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是對的嗎? 經常旅遊比經常閱讀更好?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是對的嗎? 經常旅遊比經常閱讀更好?


不讀書的一個顯著後果就是把行萬里路理解為「行萬里路」。


這句鬼話的完整版是這樣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行萬里路」這一點,最牛逼的應該是快遞小哥,人家一年的里程估計就能突破這個數字。在「閱人無數」這點上,最厲害的估計就是偉大的性工作者了。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不如送快遞,送快遞不如做小姐。


騎行去西藏的部分人也不就那樣。

做事要用心!

做事要用心!

做事要用心!

重要的事情更要用心!


你去問問你公司的保潔阿姨和門衛大爺,他們在公司做了這麼多年,對公司的核心運作了解多少?

他們在那裡幾十年,也只是學到微末點滴(其實什麼也沒有啦),你一個路過公司(泛指某個地區/農村/旅遊景點等)的人,還想學到什麼東西,呵呵(^_^)。


"行萬里路"根本不是指旅遊!!!

而是指去見識、體驗甚至經歷更多的可能性!!!

再講,我現在都有點懷疑"不如"是不是後人添加上去的。

萬卷書給予你一雙更有洞察力的眼睛,助你在萬里路中收穫更多。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可是,如果沒前面十年書的積累,你未必能聽懂那席話!


「讀萬卷書」基本無歧義,即為「知識儲備」嘛,重點在於「行萬里路」,我覺得可以這裡有兩種解釋,

一、開眼界;二、實踐;

進而對整句話的兩個理解則分別是一、「讀那麼多書,還不如多去外面走走開開眼界」;二、「我讀了很多的書,我要去到不同的地方去運用這些知識」,即「知行合一」。而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解釋,為什麼呢?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到,一個人本身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說,他自身所具備的東西,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為一個人的自身個性永遠伴隨著他,他所體驗的一切都沾上他的個性的色彩。無論他經歷何種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這一點適用於人們從物質事物中獲取的樂趣,而享受精神上的樂趣則更是如此。因此,英語的短語to enjoy oneself「享受」是一個相當生動的表述。例如:人們說:「He enjoys himself in Paris」「他在巴黎享受自己」,而不是說「他享受巴黎」。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自身個性相當低劣,那麼所有的樂趣都會變味,這時候恐怕連這個「行萬里路」也沒有那麼有趣了,並且很容易墮入朋友圈每天只會曬美食曬旅遊照,而本身並不懂得體驗生活之美的人一列。

這麼來看,把「行萬里路」解釋為「開眼界」似乎並不合理,因為雖然一個人的眼界與閱歷呈正相關,但並不等於說一個人經歷得越多則眼界越寬廣,關鍵還是在於這個人本身的知識構成與心智如何。

那麼映射到這個問題本身,我的理解是這樣、你的理解是那樣,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自我的表現,我們每個人對一句話的解讀、一首歌的欣賞,都帶著自我的烙印,生活之中皆是如此。


無論是閱讀還是旅行,若想從中獲取有用的東西,最主要是如何能夠把讀到的和看到的信息轉化吸收掉。所以太過糾結字面本身的話,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


行萬里路的含義是行動!行動!行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帶一個沒有重量的靈魂上路,也只是把這個世界的廁所上一遍。

腦袋裡有思想,你行路的時候就不會只想拍幾張照片發個朋友圈,

當你面對美麗的景色,就不會詞窮地只能說一句「真美啊」,你能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來表達心中無限讚歎,

建議你去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雖然裡面有些地方已經被證實是錯的,但你也許會有所收穫。了解一些歷史能夠讓你對一些景點有新的認識,有所感悟,或許也可能因為它背後的歷史或者故事而喜歡它。

就像你旅遊喜歡聽導遊講解景點背後的歷史或者傳說。如果沒有白蛇許仙的傳說,你可能覺得西湖其實也就是一個湖,沒有特別的地方。

我不是說行萬里路就不如讀萬卷書,但是也許會錯過一些東西。如果你能夠帶一個有重量的靈魂上路,我相信那樣走的每一里路都更有意義。


康德,一輩子沒有離開過他的家鄉,卻不妨礙他成為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萬里路意為理論結合實際,腳踏實地地去實踐而不是空泛的讀書。也就是老生常談的知行合一

但是知行合一說到底,是知與行的結合,二者不可缺一。所以若是無知而行,那就是無頭蒼蠅;若是只知不行,那變成就了紙上談兵的笑話。同時可以看得出來,知乃是行的前提,我們要有知才行。因為無知不行,無行不如不知。

講到這裡又該講回關於一些決心環遊世界的盆友的問題。我知道你們要想去走,去看世界,想要來一場痛快淋漓說走就走的旅行。你們有的想穿著機車皮衣,戴副酷酷的騎行墨鏡騎著大哈雷遊走天下;有的想一人一包一雙腿走遍大江南北,登上無數高峰,覽盡世間美景。但是我想說一句:走過各種奇觀異景的時候,接下來是什麼?拿起手機拍照發朋友圈嗎,如果你只是想和小夥伴們分享自己的牛逼經歷那我覺得沒有必要下這個決心去走世界啊!如果只是為了過足眼癮的話,上上網看看視頻圖片也很多好看的啊!!如果以上兩種都不是的話,那這種才是正常的:在你們心裡應該有些東西吧,在你的內心深處,關於你走世界的,可能是關於人生的思考,或者你有醍醐灌頂的感悟,在這一刻全都爆發出來!

這樣的視覺和思想上的極致享受才是最美妙的不是嗎?好像一直沒打出的噴嚏一下子打了個痛快,一直便秘的人兒「一瀉千里」!

以知為基礎,行為階梯,去攀上制高點!

============分界=============

ps:我是個粗人,用詞不太細膩。道理說的有不對的請大家指出來,不喜勿亂噴,謝謝。


不讀書,只行路。你就是個跑物流的。


題主知道有個職業叫做「郵遞員」么?


最近恰好在思考這個問題,隨便寫寫。

每個人在一些事情上都會陷入瓶頸。之所以是瓶頸,因為它很難憑你自己本身去度過,所以得依靠外力。有些人會通過讀書去度過,有些人會通過旅行去度過,有些人會通過和不同的人交談去度過。

這些都是你度過瓶頸的方式,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重要的是你要在這些「方式」中去進行思考。

當然對大部分人來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純屬扯淡。大部分人旅行就是單純的玩,也因為肚子中沒什麼貨,很難去思考。所以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先多讀書讓自己肚子中「有貨」才是正路。


首先「行萬里路」並不是到處旅行,有句話講得好「不帶著靈魂的旅行,行走萬里也不過是個郵差」。

此外,「行萬里路」更多地是在講親身體會和實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是在講只讀書的不足,並不是說「行萬里路」全面優於「讀萬卷書」,也不是講「行萬里路」可以完全替代「讀萬卷書」。

最後,在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只有跳進洪流才能感受到時代的脈搏,這是讀再多的書都很難體會到的。

所以回答題主的問題,經常閱讀很好,但結合實踐來閱讀會更有效,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到處走走,親身實踐體驗,會幫助我們學習到書本傳達不了的東西。

只讀書的人,不面大海不登高山,再怎麼讀磅礴氣勢,他也感受不到。


不讀書,即使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名非名,道非道。

「牛角尖」非「牛角」的尖。


我覺得分割了來理解比較好,沒有哪個比哪個更重要。如果一個人能把兩者綜合起來,那絕對能幹點大事出來。

要麼讀萬卷書,要麼就行萬里路。

萬卷書不難理解 。

這萬里路又不是跑步!不間斷的行走是生存體驗的學習,語言,人文,地理,氣候這些在行走中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只有不斷的學習,吸收,這路才能走下去,不然半路就餓死了!前提是多少得讀過些書吧,

達爾文要沒讀過書光出去走,他能搞出物種起源?


要先搞清楚一個概念,行萬里路並不是經常旅遊的意思,萬里路代表的是人生閱歷。

行萬里路是長見識,讀萬卷書是長知識。

並不能說明前者就比後者重要,重要還是你有沒有豐富自己的人生。

再說,二者不是魚與熊掌,並非不可兼得。


行萬里路是為了把萬卷書用活了。

學而不會用,與趙括何異?所以行萬里路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不讀萬卷書而行萬里路,說極端點,與造空中樓閣一般。

最後糾正一點,行萬里路並非指旅行這樣的。


推薦閱讀:

對bbc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你有神馬看法
為什麼有得人能夠很輕鬆就取得好成績呢?
一詞多義的英文單詞該如何記憶?
為什麼成績很好的人總是喜歡說自己考得很差?
一個沒有樂理基礎天賦又不夠的人要學音樂及編曲可行嗎?

TAG:閱讀 | 學習 | 旅行 | 股票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