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派作曲系在研究什麼?
我很好奇,聽說學院派作曲系在研究新世紀的音樂如泛調性,序列,嚴肅電子音樂,這些作品是否有研究必要?會流傳下去嗎?久而久之會不會得旋律失語症?我個人以為,音樂作品作為信息文化的一份子,其意義在於傳頌傳播,如果不傳播或是無法被人們接受的音樂作品,固然技術含量高,但是作為音樂本身也不算成功的?這個觀點很幼稚,還請點撥批評。
卸半壁腰
這類問題已經解答過好多遍了,實在不想再解釋了。心好累。
題主其實可能自己都沒有注意到,自己現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很多音樂類型和元素,都不是憑空來的,都是來源於嚴肅學院派作曲家幾十年前的創作實踐和理論革新。比如恐怖片配樂,所有Midi製作類的流行音樂和商業音樂,極簡主義風格的廣告配樂等等。這也就是你在另一個回答下方問到的「為什麼 不投入市場?」其實已經投入了,只是你不知道那些東西來源於學院派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你覺得正常的東西,其實只是學院派玩剩下的。他們的觀念比你超前至少五十年,所以他們研究的東西,大多數人活著的時候是沒辦法理解的。
懂就懂,不懂我也不多說了。你以為你們現在聽到的流行音樂、電影配樂,理論基礎是什麼=_=
學院(沒有派)作曲系有一部分人在搞創作,有一部分在做研究。
當然搞創作的那批人也要做一定的研究,做研究的那批人也要作一定的曲。否則寫什麼、研究什麼都接觸不到內核。
最先進的音樂學院學生當然是在學習和實踐最前沿的音樂寫作觀念和手段。至於怎麼定位創作的「成功」,那不是作曲系思考的問題。隨便吐個槽……20世紀不是新世紀了吧?
聽說學院派作曲系在研究新世紀的音樂如泛調性,序列,嚴肅電子音樂
大多數都是扯淡,自己騙自己。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比較好的音樂學院的作曲系學生或者老師,音樂基礎都非常出色,但不等於作曲基礎非常出色。這其中能真正寫出和十九世紀晚期作曲家媲美,或是現今優秀電影作曲家水準的作品的,千中有一二已經難得。而本來按這些人的天賦,正確引導,達到百中有四五是很方便的事情。
其實就像科研一樣,首先我們需要基礎,然後學好基礎後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但因為現今任何一門學科的分支都非常艱難,往上爬一步已非常不易。而科學上很多知識已經被總結,作曲上前人用過的很多東西都不能再用。
這就尷尬了。
其實要達到「研究並創造牛逼作品」的高度,首先作曲的四大件:和聲,復調,配器,曲式要達到融會貫通。其次,你必須從巴洛克時期到印象派的作品至少都能夠依樣畫葫蘆寫作出出入不大的仿作。然後再做一個先鋒派該做該學的事情。國內外的大多數作曲學院派,浮躁的要死,搞搞小團體,弄點行為藝術就自封作曲家了,其實讓他們寫個能聽的技術水準高的作品基本沒可能。
哪個行業都一樣。累。作曲系在作曲,不在研究什麼。
路過簡單說幾句,如有不妥,請多指教。我是學設計的,女朋友學音樂的,在回答題主音樂這個疑問時,我先拿我學設計的歷程分享下。最開始接觸設計時,沒有直接拿紙筆去畫,而是去閱讀設計史,設計理念,每段歷史時期的設計風格,優缺點等等,可這些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是一種追本溯源的積澱,可以站在這一歷史長河之外,鳥瞰這一歷程,看看經歷了什麼。沒錯,對於絕大一部分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和作用,現在做海報,ui,產品,視頻,等等都有相應的計規範,模板,直接用軟體「借鑒」即可,可也只能永遠停留在這一階段。
回到這個問題,我經常聽一些歌,讓我女朋友聽,我說特別好聽,她常常是不屑的,配一句話:我不聽這些沒品的東西,我喜歡歐洲古典音樂。
到現在,我明白了,不管是音樂也好,設計也好,工業,經濟,農業,等等一切,它們都有自己發展的屬性,是需要精英的人不斷迭代去創新去改良,量變到質變,不斷形成普適的規範去讓社會大眾重複使用,它們不需要關注社會是否接受,只需關注能否讓自己在專業歷程中寫下一筆,把發展進程推進一步。學院的來回答一波,就題主問題看,題主比較偏向音樂的流傳與大眾性,認為音樂就是要被大家所認同·接受,進而才能夠口口相傳,一統江湖,千秋萬載,就這一方面,我還是蠻贊同題主主的。事實上,學院派的作曲,最初學習的就是傳統的作曲技法,這些技法就是前人總結整理下來,我們只需要學習理論,應用於實踐,比如《勛伯格作曲基論》等,裡面記述了詳細且大量的作曲理論與實例,在音樂院校的小夥伴應該都學過和聲,曲式兩門課程,應該是是最頭疼的課程,這兩門課程必修的專業課,對於作曲的同學更是必要的兩大法寶,傳統的作曲技法就是建立在這兩門理論的基礎上(實際上是四大件),學院派作曲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古典和聲進行,傳統作曲技法,嚴密的對位法。去研究和聲,復調,就是為了更加系統,理論的去寫作,同時也是去分析古典音樂作品和風格。這使得我們不僅僅從聽覺上能夠聽出一首作品是屬於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更能從作品分析中知曉是哪一時期哪一流派,哪一樂派。 回到正題,題主所說序列音樂~嚴肅主題音樂,這些都屬於現代流行主義音樂,同時還包括結構主義音樂,偶然音樂等多種形式,這是一種音樂文化多元化的結果,人們已經越來越不滿足於傳統的和聲進行,如Ⅰ—ⅣⅤⅠ(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於是就有了偶然音樂~結構主義音樂,序列音樂等等等,一方面是在打破傳統,展現不一樣的作品,題主可以去聽一下約翰凱奇的《4分33秒》建議看視頻,譚盾的《地圖》等,對這些就會有基本認識。總而言之,學院派研究這些就是為了發展而研究,為了打破而研究,為了改變而研究,可以用知己知彼來描述吧。舉例說明,在很多歐美大片到了場面激動的時候,這時候的背景配樂就十分重要,(但相信大家很多都會忽略,但是並不代表它沒有作用,你可以先試著無聲看一遍那個橋段,在有聲重播一遍,兩種感覺完全不同)正是因為對這些音樂 技法的研究,作曲家才能在背景配樂的時候將場面的激動再加一個次方,試想你在看《速度與激情》熱火干仗的場面時候背景音樂是一首門德爾松的《威尼斯船歌》(較平穩的和聲進行的代表)的感覺是怎樣的。因此序列音樂的研究,結構主義音樂的研究等等,都是為了在這個多元的世界,給人們帶來更大的衝擊,刷新人們的眼球,當然這不是主要目的。綜上,學院派的研究提供理論方法論,作曲家將其付諸實踐,事實上,很多這些研究者常常就是作曲家,然後自身付諸實踐,當然也不乏例外。回答完畢,over~
現在是21世紀初期
我主要研究如何早睡早起 如何擁有高質量睡眠
其次研究如何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的完全任務
我的音樂作品到底成不成功請給我至少50年時間 我讓我的子孫後代給你回復
這個專業專業性很強,即使是專門學音樂的學生想考這個專業都不好弄。而且你的編配都屬於流行音樂範疇,學院派作曲系都不教這些。如果你真的熱愛音樂,可以學一些理論的,比如中音史的研究。
推薦閱讀:
※配器應該然後開始學 先學弦樂?小型樂曲? 應該是什麼階段?
※作為一個音樂狂熱者,我應該怎麼學寫歌呢?
※用電腦軟體作曲的弊端是什麼,現在還有多少作曲家堅持用手寫作曲的?
※如何學好和聲?和聲的意義在創作中如何體現?
※頻譜音樂體系和傳統和聲學有什麼異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