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魏的西域長史府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有無財賦大權和軍事存在,算不算有效領土控制。為何在諸葛亮北伐時沒從側後方打擊之呢?

修改一下,關於諸葛亮北伐那一段是我的疏漏,想說的是為何魏國不從設在河西走廊的涼州出兵打擊蜀漢的陰平一線,和西域沒什麼關係。另外還想問,曹魏的西域長史府相比於兩漢的西域都護府來說算不算是降格了呢?是否反映出中原王朝對於西域的控制力減弱了呢?謝謝


題主增加了一個問題。西域長史府與都護府比確實降格了,自漢武帝通西域以來,中原王朝對於西域的控制力確實出現反覆。

先得討論明確一個問題:

西域長史府並非從曹魏時期才開始設置,兩漢也並非始終都有西域都護府。

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初通,這一時期中央政府對西域的政策較為連貫,西域都護府的職權範圍不斷擴大,整體上是發展前進的。(有史學家認為在這一時期已經設立西域長史並且屬於西域都護麾下,但這都是猜測,不一定屬實。)

西域長史在東漢時期開始有明確記載。永初元年東漢政府「罷西域都護」,這一時期才是中原王朝對西域控制力最弱的時期,因為不管什麼級別的府,反正都沒有。後來東漢政府設置西域長史,史學世家出身的班勇經略西域,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有所恢復,甚至出現一個小高潮。東漢政府就已經調低了西域的管理級別。

曹魏時期延續漢時政策,設立官員駐守西域,經營河西、涼州一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由於魏存在時間短,並且史家關注力主要在魏蜀吳對峙一線,因此關注的人就比較少,史料也不多。但這一時期西域各國保持進貢,「略如漢氏故事」,應該比東漢的控制力也不會差太多。

到了西晉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力又出現一個高潮,之後慢慢衰落(前涼應該不算個中原王朝吧)。大體就是這麼個發展歷程吧。

—————————————————分隔線——————————————————————

這麼好的問題還沒有大神來答,我先佔個沙發。

西域長史府所轄應該是一支有固定防區和治所的邊疆屯戍部隊。

一、建置

關於西域,《三國志》並沒有單獨立傳,記述也很分散。從《晉書》和三國志中分析,曹魏在西域設有西域戊己校尉、西域長史、西域都尉和宜禾校尉。戊己校尉屯守高昌,西域長史屯守樓蘭(對此貌似有一些爭議,然而主流還是認同樓蘭為長史治所的),西域校尉和宜禾伊吾校尉據推測應當為西域長史的下級官吏(由中央任命,並非長史府屬官)。

魏晉時期基本承接了漢代西域治理的思路,關於曹魏與西域的關係,陳壽認為「略如漢氏故事」。根據出土的樓蘭文簡,樓蘭地區出現的官職有:

「長史、司馬、主簿、功曹掾、監量掾、監藏掾、監倉史、書史、功曹史、錄事掾、兵曹史、水曹督田掾、客曹史、奏曹史、倉曹掾、倉曹史、督、將、伍佰、馬下、鈴下、督戰、從掾位、從史位等。」

當然這是晉初文簡的記載,不過我們也可以據此推測在晉開國前夕曹魏末年的西域長史府官員情況。這些官職全部為軍事屬官,沒有民政官員,因此西域長史應該是管轄著一支屯戍部隊,是一位軍事主官,在其防區內,並沒有魏國的民眾,或者很少。

二、職能

1.屯駐

所謂屯駐軍,應當是收支均由政府負責,收穫得糧食歸長史府統一管理和劃撥。結合當時西域與內地交通聯繫不便的情況,西域與內地間錢糧運輸調配應該比較困難,因此,長史府的屯駐軍的主要軍糧應當是自給自足。另外,東面敦煌設有敦煌長史,也可向樓蘭提供必要保障。

樓蘭屯駐以「部」為組織單位,部則以將領姓名名之。(《樓蘭尼雅出土文書》有記載,具體可以百度百科)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西域長史所部具有軍屯的性質,而不是民屯。

至於題主提到的財賦大權。因為西域長史府所處地區為胡人地區,胡人由胡王統領,這些小國向曹魏進貢,依附於曹魏,但並不代表曹魏政府對西域有實際治權,只能說西域長史府會對這些小國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原直到晉朝才設立高昌郡,第一次將王朝的行政管理體制引入西域,實現實際治理。因此,西域長史府對當地應該不涉及財稅的問題,但也不排除各國對長史府有進貢,然而我並沒有見過類似的資料,不敢妄下結論。

2.獨立軍權

西域長史所駐的樓蘭,向西接焉耆、龜茲,向南接鄯善、于闐,北據匈奴,軍事意義十分重要。西域距離曹魏朝廷路途較遠,軍情瞬息萬變, 處理不慎就會導致整個西域變天。因此,作為獨立在外帶兵的西域長史,一定會有獨立處理軍務的權力。《後漢書》和《晉書》關於西域的記載中都提到過西域長史帶兵作戰的情節,而且都是殺敵俘敵以萬計的戰鬥。曹魏時期也有關於西域校尉作戰的記載:

「 魏明帝青龍四年( 236) 九月......涼州塞外胡阿畢師使侵犯諸國,西域校尉張就討之,斬首捕虜萬計。」

這些戰鬥大部分是胡人叛亂,事發突然,平息的也很快,如果沒有獨立軍權,西域長史府一定不會取得一系列的戰果。因此,西域長史府有一支可以作戰的屯戍部隊。

三.關於打擊蜀國的問題

這隻可以作戰的部隊之所以沒出現在對蜀作戰的前線的原因我認為是:

這不關他們的事。

西域長史府作為曹魏的戍邊部隊,主要職責是鎮撫西域和防禦匈奴勢力滲透。曹魏與蜀漢的對峙有內地正規軍去做,西域長史府部隊一旦離開西域,曹魏政府有可能失去對西域的控制權。

路途太遠。

交通不便導致西域長史府可能不會對魏蜀間戰鬥情況了如指掌,西域與主戰場之間還隔著涼州,即便是蜀軍最深入的時候,沒有接到朝廷調令西域長史府也不會擅動。晉朝曾出現過晉已經滅亡而西域長史府仍然還在順延晉朝年號的情況。

戰局並不需要抽調西域部隊

蜀軍目標是長安,戰場主要集中在漢中及河西。雙方一致處在對峙階段,蜀軍並沒有太過深入,戰局並沒發展到需要西域部隊遠距離調動,而且還要繞到後方打擊蜀軍。


別的我就不扯了,談一下「為何不側擊蜀漢後方」的問題。

還是拿地圖說話吧。以下地圖均出自譚其驤老師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首先是三國全圖。可以看到,西域長史府並未與蜀漢接壤,題主所說的「在諸葛亮北伐時沒從側後方打擊之」,大概就是指西域長史府的部隊翻越青藏高原、然後居高臨下殺入成都平原吧。

首先必須承認,這一側擊方案確實很吸引人,頗有皇帝在前線與楊提督死磕、皇后出奇兵走費沙端掉海尼森的意味。可問題在於,青藏高原不是費沙走廊、而是生命禁區。即使是今天,從新疆驅車翻越青藏高原進入成都平原也十分艱險;更何況一千多年前,沒有衛星導航、沒有汽車、沒有公路、沒有兵站,什麼都沒有,就憑人腿馬腿,若是能完成這樣的遠征,那西域長史府的部隊早就橫行天下了,何苦呆在西域吹風吃沙子。

事實上,別說翻越青藏高原,就是翻越昆崙山,西域長史府也辦不到。從西域長史府各據點的分布來看,即使是西域長史府理論上的南界昆崙山,恐怕都沒幾個魏國的將帥士兵親眼見過。昆崙山再往南是個什麼樣子?那大概就只有天知道了。

另一方面,魏晉與蜀漢的戰爭主要就發生在渭水-秦嶺-漢水-大巴山這一系列大體上呈東西走向的山川之間:

即使有水運加成,在這樣的山區行軍、補給、交戰也不是什麼易事(所以才會有「木牛流馬」之類的東西)。而青藏高原上的崇山峻岭、深谷大川,又不知比秦嶺漢江艱難多少倍,豈是人類說過就能過的?

————

題主修改了問題說明,改問魏軍從涼州出發側擊陰平郡。那麼 ,再補充一張涼州地圖吧:

涼州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散落在祁連山北麓各三角洲(即「河西走廊」)上的「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另一部分是位於黃河上游、湟水谷地(即「河湟」)的金城、西平二郡。

入果從河西四郡出發側擊蜀漢,首先需要翻越祁連山。祁連山雖然不及昆崙山那般高峻,但也不是可以讓大軍隨隨便便翻越的,更何況翻越祁連山之後還是要面對高山大川深谷幽壑荒無人煙的青藏高原。。。

如果從河湟出發側擊蜀漢,直線距離近了許多,但那也只是地圖上的直線距離而已,一路上仍然是高山大川深谷幽壑荒無人煙,順便一提,松潘草地也在這條線上。

綜上所述,從涼州出發側擊蜀漢的計劃仍然是不可行的。事實上,青藏高原邊緣的那些憑人力可以穿越並且能夠提供補給的地方,自秦漢以來就不斷為華夏先民所開拓。特別是在東漢鎮壓羌人之後,到了三國時期,青藏高原邊緣已經沒有生地了。另外提一下:看地圖不僅要看政區圖,更要看地形圖;在那個沒有高速公路的時代,「望山跑死馬」才是常態。


關於西域長史府的三國時西域長史府的性質樓上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我只能講一下為什麼不攻擊它,曹魏時期,治所在今新疆樓蘭古城遺址,如上圖所示。諸葛亮如果要打擊它,大概要多遠呢?且不論地勢險阻,如果走直線,是下面這個距離,感覺如何?我拿百度地圖測算了下,直線距離大概1300公里。

所以距離真的太遠了,從蜀國和魏國的戰爭前線出發,按照這個距離行軍,若換成東北方向,可以橫穿整個魏國打到遼東半島,往南,可以打到越南中部,往東南方向,可以穿越整個吳國打到台灣島,突破美軍第一島鏈的封鎖。

  • 首先是戰線太長了,糧草肯定供應不上,軍心容易嘩變。

  • 另外古代的戰爭並不是搶到地盤就行,蜀漢人口一共只有100萬左右,通過戰爭補充人口是關鍵,拿下西域意義不大。

  • 如果大軍出動,魏軍偷襲怎麼辦?


怎麼不可以?我大魏可以效仿商代攸侯喜,率軍渡海向東繞地球一圈側擊周軍岐山。並且成功到達殷地安。


為何在諸葛亮北伐時沒從側後方打擊之呢?

因為蜀漢就不在西域的後方,在西域的後後後後後方。

西藏不是蜀漢的,所以和西域不是緊挨著。


從側後方打擊?

先過了七擒孟獲這關再說!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斯坦因?
突騎施和土耳其人有什麼關係?
西域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到底是一個隸屬中央的行政區,還是在西域諸國中代表中原王朝軍事存在的代表?
李白出生在哪裡?
以前的匈奴是現今我國游牧民族的祖先嗎?

TAG:三國 | 西域 | 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