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糾正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
01-15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保持著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後來逐漸意識到,很多事情不是簡簡單單用對錯就能形容的,以這種思維方式思考很容易得出幼稚的結論。
那麼產生這種思維的根源在哪裡,如何糾正或改善呢。
當我們用非黑即白、是或否、對與錯、恰當與不恰當來思考時,就是在進行二元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認為一個問題只有兩種可能的答案,一個理由只支持兩種結論。而事實上它可能具有多個潛在的答案,多種可能的結論。這種二元思維錯誤,通過限制我們的視角來破壞推理。我們認為考慮了兩個可選答案就夠了,這樣就漏掉了很多選擇,導致我們無從確保我們最終採納的是最合理的、與我們的價值觀偏好最一致的結論。
下面用例子說明產生多種解決方案,也就是產生多個可能性結論(而不是二元思維下的結論)的方法:
1. 你必須意識到通過已有的理由,你可以有多個結論,而不是僅僅只有一個結論,而你要儘力根據同樣的理由去找出多種結論。譬如:理由:未來的岳母大人嫌男朋友沒房沒車,吃麻辣燙還要把湯喝了。如果你用二元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你可能只會想到兩種結論:分手/不分手。但是根據這個理由,我們來看一下哪些結論還可能會存在。
結論:(1)和男朋友一起努力去改變岳母的態度,讓岳母看到男朋友的優點,對男朋友刮目相看。(2)和男朋友一起努力賺錢買房買車,把喝麻辣燙湯的習慣改掉:)(3)先跟男朋友談著,找到有房有車喝麻辣燙不喝湯的再分手:)這3個結論是不是都是以同樣的理由得出來的?而這些結論都是有可能存在的,所以同樣的理由經常可以用來支持不同的結論。
2.學會用「如果……」句來思考可能性的結論。問: 我應該和男朋友分手嗎?下面用「如果……」可以限定N種結論。(1)應該:如果經過重重努力都無法改變岳母對男友的壞印象的話。(2)應該:如果和男朋友一起努力賺錢,還是買不起房車,還是改不掉喝麻辣燙湯的習慣的話
(3)應該:如果你能找到有房有車喝麻辣燙不喝湯的新男友的話。(4)不應該:如果經過努力你能改變你媽對男友的壞印象的話。。。。。3. 把問題變為「我們應該對Y做什麼」。歡迎指正。
凡事看效益,好壞看程度
二元判斷之所以被廣大人們所採納,唯一的原因是簡單。小孩子和群體的智商都是很低的,所以只能用對錯是非這樣的方式跟他們交流,如果跟他們說這裡還有個既是對又是錯的狀態,他們就不理解,還會認為你是胡說八道。作為單個人在年幼的時候受智力水平的限制只能作二元判斷。等到有一些社會經歷以後,單個人會對之前的二元思維產生懷疑,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有堅持思考下去,而是繼續保持二元思維,遇到矛盾的地方就跳過去。這樣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累。單個人的懶惰決定了他思維水平的有限。有另一部分人,他們雖然也很帕累,但是他們由於概率或被迫的原因堅持思考,創建了對與錯的混合,是與非的相對的概念,這就是辯證法。而這樣的人只能是極少數的,所以大家看到的現象是整個社會都堅持二元判斷,並經常出現邏輯上的矛盾。這樣看來要形成一種更加高效且符合世界客觀規律的思維方式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經驗,二是理性思考。
非黑即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糕。科學和數學就要求你的這種精確的思想
相反的,文科用的比較多的是辯證邏輯
去學素描。
建立發散思維,在處理事情時建立事物與事物間的正確聯繫。
愛因斯坦相對論
1. 要少上學,少看書,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之類的自然科學(這些東西都太要求定量了)
2. 去學佛吧(佛經里那麼多灰)
3. 多學習學習國學、中庸之道
非黑即白的是一元正反對立思維。
指的是在單一標準下的正反兩極。
若加入了多重標準。
就是二元思維。
二元對立是哲學的基礎。
比如用黑白標準描述某件事。
如果能超越黑白標準,使用其他標準,例如在現實中是否有用? 例如利弊判斷?推薦閱讀:
※有哪些書使人讀之前和讀之後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
※如何看待「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
※如何突破思維的局限?
※微博等社交平台有希望催生中國的「文藝復興」嗎?
※在中國,人們對自由思想和權威普遍是什麼態度?這種態度是否對科學發展有影響?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