,婚姻中的交際實在是太難了。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永遠都會引人駐足。

但小說畢竟是小說,生活中哪裡會有那樣多金的閨蜜呢?哪裡會有那樣貼心的兒女呢?怎麼就能說當藝術家就當藝術家?還有那機緣巧合的愛情?但你不能否認有這種可能,小說不單單是讓人看個首尾,更加是想表達什麼。在子君身上,我看到了沒有靈魂的以闊太為職業的前半生,也看到了她不肯放棄尊嚴、東山再起重獲新生的自由感。這種路真的很難,但是上天厚愛美人也是常理,尤其是一個肯打肯干沉穩低調的美人。

可為什麼她自立自強後,總是很孤獨?最終非要結婚?

我認為,結婚是一定的。文中唐晶信中說子君開始靠涓生,之後靠唐晶,希望她不必依靠任何人。不可能的。人的情感從來就不是獨立的,不可能什麼都不在乎,愛人,親人,朋友,抑或工作物件,誰能對世間任何東西都毫無寄託?子君是一個洒脫的人,她勢必要找個新的愛人,只是時間問題。至於愛的是什麼,那不重要。所以最後的結婚在人意料之中。愛了,便去愛好了,也許翟先生並不能安置完她下半生的愛,可她已學會尋找新的愛。大膽地走下去吧!


看完彷彿悵然若失,但其實什麼意思都沒有。句子摘出來很好看,放在文章里平平無奇。前期喜歡,後期像流水賬。要表達很多東西,如女性離婚後的艱苦、職場女性的家庭生活(唐晶)、前夫出軌又後悔等等,要麼莫名其妙(唐晶突然嫁人),要麼沒脫離出觀眾的認識。大約就是還不錯的言情小說。


剛看完小說,突然想起那句話來:

「上天沒有給你想要的,不是因為你不配,而是你值得擁有更好的「。

能遇到一個三觀相符,一見傾心的人是多麼的幸運。


今晚剛看完,看看知乎上有沒有同樣感受者,看來是有的。

我的前半生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小時代2.0版。整部小說充滿著娜拉出走後的理想主義,所有的苦難不刻骨銘心,感情不留痕迹,多的是對男人評判,和奢侈生活的描述。可以說是,沒什麼思想,沒什麼內涵,這個和小時代一樣。說是2.0是因為亦舒有文字功底,詞藻形容可以說是引經據典但卻又繁複而故作姿態。

挺垃圾的。


電視劇的女主性格我想打她,小說的女主我想泡她(?????????)

確實反映了一些女性生活中的問題,我覺得作者應該是小女人中有著大智慧的人。

但是我還是要說,有些瑪麗蘇

比如女主漂亮寬容,英文超好,兒女孝順懂事諒解她,還有藝術天分受賞識,泥塑以專利抽成

然而,最諷刺的是,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社會問題,其中很多現在2017年的大陸還沒達到

比如菲佣,比如唐晶和子君同性戀(雖然是謊稱)和對張藝術家gay里gay氣的包容度

比如女主剛離婚不久,初次覺得張藝術家是gay時,首先想的是自己脫離世事太久,以至於憑性向就否決他人,並且和張成了gay蜜(?),比如洋人知道唐晶是她的老婆後不再追求,坦然接受,唐晶也完全不介意子君說這樣的謊言

另外,看見涓生要給子君介紹徐克和林青霞的時候真的很齣戲啊喂!


就是覺得這本書真的不勵志啊

就是本來條件很好的人以前馬馬虎虎過日子後來認認真真過日子的故事

顏值品味運氣都很好 真的談不上勵志啊喂


我覺得亦舒其實寫出了女性的困境的。無論是太太子君,還是自己賺錢買愛馬仕的唐晶,都只能匆匆在職場中混一陣然後遁入婚姻泯然眾人。她們對婚姻充滿幻想嗎?顯然不是。唐晶眼睜睜看著朋友(品位高有靈魂的)家庭破裂 ;子君自己更是被趕出伊甸園的親歷者 就算是後來找到更好的結婚對象,她仍然是滄桑了,心境與初婚絕不相同。然而她們能不嫁人嗎?

唐晶在悶死人的澳洲(亦舒說的)難道不會懷念自己叱吒職場的日子?子君和翟有道難道就再不會夫妻離心?會啊。然而人類那麼孤獨,女性天空那麼的低窄,她們就客觀上能夠,主觀上願意不再涉足婚姻?亦舒在文末寫得似乎很有一點成功上岸,有驚無險的喜悅,然而我們知道,每一個老太太背後,也許都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故事。


1981年的香港。西醫太太的幸福生活。

2017年。大陸西醫被人砍殺、醫生薪水低。

我只想說都是醫生。 區別怎麼這麼大呢?

離婚後的子君。覺醒後發現自己從來沒愛過史涓生。離婚後的涓生卻發現了子君的美好。這個婚離的離奇好玩有趣。

還有就是。 1981年的香港男人離婚首先保護的是自己孩子精神和物質。不容許前妻帶走兒女去受苦、也能理智讓女兒自己選擇是否留學。更不容許後妻對兒子的任何指責。雖然這個涓生懦弱愚蠢了點、但是能保護好自己的後代這算是為人父的最大優點了吧!

反觀2017年的上海俊生、對待親生兒子可真不如他做別人後爹。 這能說明香港男人和大陸男人在保護自己基因延續上的優劣嗎?


推薦閱讀:

一個男生喜歡讀亦舒的書會不會讓人覺得奇怪?
你對亦舒的哪本書印象最深?

TAG:讀後感 | 亦舒作家 | 我的前半生電視劇 | 我的前半生亦舒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