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大V有哪些不傷感情的變現方式?

原則來說,知乎大V也要賺錢,但是怎麼賺錢才能不傷感情?


當然有,但是要求特別高,有類型限制。

我看到比較好的案例,就是奧拉豬汪,他的值乎29元提供一次筆記本購買諮詢,目前收入至少十幾萬,這是我見到少數變現非常自然而且不會被噴的案例。

當然,可複製性極低。

知乎變現難,難得點不在於商業模式,問答完全是可以做付費的,知識也是可以做付費的,問題還是在於人。知乎拉個數據下來,大部分的超級大V都是三觀類、情感類或者是段子手,這些號本身就趨於娛樂性質,變現也就是賣流量,而這個層面的變現,他們自己早就做了不知道幾百回了。回到知識本身,除了教你做人其他都說不出個123,怎麼變現?

其次,真正的專業大佬在知乎上可能就幾十個粉,上萬粉的不是出來PR的就是上來看看打發時間,都沒指望這個賺錢,誰有工夫給你搞9.9一場的live玩。

簡單概括,知乎現在的主流大V,大部分並沒有直接知識變現的技能,而少部分有知識變現技能的大V,也不太看得上這幾個錢,隨便搞一搞而已。反而是大量極度渴望通過知乎變現的賬號,沒幾個粉就開起了LIVE,故而LIVE經常爆一些被收智商稅的悲傷故事。

最後,知乎要是在每個垂類都做出幾個奧拉豬旺,變現這事就邁前一大步。


前些日子,有句挺流行的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覺得用這個話來看各位大V來知乎的目的,挺好。

我所在的財稅板塊,應該是變現能力最強的知乎板塊之一。

我註冊知乎很晚,16年底,不算V。

個人求知慾比較強,最初是喜歡看知乎知識類的帖子,抱著學習+好玩心態看知乎,但後來實在看不慣知乎上很多人無限黑稅收工作,自己又是稅收從業,於是就上來開撕。

然後,我發現很多人對稅收工作基本的認識,都是缺乏的,知乎有些稅收問題,回答是不夠透徹的。

於是就從撕逼慢慢轉型,開始答題,

也會去軍事時政等板塊吹水。

在以前的帖子中,曾提到會計視野大佬chenyiwei說過的一個觀點:回答問題的收穫是雙向的

對於其他類型的答主的境況,我不是太清楚,對於我來說,這個體會特別深,通過知乎這個平台,我得以遇到了很多日常工作中難以碰到的案例。

知乎是一個搜集問題的特別好的平台。

在沒有具體實例的時候,法條就只是法條,當其與現實結合,稅法文字就會變成分割現實利益的標準,數字就會變成鮮活的金錢,以前很少用到的條文,理解起來也就特別深刻,現實生活的細枝末節,往往變成適用法律條文的關鍵。

比如,遇到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案例。

某A出資10萬註冊公司。

賬簿記錄,

借銀存10萬,貸實收資本10萬。

然後直接,借其他應收A 10,貸銀存10。

行業萎靡,企業未實際經營,一年後申請註銷。

地稅部門

根據稅法,財稅[2003]158號

納稅年度內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除外)借款,在該納稅年度終了後既不歸還,又未用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其未歸還的借款可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10萬,徵收個人所得稅2萬。

答覆這個問題,值乎費用多少?

10元

不清楚地稅同行,是不是經常遇到這類問題,

國稅部門,是沒有機會看到這類問題的,對於企業抽逃註冊資金,國地稅聯合稽查工作形同虛設,從未深入細想細究。

由於未實際履行出資義務,資金僅在賬戶反映,實為虛假出資,不應承擔納稅義務,且條文中「可視為」,只是給予基層稅收裁量權,未有強制性。

很多其他類型的答主,回答的值乎問題往往是無法量化的,而財稅問題不同,每一個數字的背後,提問者和回答者,都知道它的意義。

還回答過一些數額非常大的問題,有時候也想過,我這一個問題回答下去,多少多少錢就省出來了,門類從個體戶定額到企業股權轉讓,好多財稅專職律師,不見得了解的征管問題,也一起答了,心裡還是有些不平衡的,後來一想人家陳版主,咱這算個屁啊,人家答題好幾年了,當初咱也沒少恬著臉去論壇煩人家,好歹這還有10塊錢安慰獎,還通過知乎認識了不少聊得來的同行,如楊散逸、高鵬、趙欣、腎寶、國稅大爆炸,還有最近的盧老師等等,跟人家也學了不少,自己權當收費的12366就行了吧。

值乎回答了一些問題,也拒絕了一些很不合適的問題,還有一些同行小兄弟通過值乎問的業務問題,我都是在值乎拒絕回答,之後私信回過去,當然,自己也不是活雷鋒,一些複雜的問題,通過微信問的也有,時間成本高一些的,也增加了費用。

有幾個關係不錯的知友,告訴我,財稅類,是知乎變現能力最強的板塊之一,10塊一把,太少了。

怎麼說呢,本來我是來知乎看東西玩的,報著學習的心態,自從答題以來,自己電腦上收集的案例和感觸,加起來幾百個了,(部分截圖)

如果說有什麼不滿的話,有那麼一批同學老是收藏我發的條文,還總不點贊。

本來最初就是來滿足求知慾的,也算求仁得仁,值乎還變現了幾百塊吶。


開宗明義,商業是偉大的,商品是承載商業的實物。

一切反對商業的行為,都是有違常倫。

舉個簡單例子。

因為有小米手機和iPhone的橫空出世,各自用一款手機引爆智能機產業,調低智能門檻,才有了後面這些年移動互聯網這麼蓬勃的發展,才有了後面那麼多的故事和恩怨情仇。

同樣的行業,不論多麼強調情懷,都沒對人們生活產生劇烈影響。

情懷也好、追求也罷,最後都要落在實處,具體化到一件「物」上,才能改變世界。

「物」的流通,就是商業。

商業和商業化,不僅不可恥,反而十分偉大。

在過去幾年,知乎上產生這麼多優秀的信息和思考,如果僅僅停留在抽象化和形而上,既可惜又可恥。

搞科研的,有了理論卻不能指導實踐,你們自己悲不悲哀;搞藝術的,有靈感有表達,沒有人接收到,像梵高一樣死去,悲哀不悲哀;搞實業的,設計出好產品卻不能產業化被人用到,悲哀不悲哀;搞廣告、創意、傳媒的,有了靈光卻被丟進垃圾桶成為飛機稿,悲哀不悲哀;搞網路的,搞了一堆用戶,創作者得不到尊重,讀者得不到實惠,悲哀不悲哀,可恥不可恥?

知乎官方也好,部分知乎用戶也好,拒絕商業的思想傾向就是反人類。

知乎曾經無限接近做成一件偉大的事,可以顛覆既有的商業模式。

目前的商業模式,不論是2B還是2C,不論實物還是服務,都是「理論-設計-生產-傳播-銷售」。

但是曾經的知乎,幾乎接近打破這個商業流程,形成

這樣的流程。這是一件意義多麼重大的事情,懂的人才能懂。

簡單說,舉一個例子。

比如 一位 女士要買一款面膜,她目前的辦法只能是,需要看廣告,可是廣告看到的是Marketing部門加工過的傳播語言,得到一堆模糊的印象,只知道哪些面膜比較有名,因為在電視、雜誌、KOL那裡打了廣告,看上去比較有錢,得到一個「有錢應該也許或者大概比較有實力?

所以產品可以試一試?」的推測。

或者在網上找各種KOL的評測,得到一堆互相矛盾的各種意見,浪費了大量時間,還可能踩雷買到不合適的。

可是,曾經的知乎, @慕容七 還在答題的時候,在知乎寫下他研發一款美白的面膜,是怎麼選用脂溶性的安全美白成分,因為水溶性的原料不能滲透,所以不產生效果。

他又是利用什麼技術將不溶於水的原料加進面膜液里,用什麼促滲透技術達到原料見效的效果。

面膜這種品類會對皮膚有什麼負面影響,他是採用什麼防腐技術抵消負面影響的等等等等。

是不是對於消費者,有渠道得到一個完整可靠的信息?

這些信息,都是在廣告里,在KOL的功課里得不到的。

舉這個例子離我自己本人太近,離在知乎官方工作的諸位可能比較遠,但你們自己捫心自問,你們選一款鍵盤,你們在選製作「劉看山」的代工廠,你們在自己平時居家買吃的、買毛巾、買牙刷等等等等一切用品的時候,你們在自己網站上看到設計者和生產者提供原始思考角度,你們會不會很開心。

現在的你們,買個電動牙刷,是不是還得看廣告察功課,或者借職務之便搭上生產方的人直接諮詢?

可是,你們明明前幾年有機會在你們自己的網站上做到這件事。

你們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時候,看待這件事,你們自己覺得偉不偉大。

現在的知乎,商業價值很低。

前些日子有很熱的話題討論這件事。

我舉個更實在的例子,我最近做了款產品,需要投廣告,通過各種公關圈子的朋友拿到不同平台的KOL報價,基本上微信公眾賬號的價格,按閱讀量的話,一個閱讀一塊錢的水平,知乎一個粉絲一毛錢的價格,差多大。

當然因為知乎沒有具體的回答閱讀統計,但是公眾號的大概數據是粉絲數:閱讀量=5:1,這麼算,一個粉絲的價格也才是公眾號的一半。還要考慮到,同一個人,在公眾號上的粉絲量可能是知乎的十倍以上。

但這是知乎本來的樣子嗎?

不是。

君不見,知乎幾乎以一個問題哪些東西買了之後,會讓人因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提升而感覺相見恨晚?帶動了很多產品的熱銷,比如電動牙刷等;知乎葛巾大大無意識的隨口一句,就造成全網討論某皂;知乎隨隨便便炒熱了kindle、優衣庫……等等等等案例。

這方面如果稍微經營一下,營收讓你們腰桿硬起來,何至於經不住投資方壓力,為了KPI要擴大引流造成現在這種群魔亂舞的局面。

如果真做好了,你們對所有商品生產者和文章創作者,是多大的鼓舞。

現在還搞了各種機構賬號,誰要看機構發言啊,想看機構發言我們去微博,去新聞聯播,最不濟去人家官網看。

我們想看的是,在沒有電影的時候, @張譯 也在跟我們一起,他電影上映的時候,來講一些我們在別處看不到的幕後故事。

說了一堆,回到主題。

怎麼讓大V們不傷感情的變現。

首先先聲明一下,很多大V,比如我看到了 @張小北 等等前輩大V來知乎就是純粹交流的。

我也知道,更多大V本來來知乎也不是為了獲得商業利益。

但,那是人家自己的選擇,主動選擇避開商業獲利。

但是別人呢?

你們光譴責不勞而獲的,所以追打抄襲的,但你們不獎勵「勞」,讓大家在知乎「勞而無獲」。

這部分插一句關於知乎給V們提供的「知識付費」的討論。

是,你們覺得你們獎勵了,你們給大V出電子書,你們給大V開值乎開LIVE,你們覺得你們給了「利」了。但話分兩面,

第一,除了李笑來等幾個極特殊的例子,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兩樣賺的錢跟主業比起來真的不值得在乎,比如葛巾大大開live賺的錢真的會很介意么,我本人開個live賺幾千塊我自己也不看在眼裡,還有很多人開個live似乎賺了萬把塊的,可你問問他們主業是賺多少的。

你給的,真打動不了人。

另一方面,叫囂的「知識付費」,知識點真的不值錢。「邏輯思維」賣的是思維,「矮大緊指北」賣的是「指北」,知乎大V們之所以是大V,不是照搬了教科書知識點,是因為專業的鑽研行成了自己的思維,這個思維不是人人都有的賣的。

反過來從知識付費的角度說,知乎工作的諸位,你想了解一個確鑿的知識點,是在論文網上去搜,還是買個大V的課程,聽了半天提取出來?你自己跟行業大佬交流,你是要從他那聽知識點,還是他對行業對專業的理解?這種理解,是隨隨便便誰都能有的么?

沒有這種深度的人,你要他們賣什麼,從教科書上搬來的知識點嗎,那為什麼不買一篇論文借本書。

所以,「知識付費」的變現,最後結果就是一場鬧劇,能變到現的,都是本來就自帶流量的,變現的本質都是名聲變現。更多的知乎普通V們,沒什麼可變現的。

變現,都是商業的事。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業的事用專業的態度來討論。

商業里,所有利潤的產生,都是有核心價值換來的。V們的核心價值,在於被關注量,發言可被看到,所以具有傳播價值;還有一個隱藏價值,就是信譽,是背書和建議的價值。

所以變現的最佳途徑,是「代言」和「諮詢」。

代言,可以將傳播價值背書價值轉化成利潤。

諮詢,可以將意見建議的價值轉化成利潤。

目前很多軟文代理,只看中了V們的傳播價值,利用老套的Marketing思維,通過軟文的方式達到「傳達到」的目的,為之付費。

這個過程有兩個問題,

第一,這種暗戳戳的軟文方式具有欺騙性質,讀者閱讀體驗不好像吃了蒼蠅,創作者是對自己信譽在進行透支,商家、創作者、讀者三敗俱傷。

第二個問題,對於V們,屬於被動的「來料加工」,在金錢和自己喜好之間,必須做一個選擇,有存在兩者衝突時候,很多人在金錢面前屈服,折損了自己的尊嚴,間接害了自己的讀者。

如果回歸「代言」本身的意思,而不是傳統思維里那種明星的「形象代言」,V們替代商家發言,有什麼需要解釋的,都由這些有傳播能力有背書能力的V們出面,產品與V們互相成就,讀者得到準確信息,對誰都是一件好事。

具體操作細節就都可以設計了,比如把目前的「想法」改成商業區,每個V只允許代言兩種或者三種,所以會有選擇,選擇V們自己信得過的產品。

在這裡,V們對自己代言的產品可以光明正大的發言,而在知乎主板,依然做著客觀的科普和交流。

讀者們也不用看著V們的回答,猜測是不是接了軟文,文章里有多少可信的內容。

更多更細節的也都可以完善,比如冷門專業的V們是不是天然弱勢,也不一定,總有契合點可以找到。

很多人說知乎官方傲慢,其中一個方面就是總試圖「引導」用戶們如何如何,而忽略市場和社會本身的巨大能量。

連我們的D媽媽都知道市場經濟為主去調節資源配置,小小知乎卻總蠢蠢欲動想讓大家按自己的想法走,真是無力吐槽。。。

諮詢方面,其實類似於目前的值乎。可是值乎的形式真的太侮辱人了。

有幾個用戶的值乎,價格是跟自己提供的諮詢服務掛鉤的,幾乎都是「折身價促銷」,法律服務、財務服務、專業知識解惑……這些哪一種是低於幾百幾千可以獲得的,可現在大家都掛這少則幾毛,多則幾十的值乎價格,鬼願意去回答啊。

如果這種價格是你知乎官方所謂的「知識付費」,那麼最侮辱知識的就是你們知乎官方了吧。

真心的,很多互聯網企業,需要個有實業商業操作經歷的人在公司坐鎮。

這幾年互聯網的過於蓬勃的發展,讓很多互聯網人都忽略了商業本身的能量和規則。


知乎就得傷感情啊

要不然咋賣廣告位


寫文章,文章最後帶一點小廣告。


不傷感情的變現方式太多了,大部分變現方式都不傷感情。畢竟賣賣長久做,只做一次變現。除非暴利或者是詐騙,又有什麼意義呢?變現不傷感情是基礎。變現方式無非是賣產品或者賣服務

賣產品

找一個好的產品,可復購質量好信譽好,去做產品的代理。加入這個團隊,然後自己先使用過之後就可以開始打造你的微信朋友圈了。然後作為代理去賣這個產品。為什麼傷感情?你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幫助別人買到好的放心的優質的產品幫助別人。只會讓你們的感情更好。並且讓他後續購買甚至推薦朋友購買。成為你的粉絲之後無論你做什麼都相信你,不僅不傷感情甚至加深了你們的感情

賣服務

無論是做項目培訓這些虛擬的服務變現。把自己的服務做好,口碑做好。別人為你的服務付費。為你的只是付費怎麼會傷感情。除非你是誇大甚至虛假服務。打造一個好的ip,然後持久去做,積累自己的人脈。不會傷感情。只會讓你越來越如意

變現不會傷感情,每一個人都在變現以及被變現。但是我們都會欣喜的看到這個市場更加願意為只是付費,這是未來的趨勢。

希望對你有幫助


莫非你還想跟大V來一回增進感情的變現不成?


放低點身段就可以


認識一個知乎小姐姐,開始在知乎上回答各類情感問題,獲得了一批死忠粉,我就是其中之一。

後來,開了微信公眾號,每周一篇文章解答粉絲困惑。再後來,出書了,今天看見她的第二本書馬上要上線了,為她高興。

我就不懂題主了,怎麼商業化就會「傷感情」呢?

商業,說到底是供需關係,你的知識、見解作為一種產品,如果市場有這麼一批需要的人,就有價值,有了價值,就可以有價格。

至於那些營銷號、抄襲俠,變成郭敬明第二也是很難的。沒發現互聯網的透明,正在不斷獎賞那些堅持原創的人嗎?


打賞。

全憑自願,全靠情懷,我認可你,就給你錢。


缺錢,好好工作就是了。

真的,天天在知乎上扯淡有毛線意義呢?


「這是我的微信公眾號」


不從粉絲身上刮錢,不就不傷感情了么。當然很多大V沒這個水平罷了。話說回來,大V也是你們捧起來的,捐點錢能叫傷感情嗎?對不對。


曬專長,做顧問,灌雞湯,編段子,賣萌,導師為你轉身,眾籌,拿著粉絲無數的id號去求職,臨死前再發一篇離世遺言,基本以上了。還有能突破的同學嗎?童瑤兄玩大了把自己玩進去那個不算啊!


推薦閱讀:

銷售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怎麼看[在路上]團隊推出[淘在路上]?
從最近一系列的事件來看,樂視有什麼深厚的背景嗎?
我爸是李剛真相究竟是什麼?

TAG:知乎指南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