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山地為何能誕生出天下無雙的超長槍方陣?

重所周知,皮德納戰役羅馬人利用起伏地形狠狠地教育了馬其頓超長槍方陣,顯示了超長槍方陣在崎嶇地形中表現很差。而瑞士這種幾乎全是山地的國家竟然能發展出堪稱歐洲最強的超長槍集團,與之類似的還有蘇格蘭。不知道是什麼原因?ps:瑞士方陣還尤其擅長長槍衝鋒,這在山地中是怎麼施展開來的?


蟹妖,加班ing,只好抽空各種無恥搬運抄襲答題了,題主要拍磚輕點拍……

----------------------------(′?ω?`?)-------------------------

從14世紀上半葉開始,隨著瑞士反抗奧地利公爵的統治,爭取自身獨立鬥爭的發展,它象英國發展長弓那樣,把長矛變成了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兵器。當然長弓跟長矛有著很大的區別。長弓基本上是一種單兵使用的武器,弓箭兵的技術也就是一種單兵技術,而瑞士長矛兵則與此不同,他手執長而不靈便的長矛,一旦離開了他的隊列,則既無用武之地,又會變得孤立無援。跟英國弓箭手一樣,瑞士長矛兵從小就開始技術訓練,目的是要使他成為方陣中一名動作熟練而稱職的士兵。這樣一支軍隊的創建,並不是哪一個非凡天才的傑作,這一點是很有意義的。

瑞士長矛兵都是些體格強壯的山民(自治市的公民或庄稼人),他們均屬自由民。在瑞士方陣大發展的初期,他們出於反抗外來侵略,保衛自己小國(或州縣)的愛國心而操戈從軍。當時方陣所用的主要兵器長矛,經過15世紀前的一個世紀的改進,其長度達到了20英尺。矛的端部有三英尺長的一段用鐵製成,以防止它被敵人的砍刀或戰斧砍斷。在方陣的正面往往形成一道由四至六排長矛兵組成的密集長矛屏障,除非敵人有類似或更長的兵器,否則是無法突破的。瑞士長矛兵很少披帶盔甲,只有前幾排的士兵有時佩有胸鎧。   

進攻時,長矛兵手持的長矛往往稍高於肩部,矛頭微微向下。採取這樣的姿勢可以得到極大的向下插刺的力量(瑞士人很少接受劍術訓練,他們主要依靠兵器的強大衝擊力),這對敵人來說,要想不受任何傷害把矛頭擋向上方就更加困難,而且不因矛柄後坐的力量而可能傷及身後的士兵。防禦時,頭排士兵將矛柄支在地上,柄端頂住右腳,稍往上一點則靠近左腿膝部,左手前伸握住矛桿,矛頭與胸高相平。後面幾排仍保持進攻的姿勢,四至六排以後的士兵則將長矛直立於地,隨時準備走向前去替補倒下士兵的位置。

方陣士兵的主要輔助兵器是歐式戟(斧槍)。最初,瑞士人曾經想把它作為瑞士民族特有的兵器,而且它在早期跟奧地利人作戰的某些戰役中起過決定性的作用。也許它是中世紀武器庫中殺傷力最大的單兵武器。

戟是一種長約6至10英尺的長矛型兵器,頭上有一很重的斧頭,背面是一尖鐵(有時是彎曲的)或鉤子,頂端是矛或梭標的尖頭。14世紀初,瑞士人重新開始大量使用這種兵器。它能一下子穿透頭盔,砍斷劍鋒或者擊倒馬匹。它也可以當作短矛來用,它的彎鉤還能將騎兵拖下馬。

瑞士人早先多用斧槍,但這種兵器由於要留出揮舞都空間,不適合密集結陣作戰,所以長矛方陣逐漸成為瑞士人的主流。與此同時,長戟兵和弩手混編輔助槍陣。

瑞士方陣基本上是一種以進攻性武器為主的作戰體制,同時也具備長矛步兵通常所有的防禦能力。當它前進時,但見林立的長矛以排山倒海之勢襲擊對方的隊伍,其威勢和速度在當時步兵中是罕見的。勇敢敏捷又不穿盔甲的瑞士兵總是排成整齊的隊形向前推進,其速度只稍稍慢於他們常常與之交戰的披著盔甲因而過於笨重的騎兵。這是瑞士兵接受嚴格訓練的結果。即使在平坦的地形上,為使密集的隊伍在高速前進時保持整齊的隊形,必須進行反覆不斷的操練。瑞士軍隊在操練、行軍、甚至發動攻擊時都是按照戰鼓聲音的節奏進行的,根據某些人士的說法,是打著拍子行軍的。(倘若如此,那末這是軍隊齊步行軍的最早先例。 [ 註:使人奇怪的是,在此之前沒有人搞過按節拍行軍,但可能有人試過。不過找不到確鑿證據表明有哪一支軍隊作過齊步行軍,斯巴達人也許這樣做過。 方陣能夠迅速變換方向,越過或繞過障礙,組成防禦方隊(菱形拒馬),並且能夠帶著傷兵井然有序地撤退。不過它象其他以密集隊形作戰的步兵一樣,也要受地形條件的限制,只是比別的步兵少受些限制罷了。瑞士軍隊素以善於克服一切天然的障礙而著稱。遇到深溝,陡坡或者野戰工事,儘管有時傷亡很大,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進行強攻。 

瑞士軍以300人左右規模的連為基本作戰單位,其中約有250名長矛兵,排成16乘16的方隊,其餘為戟兵或十字弓士兵。典型的瑞士縱陣通常由橫排著的兩個或三個連組成,其縱深至少跟橫寬相等。  

速度和機動性是瑞士軍隊的戰術要素。他們的軍隊(跟多國軍隊中的瑞士分遣隊不同)通常編為兩個或三個「戰鬥隊」或縱隊。作戰方案往往在發動進攻前的數小時,由州官委員會以多數票表決通過。部隊在敵人看不到的地方排成作戰隊形,然後迅速向前推進。他們不採用傳統的方式,化費很多時間在戰場上舉行集隊出發的儀式,這樣,有時隊伍尚未集結好就能夠向敵人發起進攻。戰鬥隊行進時通常採用梯隊形式,而不是平行或前後跟進的形式。有時,第二或第三隊停止前進,或者來一個大轉彎,讓先鋒隊將敵人咬住。有時側翼部隊停在原地不動,由中央隊發動進攻,或者中央隊不動,翼側隊發動進攻。還有一種進攻隊形叫做「楔形隊形」,實際上這是一種縱深很深的密集縱隊(不是三角形縱隊)。防禦時,方陣通常編成為空方隊,所有的長矛都一致向外伸出,形成一種其他步兵或騎兵無法摧垮的隊形。  

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瑞士士兵的勇猛精神常使敵人聞風喪膽。他們有一條嚴格的規定,即不準索要也不給予宿營的住房,即使是在瑞士贏得獨立很久以後,這條規定也很少打破。它的士兵僅僅是為了遠離故土求得外國君主的僱傭而已,但外國君主所從事的事業卻是他們所不感興趣的。在這個僱傭時期,激勵他們奮勇抗擊奧地利和勃艮第軍隊的愛國熱忱,變成了無比勇猛的職業自豪感,從而產生了強大的作戰動力。

瑞士人不僅僅有些以冷兵器步戰對抗重騎兵的勇氣,還有著正面衝擊密集火器的堅韌。盛極一時的勃艮第公國兵種完備,訓練有素,火槍火炮十分出色,卻被瑞士人頂著密集的火力沖潰。

隨著火器的發展,冷兵器時代的頂尖作戰武力——瑞士方陣,被火器更出色的西班牙大方陣和法蘭西重騎大炮擊敗。

如今,我們也只能在梵蒂岡城一督瑞士衛隊的風采,或許他們還殘存著先輩們勇武。

---------------------------Σ(っ °Д °;)っ---------------------

推薦漫畫:《狼之口》,瑞士聯邦反抗下半身堡奧受的故事,漫畫十分治癒哦嘿嘿嘿~


1.冷兵器時代

瑞士長矛方陣就是馬其頓的2.0版本,像刺蝟一樣防禦性強。

在瑞士人爭取獨立的鬥爭過程中,他們通過儘可能減少累贅的辦法取得了作戰的機動性,並認識到了它的好處。同時他們又重新象古希臘人那樣利用密集的長矛部隊居高臨下地進行衝鋒,從而發揮出強大的衝擊力。他們還進一步懂得,在平坦地域上,如果長矛兵能夠不留絲毫間隔始終保持密集的戰鬥隊形,那末仍然可以運用衝鋒作戰的方法的。要很好地運用這種作戰方法,需要古羅馬時代以來空前高超的組織技能、嚴格的訓練和鐵的紀律。意志堅強的瑞士人恰恰滿足了這些條件,從而建成了一支在武器、機動性、團結精神和突擊力量等方面可與馬其頓方陣相比擬的軍隊。這樣,到了14世紀中葉時,瑞士軍隊終於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勁旅。

首先要看看對手是誰,對手使用了什麼戰術(?法術?)。

例如,喀羅尼亞戰役是發生於前338年波奧蒂亞境內喀羅尼亞附近,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稱霸希臘的決定性的戰役。此役之後雅典和底比斯的軍力遭到摧毀,也無法繼續抵抗馬其頓的軍隊。

馬其頓當然用了他們原創的方陣,但是也有作戰部署喲~

作戰示意圖:

再看作戰地形——基本一路平坦

(那時希臘人以及春秋戰國的可愛又有禮貌的人們會在戰鬥前約定好作戰的地點。所以試著想像還原一下那情境也是醉了)

馬其頓當年的作戰對手是希臘人,馬其頓方陣明顯很牛逼,但是贏了希臘人卻輸給了羅馬人。

瑞士方陣很牛逼,但一般也不獨立作戰,其配置方法和戟兵防禦戰術基本相同。

而且,瑞士方陣也被西班牙步兵突破過。雖然現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在拉文納戰役中,西班牙步兵擊敗了採用瑞士陣型的德意志步兵。

所以,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無敵的隊形。只有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敵人,不同的戰略戰術...

2.窮且益堅

早期瑞士實施的是邦聯制度,和古希臘城邦實施的邦聯制度差不多,其軍事制度是民兵制,每個男性公民都有自備武器裝備、補給參加作戰的義務。

12-15世紀的瑞士步兵一直都是民兵,其武器裝備都要自備。瑞士建國初期就受到了奧地利的攻擊,那時候的瑞士山民窮得噹噹響,能作為武器的只有伐木斧,他們把斧背上加工出一截尖鐵(有直有彎)後套在長8-10英尺長的木柄上,並將木柄頭部加裝長釘,從而改造出了很原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瑞士戟,當然了,後期的這種武器製作得越來越精美,有些斧刃上還鏤空出十字紋來。早期瑞士步兵完全無甲,沒辦法,窮人嘛。早期瑞士戟兵機動力很強,無甲山民的地形適應能力超過當時作為西方步兵主力重裝步兵,移動速度僅次於重裝騎士。這個時期的瑞士人以兇殘冷酷而聞名,他們的作戰風格是不留俘虜。

馬其頓跟希臘比也是窮,瑞士當時也是窮。所以還要看人...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青雲之志就是僱傭兵首先得活著才能拿到錢啊啊啊

拿了錢,好寄給家裡的老婆孩子啊啊啊

3.

...but..

拿了隨便書上說怎麼怎麼牛逼我卻橫看豎看只嫌礙事的兵器,大膽猜想一下,行軍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當晾衣桿?還可以用來翻翻山啊過過河啊什麼的呢?

瑞士軍隊有善於克服一切天然障礙的美名。不管是深溝、陡坡或是難以逾越的野戰工事,瑞士士兵總是能夠成功的克服。

請看

示範

僅僅是一個腦坑...


首先你要知道一個大歷史背景,那就是在羅馬帝國隕落之後,黑暗中世紀的基層軍隊在訓練、補給和裝備上總體而言是產生了極大的倒退的,全盛時代的羅馬步兵軍團,是由中產階級層次的公民組成的職業戰士軍團,一般擁有充足的家底去自備完備的武裝和訓練——而馬其頓方陣,以及後世的大部分長矛兵陣型,是由封建制下缺少訓練的貧苦農民組成的。

換言之,羅馬的劍盾兵部隊本身就比大部分長矛兵部隊昂貴和訓練更好——再加上裝備克制,而長矛兵是古代廉價步兵的基礎,士兵訓練和素質的不足通過長兵器和緊密陣型來補足,為此不得不損失靈活性,但說實話,營養不良的僱農和訓練不足的雜兵,你真給他們提供靈活移動的空間,在兇猛的職業戰士或來勢洶洶的重裝騎兵的衝擊下,一會兒就會垮掉逃亡了。

瑞士長槍兵在大多數時候面對的對手,就是歐洲其他領主臨時徵召和下發武器構成的後面這種缺乏訓練的臨時步兵(沒錢,養不起練不起常備軍,更不要說學羅馬方陣人人鎧甲了),所以是窮逼打窮逼,自然訓練嚴格的長矛兵幹掉了訓練不足的長矛兵。再加上長槍方陣還能有效對抗騎兵衝擊,廉價,萬用,所以戰爭成本很合理。

但是如果他們穿越一下,遇到當年羅馬軍團訓練有素的劍盾兵軍團方陣的話,確實夠喝一壺的。問題就在於,當時放眼整個歐洲,並沒有這種規模,這種訓練,這種裝備等級的對手,所以作為僱傭兵,你出長矛方陣無論在實用還是經濟上,都符合當時的需求。

這種經濟適用型兵種是在火槍和火炮的火力投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之後才被徹底淘汰的。


首先一個瑞士苦寒之地窮鄉僻壤出刁民,另外個瑞士地方小基本上大家都是認識的協同起來簡單信任。


可能因為那裡的人運氣都不太好


瀉藥

貌似瑞士是混編啊…而且瑞士人是給別人打仗掙錢,又不是在自己家裡打。


擊敗馬其頓的是羅馬人的軍事素質,絕大多數情況下,馬其頓人做到的程度已經贏了,組織被追擊的敗兵反擊,這個在近代以前幾乎不可能完成


窮山惡水出刁民,南宋主力是西南少數民族,一個道理。

至於戰鬥方式,其實也不是很重要。


因為窮,只能當兵,為了降低死亡率,就要研究戰術,最關鍵的是,神經足夠堅韌


實際上,無論是馬其頓方陣,還是後來的瑞士方陣、西班牙方陣都誕生於山地,甚至不太正規的蘇格蘭長槍兵,也是誕生於蘇格蘭高地。

對於pike方陣而言,士兵的素質應當才是最關鍵的:需要悍不畏死、紀律嚴明。

而……「窮山惡水出刁民」,山地民族比較容易誕生出強兵,在征戰的過程中需要面對敵人的騎兵,但自己又沒有組建騎兵的條件,所以長槍方陣應當是個具有一定必然性的選擇。


要很好地運用這種作戰方法,需要古羅馬時代以來空前高超的組織技能、嚴格的訓練和鐵的紀律。


早期瑞士戟兵機動力很強,無甲山民的地形適應能力超過當時作為西方步兵主力重裝步兵,移動速度僅次於重裝騎士。這個時期的瑞士人以兇殘冷酷而聞名,他們的作戰風格是不留俘虜。


貌似羅多克也是山地長槍流。。。主要原因是他們的主要敵人是騎兵。。。而且他們都喜歡用弩和戟。。。想必是對抗騎兵的標配了吧。。。

他們槍並不很長。。。方陣也不像馬其頓那麼大。。。山地應該施展得開吧。。。


大炮出來後什麼陣都是浮雲


因為歐洲駑太弱。。。


你沒搞清這兩個,一個超長槍方陣,近戰不行,一個是槍戟混合方陣,近戰厲害。


後來的長槍兵 和馬其頓那個

兩碼事啊


你應該這樣問,蒙古大草原為何能誕生天下無雙的蒙古騎兵!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紀錄片《古兵器大揭秘》 里對冷兵器的介紹?
中國和英國弓箭的區別是?英國古代弓箭是長弓,而中國是短弓?
刀和劍在實戰中各有什麼優缺點?
在冷兵器時代,刀劍相砍很容易造成缺口或卷刃嗎?
有哪些造型奇特的兵器?

TAG:歷史 | 軍事 | 歐洲歷史 | 冷兵器 | 軍事禁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