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期的經濟數據都還不錯,為什麼一直說2017年可能陷入衰退?


  美國衰退,不只是經濟總量上的問題,更關鍵的在於社會、經濟、政治上的健康和穩定,後者會導致「內憂」,牽制大量精力,從而使美國對外能力下降和不自信。

  從利潤來源分析,美國從70年代開始,就處于越來越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之所以能維持到現在,完全是依賴於非投資者的虧損彌補了投資者的利潤不足,從而穩定了經濟。因此,別看現在美國的經濟數據還不錯,其實是由非投資者付出巨大代價實現的(家庭債務和政府債務增長),因此,美國任何時候出現經濟上的衰退,乃至大蕭條,都不應該感到奇怪,那只是內存的危機表現出來了而已。當然,日本和歐洲的經濟更差,都是一樣的在掙扎等死,最終還是會面臨二戰前的困境:是(貧富分化導致)國內戰爭還是(為爭奪國外利潤發動)世界大戰。

  關於美國從70年代開始,就因利潤不足而處於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的簡要分析。

  根據《利潤的來源與經濟大興衰,及世界經濟形勢》的分析,利潤來源總公式如下:

利潤 = 投資者消費 + 經濟增長 + 政府赤字 + 工人赤字 + 國外利潤 + 短期利潤

  戰後初期,資本少而分散,又要恢復生活水平,因此,投資者自身消費與其資本形成高比例,加上經濟恢復性高增長,兩者形成高的正常利潤率,促進經濟繁榮。

  但隨著資本積累和集中兼并,投資者自身消費與其資本的比例逐漸下降到可忽略不計(明斯基的利潤計算就忽略了資本家消費),經濟增長也逐漸下降到自然增長率,當兩者形成的正常利潤率下降到低於投資者最低期望盈利率(約為5%)時,整體投資下降,經濟危機。

  正常利潤率下降導致經濟危機後,資本還將繼續集中兼并,經濟增長也不會回到高增長,因此正常利潤率還將繼續下降,即正常利潤率不足將是持續存在的,並日趨嚴重,這是理解歐美日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後經濟問題的關鍵。

  投資者為了獲取期望的利潤率,或政府為了穩定投資和經濟,只能以非投資者的虧損來彌補投資者的利潤不足。

  工人和政府的虧損(赤字),正是彌補投資者利潤不足,從而穩定投資和經濟的重要方式。因此,歐美日從七八十年代開始,家庭債務和政府債務的持續上升就不足為奇了。現在已經知道會導致債務危機,但仍然以不見棺材不落淚的精神持續增加債務,說明歐美日執政者在經濟危機和債務危機的抉擇上是多麼的困難。

  但家庭和政府的負債總會有個極限,一旦不能再增加債務或出現債務危機,投資者的利潤來源就將枯竭,必然導致經濟危機。而以現在歐美日家庭和政府債務水平,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債務危機(美國自2008年以來,已經有1000萬家庭申請破產)。

詳細分析請參見:

利潤的來源與經濟大興衰,及世界經濟形勢

你不知道的債務危機形成機制,及主要國家債務水平

附圖1:工人和政府的支出大於收入(虧損或赤字),形成投資者利潤(收入大於支出)

附圖2 美國政府債務與家庭債務趨勢圖


以下文字全部摘錄自《美聯儲傳》第24章

美國當前時代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徵是美國及其政府已經深陷債務泥潭。年度聯邦赤字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穩步增長,而增長率現在可以說是垂直攀升。聯邦政府債務達到第一個1萬億美元用了198年的時間。之後,僅僅20年的時間——大部分在里根當政時期——它借了另外3萬億美元。在小布希政府的第一年,「9·11」事件爆發前,美國聯邦債務已經達到5.8萬億美元。到2010年,算上所有債務的話,這個數字已經達到202萬億美元。

要準確理解這個數字是有難度的,同時要理解它對每個美國人的影響也是有難度的。如果你有一捆40英寸高的100美元鈔票,你就是一個百萬富翁。202萬億美元相當於一捆100美元的鈔票立柱刺向太空,高度達12.7萬英里。很快,這個高度就相當於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了。

到2006年,單單為這些債務所支付的凈利息每年就需要4060億美元。這相當於所有聯邦收入的大約17%。[1]現在它是政府最大的一筆單項開支;比國防費用還要高;也比農業、教育、能源、住房和城市開發、內政、司法、勞工、州政府、運輸和退伍軍人事務部等部門開支的總和還要高。

這些利息並非由美國政府負責償還,而是由美國納稅人在償還。你通過納稅和通脹為美國政府支付債務利息。目前,每個四口之家承擔的利息為5000美元。所有的家庭都會因為通貨膨脹而履行支付聯邦債務利息的義務,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納稅行為。因此,納稅家庭的實際負擔更重。平均而言,每年每個家庭為聯邦債務利息支付了超過5000美元的資金,這筆錢還不是用來購買政府服務,甚至也不是用於還掉以前的債務。這些錢沒有帶來任何東西,甚至不是用於道路建設或政府建築建造。它沒有用作福利或醫療服務,它也沒有用來給員工發工資,它也沒有用於改善這個國家國民的生活水平。它唯一的用途就是支付聯邦債務的利息。

此外,利息是複利,這意味著即使政府完全消除了赤字開支,債務總額還是會繼續增加,這是已經存在的利息本身也要計息的結果。2010年,國債的利息已經消耗了個人所得稅收入的44%。[2]

感到吃驚嗎?如果國債是不計息的,則我們就可以節省下來的錢足夠用於降低公司稅和免徵個人所得稅。不幸的是,按照當前的政策和程序,這將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國會並不依靠它的收入存續。很多開支需要錢,這些錢不是來自稅收,而是來自每年出售的政府債券,然後就是債務再次增加。因此,即使我們節省下的錢足夠支付個人所得稅,它還是不夠。政府還是會依靠赤字來維持它目前的運行。不過,如果同時能夠做到讓龐大的官僚體系的規模和範圍有所縮小,之後,個人所得稅和公司稅完全可以取消,而政府將實現年終結餘。[3]

末日機制

不幸的是,火車頭正行駛在相反的方向上。美國政府規模越來越龐大,而不是更小。為美國政府工作的人已經多於私營部門中所有製造業企業中的僱員。銀行監管者比銀行從業者要多,農業部門的僱員比農民還多,福利機構的人員比領取福利的人還要多。接受美國政府支票的公民比繳納所得稅的公民還多。

到了1996年,29個州的福利已經高於秘書的平均工資;6個州的福利比計算機程序員的入門級工資還高。當人們可以利用投票權把別人的財富轉移給自己時,則投票箱就成為多數人搶劫少數人的武器。這是一條不歸路,在這條路上,末日機制開始加速,直到系統自我摧毀。被搶劫者逐漸厭倦承擔責任,並最終也成為劫掠者。經濟的建設性基石一次又一次被削弱,直到剩下的只有美國政府。

末日機制同樣在政府自身範圍內運行。2010年,聯邦僱員的平均工資比私營部門職員高60%。1992年時,聯邦開支的一半以上都被用於發放各種津貼。那些都是各種開支——比如醫療、社會保險和政府退休金項目——而且這些開支都是基於未來支付的承諾。

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會被取消。比如,津貼中就包括每年240億美元的食品券開支。沒有合同規定必須履行這樣的義務,這只是政治私利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美國人都曾經看到很多衣著光鮮的人跟他們一起在雜貨鋪使用食品券購買冰激凌、椒鹽卷餅、糖和酒,然後開著一輛最新款的轎車離開。食品券計劃的政治本意並非幫助處於貧困線的窮人,而是為了拉選票。

這些計劃確實涉及契約責任,比如社會保障和醫療,但可以由私人企業承擔,它們不僅能更高效地履行這些義務,也能用更多的利潤來保證履行這些義務。不過,美國國會因為害怕丟失選票而不敢觸動這些利益。

正常情況下,有了針對未來承付款項的合同,合同簽署人要按照法律的要求把錢存入基金中累積起來,從而確保當未來償付需要變現時有足夠的錢去兌現。聯邦政府並不遵守這些法律。這些基金僅僅存在於賬面上。為履行未來義務而準備的錢通常會立即被政府打了借條後拿去花掉,或者被政府用債務形式取而代之。因此,當這些未來的支付義務需要履行時,所有這些錢還必須從那時的收入中抽取。

末日機制就出現在這裡。為履行這些義務所需的錢將來自未來的稅收或通脹。當前的補貼佔了所有聯邦政府開支的52%,而且還以每年12%的比例在增長。把這個數字與用於支付國債利息的14%的聯邦收入相加後,我們得到的是一個驚人的結論:所有聯邦開支的三分之二是完全自動支付的,而且這一比例還在逐月升高。

即使國會想在正常的預算範圍內砍掉所有這些開支計劃——比如裁減軍隊、關閉政府部門、停止為上述政府部門發放補貼、停止使用這些政府部門的大樓(包括白宮)——它也只能把目前的開支水平降低三分之一。即使這樣,每年也只是10%—12%的小規模縮減。這還是已經考慮了最好條件的情景。而實際情況是國會正在擴大自己能自由支配的開支,而非取消。一個人並不一定需要具備統計數據分析員的專業技能才能了解這種趨勢的未來走向。

不過,最大的末日機制是美聯儲。美國的貨幣供應——包括鑄幣、紙幣和支票貨幣——都是為了被借貸給某人而被創造出來的。當貸款被償還時,這些美元會消失。只要背後的債務存在,它們就會存在。在貨幣金字塔下面,支撐整個大廈的是所謂的儲備金,它表示的是聯邦儲備系統貨幣化的債務。如果我們試著去還清國債,則這些儲備金也同樣會開始消失,而且美國的貨幣供應將受到破壞。聯邦儲備系統將不得不進入全球的各大貨幣市場,並用債券——從公司債到其他國家的國債不等——來取代美國的證券。從技術上說,這可以做,不過這種轉換可能是毀滅性的。因此,在聯邦儲備系統下,國會不敢消除國債,即使它有心這樣做。

有一些末日機制已經在運行中。如果我們不理解它是如何運轉的,則說明美國人還沒有為未來之旅做好準備。未來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景象會顯得非常奇異,很多事件都極具震撼性。我們相信時間機器肯定已經出現了某些錯誤。

誰擁有國債?

一直有個說法,我們不需要擔心國債的利息,因為「國債是美國人欠自己的債務」。那麼,讓我們看看誰欠了誰什麼吧。

當了解聯邦儲備系統只持有國債的一小部分——只有約8%——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吃驚。外國投資人擁有大約27%的國債,而聯邦政府的各大機構擁有28%(根據各大基金——比如社保基金——提取資金的借據計算)。而美國的私營部門投資人持有的份額最大,約為37%。因此,「國債是美國人欠自己的債務」有一部分是真實的,或者至少可以說國債是美國所有人對美國一部分人的欠債。而收取利息的是一部分美國人,包括私人投資者,他們看上的是國債能減免州所得稅,還有大機構,比如銀行、上市公司、保險公司和投資基金。有了這些機構,錢就以資金池的形式出現,該資金池屬於數以千計的小型投資人。因此,國債利息的大部分收益確實屬於美國人。

這是好事。壞事是美國政府首先把它從我們這裡拿走、再用這筆錢給我們支付利息。如果國債是美國人欠自己的錢這個判斷屬實,那麼接下去我們給自己還款這個判斷也是屬實的。錢從一個人的口袋裡出來,再回到另一個人的口袋中——其中要減去一筆處理費。政府通過稅收和通脹從我們這裡拿走1000美元,而後還給我們的只有350美元。所謂的給公眾的「收益」只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騙局。

更壞的事情還在後頭:當人們購買政府債券後,他們能用於投資私人產業的錢就相應少了。眾所周知,政府信貸會對私人信貸形成「擠出」效應。結果是美國的生產基礎受阻於為爭奪投資資本而出現的不公正競爭。為了獲得增長所需要的資金,私人企業必須支付更高的利息,然後又通過更高的價格傳遞給普通消費者。很多企業被迫縮小它們的擴張計劃,導致無法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某些企業被迫破產,其員工也加入了失業大軍。美國政府債務導致美國經濟發展遲緩。債務負擔越沉重,損害越大。

由外國投資人持有27%的國債看起來似乎比例不是很大,但它的具體金額卻非常驚人。萬億計的美元債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忽視的。這些債券在它們到期後可能會成為巨大的麻煩。迄今為止,它們之所以還算是一件不太壞的事,是因為用於購買的錢是已經存在的,而非憑空創造出來的。因此,它們不會引發通脹。不過不難想像的是,當債券持有人決定不再展期這些債務時,未來的情況會是怎樣。為了在債券到期後償付這些債務,美國財政部必須發行新的國債。聯邦儲備系統之後一定會使用法定紙幣購買這些國債。於是,外國人持有的聯邦債務就像一顆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如果聯邦儲備系統不得不面對國債的外國持有人的償債要求,則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將像海嘯一般衝擊美國的經濟體系。

有什麼區別?

有一種社會思潮就是用一種超脫的魅力去解讀這些趨勢:難道它不是很有趣嗎?不過,相關性在哪裡?為何在面對這些技術和抽象概念後會變得亢奮?如果政府陷入債務泥沼又會發生什麼?如果利息都根本沒有償付,誰會在乎?如果我們擁有一種世界貨幣又會如何?上述的任何一種情況對於個人而言又有哪些區別?

回答這些問題的第一步是看看它已經產生的區別。我們即將來臨的未來之旅只不過是對現狀的延伸。

正如本書前面章節中闡述的那樣,在美國政府的最高層一直存在一項戰略政策,就是把經濟資源從美國轉出。這項政策一直很成功。基於環境災難的末日預測,一旦美國繁榮的浪潮從海岸線上消失,美國政府就會讓私人企業承擔消除重工產業產生廢物的巨額開支。為了照顧斑點貓頭鷹和沙漠袋鼠的自然習性,數千英畝的林地和農業用地已經被叫停了商業用途。高額稅收,針對工作場所設置安全設施而制定的不合理規則,所謂的公平僱用原則,以及強制實施的醫療保險正在快速摧毀美國私營產業留下的一切。結果是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工人失業並舉家遷徙。

聯邦稅收,包括社保,現在拿走了美國人超過40%的私人收入。州、縣和地方稅收已經處於最高位。通脹正在吞噬剩餘的一切。我們年收入的一半所得要交給政府。

1977年,美國勞工總會與產業勞工組織(AFL-CIO)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儘管以美元計算的工資確實有增長,但普通美國人的真實工資——以美元計的購買力——卻是在縮水的。1980年,美國人口統計局對此做了確認。1992年,消費者聯合會(Consumers" Union)分析一個普通美國人要工作多少時間才能購買到與三年前一樣的日用品。如果以購買它們需要的工時計算,一些低價商品和服務——比如長途電話、汽油、食品和手錶——1992年更加便宜。不過大額消費——比如住房、大學教育和健康醫療——比以前更加昂貴。報告由此得出如下結論:

普通美國家庭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延長了。過去25年間數以百萬計的婦女也加入了勞動者的隊伍。1970年,大約2100萬婦女成為全職勞動者。現在這個數字是大約3600萬。這使得家庭的購買力保持相對的穩定。不過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它表示一個家庭有兩個勞動者而不是之前的一個勞動力在掙錢。[4]

這裡透露出的信息是,美國的真實工資一直在下降。年輕夫妻家庭如果只有一個人工作的話,則他們的生活水準肯定不如他們的父母輩。即使夫妻倆都工作的話,普通家庭實際的凈資產也還是在縮水。休閑時間也越來越少。擁有自己住房的美國人比例在下降。一個家庭擁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的年齡也在增長。中產階級家庭的數量在減少。家庭儲蓄也在減少。生活在官方規定的貧困線以下的人的數量在增加。個人破產的比例是20世紀60年代的三倍。超過90%的美國人在65歲時仍一文不名。

[1] 財政部認為,我們應該只關注凈利息,這個數字當然更小。因為這筆錢的一部分給了聯邦機構,它們持有一部分債務,因此這實際上是政府自己給自己錢。再者,聯邦儲備系統把它收到的一部分利息給了財政部——相當於聯邦儲備系統自身運行成本扣除後的剩餘部分。所以,凈利息只是一種記賬手法,不能反映真實的國債成本。

[2] 參見《美國預算:2011財年》中的「歷史圖表」,第31頁。也見於《未償還貸款的利息支出》,http://www.treasurydirect.gov/reports/ir/ir-expense.htm.。

[3] 聯邦政府除了依靠所得稅之外,還有多個源頭獲取實質收入,比如消費稅和進口稅。這些稅源,加上各個州的偶爾上繳,就是開國元勛打算給予聯邦政府的全部收入。這項安排一直有效地運轉了135年,直到1913年才對所得稅做了調整。

[4] 《我們的生活水準停滯了嗎?》,載於《消費者報告》,1992年6月,第392頁。


我也搞不明白,美國GDP數據一直很好,但這幾年一直被人說衰退。

如圖,美國GDP和其他國家對比


請查閱局座關於美國衰退預測視頻


推薦閱讀:

融資租賃新人閑聊?
如何理解劉士余 2016 年 12 月 3 日有關野蠻人的發言?
如何成為世界首富?
傳統工科轉金融有什麼好的建議?

TAG:美國經濟 | 金融 | 全球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