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部發布《關於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
兩個月前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達成了「『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隨後,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啟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於是,一場關於「新工科」的討論在全國高校展開,「新工科」也成為當前工程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
http://www.moe.edu.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新工科勢在必行,舊工科已經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傳統工科,也就是信息革命前誕生的工科專業,不是沒用了,而是降級了。這些專業積累的知識和慣用的舊的的培養模式應該從大學轉入技校里進行職業教育。
我的碩士生導師當年讀博士的時候,師從某塑料模具大牛,做的項目是當年十分高大上的新型注塑模具。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商用軟體,讓很多當年高難度的東西傻瓜化了。我隨他參觀一個技校,發現技校裡面的學生,十幾歲年紀就可以做他博士期間才能搞的模具了。完了之後還可以跑個模擬,看看設計的怎麼樣。一切只需要一套軟體。類似的例子,還有排版和印刷專業,當年教授搞的,不見得有我們現在小學生用巨硬的Word軟體做得好。
然而,大學裡的很多工科老師知識水平停留在他們自己讀博士的時候。他們當年搞的很多東西放到現在真的是技校水平。例如,我當年要做一個機械設計,某副教授居然要求圖紙一定要打出來,因為她不會用電腦上的CAD軟體。這還是在知乎所謂「名校」的985高校,這個專業居然還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這種大學老師真的很多很多,典型特徵是在那個「做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神奇九十年代畢業留校任教,在職混完博士學位,到現在電腦都用不利索,渾渾噩噩等退休。這種人堪稱信息革命之前的活化石,腦袋裡的一切都是落後的。誰是舊工科?這些人就是。
一些燒爐子、養耗子和混料子的專業完完全全是體力活,何必放在大學裡浪費社會上的智力資源呢?例如材料工程,很多教授副教授不過就是搞的A+B+C,做菜一樣混一混。測測幾個力學性能達標就OK。這種活兒,其實在工業上就是民工乾的。不革你的命革誰的命??
遺憾的是很多報道里居然說「新材料」也算新工科。結合這次雙一流評審結果,看來「新材料」恐怕成為二十一世紀最有前途的生物學之後的新坑。現在偽化生已經被深入揭批,學閥們又拿「新材料」這個貌似高大上的學科來騙無知考生。為什麼會坑?很簡單,材料學還是個半經驗學科,很難用理論來預測材料性能,必然導致了大量的搬磚性質體力勞動,和什麼生物、化學沒有本質不同。
在我看來新工科首先是指新興工科專業,如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機器人、雲計算等原來沒有的專業,而且是天然地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結合緊密的專業。舊工科那幫人搞幾個高大上的名詞,比如「石墨烯」,就算新工科了——這是蒙人。唯一的顧慮的,我們的大學裡到底有沒有足夠的師資來教育報考這些專業的學生。但是不得不說,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國家級勸轉cs最為致命
看完後我有個很大的疑問,我讀書的時候,國家宣傳,我國IT人才缺口將在2008年達到十萬人之巨,鼓勵許多考不上大學的落榜子弟去北大青鳥這種地方去學IT,並假模假樣地說未來最能掙錢的職業就是軟體工程師,說出來那語氣連他自己都不信,什麼軟體工程師啊,就是個修電腦的,咱們買的聯想電腦防火牆沒設置好,登錄不了QQ之類的問題都是售後的人免費來解決的,這能掙個啥錢啊。
等我畢業後,國家又說,IT人才缺口將會達到三十萬之巨,我當時想,合著這幾年時間十萬缺口非但沒有填不上,反而又多了二十萬缺口,真是形勢嚴峻啊。於是國家順勢在許多高校設置了軟體學院,許多人一眼就看破了這個驚天大騙局,紛紛去學了生物,化學,環境,材料,也不願去軟體學院,導致許多高校的軟體學院是名副其實的理科錄取分數墊底專業。
現在知乎上一片計算機已經飽和了,太多人轉行計算機了,沒戲啦的哀嚎!
我心裡一想,這都一群人說飽和了,這個三十萬缺口應該填上了吧,畢竟一年畢業六百多萬大學生呢~
結果,今天你又告訴我,現在的人才缺口是:750萬!並且很快要到達900萬之巨!尼瑪,還不趕緊讓所有工科學院都變成計算機專修學院?還在這BB啥呢!
國家都來勸你轉CS了…
偽化生酸子們天天喊飽和,結果現在人才缺口反而越拉越大了……
就我個人的看法,中國教育幾乎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在於評價體系的問題。中國高校為什麼對於產業的促進的貢獻沒有達到期望的水平?因為評價。如果服務產業在評價體系中有重要比重,那麼高校自然會重視,教師個人也自然會重視。那為什麼不考核高校和教師服務產業的情況?因為就我個人了解,似乎現在還沒有一種如數論文篇數和IF值那樣「爭議較少」的評價方法。論文(IF)的評價體系弊端很多,然後最大的好處就是「硬量化」後評價引起的爭議更少而已。而服務產業的一些已有指標,例如橫向經費啊,專利轉化費用和效益啊,其實說穿了,操作空間太大,爭議會更多。
因此對這個怎麼看?不怎麼看。我們都看得出的問題,國家自然也看得出。但是只要評價體系沒有突破,這個事情基本上同樣可以玩虛玩到爛。
而從這次雙一流的評選來看,顯然在科研方面國家仍然將沿用主要看論文的評價體系。而在高校的社會服務和本科人才培養方面,我沒看出來有什麼實質的改變。
說難聽點,你一個高校,即使真正通過教師的社會服務和本科人才培養,有力促進了地方產業發展,促進了中、小、微型企業的技術進步,從而實質提高了經濟的活力和技術升級,在雙一流的指標體系中,真的能看得到嗎?
反正我沒怎麼看到……
看了不少同學都簡單地將新工科看成是國家勸轉CS,甚至有的同學認為所謂的傳統工科已經「過時」或「降級」成為雞肋,不得不說這和我對新工科的理解出入很大。
「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上面是習大大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的講話。可見關鍵落腳點不在於「專業」,而在於「人才培養質量」。
「新工科」的建設目標是什麼呢?
「新工科」應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要。
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體系, 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引領、結構優化、 模式創新、質量保障、分類發展。
新工科的提出,所針對的問題並非「傳統工科已經過時」,而是在於「傳統工科人才培養方式」不能夠滿足國家的產業轉型升級換代和新支撐產業培育與發展對於人才的要求。所謂的傳統工科,包括化工、機械、電子、土木、電氣等等,仍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的重要作用。為什麼說「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本身不是核心,而是互聯網作為一種突破性的信息交流方式,我們希望它能夠對於其他傳統產業發揮催化劑的作用,從而使得傳統產業得以煥然一新。但是例如對於機械專業,其核心仍然是機械設計、加工和製造;對於化工,能夠當化工廠廠長的仍然是化工工藝的專家而非互聯網專家。我們今天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並非體現在互聯網上,而仍然是傳統行業的最高端、最核心的內容上面,而這些內容恰恰不是互聯網能夠處理的,而仍然是各個傳統工科的核心領域。
現在基本得到共識的新工科的內涵是什麼呢?
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創新、交叉融合、協調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多元化、複合型、創新型工程人才,為未來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人才培養由學科導向轉變為產業需求導向;由專業分割走向跨界交叉融合;由適應服務走向支撐引領。新工科不僅僅指新的工科專業的出現,同時也指對傳統工科提出了新要求。
以上這些觀點並非本人,而是直接由所謂新工科概念的提出者和高層設計者所傳達(近期參會時由教育部高教司人員作報告所述)。
不要覺得CS就是「新工科」了。在我看來,現在的CS仍然會被歸入傳統工科,因為關鍵在於其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同樣不足以滿足行業的發展。單純以CS甚至是CS領域的某些近期熱門的方向來填滿新工科的內涵,並且認為現在其他工科專業都是雞肋的看法,恐怕與新工科的概念的初衷相去甚遠。
看來「二十一世紀是XX世紀」這個問題競爭越來越激烈,材料大類、電子電氣大類、計算機通信大類、控制科學大類成為有力的競爭者,生物已經被官方拋棄。
當年考大學的時候,也有群孫子鼓吹生物,經濟,法律,環保,對外經貿等專業缺口多少多少萬……看到上面有新材料專業,意思就是現在找不到工作的材料專業讀的都TM舊材料?
美帝早就這樣搞了,他們 STEM 裡面的 Tech 和 Engineering 是分開的,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
根據「新工科」的描述,「需要快速掌握大量知識」,本來就是 IT 的特徵,傳統工科哪有這種需求?不存在的。
所以這個政策明顯是面向 IT 的。有時候我就想,為什麼工科非得擠在一個大類裡面?而高(騙)逼(經)格(費)的文史哲就要單分出來?看來真是歷史的進程啊。
官方勸退。
確切地說不是CS,而是ICT想關聯的專業,比區區一個CS不知道大了多少。
想重新選擇專業(°ー°〃)
說明以後讀大學選專業,需要把新工科作為參考方向了。
「新工科」專業的設置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重點,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慧、智能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會越來越受大家重視。在「復旦共識」基礎上,又有了「天大行動」。
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提出新工科建設目標:
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設模式,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發展;到2030年,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體系,有力支撐國家創新發展;到2050年,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強國,成為世界工程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我感覺主要任務是改變現有教育模式,拉近高等教育與產業界的距離,提升中國製造能力,實現新一代產業升級。
宏觀戰略意義上的勸退,勸學CS……
看了幾個答案,莫名的堵心
量子物理那麼NB,也沒幾個人敢說經典物理是「雞肋」,這麼一個概念階段的所謂新工科,就有人敢說「舊工科是雞肋」?!
我04年工科畢業,之前學校就推廣CAD/CAM,雖然學校的老師也不過只有軟體的使用經驗,但基本的軟體應用還是可以的
大家都集中去搞機器人、物聯網,難道機器人就是泥捏的,大家買點橡皮泥捏一捏,機器人就能用了?
現在所謂的智能製造、物聯網,簡單的分類,也要分為使用和製造兩個層面,回溯到大學學科,也應該分成技術應用和基礎材料,而不是一窩蜂去搞一些所謂的新工科專業
舉例,大家都去搞機器人,機器人是什麼造的?CNC又是什麼造的?母機又是什麼造的?
最後,新工科是原來工科的延伸應用,而不能說舊工科就變雞肋了新工科這種東西,本質上還是一群人順應時代提出的概念,可操作性不強,真正有利於我國藉助信息化浪潮彎道超車的政策應當是增加對高校泛編程學科的扶持,發展培訓班等多元教育模式來快速提高我國軟體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這才是長久大計,至於鼓吹新學科建設,搞不好有些人真的就指望著這份「學習精神」在二十大升天,大搞封官許願呢,對於社會主義的好青年來說,好好提高代碼能力,就是為偉大復興添磚加瓦啦,同時自己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應該針對本科專業而論的,研究生專業不受影響
世界是理科生的,也是工科生的,但終究是文科生的!
復旦交大,誰工科更厲害。這是顯然的。
復旦自己的水平,大家都是知道的。強勢學科是什麼,大家也是清楚的。
不吹不黑。有點意思。
炸出一票勸退黨
是福不是禍!!!是福不是禍!!!是福不是禍!!!又學到了一個新詞
什麼新舊啊,
學術界的一大狗屁毛病就是混不下去了,來個新瓶裝舊酒,換個破舊名詞再推一波熱點。
實際就是這個意思,
為了吸引更多的韭菜來為傳統工科的既得利益者賣血賣腎,讓更多的奴隸肯賣命,老爺們就得發明新概念和精神鴉片來進行專業傳銷。
這是官方勸退,這是官方建議轉CS。
我話都說那麼清楚了,轉不轉,您看著辦。
畢竟,當年這幫貨可是宣傳過21世紀是隔壁生物的啊~
又有人出來胡說八道了,我國的工科專業過去沿用了蘇聯的專業設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現在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提出新工科,看看教育部的文件,其精神是對傳統工科的改革,引入5個新,並不是指最近出現的新專業。
什麼大學教授能做的模具技校生用一個軟體就能完成,這種說法不是惡意詆毀現在的教育就是徹底無知,其實目前我國模具製造業和許多行業一樣,是製造大國,不是製造強國。設計軟體是個好東西,但不是萬能的。電路設計也一樣,同樣有模擬軟體,但實際在設計時發生的問題模擬軟體是解決不了的。
推薦閱讀:
※山東建築大學為什麼當年沒在長清建設新校區?
※如何看待六個國家實驗室(籌)獲批為國家研究中心?
※美國學校教授在考試前用且僅用中文寫出「請勿自帶草稿紙」是否算歧視?
※如何理解我家的95後?
※如何看待 2018 年的 QS 世界大學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