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Haskell有哪些提高效率的技巧?

在學習Haskell,Monad,STRef等特性和很多內置函數用得不太溜,做很多事情都是從頭自己寫起來,可能執行效率會很慢。有什麼能提高程序執行效率的技巧嗎?或者在優化程序的時候有什麼思路嗎?另外,看到網上很多寫Haskell的動不動就用到Monad+do塊,然後就處於一種過程式編程的風格里。我知道這仍然是純函數,只是不知道Haskell是不是提倡這種寫法?


問題問得太混亂。我只回答前半個問題(提高程序執行效率/優化程序的思路)吧。。

1. 使用合適的數據結構

比如盡量多用Vector代替List(除非需要大量cons/uncons操作);Writer monad中用DList代替List;盡量用unordered-containers代替containers,用ByteString/Text代替String,等等;

2. 不要過早使用IORef/STRef

能用StateT的場合盡量避免直接用IORef/STRef,實際上性能一般都是前者更佳。。(

3. 使用合適的並行/並發抽象

比如需要共享狀態時,基本的primitive有IORef、MVar、TVar,其overhead是逐漸遞增的,而能力也是逐漸遞增的(IORef支持單變數CAS操作,MVar有blocking的get/put,隱含了condition variable,而TVar背後的STM支持多變數讀寫的事務),選擇能夠滿足需要的最弱的一個;Haskell線程和array/dataflow parallel編程相關的,這個要講也太多了,強烈推薦Simon Marlow的《Parallel and Concurrent Programming in Haskell》

4. 適時使用Streaming I/O

這個請自行查閱《九評Lazy I/O》,哦不對,pipes/conduit文檔。。

5. 動靜結合調試性能問題

靜:學會讀ghc編譯輸出Core代碼(尤其是經過simplifier之後的),看哪些地方inline了,哪些地方specialize了,哪些地方應用了strict/unbox優化,等等。。

動:使用RTS的profile功能;使用threadscope工具查看eventlog;使用criterion進行benchmark,比較性能,用weigh來檢測各種內存分配行為;對於生產環境的伺服器,用ekg監視內存佔用,等等

6. 適量使用strict求值

說到性能,是不是惰性求值就是性能的天敵呢?非也。。這個展開來說就長了,總之,需要引入strict求值的工具我們還是有的,seq/deepseq,bang pattern,以及ghc 8引入的Strict語言擴展。應適量使用strict求值,並且通過benchmark來衡量效果,而不是無腦默認全部lazy/strict。

7. LLVM後端有奇效

尤其是一些並行度高的數值計算代碼,LLVM後端比默認的ASM後端生成代碼效率有明顯提升(編譯時間也是)。RTS支持的primop里,有一組SIMD primop就是只在LLVM後端才支持的(想看RTS到底支持哪些primop,自行查看ghc-prim的haddock文檔)。

8. 理解一些語言特性的編譯器實現

比如一條最重要的常識:Haskell中,多態是有性能代價的(很多人誤以為type class編譯完了以後就自動specialize掉了,實際上不總是如此);另外還有喜聞樂見的Generics/Template Haskell之爭,要性能不要優雅?那就手寫Template Haskell(


長期在reddit上圍觀別人撕逼,互懟後……我總結出有幾個基礎的性能提升要訣是應該了解的,不然很容易被打臉 ( ????? )

01 不要用尾遞歸,要麼尾遞歸和嚴格求值一塊用。這條可以擴展成多用foldr,少用foldl。

大部分從其他函數式語言轉過來人尤其容易中招。尾遞歸後性能不升反降,為什麼?構建太多thunk

一看foldr,直覺要遍歷整個表,其實不是的,惰性求值保證結果一出來就立即返回,有時候就讀個表頭

02 表操作 ++ 注意其右結合屬性。參考手冊list fusion一節,了解「good producers」和「good consumer」

嚴格求值幾乎是每個新手對「調優」的條件反射,嚴格求值之所以可以加快速度是因為減少了構造thunk,但是thunk很多時候並不是主要矛盾

其實大量的時間是用在解構和構造新數據結構上,這個開銷往往比thunk還大,所以應該先關注數據結構,尤其是那些作為組合子界面的中間數據結構,看能不能「融合」(fusion)掉

你不用組合子風格,fusion也不一定有大用,但用了組合子風格,必須考慮fusion

03 儘可能使用int類型

我這裡並不是要吐槽integer類型,我要吐槽的是int#,word32…… 大部分情況下真沒必要,用int就行

04 命令式風格大部分情況下不能解決性能問題

這又回到題主的問題了,monad 這樣的風格是解決性能問題的通用方法么?答案是:不是,儘管它們給人一種c的感覺

reddit上有一個關於某個haskell程序性能的討論,貼主用上了int#,st monad和嚴格求值,這個程序又長又丑,你猜最後怎麼著?另外一個人用一行組合子風格的程序達到了相同的性能,後者僅僅使用了int和fusion

(貼主還硬拗說這次是題目沒選對,肯定能找到非這樣寫不行程序,只能呵呵了,可見他根本沒仔細考慮問題出在哪裡)

知乎上也有一個類似案例,最後發現性能的關鍵點同樣是用一個位操作——這已經到了「指令篩選」那個pass,我們在大多數時候是無法干預這個pass的,只能寄望於更好的後端

最後,如果都把代碼寫成c或者ML還要Haskell幹嘛呢,我認為大部分情況下應該堅持使用組合子風格,堅持惰性求值


樓上 TJ(畢竟匿名了,我也不好直接 @..)已經說的很好了,我再補充幾點:

  • 怎麼寫執行效率高?

在可讀性差不多的情況下,盡量選擇依賴較少/語義較弱的寫法,因為這樣做(據說)更易為編譯器所優化,而且通常也更為簡單易懂一些。

比如如果某件事情用 Applicative 就能精確描述的話,那就可以不用 Monad (例如用 parser combinator 來處理 context-free grammar)。再比如能用 List.{foldr,unfold} 甚至是 fixpoint functor 的時候那就別手寫遞歸,前者語義比較弱,GHC 裡面有對應的 rewrite rules 來進行 stream fusion,樓上所提到的 streaming IO 庫也是充滿 rewrite rules。手寫遞歸就沒有這個好處。當然具體的情況還是要具體分析,效率分析工具很重要。

  • 過程式的寫法好不好?

好呀!「哈斯凱爾是最好的過程式語言(當然是個玩笑——Why is Haskell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Best Imperative Language"?)」,我們怎麼能不支持過程式的寫法..

如果要描述一個過程式的演算法,那麼用過程式的寫法來實現,通常可讀性是較高的。並不是說不能用過程式的方式寫,而是要見人說人話,適應不同的情況。某種寫法寫起來舒服,大家也看的明白,那就是最好的。

常用的 Monad 在各種庫里支持也是相當好的,比如 ekmett 的 Lens 庫里就針對常用的 Monad 提供了方便的操作方式。


有基本書,值得看一下

Haskell Design Patterns

Haskell Data Analysis Cookbook

這兩本書,網上找一下吧,草民,看了一些,還是有些用的,第一本,亞馬遜的電子書有買(土豪們可以考慮)

還有一本書叫

Haskell Financial Data Modeling and Predictive Analytics

Haskell 商業應用的一個例子(算是吧)

還有一本,名字翻譯過來大概是交 Haskell的高性能編程啥的,出版日期是今年10月份(現在的日期是7月4日)

關於 Monad 與 do 記法,我只能說,官方文檔可以解釋,還有上面第一本書

llvm 後端優化有神奇的效果,(贊同樓上的觀點),但是很多時候,安裝llvm,尤其在一些CI 平台上,安裝 llvm ,(還是不如讓我吃屎)

(最後,對方不願意講話,直接拋出一本:

GHC Users Guide Documentation 、

給你


看到網上很多寫Haskell的動不動就用到Monad+do塊,然後就處於一種過程式編程的風格里。我知道這仍然是純函數,只是不知道Haskell是不是提倡這種寫法?

提倡的,至少不反對,呵呵~

別的問題答不上來,呼喚 @閱千人而惜知己@邵成


推薦閱讀:

哪款滑鼠非常適合編程寫代碼?
將一副撲克(去掉大小王)圍成一圈,使每相鄰四張的和均為 28。若無解,如何證明?
Unity3d 與 C#線程的坑處?
為什麼覺得用VIM寫代碼比用GUI界面的編輯器更累?

TAG:編程 | Hask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