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理解「電影首先要把故事講好」?

經常會看到豆瓣里評論,某某導演某某電影連故事都沒講好就試圖怎麼怎麼樣,講好一個故事對於電影到底有多重要或者電影的本質是探討或表達什麼


如果一部戲連完整的故事都沒有 那再好的拍攝手法和演技 也只是在炫技 於事無補


討論一個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認清前提,劃分界限。

電影有很大的範圍,有超出敘事範疇的實驗電影,很多電影史頂尖的作品都是如此。所以這裡討論的電影的前提不包括這類。

那大部分的電影,或者說古典的,標準的電影是有一定的評價標準的,受眾為大量普通觀眾的電影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講好一個故事,否則技巧再好,也不能改變電影沒拍好的事實。所謂瑕不掩瑜,是指多個評價維度都尚可的電影,沒聽過瑜不掩瑕的,您說是吧。


我們說一個導演不會講故事, 要麼是他故事本影視化的能力不夠。 要麼就是具體的視聽語言不行。 沒文化和不懂技術的差別。

百度百科對電影的定義有兩個核心,一個是包括拍攝放映剪輯的製作技術,另外一個具備藝術表現能力的藝術。

電影工業發展一百多年,我們講符合電影製作標準的影視作品就可以算作電影。 這是一個技術指標。

而在技術指標之上的藝術性就看導演是個什麼樣的人了,攝影出身的導演畫面好看,編劇出身的導演台詞和敘事節奏好,木匠出身的導演能自己diy拍攝工具,有錢的導演演員和場景好。

至於講故事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故事本影視化的能力,切分場景 調度演員,把一本書變為具體的幾場戲,決定敘事方式以及節奏。 其二叫做視聽語言,用鏡頭和音樂的配合表達具體的內容以及情緒。


電影是前七大藝術的綜合,文學性只是其本質屬性之一。

有的電影主要面對有故事需求的普通觀眾,對有故事需求的觀眾提供好的故事是這種電影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但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要面對有故事需求的觀眾。。。比如探索電影藝術邊界與可能性的實驗電影,比如有作者強烈個人意識表達的小眾藝術電影。

一般而言,商業電影能夠講好故事是基本前提,因為它面對的是絕大多數觀眾。


好電影不等於好故事

如果要講故事,那就踏踏實實把故事講好

不講故事再說不講故事的話


電影作為一個藝術形式並不是用來講故事的。

這裡討論的電影默認為商業電影,資本主導,市場說話。市場就是觀眾,觀眾愛聽故事,那我們就拍故事片,故事講不好,就是爛片,這沒什麼錯。

但是除了故事劇情片意外,還有很多種類的電影,不存在故事情節,或者故事情節並不是主要目的。

沒有故事情節的比如很多偏向於純藝術的電影,這個普通大眾接觸很有限,多在博物館藝術館有展映。這些藝術電影很大程度上想法要比故事更重要,概念比敘事更重要。

還有一類電影,有可能在電影院上映過,有可能只是大學生的電影短篇習作,但是更多的是一種對科技與拍攝技巧手法的嘗試,比如李安的 比利林。

討論的範圍決定了討論的結果。如果僅僅把電影局限於有龍標的商業片,那的確故事劇情占很大比重。你故事也沒講好就想讓觀眾來注意你新奇的拍攝技巧與手法,或者是很深層次的寓意,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眼界放開了去,不講故事的電影還是很有趣的。


普遍的電影的確普遍需要一個好的故事再來開展下一部分的工作開展。

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日益需要多元化電影,很可能就有一部分電影製作者,不需要一個好的故事就可以拍了,只要他知道觀眾看完他製作的電影會腦補出一個故事就可以了。

當然電影真的普遍是得講好一個故事。

那寫文字是不是普遍要講好故事呢?我這段話講得不算清楚,僅是飯後困意入腦的一個胡言亂語,然而就有人踩,也會有人看明白我傻帽的文字其實是想表達什麼。

電影同理。


反對。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出現的時間最晚,市場化程度最高,可是這也並不能抹去它作為一門藝術的一些特徵。

文學小說首先是把故事講好,對嗎?

繪畫首先是把畫面畫得精確,對嗎?

網路小說肯定是把故事講的很精彩的,但是網路小說並不能稱之為文學藝術。街頭肖像畫肯定是把人物畫的很精確的,但是不能稱之為繪畫藝術。

對於電影來說,由於它的製作成本太高,所以不得不商業化。如果未來電影可以全部用電腦來模擬場景,製作成本極速下降的話,電影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形式,講故事的電影將和寫實畫一樣成為電影的一個類型。


1. 是否有情節是電影(cinema)區別於與影像藝術(video art)的根本 因此情節 也就是故事 是電影的核心之一

2.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 在於探討用影像講故事的可能性 故事好不好 和電影有沒有把故事講好是兩件事 我理解的題目在討論後者 如果這個故事本身沒勁 不在本答案討論範圍內

3. 商業電影 因為得買票 向觀眾負責 必須保證故事講的觀眾能看懂 為此 電影學科幾十年間進行了大量探索 目前形成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一套敘事規則 由此可見商業電影類似於工業品 要好用 觀眾看得懂看了喜歡才能賺錢

4. 實驗電影、藝術電影對藝術負責 不對觀眾、票房負責 在於探索更新的、前所未有的影像敘事的可能性 至於大多數觀眾能否看懂、喜不喜歡 不是我需要在意的 我在意的是有沒有對這個這個藝術門類作出貢獻


針對這個問題,看一下《小時代1》《小時代2》《小時代3》和《小時代4》就好了。


這句話是錯的。

請參考:

匿名用戶:電影的敘事性和藝術性衝突嗎?

舉個例子吧。

《路邊野餐》在文本層面斷裂了或者說文本丟失了,但依然不影響它是近年來中國最好的電影。

應該沒有之一。

當年批評《太陽照常升起》好像也是這個調調,後來《一步之遙》也是這個調調。

我覺得國內的話,姜文是深受其害的導演。畢竟國內最好的導演之一老被這樣的一句話批評,實在可惜。

這裡「故事」的含義是題目中的,從某種程度來說《路邊野餐》用極其優秀的手法講訴了一個好故事。

雖然整句話是錯的,但並不是毫無道理。我試圖理解這句話的潛意思是,「類型電影需不需要講好故事」。從這個層面來說,我覺得這句話不夠完整,應表述為 「類型電影應該先滿足類型元素,在此基礎上把故事講好可以使其優秀。」

至於 「 如果一部戲連完整的故事都沒有 那再好的拍攝手法和演技 也只是在炫技 於事無補」 這樣的說法,我覺得太狹隘了。

《穆赫蘭道》算是完整的故事么? 《真實》(2014,法國)算是完整的故事么?

都不是,他們都是表現一個生活的片面,言有盡而意無窮也是一種審美,因為對於很多哲學化的東西,道不明是常態的。

世界上不僅僅有麥基的《故事》,也有德勒茲的《時間—影像》,《運動—影像》。

請大家包容看待。

補充:關於題目中的電影本質問題,我覺得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從觀眾的層面來說,電影最重要的是什麼,電影最重要的是給觀眾一種生命體驗,講故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門外漢,不講多麼專業的,就說說個人感受。我去看電影,就是為了看一個故事啊,人的故事,動物的故事,神魔鬼怪的故事,宇宙文明的故事。一個國家的故事,一個城市的故事,甚至一塊石頭的故事。線性敘事也好,非線性也好,故事精彩,怎麼也能吸引人。


不可以這麼粗暴的區分好電影或者不好電影,故事只是電影的一部分,如果這樣區分很多比如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不主要講故事,難道就可以說不是好電影嗎?電影作為綜合藝術,還可以有視聽語言或者別的方面的突破,講故事只是電影的一部分,電影如果想進步,不應該僅局限於此。


這個問題的爭論和墨鏡王王家衛電影的兩極化評價如出一轍!


謝邀請!

豆瓣的這種觀點自行規避吧,基本上豆瓣上的水友懂電影的少之又少,提出的問題價值極低。我還是喜歡咬文嚼字,請問什麼是故事?

通過敘述的方式,講述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

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口口相傳,將民族文明特質融入神話故事,形成了其獨特的經驗傳遞形式。神話故事是近乎所有的文明發展里故事的原型。神話故事往往討論的是人認識自然與認識自我的過程,不同文明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基本上大同小異。

回歸本源,以希臘故事為例,你會發現一個共同點:故事表層看似簡單,故事內核及其深刻。將深刻的內核包裝在簡單的故事外殼下,表達一個有意義,且有廣泛傳播性的故事。

鱷魚的眼淚、農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

從這一點就已經發現,表層故事僅僅是個引子,試問有多少人能在路上遇到狼?但是其內核卻是共通性的。

所以回歸問題本身,什麼才算講了一個好的故事?

我講述一個關於愛人出軌的故事,你覺得是導演把所有的證據都告訴你,讓你確定的知道她在出軌有意思,還是男主憑藉很細微的蛛絲馬跡推斷出她在出軌有意思?

那究竟怎麼才算把故事講好了呢?


反對,歐洲電影大師們拍的電影很多都沒有完整的故事,也沒有一個清晰的故事邏輯,經常不僅採用非線性敘事,很多連敘事都放棄了,電影是光影的藝術,不是小說那種純文本的藝術,電影可能性不僅僅在於講個好故事,也可以拍成一首意象萬千、虛無縹緲的詩,也可以拍成天馬行空、不拘一格的散文,甚至是探索宇宙真理的哲學或者論文,這個藝術還很年輕很稚嫩,但並不是小說一樣的藝術特性,可能性還太多太多.


電影美學是表達故事生動內容的手段,其本身絕不能成為目的。


就像一首歌,如果歌曲本身不能打動聽眾,而靠講述創作背景、作者的經歷,撐起一首歌的主幹,那就喪失了「歌曲」這個詞的本意。


題主 這本書里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完整 客觀 深入解讀電影藝術中故事的重要性

ps真的不是廣告 最近在拜讀這本 發一些好的觀點分享你:


喔:-O自己寫影評常說的一句話,拖周姑娘的福,看到這個話題。

我總說的是,大家總認為正劇,歷史劇是好劇,或者說多是好劇,青春片都是爛片。但是我總覺得,能把一個故事講好,才算好劇,無關題材。

怎麼才算把一個故事講好呢?

這個問題太抽象了。於我而言,把一個故事講好,最重要的是細節。

通俗來講,一部電影要講完一本小說的內容,必然會有情節的壓縮。而一部文學作品影視化的好壞,這個取捨的過程至關重要。

有的導演,編劇會選擇壓縮內容而不是數量。就是力求儘可能多的出現小說情節,以為這樣就可以做到最高還原;但實際上,這種流水賬式的刻畫使得人物色彩淡化,人物一點都不豐滿。

講好一個故事,不在於情節的多少,細節刻畫更能表現人物性格,而且更含蓄,不會讓觀眾覺得太突兀。

就用周姑娘的利先生做例子吧。看過的人都知道,這是三年前的劇了,所以情節調色啊都比較俗,劇情也老套。但是大家都在刷的是:這劇有毒,這麼俗我居然忍不住想一直往下看。

為什麼呢?我個人追的原因就是細節好評。據說很多細節都是演員自己碰撞出的火花。那要表白一下演員。就像送手機那裡,穿大人衣服那裡,都是很小的點,但是都豐滿了這個角色。

OK,最後要給大家強勢安利泰國那部青春片《初戀這件小事》,細節滿,個人認為是看過最好看的青春片。

其實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見解,具體的等我考上電視編導的研究生我就來補充。。。。。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獨立日2》導演羅蘭·艾默里奇?
關於《心理罪》導演五百是怎麼看的呢?
從影視後期轉做導演或製片人,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
賽爾喬·萊昂內在影史上地位究竟如何,他的電影作品水準有多高(理性判斷)?是否他的作品被人低估了?
如何把萬萬沒想到大電影改拍成尋龍訣那樣扣人心弦的敘事模式?

TAG:電影 | 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