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曹操如何起勢??

曹操雖然本來有個官職,但後來被董卓通緝,後來就莫名有了軍隊,是哪裡來的?就算有刺董的聲望在,招兵買馬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呀?


沒錯,曹操最早在家鄉的時候只招了幾千人,諸侯同盟打董卓的時候充其量就是個游擊隊長。後來曹操能夠起勢一定得感謝一位貴人的相助,就是濟北相鮑信。這個人幫了曹操很多,後來在和曹操一起打黃巾賊時陣亡,曹操繼承了他的領土,後來才收編了青州兵,以此作為爭奪天下的資本,一躍成為一個大諸侯。後世也有說鮑信其實是被曹操害死,不過很難考證了。

歷史上的青州兵

東漢末年爆發的黃巾起義,最初的領袖是張角。他自稱天公將軍,利用民間宗教組織「太平道」為工具,提出「蒼天當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在全國設立36方,約定時間,以頭戴黃巾為標誌,發動起義。起義初期,張角率領荊、揚、幽、並等州的義軍對東漢京師洛陽形成四面包圍之勢。東漢朝廷調兵遣將,殘酷鎮壓,張角接連失敗,不久病死,黃巾主力被殲,被俘10萬多人,隨後各地的黃巾軍趨於沉寂。

但是,青州黃巾軍沒有受到大的損失,各地起義軍殘部紛紛來青州集結,便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青州黃巾軍」。

青州黃巾軍在青州經營數年,採取「且戰且耕」的政策,實力大增。隨後又運動作戰,轉戰於青、兗、冀三州之間,擊敗北海相孔融,殺掉濟北相鮑信,消滅了兗州刺史劉岱的主力,發展到百萬餘人,最後集結於兗州地區。

黃巾軍雖然人數眾多,作戰勇敢,但也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在與公孫瓚的戰鬥中,輜重盡失,後勤補給極端缺乏,所謂「群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抄掠為資」,而且還帶有大量的家眷,行動不便。起義軍的根據地是青州,而此時,袁紹部將臧洪與公孫瓚部將田楷正在青州大戰,人民群眾紛紛逃離青州,所以,青州黃巾軍已不可能再回到青州安居養息,屯田生產。恰在這時,青州黃巾軍遇到了強大的對手曹操。

曹操帶領的部隊人數不多,但訓練有素,戰鬥力較強。曹操又抓住黃巾軍行動不便、補給困難的弱點,避免正面衝突,而採取輕騎突襲的戰術,困擾黃巾軍。在這種情況下,黃巾軍一面向青州方向退卻,一面與曹操談判,企圖動員說服曹操一道反對漢朝。青州黃巾軍曾給曹操一道檄書,其中說:

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這些話的意思是:曹操您擔任濟南相時,曾毀壞漢室劉家的神壇,這種做法,和黃巾軍信奉的太平道是相合的;您現在不要受漢朝廷的迷惑,不要同黃巾為敵,應該與黃巾軍同心合力,推翻漢朝。

曹操任職濟南時,曾禁斷淫祠,把漢朝諸王濫建的祠堂拆毀。黃巾軍認為曹操也反對漢室,競天真地把曹操引為「同道」,企圖說服曹操同黃巾軍一道作戰。聰明的曹操將計就計,利用所謂「同道」關係,對於處在困境中的青州黃巾軍進行誘降。

就這樣,雙方一面交戰,一面談判,經過幾個月的醞釀,這支強大的青州農民武裝終於在曹操所謂「寬待」的條件下接受收編。曹操收編的青州黃巾軍30餘萬,另加隨軍男女老幼眷屬100餘萬。曹操從中選拔精銳10餘萬,號為「青州兵」,成為他爭奪天下的主力部隊。同時,他還學習青州黃巾軍「且戰且耕」的做法,把黃巾軍近百餘隨軍家眷及其攜帶的耕牛農具,作為基本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設置屯田,組織生產,為軍隊作戰提供後方供應基地。

……

「青州兵」從組建到曹操死去的30年間,其精銳部分,始終保持單獨編製,並且受到某種特殊待遇。其兵員的補充,也必須是從原來黃巾軍屯戶中解決,因此,「青州兵」帶有職業兵和世襲兵的特點。後來,曹操的軍隊擴大,分為中軍、外軍、州郡軍三類,「青州兵」屬於中軍,駐紮京城許昌,負責曹操的宿衛。同時跟隨曹操出征,是曹操的近侍部隊,經常用到最為關鍵的戰鬥當中。「青州兵」也唯曹操是從,不聽別人的號令。當曹操病死後,「青州兵」竟然「擅擊鼓相引去」,自行決定解甲歸田;曹魏政權不但沒有使用武力鎮壓,反而「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傳令各地對返鄉的青州兵給予款待。

「青州兵」的結局,大概是都回到青州老家,並且得到曹魏政權的妥善安置。

「青州兵」輔佐曹操統一北方,其重大作用,連曹操本人也無法否認。他在類似自傳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當初被舉為孝廉時,只是想當一名郡守,博取清官的好名聲;做典軍校尉時,便想著建功立業,能在死後的墓碑上寫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志向還是很有限;可是,等到「領兗州牧,破降黃巾三十萬」,情況就不同了,遂有了「平天下」之志。由此可見,轟轟烈烈的青州黃巾軍乃至後來的曹操「青州兵」,是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演義里說,曹操和陳宮分別後,回家鄉散盡家財,組建了一支小部隊,以此為基礎。然後聯絡各路諸侯,聯盟開始。


推薦閱讀:

曹操為什麼不殺張綉?
曹操有朋友或義兄弟嗎?
為什麼《軍師聯盟》中曹丕的屬下因為抬頭平視甄宓就受到曹操的嚴厲懲罰?
曹操、朱全忠、劉裕、陳霸先與李存勖逐鹿中原,孰勝?蕭道成、蕭衍和司馬懿爭權奪利謀圖篡位,孰勝?

TAG:三國 |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