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領域有哪些你認為的「神級」人物?

說說他們的神級事迹或工作,比如


謝謝邀請

看到題目的第一反應也是Cajal,這個靠著一台普通顯微鏡差不多徒手畫出了整個大腦的男人……

另外一個就是John Eccles,師從Sherrington。現在還活躍的傳統神經電生理研究者絕大多數都是Eccles的學生或徒孫,或者各種莫名其妙的關係……

其實,這個問題更覺得是終於找到了個機會吐槽我老闆呢……大哥現在有著不錯的學術聲望,目前研究的東西還是需要時間檢驗,但五十多歲了依舊天天和學生一起做實驗。Eccles的徒孫,早年MIT的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畢業。他提到他在MIT念書時我興奮的覺得「哇噻,終於認識一個真正MIT工程出身的人了!」大哥卻相當的風輕雲淡,說那是因為當初他GRE沒考過,MIT是唯一一所願意給他面試的學校(當時同寢室的還出了一個現在依舊活躍在美國的政客和Linux創始人)……K.O.

傳說再往前,他小時候住在華盛頓,學校會有讓學生去賣餅乾籌款的活動(就像老友記里被Ross傷了的那個小孩)。大哥不知道怎麼的繞過守衛進了白宮,直接把餅乾賣給了里根夫人……我的反應「我艹,這也行!」可他依舊風輕雲淡地說他也不知道是如何做到的……K.O.

曾經一次一起實驗到蠻晚的,我實在撐不住了說先去買個pizza,走之前大哥特別認真的說吃的時候注意盤子。我滿頭問號……之後助研說他曾經因為實驗時間太長,吃pizza時吃掉了半個紙盤子卻渾然不知……K.O.

其他的像什麼隨過327塊八毛七的份子,實驗室天花板吊了四五個裝電視的紙盒子擋風、用電鑽做小鼠跑步機、吸Isofluorane看是什麼感覺、去爬喜馬拉雅山趕上尼泊爾地震神馬的……天天被K.O.……


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對,就是教科書裡面的,那個青春年少、笑靨如花的,和沃森一起提出DNA雙螺旋結構的克里克(右)。

首先,克里克在分子生物學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比肩的。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合作在《自然》上發表了名為「核酸的分子結構--DNA的一種可能結構」的論文。他們的論文被譽為是「生物學的一個標誌,開創了新的時代」。在此基礎上,克里克進一步分析了DNA在生命活動中的功能和定位,提出了著名的中心法則,由此奠定了整個分子遺傳學的基礎。克里克還和弗農·英格冉姆一道,發現了遺傳物質在決定蛋白質特性上的作用,因此被譽為「分子生物學之父」。

其次,他在耳順之年轉行入神經科學,帶領大家開始研究意識的生物學基礎。1976年,當生物醫學的基礎輪廓已經被清楚地勾畫出來之後,他來到索爾克生物研究所,開始從事對腦和意識的研究——這時他已經60歲,開始科學生涯的第二次領域大轉換。在當時,研究意識的生物學基礎,這真是個很令人目瞪口呆的想法。

他在科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用自然科學的辦法可以解決意識問題。克里克開始思考意識的本質,但他並沒有走實驗的道路,而是決定從理論研究入手。他不僅從自己熟悉的分子角度研究問題,還注重從心理學、神經解剖學以及神經生理學等各個水平,甚至從哲學水平來看問題,以期架起連通各個領域的橋樑。(統籌哲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知識來研究一個「神級」問題,令人驚嘆不已~)

時至今日,「意識的起源」被認定為神經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之一,克里克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中期,克里克在其科普著作《驚人的假說:靈魂的科學探索》(想必好多人都看過這本書)中指出,我們的思想、意識完全可以用大腦中一些神經元的交互作用來解釋,這就是他提出的關於意識的「驚人假說」。

最後,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他的小夥伴Christof Koch(當然,這也是位神人,現在也不小了)感嘆道:「他臨死前還在修改一篇論文,他至死猶是一名科學家」。

說他是"神級"人物真是一點都不假,因為人家不但開創了分子生物學,還帶頭研究意識的本質,其實就是在干「神」的工作。

真是位令人佩服得不行的老爺子!

本人相關文章鏈接:屏狀核:大腦的意識開關? - 知乎專欄


勤勤懇懇做了幾十年被試、享譽全球的著名海馬切除病人H.M.

(以下介紹來自維基百科對應條目)

{{Infobox person

| name = 亨利·古斯塔夫·莫萊森

Henry Gustav Molaison

| birth_date = 1926年2月26日

| birth_place = {{US}}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市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2008|12|2|1926|2|26}}

| death_place ={{US}}康乃狄克州哈特福縣{{link-en|溫莎洛克斯 (康乃狄克)|Windsor Locks, Connecticut|溫莎洛克斯}}鎮

}}亨利·古斯塔夫·莫萊森(Henry Gustav Molaison,{{bd|1926年|2月26日|2008年|12月2日}}),在醫學界以 H.M.知名。他是一位美國籍的{{link-en|記憶障礙|memory disorder}}患者,原因是因為他曾罹患嚴重的癲癇症。當時為了治好他的症狀,醫生對他施行了雙內側{{link-en|前顳葉切除術|Anterior temporal lobectomy}},移除了他大腦中三分之二的海馬體、{{link-en|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gyrus}}、{{link-en|內鼻皮層|entorhinal cortex}}、{{link-en|梨狀皮質|piriform cortex}},以及杏仁核。他自1957年後,開始接受學界對他廣泛的研究,直至他逝世的2008年為止。

[1]

[2]

他的案例對於大腦在學習記憶功能,以及{{link-en|認知神經心理學|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心理學的分支之一,旨在了解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及其與心理學上的關聯)的學術研究方面,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住在{{link-en|溫莎洛克斯 (康乃狄克)|Windsor Locks, Connecticut|溫莎洛克斯}}鎮的一所看護中心,並在那裏作為被研究調查的對象。

[3]

2009年12月4日,莫萊森的大腦被保存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4]

,研究者可在該校找到相關的資料

[5]

,另一個在死後得到同等待遇的人是愛因斯坦

[6]

生平

莫萊森生於1926年2月26日,在七歲時因為一次自行車事故,導致罹患了頑固型癲癇。(對於此事故,早期的報導是指於九歲時,後來在患者母親的指正下改為七歲

[7]

)。此後,他就為{{link-en|局部癲癇發作|Partial seizure|局部發作}}癲癇所苦;16歲生日後,又發生了幾次{{link-en|僵直陣攣癲癇發作|Tonic–clonic seizure|僵直性癲癇}}。1953年,他開始接受{{link-en|哈特福醫院|Hartford Hospital}}神經外科一位名叫{{link-en|威廉·畢雪·史可維爾|William Beecher Scoville}}(William Beecher Scoville)醫生的治療。

[2]

史可維爾認為,莫萊森的癲癇與左右腦的「內側中央顳葉」(medial temporal lobes,MTLS)有關,並建議切除MTLS做為治療方法。1953年8月25日,在他27歲的時候,莫萊森接受了雙內側{{link-en|前顳葉切除術|Anterior temporal lobectomy}},他的{{link-en|海馬構造|Hippocampal formation}}與鄰近組織,大部分的杏仁核與{{link-en|內鼻皮層|entorhinal cortex}}也被切除。此後,他的海馬體完全無功能,因為剩餘約2厘米的海馬組織已萎縮,且負責傳遞感覺給海馬體的內鼻皮層也被損毀,而他的部分外側顳葉也被破壞。

此次手術,雖然成功的控制了莫萊森的癲癇症狀,但卻帶來了嚴重的痛苦-順行性遺忘症。儘管他的工作記憶與程序記憶是完好的,但他無法運用他的外顯記憶記住新事物。根據部分科學家的研究,莫萊森學習新語義知識的能力受到損害

[8]

,但研究人員對損害的程度有爭議。他也有一定程度的逆行性失憶症障礙,不能記得手術前一至二年前的大部分,與11年前的部分事物,這表示他的失憶症是屬於短期漸進型 (temporally graded);然而,他的長期程序記憶能力是完好的,因此他可以學習例如新的動作技能,儘管莫萊森不會記得他曾經學過。

這個案例,是由史可維爾與{{link-en|布倫達·米爾納|Brenda Milner}}(Brenda Milner)在1957年的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的

[9]

。在莫萊森的晚年,他不斷地填寫填字遊戲

[10]

,他能藉由1953年以前學到的知識中得到線索來填寫答案;對於1953年以後的資訊,他能修正他的舊記憶與新記憶,例如他曾修正自己對於喬納斯·索爾克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記憶

[1]

他於2008年12月2日過世

[2]


1. 如果培養出大牛的大牛可以算是神級人物的話,那麼Sherrington算是了:

研究反射的諾獎得主Sherrington的學生中有研究EPSP和IPSP的諾獎得主Eccles和繪製出「感覺侏儒」和「運動侏儒」的著名神經外科醫生Penfield。而 Eccles的學生中又有提出乙醯膽鹼「量子釋放」的諾獎得主Katz,以及研究記憶的Gruber大獎得主Masao Ito和Roger Nicoll。Penfield的學生中有提出Hebb假說的Hebb, 以及寫出賽博朋克巔峰之作《神經漫遊者》的William Gibson。

另外提一下:

計算神經科學作為一下年輕的學科,也有提出Hopfield神經網路的Hopfield這樣的大牛,其學生Sejnowski是《計算神經科學》雜誌的創始人,其徒孫是計算領域經典教材《Theoretical Neuroscience》的作者Peter Dayan。順便提一下,Sejnowski的曾經合作者Hinton是深度學習的奠基人,Hinton現為Google人工智慧方面的負責人,Hinton的學生LeCun作為深度學習的共同奠基人是facebook人工智慧方面的負責人。

2. 如果跨界算是神級人物的話,有

張峰作為光遺傳的共同發明人(另外兩位是Karl Deisseroth, Edward Boyden),又搞了個Crisp-Cas9技術;

Tonegawa因免疫方面的研究而獲諾獎,後來去搞記憶方面的研究,前兩年很火的給小鼠移植恐懼記憶的文章就是他們的工作。


讓-馬丁?夏科特(Charcot)

怎麼能少了他,現代神經病學之父,公認的神經病學創始人之一。1882年,他在法國創建了神經疾病研究所,當時歐洲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對癔症和催眠術很感興趣。至少有15種疾病和綜合征與他的名字有關,包括charcot三聯症(這個醫學生簡直不能再熟悉)charcot病(又叫做肌萎縮側索硬化,就是大家熟悉的的漸凍人)。

他更牛逼的地方在於培養了一大批在神經病學和神經科學(這個學科出現較晚)有卓越貢獻的大名鼎鼎的學生,他們包括:

弗洛伊德(無需多言,非常出名)

比奈(不成功的醫生,但是第一個設計出科學評價智力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這個量表就很厲害了)

巴賓斯基(著名神經病學家巴賓斯基征)

威廉姆?詹姆斯(著名心理學家,提出詹姆斯-朗格情緒理論)

妥瑞(著名神經病學家,污言穢語綜合征的發現者)

pierre janet(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和前面提到的詹姆斯,以及馮特並稱為現代心理學之父)

pierre marie (著名神經病學家,charcot-marie-tooth病)

等等等等

我就覺得他簡直屌炸天

帕金森也牛,牛就牛在他只通過觀察六個病人發現帕金森這種獨特的疾病,其中有三個還不是他的病人,他連細緻的體格檢查都沒有機會做,只是遠遠地在大街上看到了他們的發病。

另外他還是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文章也寫的好。。。。

broadmann也不能不說啊

明天繼續,好晚了

大家可以看看這個答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67632/answer/101673087


對不起,看了幾個答案居然沒有神外之父Harvey Cushing? Exo me? 沒有他現在我們連腦殼都打不開,Cushing綜合症誰不知道?Cushing三聯征神外醫生誰敢不知道?

哈維·威廉斯·庫興(Harvey Williams Cushing,1869年4月8日-1939年10月7日)是美國的神經外科名醫。他是腦外科學的先驅、最早提出庫興氏症候群的學者,被後世稱作「現代神經外科之父」。

哈維·庫興於1891年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士學位。在耶魯大學期間,他是秘密社群「捲軸鑰匙」(Scroll and Key)以及「ΔΚΕ」(Delta Kappa Epsilon)的成員。他隨後於哈佛醫學院習醫,並於1895年獲得醫學士學位。哈維·庫興在哈佛醫學院的附屬醫院麻州總醫院完成實習。接著前往巴爾的摩市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在外科名醫威廉·史都華·豪斯泰德的指導下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

庫興留學英國,曾在伯恩接受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指導、在利物浦接受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指導開腦手術。他在科赫爾醫師旗下工作時,首次發表庫興反射描述血壓與腦內壓的變化關係。隨後他回到巴爾的摩開始獨立行醫。時年32歲的他,被委任為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外科副教授,並全權負責中樞神經系統的手術病人。他利用時間發表無數關於腦和脊隨手術的論文。在巴爾的摩時,他開發了以局部麻醉進行手術的方法,他描述局部麻醉應用於疝氣手術的論文也使他在歐洲享有盛名。1911年,他被聘任為麻州布萊根婦女醫院的外科部主任。[2]並於1912年起擔任哈佛醫學院的外科學教授。[3]

在二十世紀初,他開發了許多開顱的基礎手術技術與原則。這些超時代的貢獻奠定了他在此領域的泰斗地位。在他的影響之下,神經外科在外科學領域成為一個新的獨立學門。

他顯著提升了病人在高難度腦手術切除顱內腫瘤的存活率

他使用X光攝影來診斷腦瘤。(即使今日,以X光影像診斷腦腫瘤幾乎是難以做到的事。現已多仰賴電腦斷層攝影與核磁共振)

他使用電刺激研究人體大腦皮質的感覺區。

物理學家威廉·T·波維(William T. Bovie)開發出的手術用電燒器,庫興在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他是20世紀前十年神經外科學界教師的第一把交椅。


Charles Sherrington,成就之一就是做了大量的神經肌肉反射的基礎研究,現在生理學裡提到的牽張反射、拮抗反射的概念和機理都是他最早提出的。答主看paper有限,不過感覺和神經反射、運動控制相關的學術文章里,Sherrington的名字十有八九會被提到過。


eric kandel


原白求恩醫科大學林世和,劉多三,饒明利三位教授


Yoshiki sasai 開啟幹細胞培養人腦的大門


Richard G Morris, 他沒像Cajal那樣徒手畫出整個大腦,但我覺得他比較神的原因主要是因為Morris Watermaze背後的故事。

要講故事,就要先介紹聖安德魯斯大學。位於蘇格蘭東海岸,說是大鎮,但和蘇格蘭的大城市——愛丁堡之間沒有直達火車,需要先坐火車再轉公交,交通不便利。整個鎮子只有一條商業街,街的盡頭就是汪洋大海。

我神經科學的老師是Morris當年在聖安德魯斯大學帶的PhD (現在已經是professor了),她在講到Morris Watermaze的時候說,Morris為什麼能發明出來watermaze呢,因為他當年在聖安德魯斯這個偏僻的地方,喜歡在海邊散步,眺望遠方。有一次他看海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為什麼不把老鼠放進水裡呢?」於是Morris Watermaze橫空出世。

神經科學家在看海的時候還能順手發明個實驗方法,這就是我覺得神奇的地方之一。

這個故事還間接告訴我們,搞科研需要安靜的學術環境(比如全鎮只有一條商業街,除了大海就是村落的聖安德魯斯)………


Adrian Owen


HH model

David huble

Steven kolfler


參與optogenetics 的幾位:Edward Boyden 等


埃里克·坎德爾,利用海兔研究細胞分子水平的學習與記憶作用機制,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


中國的 韓濟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


Karl Deisseroth ,Tonegawa Susumu


推薦閱讀:

哪些領域裡有天賦黨?
脑子不清醒已十年多,求知友有了解情况的吗?
生物智能的信息處理方式在大腦中是模擬信號還是數字信號?
阿爾茨海默氏症是如何診斷的?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有罹患該病的風險?
為什麼在腦外科手術時需保持患者意識清醒?

TAG:神經科學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