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膚白會成為美女標準?
目前所知道的美女標準,通常都隱含著更有利於生育的特徵。比如大胸,意味著後代更充足的乳汁,肥臀則表明有可能有利於生產,但是皮膚白皙卻不具備這樣的暗示。 而且膚白並不是我們現在才認同的標準,從古代起,小說描寫美女幾乎都要加上一句「膚如凝脂」。 而膚白不僅不等同於健康或者生育力強,還有可能意味著貧血或營養不良。 那麼我可以認為,膚白標準不是我們祖先遺傳下來的基因,所以,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標準呢? 請不要用碧昂斯這樣的個例抬杠,我說的是普遍現象。
什麼維生素D的答案也是醉了。
正解是:以富為美。
人類歷史上各個國家都經歷過幾千年的農業社會,農業離不開陽光,這就決定了絕大多數農業勞動者免不了長時間露天勞作,因此被晒黑。富人養尊處優,不用勞動,不用曬太陽,所以白。黑和白成了貧富階層的標誌。幾千年下來,以富為美的標準就體現為以白為美。而且這一審美標準與該社會所處的緯度無關。大家都知道膚色黑白和緯度高低直接相關。但是即使是低緯度地區的人普遍都黑,也有相對較白和相對較黑的區別。只要這種相對區別與貧富相關,就會形成以白為美的審美。比如古埃及考古也發現了美白產品。
發達國家經過了工業化革命,進入工業社會。工業勞動就和陽光沒有必然聯繫了。有的工人在室內勞動,有的工人是露天(如建築工、裝卸工)。而最發達的國家已經進入了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露天勞動的服務業勞動者就更少了,除了極少數工種以外,絕大多數的低收入的服務業也是在室內勞動的(如收銀員,保潔員等),反而白。有錢有閑的富人卻去戶外運動、度假旅遊,反而變得黑瘦。因此 以富為美 的審美標準就轉變為 以晒黑的古銅色/小麥色為美。
有趣的是:即使是發達國家以晒黑為美,也不是怎麼曬都美。屁股上的比基尼曬痕是性感,臉上的滑雪鏡曬痕更是時尚高端(記得王菲《唱遊》的封面嗎?)。與之相反,紅脖子則是對鄉下白人的貶稱;肩上背心印,上臂T恤印被稱為是農民曬;左臂比右臂黑被稱為司機曬,因為司機總是靠左邊窗戶;這些都是帶貶義的。這些審美規則看似自相矛盾:憑啥紅屁股就美?紅脖子就不美?其實背後邏輯萬變不離其宗:以富為美。
以富為美,既能夠解釋為什麼發展中國家的人愛美白,也能夠解釋為什麼發達國家的人愛晒黑。
===
另外,題主舉的幾個例子也不盡然。都是想當然,把當今的審美標準當成了自古以來的普世標準,其實並非如此。
比如大胸,胸大胸小跟哺乳能力關係不大,大胸並非是有利於生育的特徵。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時候的審美標準不是大胸,而是雞頭小乳。古文對美女的描寫,極少描寫胸部。古代女性的穿著也沒有突出胸部曲線的,反而是束胸抹胸肚兜,抹平胸部曲線。近代喜歡大胸是從20年代開始,上海學西方,全國學上海,清末的那套審美觀全線崩潰,全中國的審美觀在老上海灘的帶領下全盤西化,並且延續至今。至於為什麼會西化,還是那個原因:以富為美。
再比如肥臀,髖骨寬確實有利於生孩子。可是人們並不總是喜歡肥臀。研究人員對1960-2000年的花花公子兔女郎做了統計[Pettijohn, 2004],對比當年經濟情況。結果發現:經濟較好的時候,兔女郎的腰臀比就變小,細腰肥臀,女性化體型更誇張。而經濟較差的時候,兔女郎的腰臀比就變大,(相對)粗腰窄臀,體型偏中性化。對此的解釋是,經濟差的時候人們更欣賞能夠出力勞動掙錢養家的女漢子。所以,喜不喜歡肥臀還是要看有錢沒錢的。
===
人們的想當然太普遍了。很多人沒有去思考為什麼。看看評論區就知道了:
「亞洲人黑不好看」
(為什麼膚白好看?是因為黑不好看!哇塞,邏輯完美、自圓其說。)
「扯淡!聽說過一白遮三丑嘛?膚白就是好看。不是什麼以富為美」
(為什麼膚白好看?因為白可以遮醜!嘖嘖,好有道理完全無法反駁。)
「怎麼會不喜歡大胸呢?大胸好看又好玩」
(為什麼喜歡大胸?因為大胸好看!啊,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我就沒有想到!)
不是一個兩個,是一大波,這就是如今知乎用戶的平均水平?果然是你乎藥丸。
===
再補充說說為什麼維生素D的答案是無稽之談。人體需要紫外線來刺激生產維生素D沒錯。但是生產維生素D所需的陽光非常少。專家建議維生素D每天要200 IU。那麼200 IU到底需要多少陽光呢?南方夏天中午出去曬10分鐘就能生產10000 IU!生產200 IU只需要曬12秒!要保證健康的維生素D含量,都不需要每天曬,一周兩三次,每次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就足夠了(視緯度和季節而定)。一個人只要不是常年關在地下室,不是像某教婦女一樣黑布從頭蓋到腳,一般都不會因為缺陽光而導致維生素D缺乏,陰天室外,室內靠窗的紫外線都足夠保持健康了。人體對紫外線只需要那麼一點點,超過了就是傷害,弊大於利。人會晒黑恰恰是保護人體不受過多的紫外線傷害。怎麼會去標榜自己白,更容易接受紫外線呢?
因為白凈代表這個人更可能是腦力勞動者,乃至千金小姐,不太可能是重體力勞動者……
而且,也表明這個人,可能更健康、年輕……
根據評論區 @huyy 補充,現代歐美對膚色審美改變,可能和現代生活方式改變造成的……
現在蹲辦公室的普通白領都可以養得白白嫩嫩的;
既有錢又有閑的上流社會,反而可能會因為經常出去玩,曬太陽而變成小麥色膚色……
膚白不僅是美女標準,還是帥哥標準呢。。。沒見過哪個古代帥哥出場描寫是「黑黢黢一條好漢」哈哈哈~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面如傅粉)
評價衛玠。王濟:「珠玉在側,覺我形穢。」劉惔:「杜乂膚清,叔寶神清。」
賈寶玉(出場)......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瞋視而有情。項上金螭瓔珞,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系著一塊美玉。
很多歐洲國家中世紀時其實也是以白色膚色為美的,甚至要白到看得清靜脈血管的程度,貴族們自稱「Blue Blood」(藍血貴族,好裝逼),以此顯示自己跟需要在陽光下勞作人民的區別。所以當時膚白意味著有錢有閑身份高。姑娘們化妝的時候為了更符合當時的主流審美,還會在皮膚上用顏料畫點血管。。。這點上看來跟亞洲國家人喜歡膚白的原因差不多。
不過現在他們就以小麥色膚色為美了,因為現代有錢人有錢有閑度度假,喜歡鍛煉、日光浴,就能晒成小麥色;而沒錢的人反而整天在室內工作,再加上人種的原因顯得非常蒼白。大家審美就變為更偏向於喜好小麥色膚色啦~
印度也是以白為美。我還和實驗室的印度同事交流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印度人普遍黑的和非洲人一樣,但是女演員白的像白人。原因有兩個,第一、和中國一樣,皮膚白的說明不需要勞作,是高等人,比如婆羅門。第二、印度屢被征服。侵略者是北方過來的白人雅利安人種。被征服的印度人是本地原住民,皮膚比較黑,淪為奴隸。審美都是統治者帶來的。
因為,這代表你可能生活條件比較好,身體健康,家境不錯,至少不用出力搬磚,日晒雨淋的。
有財富的因素,也有人種的因素。
印度人還以高加索長相為美。
日本人以鼻子到下巴一條直線為美
「長得像混血」都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影響。
都說和財富相關,來這裡說個不一樣的。
之前知乎有人說,亞洲人臉部構造趨於扁平,白會比黑看起來更有立體感。而且亞洲人皮膚細膩,白的晶瑩剔透。
而歐美人鼻樑挺,眼窩深陷立體感強,黑會減少視覺衝擊。另一點是歐美人皮膚粗糙,看著白,細看全是斑點,只有在影視劇里才好看,因為鏡頭照不出來。
有人說什麼發展中國家以白為美,簡直是奴性心理。韓國日本也沒聽說過以黑為美,多新鮮。細閱諸答案,醉。
手指粗細,腳趾粗細。
此乃祖傳的甄別秘笈,現免費分享。
別問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用於甄別判定對方真實出身時,確實有效。你說你們喜歡黑的,喜歡小麥色,這都沒問題,可是為什麼要抓著我們喜歡白的一頓噴呢
膚白是認為貌美的標誌是東亞文化圈的一個典型現象,以前有個同樣的問題,高票是認為受了「歐洲強勢文化」的影響,把白人當成審美標準中的高價值取向來解釋,但這個不能解釋古漢語文學作品中的 膚如凝脂,如塞上酥之類的審美現象, 至於以黑作取向的比如我們的老鄰居,印度,在史詩《羅摩衍那》當中,形容 羅摩王 子的美貌「它黑得象一朵藍蓮花,可見當時印度以黑為美。
所以我認為東亞文化圈以白為美的原因跟 遠古智人的分別遷徙有關,先走出非洲的智人一支矮黑人和他們的分支南島人 先佔據了東亞和東南亞,而後來的黃人(就是我們的祖先)趕走了這些先來的原住民,而可能 他們之間的最易辨別的區別就是膚色,相對於我們的祖先,他們更黑,所以我們的祖先就定下了 黑為丑 這個標籤,自然就形成白為美的標準了。
1、不要把中國人的以白為美的白想當然成白人那種白!中國人最理想的白是晶瑩剔透,白嫩透紅,滑若凝脂,西方那種白說實話年輕時候還好,或者難得遇到幾個類似東亞這種白的,大部分經不起近看,但是影視雜誌效果就超美。2、白色本身好看就是東亞人內在基因覺得好看,什麼健康,富裕這些因素可能都有一點,但不是主要的,同樣一個美人,絕大多數人喜歡她皮膚白的。
原因一:亞洲臉普遍五官不夠鮮明,而我們知道平均臉才是美女臉,所以往往更突出的五官能讓我們認為:美。
白皮膚更容易產生陰影。會化妝的人都知道,越白的粉底越不需要上顏色重的修容,因為白,就能很好的產生對比,因此當較為扁平的亞洲臉比較白,就會顯得五官更為突出。
再有歐美現在流行美黑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五官太突出了,所以不需要那麼多陰影再突出,而更需要需要柔和一下。
原因二:白皮膚更好修容,反擊請搜:黑人化妝……儘管如此。
但我還是覺得這個姑娘蠻漂亮的。另外阿凡達裡面的姑娘也蠻好看的。
小麥色也很好看。
雖然說一白遮百丑。
但是第101種丑就遮不住。
真的,顏值高,什麼膚色都好看。
你給我弄個迷彩的我都覺得好看。為什麼膚色會成為審美的一個標準呢?
人們對異性膚色偏好與文化道德取向有關。英國《每日郵報》援引研究人員之一、社會學家沙揚·鮑曼的話報道:「研究表明,我們的審美偏好反映出道德標準的偏好。」白皙皮膚讓人聯想到天真、單純、端莊、貞潔和善良。
但是——雖然調查參考的照片中, 膚色白皙女性大受歡迎,但研究人員發現,脫下衣服的深色美女頗有優勢。(劃重點)膚色越白皙的女性傾向於穿著保守(不然怎麼能保養的這麼白),表現友善、快樂和誠懇的特點。(小麥色)
維生素D在食物中的攝取主要是牛奶,魚肝油和蛋黃。
這些食物是亞洲人最缺乏的食物,而維生素D又對鈣質的吸收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鈣質缺乏會對嬰幼兒產生致命的影響,佝僂病不是鬧著玩的,在古代就是絕症。
那除了這些稀少的食物,還能從哪裡獲取維生素D呢?
曬太陽,皮膚中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變為維生素D3前體,然後在一定溫度下異構為維生素D。
如果皮膚裡面的黑色素比較多,就會阻隔一部分紫外線的射入,而紫外線是人體自身合成維生素D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以,女人皮膚白其實就等於告訴男人,
我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強,我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強,我對鈣質的吸收能力強,我們的孩子骨骼發育會更好,得佝僂病的幾率會大大降低。
這就是以皮膚白為美的最早的原因。
PS:非洲人為什麼會黑,其實就是因為陽光射入太強烈,紫外線除了能幫助合成維生素D以外,還有一個副作用。過量的紫外線會破壞體內的葉酸。葉酸對嬰幼兒的發育有多重要,大家也不要我多說了吧。所以,非洲人的膚色就是生成維生素D和破壞葉酸之間的一個平衡。
至於歐洲人,他們相對亞洲人維生素D獲取的途徑要多,因為他們可以從肉製品和禽蛋食品中獲取維生素D。他們更擔心的是維生素C。但是歐洲的緯度很高,陽光也不強烈,皮膚黑色素少其實對他們來說,也是更好的獲取維生素D的機會。在陽光充足的地中海地區,人就沒這麼白了,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黑色素抵禦紫外線對葉酸的破壞。
這點在我國也是適用的,北方人因為光照少,普遍偏白,越往南方膚色就越黑。因為中原文明發生在黃河流域,這裡的日照和北方比更強烈,和南方比又弱一些,但是肉製品比較缺乏,所以,皮膚白的孩子更健康慢慢的就發展成了以白為美。這和古代認為乳房大奶水多,屁股大好生養其實道理是相通的。
關於tanned這件事情,昨天一個朋友跟我講了一個小時。朋友白種人,但現在已經看不出來了,完全就是很棕很棕的那種。但我的審美確實覺得白的更帥一點,雖然棕色也很帥。哈哈,但他說我有種族歧視。哈哈哈哈,一臉懵逼。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偏白色,但北美就比較偏棕色健康的那種。說到底還是看個人的想法。
不理解你們人類的審美,我就喜歡小麥色的。
前幾天看了銀河護衛隊2,老婆問我對劇中人印象如何。我想了想,男性角色還算湊合,唯獨女性角色,實在是讓人無語,尤其是女主渾身綠皮,簡直讓我毛骨悚然。星爵竟然對這種女主情有獨鍾,實在是讓我佩服不已,不愧是神的兒子。
其實仔細想想,從先秦到現代,中國人的文化習俗數次更替,對女性的審美觀自然也有過數次巨變,不過有趣的是對「白」的追求卻從來沒變過。改革開放以後國人與世界接軌,對西方審美觀也逐漸認可,不過這種認可基本還是給了白人,大多數人對黑人還是敬而遠之。這其中固然有不少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但黑人膚色實在偏離中國人審美觀太遠,也是不爭的事實。
東亞文化圈對白的追求,大抵有兩種解釋,一是膚白意味著接觸陽光較少,勞心者的幾率更大:「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於人」,因此慢慢就形成了白色審美;另一種說法是東亞人普遍五官扁平,輪廓不甚分明,皮膚要是顏色再深點就更沒法看了,所以慢慢白皮膚的美人就成了審美主流。
古代沒有照相機,當然沒法直觀的告訴我們當時的美人都長什麼樣。不過幸好當時的文字記載已經不少。《詩經》里說美女是「白茅純束, 有女如玉」、「有女如荼」、「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白玉、荼、月亮,一個比一個白,後來《碩人》說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大美人,用凝脂做比,就更形象了。《莊子·逍遙遊》里說藐姑射山神人「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洛神賦》里說洛神「皓質呈露, 芳澤無加」。我不好說莊子和曹植見沒見過神人,不過美人想必他們是見過不少的,既然肌膚皓白,那當時以白為美的習俗自然也就能夠坐實了。
中國人不僅喜歡白皙的美女,連男子也以面色白皙為美。漢代《陌上桑》里羅敷對自己丈夫的描述是「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而對醜女的定義是什麼呢?劉安在《淮南子》里乾淨利落的下了個定義:「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悅者,西施;雖粉白黛黑弗能為美者,嫫母」就差直接說長得黑的是醜女了。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人,有意思的是也有一個「四大丑女」的排行榜:嫫母、鍾離春、孟光、許允妻阮女。其中阮氏女比較幸運,史書中完全沒有對此人容貌的描寫,只有「醜女」二字的評價。而《琱玉集·醜人篇》說嫫母「形粗色黑」;《列女傳》說鍾離春「皮膚若漆」;《後漢書》載孟光「狀肥丑而黑」,所以看來「一白遮百丑」的俗語也不能算是空穴來風。
「一白遮百丑」這話出自明人張岱的《陶庵夢憶》,原文是 「燈前月下,人無正色,所謂『一白能遮百丑』者,粉之力也」。女人們從先秦時期就開始熱衷此道,《戰國策·楚策三》中張儀謂楚王曰「彼鄭、周之女,粉白黛黑」,只不過那時候沒現代這些高科技,白粉大抵只有兩種:一種是米粉研碎而成,調和暴晒後塗到臉上;另一種則比較驚悚:將白鉛——這玩意學名叫鹼式碳酸鉛——以水調和化為糊狀塗到臉上,因此也叫「鉛華」,長期使用必然導致重金屬中毒。不過這也擋不住女性的愛美之心,哪怕《天工開物》里明確指出「擦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也不為所動,正所謂為了青春美,毒死不後悔。。
更可怕的是不僅女人如此,男人也在美白自己的道路上努力不輟。三國時何晏面色潔白,以至於魏明帝懷疑他臉上常年傅粉,專門叫他進宮哄他吃了碗熱湯麵,逼他擦汗以自證清白,還創造了一個成語叫「傅粉何郎「,可見當時已有男人傅粉。這惡習一傳就是幾千年,大清入關後原本舞刀弄槍架鷹走狗的八旗子弟迅速被漢化,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已經沾染了漢人的各種惡習,往臉上塗粉就是其中之一。《清稗類鈔》記載乾隆時「一日,乾清宮演禮,王大臣咸集,中有熏香傅粉之少年,珅笑曰:『今日正如孫武子教演女兒兵矣』。」
由此看來,對「白「的追求幾乎已經成為中國人審美文化中的一種本能。女人要白,男人也要白,為了美白哪怕是有性命之憂也在所不惜。不過現代人的審美觀顯然更加博愛,除了服白以外,面貌輪廓與眉眼氣質也是重要的權衡對象,想到這裡,不禁順手安利一下《神奇女俠》。我朵美如畫,比那綠皮加美拉高到不知哪裡去了……膚白的原因是黑色素細胞少。
黑色素細胞是陽光直射皮膚時大量生成的,用以減少紫外線傷害。所以膚白意味著接觸陽光時間少生產力水平低下時體力勞動需要大量露天活動,自然曬得黑。如果一位姑娘或者小伙白白噠 他一定衣食無憂不必曬白日,出門還有轎子抬。這是多麼富貴啊。有可以繼承的大家業。也就是說,膚白跟富貴有聯繫。再有就是,變黑是個時間上的積累過程。黑色素細胞來多去少,年紀越大攢的越多。此外還記得高中生物必修一上的細胞衰老的特徵嗎?「色素積累」是其中之一。當細胞普遍衰老,全身皮膚就會一點一點一點黑下去……當然如果衰老細胞比較集中,噹噹噹噹,老年斑現身啦。跑題了。舉個例子,記得《小二黑結婚》里的上了年紀的三仙姑嗎?搽過粉後什麼效果?「下過霜的驢糞蛋」……人家年輕時可不差的。現在社會進步之後大部分人不需要長時間曬著了。現在的趨勢是,黑一點很可能是有錢人,經常遊山玩水見多識廣行萬里路。人老外不就愛這種小麥膚色嗎?這個標準在變的。高票答案說到了維生素d的生成,我覺得扯談了,膚白不等於更有利於生成維生素D,剛好相反,膚白很大程度上接觸陽光少,減少維生素D的形成。
其實有個很直接的原因,黑膚色特別顯老。人的基因,都是喜歡年輕力壯的,更有利於繁衍更強壯的下一代,那時候遠古人沒記錄年齡什麼的,只能從外表判斷年輕或者老齡,膚色黝黑肯定更顯老,膚白顯得年紀更小,自然選擇就會偏向於膚白的,這就是從繁衍的角度說這個問題最直接的原因。
更新一下……因為有些人開不太起玩笑,惡語相向,偏偏要給我帶個「白人至上」的審美高帽子把我批判一番,於是我關了評論。
殊不知,我認為普遍的白人審美也是挺low的。因為他們被南美中東黑人地區所影響,硬要把自己和諧美麗的自帶漸變淺色外觀,變成「健康的」橘色皮膚、大紅色口紅、明明是藍色眼睛,還要畫粗黑色煙熏。或者是金卡戴珊的腫嘴吃土色系………都很不適合大部分白人。審美的高級就是不套套路,他有比例就舔比例,有眼色就舔顏色,有健康感就舔健康感,別他喵的像皇帝選妃子那樣看到一個稍微不符合你標準的就來批判好嗎。好像你現實中是被高圓圓李小冉周迅王祖賢 或者林小宅周揚青雪梨陳大發一樣的亞洲女子包圍一樣………喜歡舔紙片人的…我只能說…祝你們開心…(畢竟這是一個朵么悲狀偉大的愛好呀~~還有想要抨擊一下廣告界的政治不正確。很多廣告暗示歧視黑皮妹子,這其實讓人看了很不爽,也因為女性是弱勢群體,所以白—可以約會到大帥哥、白——完成人生逆襲這樣的奇怪廣告層出不窮,這種和逼女性催婚、兒子炒不好番茄雞蛋、羊羊羊一樣……是多麼噁心膈應的廣告啊………再怎麼白,都有個基因限制,而無視這種人天生下來的基因、把它說成不好的、這難道不是一種歧視嗎?女性居然還順從這種歧視鏈和語言。臉上毛孔、痘痘、黑眼圈、贅肉、曬斑、看手機駝背等等 都不放在第一位重視(非基因後天作)。去弄什麼勞什子寫在你基因里的膚色,簡直本末倒置。
美不是定式,不是白-幾公斤-眼睛幾厘米-腳長几公分這些條件。它們只是人們總結出來的美人身上的特徵罷了。美是魔法~ 美是:哇~太美了。僅此而已。因為性慾普遍不夠強。所以只能欣賞一個定式下的美型。還有一點小小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不算多人種國家(這裡的多人種指的是外觀差異大的移民人種)
所以外國的美人比較少。所以看到真實的異域的美女在路上走的比較少。你們這些人……為什麼做人那麼膚淺……為什麼不360度的更好色的去欣賞一個美人呢?
扼腕痛惜。「一白遮三丑」 簡直就是中國特色土木審美的謬論。
感情五官 比例 頭骨形狀 臉部佔頭顱比例在你們以白為美的人眼裡啥都不是么???
頭骨比例這一點來說 黑人妹子完爆所有其他人種。
像洋娃娃一樣的位於頭部中心位置的眼睛(亞洲人頭頂扁,幾乎是三分之一,白人頭顱立體 上面靠下或中間。但是漂亮的黑人妹子幾乎都是位於中間靠下的,這一點不知為何,擁有黑皮血統(這裡包括哥倫比亞那一囤) 都有著娃娃(即像幼童一般的頭顱比例)混的好的簡直美慘了。保加利亞的尼那她的眉眼位置已經在面部中下方了。頭顱形狀優美地包裹臉部,和可兒一樣簡直合照殺手。(順帶一提 可兒和張辛苑合照那個慘烈狀況,很多人沒有提到的一點,雖然可兒是成熟性感超模打扮和妝容,但是因為頭顱包裹面部,眼睛位置靠下,比張年輕、有生氣許多。而張臉包裹頭部,再白都沒有嬰兒頭顱好看。)殺出個黎明裡的女主(貌似是哥倫比亞?)她的角色都是性感美艷的,尖尖的五官配上兒童臉型,讓人移不開眼睛。)哥倫比亞的gloria (摩登家庭里的) 這也是個明明是成熟美艷少婦款、但是臉型是劇里最年輕的,可以看她和lily同框、lily明明是十幾歲少女,但是比例比她成熟。混血更別說身材了………我也不懂那些整天叫囂自己是蘿莉控的人,為何會對著一個鼻骨發達 三庭里中庭最長,唯一「蘿莉」的地方只是膚白和矮的「萌妹子」舔的那麼起勁,人家明明是比范爺還強硬的凹面型、鼻顴角大於120度的高度發育成熟臉……
我告訴你們吧!蘿莉就和美人一樣!蘿莉在骨不在皮!!最蘿莉和洋娃娃的血統人種不去舔。一點都不本質。(傻臉的粉絲除外所以啊,別被生殖隔離操控了……盡情地去舔黑人女性吧!!
如果一個男人。都沒我這個妹子好色。
是不是有點丟臉。推薦閱讀:
※花蚊子咬人特別癢對它本身的進化有什麼益處么?
※如何通俗地理解 2017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晝夜節律」?該發現對日常生活有哪些影響?
※華裔父母在外國一起生的孩子為什麼長得像外國人?
※有一個家族的男性只能生齣兒子,不能生出女兒,可能是什麼原因?
※DNA 的存在究竟是必然還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