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不設柳條邊政策那麼後來的中國有可能保住外東北嗎?

有沒有這種可能性——關內自發的移民在沙俄勢力入侵東北前就佔領填充外東北的適宜耕種區。


感謝邀請!

題主關於「柳條邊」的歷史問題,由於我館非歷史研究機構,因此我們無法回答您想要的具體結論。

但我館可提供相關資料供您查閱研究,為此我們嘗試推薦幾本歷史文獻及當代研究文獻供題主參考。

↑ 《 皇朝直省輿地圖志》(《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東三省沿革表》、《寧古塔歷史文化》

↑ 《 皇朝直省輿地圖志》(《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題名

↑ 《 皇朝直省輿地圖志》(《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序

↑ 《 皇朝直省輿地圖志》(《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皇清一統圖

↑ 《 皇朝直省輿地圖志》(《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盛京全圖(近似今遼寧省)

↑ 《 皇朝直省輿地圖志》(《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吉林全圖(近似今吉林省)

↑ 《 皇朝直省輿地圖志》(《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黑龍江所屬各城圖(近似今黑龍江省)

↑ 《 皇朝直省輿地圖志》(《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內外蒙古圖(近似今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國)

↑ 《東三省沿革表》題名

↑ 《東三省沿革表》序1

↑ 《東三省沿革表》序2

↑ 《寧古塔歷史文化》目錄 附錄四《柳邊紀略》

↑ 《寧古塔歷史文化》附錄四《柳邊紀略》部分內容

以上文獻資料由我館古籍閱覽室、地方文獻閱覽室提供,歡迎前來查閱、研究。


謝邀

如果沒有清朝,明朝後下一個漢人王朝是否能打下今天的領土面積? - 王子長的回答 - 知乎參見我這個回答。清朝如果不設柳條邊,保住外東北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沒有人口支撐的領土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有時會帶來負面影響。

首先,必須明確佔據一塊兒土地的目的是什麼?無非兩點,經濟目的和戰略目的。從經濟目的出發,要求這片土地適宜耕種,有豐富的資源。從戰略目的出發,要求這片土地具有較高的地緣戰略價值。當然,最好是二者合一的。一塊兒即有經濟價值又有地緣戰略價值的土地,是必爭之地。一塊兒僅有經濟價值,而無地緣戰略價值的土地,同樣是必爭之地——因為經濟價值本身可視作地緣戰略價值的一部分。如果僅有地緣戰略價值,而無經濟價值的話,就容易引起爭議了。因為這種征服是一種單純的投入,等於用經濟力量換取地緣戰略價值。這種征服,究竟值不值得,就仔細算算了。一般來說,有這樣一個原則,即對新征服土地的投入,不能超過本國民眾的負擔底線。如果因為對征服地區的投入超過本國民眾負擔底線而引起不滿,甚至危及統治的話,那麼這種征服就是得不償失的,萬不可進行。歷史上,漢族王朝的擴張與收縮基本都是按照這個規律來的。有經濟價值的土地,基本都被佔了。無經濟價值但有地緣戰略價值的土地則分分合合,於鼎盛時期,會佔據這些土地,而走下坡路時,則會將之放棄。

清王朝作為一個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處理邊疆問題的邏輯與漢族王朝有著明顯的不同。漢族王朝的基本盤是中原漢地,邊疆地區的意義主要在於為中原漢地提供安全緩衝。少數民族王朝的基本盤在邊疆地區,中原地區的主要意義在於為其提供經濟上的利益。以唐朝和清朝為例,兩個王朝都對西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但二者的目的卻並不相同,明顯的反映了漢族王朝和少數民族王朝處理邊疆邏輯上的差異。唐朝首都在長安,其政治經濟中心是環繞長安的關中平原。對於唐朝來說,河西走廊-西域一線,是其核心區域的重要安全屏障。如果這一地區被突厥人控制,其首都地區將直接暴露在突厥騎兵的威脅之下。因此,唐朝在建立不久之後,便出兵西域,將其納入統治範疇。此時的西域不僅具備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而且具備重要的經濟價值。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往來經過西域的商旅可以提供大量的賦稅。唐朝是我國氣候史上的一個暖期,山西可以生長竹子。相對溫暖的氣候,促進了河西-西域地區的農業發展,可以提供較為穩定的糧食供應,無需從後方千里轉運。所以,唐朝不僅在軍事上征服了西域,而且隨後直接設置州縣進行管理,對西域的控制力度是中國封建王朝里最強的,時間也超過了100多年。清朝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彼時的政治中心是華北平原北部的北京,經濟中心已經南移到江浙湖廣一帶。西域勢力已經無法對其政治經濟中心構成威脅了。此時的西域,由於絲綢之路的衰落,加之正處於氣候冷期,農業也跟著衰落,其經濟價值已經十分有限。但清王朝仍然對西域持續用兵數十年,不惜消耗巨大國力,歷經康雍乾三代帝王,最終將後者征服。原因何在?就在於清朝是邊疆少數民族王朝,邊疆地區才是它的基本盤。它必須防止邊疆地區出現的另一個能威脅它的強權。如果這個強權出現,就一定要將其徹底消滅,以絕後患。清朝邊疆地區崛起的另一個強權,就是準噶爾部。准部本來是漠西蒙古的一個分支,在明末清初逐漸崛起並統一了整個漠西蒙古,滅亡了葉爾羌汗國,成為西域的主宰。隨後它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控制了青藏高原和漠北蒙古(外蒙古),進而威脅漠南蒙古(內蒙古)。可以說,準噶爾部已經從根本上威脅到了清朝的生存,因為後者就是從東北起家並依靠與漠南蒙古的聯盟統治中原的。如果漠南蒙古再被準噶爾控制,那麼清朝的老家東北將直接暴露在準噶爾的威脅之下,其與東北的聯繫極有可能被切斷。屆時,400多年前金朝被蒙古滅亡的歷史將會重演。所以,清朝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把準噶爾滅掉。不僅要滅掉,還要將準噶爾繁衍的土地奪過來,防止這片土地再生長出能夠威脅他們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清朝重新征服了漠北、西域、青藏。

說到這裡,東北對於清朝的滿洲統治集團的意義就明晰了。這是清朝統治者視為根本的所在,是他們不惜一切代價都要保住的。有了這塊兒土地,他們進可統治中原,退可偏安一隅。失去這塊兒土地,他們就成了浮萍,輕風一吹,就不知飄到哪裡去了。那麼請問題主,假如你是清朝統治者,你會允許自己的根本之地湧入大量對自己抱有強烈敵意的異族嗎?恐怕不會吧?更何況東北遼河平原本來就是漢人的傳統地盤,在滿洲崛起前,這裡生活著大約300萬漢人。費了那麼大勁,好不容易把漢人清理的七七八八,再把他們放進來,豈非前功盡棄?所以,即便沒有柳條邊,也會有籬笆邊,也會有土牆邊,總之會有各種辦法限制漢人移民。

如果強行假設清朝不設柳條邊,那麼保住外東北的希望是很大的。據估算,明末人口數量大概是1.5億至2.2億,此時關內(山海關以南)的人口壓力已經非常大了。為了緩解人口壓力,徐光啟曾經提議由朝廷組織無地、少地的農民向東北遷徙,一如明初的大槐樹移民。但此時建州女真已經叛變,東北淪為戰場。東北原住漢民尚且向關內逃散,何談移關內之民於東北?清朝統治穩固後,直至乾隆中期,人口已增至3.8億,關內巨大的人口壓力已瀕臨爆炸。「康乾盛世」還沒過完,就爆發了波及九省的川陝白蓮教起義。民間為爭奪有限的土地資源,各種宗族械鬥、土客械鬥層出不窮,官府無力監管,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人口壓力超過臨界點,就迎來了大爆炸——太平天國運動。如果清政府在乾隆嘉慶時期就能開放移民東北,那麼東北漢民數量會在短時間內激增。我們以清末開放移民為例,清政府1861年只是有限度的開放,1897年才全面開放。從1897年到1911年,短短十幾年時間裡,東北人口就從500萬左右增長至2000萬左右。如果清政府能在乾嘉時期開放移民,那麼經過半個世紀的遷徙,到19世紀中葉,東北漢人數量至少能達到3000萬。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法國大革命時,法國總人口也只有2800萬。屆時,內外東北都會遍布大量漢民,剛剛在克里米亞吃了一場慘敗的俄國人憑什麼輕而易舉的拿下外東北?恐怕到時不是中國人考慮如何保住外東北,而是俄國人絞盡腦汁防止中國人往西伯利亞亂竄。


謝邀,這個話題其實我不是特別熟悉。

權且就柳條鎖邊及人口方面來說一下,如果不對大家即時指正。

《璦琿條約》簽訂於1858年,清政府行政上開放關東的時間是1860年。也就說,清政府之所以開放東北,很大原因來自於沙俄的殖民壓力。

放在關內的情況,分別有

1851年,9月15日(八月二十日)半北廳三堡黃河漫溢,口門塌寬185丈。

1855年,黃河決口(開封以東),魯南、皖北、蘇北大批災民流離失所。

1856年,山西蝗災。

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在中國北方。

1864年,甘陝回亂。

這幾十年中除天災人禍之外,貫穿著三件毀滅人口的大事:太平天國戰爭、捻軍之亂、甘陝回亂。

然後,丁戊奇荒1875年-1878年,整個北中國陷入饑荒。

在《中國人口史》/葛劍雄著;中,我們拿出東三省的歷史數據,取1851年-1880年三十年間的人口變動,剛好貫穿俄國侵佔外貝加爾、清政府開放東北,以及因關內戰亂、饑荒導致向東北大規模移民。另附1910年人口。

遼寧省

1851年:258.2萬 1880年:409.0萬。 1910年:1069.6萬

吉林省

1851年:123.8萬 1880年:256.9萬。 1910年:547.7萬。

黑龍江省

1851年:37.0萬 1880年:77.5萬。 1910年:198.1萬。

通過人口對比可以看出,1851年-1880年三十年里,東三省人口大約增加了一倍,到1910年,大約增加了4.3倍。所以東北解禁造成的人口激增,還是非常明顯的。

而我在上面提到1851年以來北中國遭遇的饑荒、戰亂、天災,更是推動關內人口向關外遷徙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則是,經歷兩百多年的繁榮時代,中國北方(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早不及過去,已經無力承載這麼多的人口,而清朝的人口,又是遠遠超過歷朝的,所以在龐大的人口壓力之下,一場戰爭、一次黃河決口,就會挑動整個北方脆弱的人口生態。

雖然在法律上正式開放東北之前,已經有很多關內居民偷渡到東北,但真正起到加速遷移的,還是處在1850年以後這個微妙時間。這個時間再上溯個幾十年,正是乾隆末期,也就是清朝黃金時代的結束,在這個時間點上出現大規模的逃荒,正是康乾盛世結束後,整個國家迅速衰敗的表現。

不過呢,外東北的割讓,並不是柳條鎖邊提前一百年就能避免的,總結以下幾點:

1.在19世紀之前,關內人口尚沒有達到飽和到環境無法承載的狀態,在環境承受人口未達到極值之前,主動去東北的人口會比鎖邊之前多,但絕不會像19世紀中葉那樣大規模。

2.外東北主要割讓黑龍江、吉林兩省。而這兩省人口遠遠少於遼寧,因出關路線固定,今天的遼寧省、今天的吉林省轄區,依然是「闖關東」人群優先選擇的地方,因為東北南部自然條件、人文條件遠好於北部的外東北、黑龍江省。

俄國侵佔的外東北,正是關內移民最不考慮遷徙的目的地。

所以,即便早一百年開放邊牆或者建國就開放,東北在19-20世紀某個節點,依然會遇到來自俄國、日本的垂涎,屆時割讓「外東北」,只會讓俄國人/日本人感覺麻煩一點。因為外東北被侵佔問題從來不是有中國居民多少能解決的,而是19世紀清王朝淪為半殖民地的結果。

當然了,如果沒有後來把中國居民趕回中國這種事情,畢竟1920年代海參崴居民還有20%中國人,也許在二戰之後中國政府可以要回來。但只是也許。


《璦琿條約》規定在黑河對岸的精奇哩江(今俄羅斯結雅河)上游東南的一小塊地區(江東六十四屯)歸清朝管轄,因為那裡住著漢人。這說明只要有人在,俄國人雖然是強盜,但至少一開始它還承認這是你的。

《璦琿條約》還規定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因為這些地方已經有了漢語名字。

1668年,清廷把東北劃為禁地,沿明朝遼東邊牆舊址築了約900里長的「柳條邊」,康熙年間又加築了新邊牆。柳條邊不是堅固的城牆,但沿途派兵駐守,稽查出入,嚴禁邊內居民越過。到了乾隆和嘉慶年間,對東北採取了全面封禁,在此之前還曾下令驅逐進入東北的流民。

……

後來俄國人擴張,越過烏拉爾山,進入遠東,沿著黑龍江順流而下,大量的俄國人如入無人之境,沿途只碰到少量的達斡爾人、鄂倫春人。在今天的黑龍江黑河簽訂了《璦琿條約》之前俄國人已經事實上佔據黑龍江以北地區。


謝邀,不能。

不能,闖關東主要是來遼寧,而且關內人進遼寧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黑龍江、吉林一帶人之所以少,原因無它,就是那邊的環境更過艱苦。看看乾隆時代京旗的移民黑龍江,最後存活錄快趕上遇到一次紅棉了。

就是在近代抗戰時,抗聯時代的黑龍江有過一萬平方公里的村子,之所以如此,就是太過苦寒,不適合人居住。


肯定能保住,其實俄國人侵入的最南端恰好就是盛京將軍設立的關內居民田地契發放點中,最北的一個


很遺憾,不能。甚至連東北都保不住。

明朝就是沒有保住東北才給了野豬皮機會。這可是實打實的漢人王朝啊。

而像滿清,即使東北是滿清自己的龍興之地,最終也沒保住。

東北是抗戰結束才在名義上收復的 ,看清楚是只名義上,因為收復東北的不是中國軍隊而是蘇聯軍隊!為了這個名義,丟失了外蒙古。

抗美援朝的勝利才終於換來蘇聯1955年撤離東北。這時候中國才真正保全了東北主權。而新中國可不是漢人王朝,是五十六族共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些可是不需要想像和假設的歷史!

人口論的也放下幻想吧。人口是重要因素不假,但絕不是決定性因素。因為人多並不意味著實力就更強。君不見台灣那麼多漢人,不還是鬧獨立?新加坡那麼多華人,不照樣極端反華?日本列島上的日本人比美國大兵多得多,但日本不還是得對美國俯首貼耳嗎?

領土主權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在於國家實力。

少點民族熱血,多點歷史反思!

少點無聊幻想,多點腳踏實地!


肯定可以,實際上在1856年之前,整個東北都沒有幾個人,雖然老毛子有一些哥薩克流氓到了外東北,日本想起來去庫頁島打打秋風,東北最多的還是中國人,不過也只有區區100萬人,老毛子人數不明確,不超過10萬人。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在東北不是100萬人,而是1000萬人,外東北就算10%的人口也有100萬,就是有幾個老毛子也架不住我們人多。

明末,萬曆20年左右,遼東都司府有300萬人口,還有關內源源不斷的新移民,就算原來的300萬人,250年,自然增長也有1000萬了,更何況,旁邊的山東河北河南人口都要爆炸了,正常推演,到1856年東北有個2000萬人不成問題,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完全養的活。東北可以種土豆紅薯單季麥子,雖然苦寒,不過比吃觀音土好多了。

假如到了1860年代之後,中國就像清末一樣慫貨,老毛子照樣割了外東北,也沒有關係,西伯利亞鐵路開通之前,老毛子在東北只有50多萬人口,就算禁止移民也禁不住。咱們大規模的饑民去了東北,到1900年,整個東北至少有5000萬人,外東北有1000萬人,夠了吧?當年老毛子全國不過1.1億人口。

假如歷史按照原來的軌跡發展,中國還是爛泥扶不上牆,外東北1000萬漢人,斯大林也不可能大開殺戒了,咱們在蘇聯就有了幾千萬漢人同胞了,到了1991年,遠東至少有3000萬以上的漢人,這個人口數僅次於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人家老毛子連烏克蘭都不要了,你漢人就是哭著喊著就在俄羅斯人家也不要,人家也不敢要,到時還不是回到祖國懷抱?

領土擴張首先必須是是軍隊到了,不過更重要的是人口的擴張。沒有滿清,沙皇根本在遠東沒有機會,即使一時憑軍力佔領,也要吃出來多少,吐出來多少,外東北距離山東河北太近了,跑不掉。


因大沽事件而滿懷信心的清帝在滿洲問題上轉而採取了強硬路線,他免去奕山之職,想試一試新的途徑來加強王朝的地位。但老一套的思想方法仍禁止漢人向那裡移民,卻不知 移民正是可能挽救烏蘇里江以東土地的一個行動。當黑龍江和吉林當局提議把漢族農民移居到寧古塔、三姓、綏芬河和烏蘇里江等地區以阻止俄國進一步滲透時,政府斷然加以拒絕。它只是決定動員人蔘挖掘者和當地的部落民來防衛濱海地區。

正當清政府繼續追求把漢人移民排除在北滿以外這一目光短淺的目標時,俄國政府則把俄國移民移居到這個地區,這樣,到十九世紀 五十年代末,北黑龍江流域和濱海的領土上已經大部分是俄國人了。根據俄國的官方材料,這些地區的總人口約為兩萬四千人——黑龍江區為8,370人,濱海區為15,594人。其中6,349人為俄國人;在黑龍江區者為2,950人,在濱海地區者為3,399 人。中國人只有約2,400人——約1,500人在黑龍江區(主要在黑龍江-結雅河流域),約900人在濱海區。《劍橋中國晚清史》


寧贈友邦,勿與家奴~

其實 滿清的策略是將東北分別贈與 俄羅斯與日本,然後借他們的勢力以鎮壓漢人的反抗~ 繼續做殖民者

畢竟關外再好,能比得上漢人的花花世界?

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可能開放柳條邊,給漢人以做大的機會?!想當初宰光東北的原生漢人可是耗盡了幾代酋長的精力!


先說結論:不可能全部守住,但起碼可以守住一部分關鍵戰略區域(比如日本海沿岸一帶)

參考1901年沙俄推出旨在吞併東三省的黃俄羅斯計劃,以及之後國人自發組織的拒俄運動

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人口稠密地區,特別是已經形成大片城市群與村莊的區域,在清末時期很難被沙俄徹底吞併,比如旅順口與大連,再比如哈爾濱,這些區域在當時實際已被俄國人控制經營多年,在沙俄看來已經屬於俄羅斯帝國的領土。沙俄也有意識的不斷將所謂的本國歐洲「優質」白種人口遷移至這些城市,試圖將之徹底俄化。

但是,只要這些地方的人口主流依然是華人,所謂的俄化就是空談。所以即便以當年沙俄之強勢,依然無法直接吞併,若直接大規模屠殺華人,在19世紀末背景下則只會讓其他列強幹預,所以只能慢慢蠶食。一直等到日俄戰爭爆發戰敗

因此,如果當年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直到日本海的廣闊區域擁有大量繁衍生息的華人人口(多數估計都是漢人佃農),面對沙俄侵略,領土損失與屠殺少不了,但不可能會像後來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那樣被鯨吞全部領土。至少不會造成後面這樣的現實,即中國失去全部日本海海岸線,吉林黑龍江2省淪為內陸省份。

只有劃為禁區,人為製造人跡罕至的白地,才會造成那樣驚人的後果。

北京條約後的滿清朝廷終於徹底清醒,廢除了柳條邊政策,這也算是一種亡羊補牢,儘管為時已晚,但之後的東北三省雛形也就形成了


2


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沒有多少漢人,清朝之前歷代王朝總沒有柳條邊吧?遼東半島以北還不照樣沒得控制住?說那裡寒冷啊,貧瘠什麼的都是借口!朝鮮半島不寒冷不貧瘠了吧?和中原王朝有接壤的吧?幾千年來咋沒征服個看看啊?

與其賴清朝身上我覺得還不如反思下漢人自己猥瑣的鄉土觀念和狹隘的小農思想吧。


推薦閱讀:

民主制容易被不講規矩的低級野蠻人利用,文明制可以杜絕嗎?
「滿洲」、「八旗」、「中國」這三個名詞,在清朝有何異同?
滿清帝國比當時的美國更民主嗎?
古代王府的面積一般多大?
民國總是被黑,那比起晚清到底有沒有進步之處?

TAG:歷史 | 清朝 | 東北 | 外東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