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BBC 新劇《Chinese Burn》(逐夢摩女)?
BBC 近幾天上映了新劇《中國燒傷》。此劇主要講述了三個亞裔女性在倫敦的生活,試圖用邊緣化來挑戰所謂的對亞裔女性刻板印象。不幸的是,該劇的內容南轅北轍,反而成為了無以復加的對亞裔男性和女性的種族歧視。劇中,亞裔女性反而成為了固化本族群男性種族歧視印象的元兇。
http://m.ltaaa.com/Index-article-pid-23771.html
額,絕對是這輩子目前看過最爛的影視作品了。。。沒有之一了。。。毀了我的下午。。。看完心裡也很煩,這些女演員難道不覺得羞恥嗎?還有裡面那個華裔男演員,更加讓人不舒服。
劇情台詞是誰寫的?這都2017年了,還有這麼low的把刻板印象當作核心笑點的事?除了強化刻板印象以外,好像也沒有什麼其他吸引點。感覺比70年代那些直接歧視黑人的英美劇還要低俗。
然而,居然是他們幾個女生自己寫的。別說種族歧視濃重,還有華裔故意使用這種機會去自我嘲諷?人家還自稱在挑戰、諷刺、科普面對這類事。請問,我應該怎麼去理解這個現象?get不到這到底是哪門高等科普魔術?高級黑?
她們或許只是在抱怨英國工作生活多年的真實負面經歷,或者很想把這些故事曬出來,讓更多英國觀眾從她們的角度進一步反省理解。(如果我要做一個關於西方人expat在中國生活的電視劇,我也可能傾向於選擇這種自我諷刺的惡搞方式)
但是這個目標有成功實現嗎?沒有啊!!觀眾更多的只有強化已有刻板印象,甚至給人產生全新的負面刻板印象。笑點完全沒能讓誰反省。還能從中看到華人之間互相歧視的醜陋現象。
雖然幾位女演員想證明自己不太符合典型亞洲人形象(參考視頻前面一分鐘);聽話、純凈、傳統、尊老、whatever。好吧?但是並沒有給觀眾闡述其他比較正面的東方美德?沒有讓人產生好感同情的細節,普通英國人看了到底能有什麼進步性收穫?
再說,寫故事(塑造多維 characters 方面)的黃金規則啊。。。千萬別那麼直接描述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盡量讓讀者自己漸漸挖掘,這才有了更深度的同情認識。整個劇情也都充滿了這種缺乏藝術(太直接)的感覺。所以說除了種族歧視刻板印象細節以外沒有什麼故事性吸引點。
並不否認她們三位演員演技不錯,有這方面的才能天分(她們也是有很多相關經驗的)。可是,讓這些演員自己編劇,而不去請一個專業作家,結果自然只能變得如此尷尬。
總之,覺得她們大大錯過了機會啊!本來可以好好地把英國華裔生活最好玩最有趣的細節放上電視。讓大量英國人去正確思考華人圈子各種正面和負面的事。畢竟華裔也占倫敦人口的3-6%,遲早也應該有自己的電視劇了吧。結果出來的這個劇就像五歲小孩寫出來的東西,充滿了抱怨惡毒感,基本沒有邏輯性和積極輕鬆性。(其實,也有些慘不忍睹的地方,估計只有最無恥的種族歧視者才能欣賞)
也不是完全沒有搞笑之處的。台灣富二代那一部分,有一些細節還挺幽默的。因為在倫敦確實認識好幾個這樣的朋友,或朋友的的朋友。關於她們的很多故事真相,可能比這個題材還要神奇。真的很像。好吧,這可能也是一種filthy rich asian stereotype,我不應該去嘲笑認同這一點了。但就是比起其他因素更加幽默,更清淡一些。
劇中具體刻板印象列表,請參考這問題下面其他答案。
哦,另外有個答主說這是BBC典型的風格。像Little Britain(小小英國人?)一樣,不斷地把某種刻板印象激化到天邊。部分認同吧。Little Britain的那一套黑幽默,不是我很喜歡的類型,有時候也讓人覺得很低俗。有時候同樣有點慘不忍睹(特別是十年後的今天)。英國不同的階級之類的,本來也喜歡不同的風格。不過背後的核心幽默邏輯,我還是非常能夠理解的。比如諷刺殘疾人各種作弊那一段,如果不熟悉英國文化,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在歧視殘疾人,但是更多的是塑造一個長期偽裝自己殘疾而各種利用人的荒謬世界。英國最著名的幽默劇精神,直到monty python,也都圍繞著這樣塑造一個極端不現實的荒謬衝突矛盾。
然後這個chinese burn並沒有達到這種幽默境界的條件,因為沒有產出不可思議混亂的矛盾感。
不過說到這裡,還有個更大的重點必須討論。大家都在以這個電視劇去批評抹黑 BBC。
我跟BBC的個人來往經歷,也是一塌糊塗,甜酸苦辣。媒體方面的朋友比較多,可以說不少記者多少也認識,也有因為他們的編輯錯誤而舉報或聯絡人家。有幾次在他們倫敦總部參與活動,感到了各種偏見等等硬傷。也去過他們內外的一些辦公室看看。可抱怨的事情,都挺多了。但是個人紀錄片電影總算也是他們資助或放映的。不說更多細節,但很想指出一些答主的理解錯誤。
- 除了新聞以外,諸多其他內容都不是BBC公司自己做的。幾乎全是外包給其他公司的。非新聞節目的質量問題等等,並不是他們所能直接控制的。拍出來的片子,知識產權也很少屬於BBC本身,人家最多只佔有某期間的國內播放權。所以把節目內容怪到BBC頭上,可能有點不合理了。
- 有時候他們投資更多拍攝預算,然而各種前期合同性質都有。可是都有個共同特點:合同簽下來,基本都是早早在開始拍攝之前的事。從他們的角度看,也是一種承擔風險。巨額定投資的時候,可能連大致劇情都還沒有明確定下來了,非常盲目。
- 舉個例子,這個《追夢摩女》,是怎麼回事的?是這兩三位女士自己建立的公司所承擔的。BBC在2017年前中旬給他們投資了16.5萬鎊(約150萬人民幣)。這是BBC三台的決定,去年突然搞起來一種小項目,承擔極大風險,分別找了12個毫無經驗的青年編劇團隊。給12個團隊投資一批錢,讓他們做出一集pilot episode。最後是否值得播放,看情況了。
- 12團隊其中,好像只有四五個稍微成功做到了放在電視上。放的也是BBC三台,比較小眾。要理解,在英國只有五個頻道是免費的,BBC一台和BBC二台在內,還有三個獨立公司的廣告性頻道(BBC不帶廣告)。只有那五個頻道才能達到好幾百萬甚至千萬級別觀眾規模。BBC的若干其他頻道,比如BBC三台,是要另外註冊付費的,或者包在其他有限無線套餐裡面。觀眾規模會少很多很多,因為很多家庭接收不到,等等。
- Anyway,回到正題,《追夢摩女》不是在那四五個最後被三台選上的裡面,也就是說pilot不夠好,不能繼續幹下去,BBC已經不要了,放棄了。幾位女生仍然可以拿走BBC做出pilot的150萬資助(人家應該有所利潤了吧?)。但是不會出現在正規電視上。BBC網站上留一份才行。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投訴BBC已經沒有什麼用了。讓他們卸掉網站上的版本,或許還行。。。但是至於嗎?(英國關於屏蔽種族歧視言論的犯罪法律或審查法律,好像還沒發展到審查網站這一步了,如果在電視出現,說不定還可以利用審查規則搞一搞)
- 更重要的是,BBC選擇投資這十二項新節目的時候,人家所看到的也只有一個抽象目標提綱。這幾位女生寫出來的提綱,表面上看來也是溫和不錯的。之前仨人還搞過一個網路視頻集《Chinese Girls in London》(摩女在英倫?我還沒看過),各自也演過很多英國電影小角色。再加上那個Fresh off the Boat華人美劇比較成功,BBC肯定是希望英國搞出一個類似的東西的。聽起來又像two broke girls之類的青年雞湯篇。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這種自稱left cultural bias的BBC,持有比較左派同情少群利益的情商能力,然後你看到了這麼一個機會,三位華人寫得自稱要超脫華人圈子各種刻板印象的喜劇片,你會願意風險投資嗎? 會的吧。反正很多人心裡會希望看到這種新片。
- 後來拍完了pilot,被發現其實很爛,充滿了負面歧視性價值觀,你也會主動把他阻止停掉了吧?因此,並不覺得BBC在這方面有什麼錯。沒這個責任啊。
IMDB上面的影評 也都挺符合這些直覺啊。除了被踩到最底下的三個好評(可能是他們的朋友?),前面居然全都是1/10(已經是最低分數,沒有0/10)。這是第一次看到imdb這麼差的綜合分數了。那些影評讀起來也忍不住讓我覺得有點好笑。
不過,說句心裡話,也有點可惜啊。如果她們做得好一點,認真花那幾個月搞清楚到底怎麼吸引人,再深入思考怎麼避免惹到任何人,好好研究如何認真表達自己的想法,做出一個偉大pilot,說不定那150萬投資就能充分利用起來,而不像現在這樣浪費又丟臉。
「You don"t fight racism by spreading racism.」
一些聲明:
評論一直在糾結我沒有給台灣加上」地區「二字,我是原帖轉載,一字未改動,轉載的觀點不代表我本人觀點,轉文作者的政治觀點不代表我的政治觀點,這篇答案的前半部分我只負責搬運,討論留給你們,請不要對樓主進行人身攻擊。樓主這幾天剛肝完論文,還沒來得及寫完後面的,謝謝理解。
剛剛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說這個劇,先貼一下FB上一個台灣人(謝知友私信告知這位作者不是台灣人,我這裡就不修改了)對這部劇的看法(他自身的政治立場在此我們不去討論),以下是授權截圖:
(原貼地址:https://www.facebook.com/dr34mlucid/posts/710953619109467)
(不知道為什麼添加不了引用塊,授權圖以下、分割線以上全為引用)
這幾張截圖是英國BBC在電視試播過的節目,叫做 「Chinese Burn」
這節目自稱是喜劇,目前只在BBC 3電視上試播過一集。
劇本是由劇中兩位華人女生撰寫的,可以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詳細介紹跟所有資訊,
且在Youtube已經有人做過完整每一個細節的分析影片,是英文的,如果有時間可以去看,
雖然我不同意最後幾秒結尾的作法,其他主要在分析此節目的部分講的很精闢。
.
截圖只有幾張,並沒有拍到全部節目中所有誇張的歧視的部分,我選了三張在英國從來沒看過在公開的電視節目製作或媒體有如此認真的歧視玩笑過...
節目有三位女主角,劇本也將三位華人女性在英國的地位排得很明顯。
一位是在英國最久、英國腔最標準、打扮最有個性最酷、最聰明,是一個香港女生;一位是在英國比較沒那麼久、在奶茶店打工、飾演常有一夜情的女生;一位是被塑造成最傻天真的剛下飛機準備唸藝術的富二代台灣留學生。
而台灣留學生這個角色的英文口音被塑造成非常重。這個手法就叫做排外主義。
.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會讓很多英國人對華人有更強烈的排外主義的影集,從頭到尾都在拿最糟糕的刻板印象來開玩笑。
這兩位華人策劃希望透過本節目能夠「打破世界對華人女性的刻板印象」,但我怎麼看都在拿既有的刻板印象發揚光大....
我特地跟其中一位編劇聯絡,因為我希望不會播第二集.....
我私下和她討論我的想法,而她回我"We are not politicians or here to save the world." (我們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要來拯救世界的),再補上一句"We support freedom of speech." (我們支持言論自由)。
以下,是我的「freedom of speech」:
.
D.A.G.S這張,是一個亞洲男生在酒吧裡,節目還特地暫停放上文字解釋讓大家認識此單字,
而此單字意思是 "desperate Asian guys" (絕望的亞洲男人),這邊的意思是指把不到妹的亞洲男生,
另外節目中有其他片段是亞洲男生以開玩笑的方式直接講自己生殖器很小(我不覺得這好笑)。
.
有一位女性將自己的眼睛往上拉成鳳眼........我只想請問,「鳳眼」好笑嗎?我不覺得。
.
有一名英國女性抱著小狗的那張,是和剛到英國的台灣留學生在說話,節目將「吃狗肉」這件事放進去當成一個笑點,還加上手拿筷子的貼圖。
在英國長大的我非常清楚"dog eater"(吃狗肉的人)是一個難聽到極致、歧視到不行的專罵中國人的詞,這詞是非常有攻擊性的。
台灣已經是亞洲第一個立法禁止食用狗肉的國家,現在這個「笑點」不是可以拿來隨便開玩笑的。
這個節目是只要家裡有電視就要付TV license的費用,很多住在比較偏鄉或是海邊的英國人是有非常大的可能從來沒接觸過華人,
但如果他們家裡有電視看得到這個節目....請問這是「打破世界對華人女性的刻板印象」嗎?我怎麼覺得是相反?
你覺得一般這輩子都生活在英國的英國人在路上看見一名「華人女性」,真的馬上分的出來是台灣人或中國人?
-
-
我沒有做一個影片討論這個節目,雖然我生氣很久,但我非常清楚我做這個影片會得到一個strike(警告)....我以前收過,我現在連討論一個翻譯機都需要被人員審查....根本不用想在Youtube討論這個。
各位歧視來、歧視去的各種「種族論」留言.....你們覺得台英混血和其他任何在這個地球上的混血們的歸屬感在哪?....
台英混血在台灣可能被叫 「洋腸」、「歪國人」、「死老外」、「白垃圾」;在英國可能被叫「dog eater」、「chink」、「D.A.G」;或是鳳眼被特別嘲笑.......他們的歸屬感到底在哪?
對台英混血來說,英國與台灣都是他們的家。大家都需要歸屬感。
我也有台灣朋友在英國,當然也希望他們會被公平的對待。
大家都是人,不論人們的種族與外表不一樣,都值得被尊重。
善與惡並不是以國家、種族、宗教、膚色來分,那準則線在每一個人的心裡。
我們使用什麼樣的語言文字,代表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希望想到未來世界的人們,現在的我們都需要更多一點同理心。
-
如果你不想看這個節目繼續,這裡有管道可以向BBC提出意見(但必須有英國的郵遞區號):
http://www.bbc.co.uk/complaints/
假如你住在英國以外,這兩位編劇也看得懂中文。如果你們看過這個節目後想和他們分享對於節目的意見的話,請大家記得維持禮貌與邏輯性。
以上是我轉載一篇對這部劇的評價。然後我去看了油管上一個分析這部劇的視頻An analysis of quot;Chinese Burnquot;,視頻作者是邊拉片邊解釋的,我看了五分鐘就已經看不下去了,因為這不到五分鐘的劇情里已經出現了對亞洲女性的歧視(不僅僅是對中國人)。我貼一下這個視頻作者給視頻分的時間線,一會我看完這個視頻再來進行補充。
1:10 - Sexualizing a minor
2:00 - "Love us long time"2:45 - Mocking Thai, Korean, South Asian and Japanese women4:25 - Perpetuating "rich Asian" stereotype5:15 - Insulting Chinese parents
6:00 - Putting white men on a pedestal6:25 - 3 racist stereotypes perpetuated by both landlord and fufu8:00 - "Asians eating dog"8:40 - Casting agent pulls her eyes back while asking for an Asian accent10:00 - Insulting Bruce Lee11:30 - First Asian male in the show using a terrible Asian accent, and says he has a one inch dick13:07 - Mocking Muslim women13:55 - Emasculated Asian male gets rejected and told he has a small dick17:22 - Emasculated Asian male being creepy18:15 - Insulting "Chinese families"18:35 - "Desperate Asian guys - overly groomed Asian men who seems to follow us around everywhere"19:55 - Creepy Asian male again20:25 - "There"s no way I can touch that, I don"t do Chinese"21:10 - 6th instance of Creepy Asian guy22:25 - "Love you long time" round 223:20 - Betraying her beliefs and being a caricature 24:30 - Racist landlord round 2 25:25 - Pretending to be a prostitute again
我寧願去看傅滿洲博士。
講真,傅滿洲比這個可愛多了好嗎?這BBC拍的什麼玩意啊。
傅滿洲好歹是多學多才,智慧超人,見中國人說漢語,見印度人說印度語,見埃及人說阿拉伯語,還會法語,才高八斗,而火燒不死,砍頭不死,近距離直接射擊腦袋都不死,再看看當年原著的描述:
想像一下這個人吧。高高的個子,清瘦精幹,敏捷如貓,高聳著肩,長著莎士比亞搬的額頭,撒旦般的面容,剃的光光的腦袋,一雙有魅力的細長綠色貓眼石眼睛。他身上有整個東方民族的全部殘忍狡詐,有以往和現今所有的科學知識,
碉堡了!有沒有?
看看這氣勢
用老濕的話說,傅滿洲最大的夢想就是得到成吉思汗的面具和圓月寶刀,率領亞洲各民族掃蕩歐洲的白種人---------哇靠,簡直是民族英雄啊,有沒有?
別給我看這垃圾《Chinese Burn》,求復活傅滿洲博士。
BBC的編劇需要溫習一下,什麼叫幽默感。中國燒傷是可以拍的。幽默感可以非常政治不正確。小不列顛里的首相和同性戀秘書Sebastian,還有恐同的同性戀,種族歧視的教師,辦事效率超差的櫃檯,嘔吐隨地大小便的老奶奶,嘲笑同性戀,嘲笑老人,嘲笑貴族,嘲笑異裝癖,非常不正確吧。但是為什麼大家喜歡看,說是好劇?因為表面上觸及了很多敏感問題,但重點仍在於劇中的創意和包袱。小不列顛的確傳播了不正確的思想,但與之相伴的幽默感可以消除很多觀眾的不適。什麼叫幽默感小不列顛是英國人自嘲之作,對自己的民族有深刻的了解,不僅自己嘲笑自己綽綽有餘,讓全球的觀眾都看得津津有味。低俗重口,但是好笑,諷刺,折射了很多社會問題。甚至首相和Sebastian的組合在國內贏得了網友的青睞和祝福:好有愛,真是激萌的基侶。
而中國燒傷,是一群根本不懂中國不懂亞洲的不負責任的編劇和製作,基於對倫敦幾個三觀超歪的亞裔女性的隻言片語,就開啟腦洞模式創作出來的作品,既低俗又不好笑,也沒有什麼諷刺意義,像一部亞洲准AV。它不抖包袱,期望丟一個種族歧視的觀念給你,然後讓你笑。幽默感可以有嗎?可以有。我在倫敦見到的一些中國人也有各種各樣的毛病,炫富,怠惰,封閉,對外國人持有一些偏見,明明身處歐洲文明的一個中心卻表現出文盲一樣的愚昧和偏執。台灣人香港人看不起大陸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但是這部劇沒有把握幽默的精髓:觀眾究竟為何而笑,是種族歧視的觀念,還是借用觀念設計的,至少一部分亞洲人能接受的段子。這部劇沒有諷刺到該諷刺的地方,把邊緣化理解成:中國男人全是侮辱女性的色魔,中國女人全是跪舔白人JB的騷貨。沒有充分理解中國和亞洲的諷刺亞洲的喜劇,必然一點諷刺作用都沒有,充斥的全是西方白右社會對亞洲人的惡意和偏見。BBC想要拍一部成功的中國燒傷,很容易,雇幾個中國的寫手,大陸香港台灣的一起創作,把該說的話都說出來,馬上贏得口碑。我們中國人沒有這麼心腸狹窄,聽不得半點壞話。但是煩請英媒,從中國人的角度去拍,拍一個真實的華人社會,而不是一群種族歧視的白人幻想的中國城。
黑一下俄羅斯,什麼叫幽默,下面的叫幽默
這個問題正好印證了我在另一個有關海外華人受歧視問題下的回答。(有修改)
從來不覺得中國人要對華人在海外受歧視負責,留學生和遊客改變不了西方國家對華人觀感。清末民初時期,出國留學的人,幾乎個個都是人中龍鳳,絕對的一時之選,連周恩來,鄧小平,李政道,鄧稼先這些人都無法改變西人對華人的觀感(自私,懦弱,貪婪,愚昧),何況是普通遊客!因為西人對於華人的感觀,一方面來自於媒體,更多的卻是來自於那些與他們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華人移民,畢竟很多人並不關心有關中國的新聞。這些移民才應該反思華人為何長期受到歧視,卻無法改變的原因!尤其是49年後00年前出去的那一批人,為什麼在中國日益強大的今天,你們卻依然飽受欺辱?這是因為,平時你們享受著西方發達國家甜美的空氣,嘲笑著國內的各種霧霾。以一種高人一等的姿態炫耀著各種幸福,時時刻刻的在西人面前與中國進行切割,生怕西人將你們與中國,中國人聯繫在一起。可是出現了一些不利於己的事件又只敢在中文平台上用漢字發泄各種不滿,卻從來不敢用甜美空氣去對抗不公!眼看著一個個不利於己的法案通過實施,又用各種精神勝利法維持著自己的優越感。一些期待洗白自己的華人精英,不用他們的話語權為華人爭取權益,反而用以附合西方主流對華人的刻板印象。而正是這種自私懦弱愚蠢的行為,鑄就了西人對華人的印象,從而更加肆無忌憚的針對你們。而你們卻只敢在中文平台大聲疾呼:是因為中國人才被歧視!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被歧視,是因為你們的自私、懦弱和愚蠢。你們受到欺辱,我們感到可悲可嘆,唯獨不值得可憐。一如劇中幾位主演,他們不會意識不到,他們的演出會讓部分華人不適,但他們並不會在乎,甚至期待這種情況。因為這樣他們就更可以告訴西人主流:你看,我們和他們不一樣,接受我吧!這種通過出賣族群討好主流的方式,為華人族群只會招來更多的岐視。然後越受歧視越去討好,惡性循環也是因果循環!這個東西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
BBC這次幹得漂亮,我想這大概前後三十年都無出其右了,當代觀眾都比BBC有良心啊。
正經一點說,我的感覺是他們的初衷應該是想迎合華裔少數觀眾,尤其是年輕人,以此來吸引收視率,而並非他們對外宣稱的是想為華人掃去有色眼鏡。這個劇糅雜了一些流行的東西在裡面,以至於有些諂媚了。但很不幸的是編劇和導演水平不行,拍板的高層情商欠費,掩飾不住自己本身的態度。
不過話又說回來,估計那個社會哥拂菻坊又要開始做視頻了把。
————————————————————————————————————
看了Lightwing的答案了解到這個鍋BBC並不全背,但可能是天朝給我的影響吧,我始終覺得一個電視台選擇播放了什麼東西,等於它也是要負這個責任的,否則將來報道上出了什麼偏差怎麼辦,是不是?
不過既然編劇和導演都不是BBC的,竟然是這三個演員自己想出來的,那麼事情更好理解了。據我跟各種背景華裔打交道的經歷,這幫人中不少人有一種卑微地迎合當地白人文化和價值觀的傾向,結果就是他們徹底地認同並接受了很多帶有歧視根源的思想,然後總是幻想自己能夠成為白人中的一份子,活在分裂狀態中。他們的幻想還會時不時kick in,不由自主地白人上身開自己人玩笑,常常引人側目。他們反抗的對象往往不是種族歧視,而是自己跟白人夥伴之間的割裂感,根本願望是希望對方能把自己當同類,所以主動接受夥伴的想法,也往往並不譴責或是敵視他們。記得在哪裡看過一個脫口秀大師說,做表演的,往往會在舞台上把自己性格中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東西統統放大;那麼如果帶著這種狀態寫劇本,怕是暴露了所作喜劇的邏輯前提是徹底認定了歧視的正當性,而目的又是在於拉近自己和白人群體的關係,也就是為什麼腦子裡沒有這個前提也沒這個願望的觀眾看到,會覺得渾身難受。
她們實際想傳達的,搞不好是從潛意識裡跑出來的:「你如果對我們有這些刻板印象,沒關係,你看我也拿這個開我自己的涮,而且你看我也學著你的幽默方式調侃回你,我還是很想跟你一起玩兒的,別讓種族歧視的指責破壞了我們的關係。」
題外話,他們其實也挺令人同情的,我曾經跟一個保加利亞司機長時間地聊過我作為一個大陸人老是被華裔傷害的問題,我向對方抱怨這種向同胞的捅刀子以求欺凌者認可的人非常可悲。這個司機比我年長很多,在英國也摸爬滾打了很多年,他勸我多理解一下他們,並說有些事情你要體會了才能理解原因,也側面暗示了這些華裔早年的環境可能非常不堪,他們的生活可能也非常不易;他還說,有時候有的人選擇了這樣活著,我們只能尊重他們。這位司機當年給我的話我一直記到現在。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揣測,也可能只是水平問題。
Ps. 評論里大家開始討論某個新疆同胞了這是什麼情況,希望大家保持友善哈。
再Ps. IMDb上的人才真是多。
比種族歧視更可怕的是種族Self Hatred。比種族Self Hatred更可怕的是將這種Self Hatred包裝成打破種族偏見之舉。唯一的好處就是喚醒了更多不在鬥爭的亞裔吧。
TV comedy like Chinese Burn doesn』t smash stereotypes. It reinforces them
在這裡推薦一個同樣是BBC 3出品的醫療紀錄片,Junior Doctors: Blood, Sweat and Tears,裡面有兩個東亞裔醫生,種族關係就很健康,在紀錄片裡面妥妥地就是role model的角色。所以這鍋BBC真的不能背,要背的是在英國苟活的屌絲香港人以及他們教育(或者不教育)出來的後代。
插一個本劇的油管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wWWkJ3plct=1293s
現實是怎麼樣的呢:大陸/日韓/新加坡男生在英國基本不愁女朋友。在金融城工作的大陸人男女比例保守估計是1:2。稍微凡是有競爭力一點的大陸女生都會選擇亞洲男生。倒是大量屌絲香港人因為香港女生多找白人而沒有對象,最近開始把眼光放到大陸女生身上了。(給大陸女生提個醒。)片中所有角色(除了台灣富豪)的中文對話和詞語都用港式粵語反映的就是這個情況。
PS:本人不是香港黑。英國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同時能吸引到香港最精英和最屌絲的群體,但是由於屌絲的佔整體社會的比重比較多,我們看到的噁心的現象就比較多罷了。
劇我沒看,估計跟主流報道一個樣。我想說一下翻譯的問題。chinese burn不是中國燒傷,這個動作叫chinese burn。基本都是拿來開玩笑用的,我之前經常威脅對象,再不老實我就給他一個chinese burn,基本就是笑場收尾。
Chinese burn是用兩手握住對方的一隻胳膊,分別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旋轉,造成表面皮膚扭曲的疼痛,這種方式叫chinese burn。來源不知道,就算可考,其現在的意義也完全脫離種族歧視。
西方主流媒體對於中國的評價都是負面的,不得不說他們講的很多問題的確存在,只不過敘述的方式帶有主觀臆斷,所以更像評論員文章。沒必要多想,不看就是了。前幾年看bbc一個鐵路的紀錄片,主持人是Joanna lumley. 非常不合時宜的在鐵路紀錄片里講西藏問題,我也不能去堵她的嘴,我能做到的就是有她的片子和電影我都不去看。去年上映了她的新片absolute fabulous,對象找我去看,我說你知道我對她什麼意見。最後就是對象自己去看的,我在家自己看劇。沒必要大動肝火,你在這激動一大堆,回頭誰也看不見,外國人也看不懂你的討論,也不會去找你的討論,最後還不是自我滿足了。所以真的沒必要,要不然你就抵制,要不然你就讓自己擁有更高的權利然後發動大波人抵制。我沒本事,只能做到前者。來 給編劇提個小小建議
The Legend of Chinese Easy Girl 得這麼寫主要人物:我前舍友 女
拿著家裡砸鍋賣鐵湊出來的三十多萬出來讀書 表面宣稱自己不差錢 各種看不起其他樸素留學生 暗地裡省吃儉用 一大愛好是佔中國舍友的小便宜 然後腆著臉貼一個40+的薛定諤婚姻狀態的小老頭
有一位傳說中北京從事金融行業的二十四孝男友 當然 在她口中 該男年齡 學校 行業 公司 房車 變幻莫測
故事地點:某荒山野嶺的半野雞大學
主配角:小老頭 40+ 禿 婚姻狀態處於薛定諤狀態 有一間公寓 在一個偏僻鎮上 據口述父母妻小同住
當然 在我前舍友蓬勃的想像力中 這就成了
鄉村別墅+田園風情+家庭取向的成熟男人
emmmm
……
有時候 我鬧不清這特么究竟是純還是蠢
每天 我前舍友把人帶到公寓 一日三頓 好吃好喝供著 親手做羹湯 平日連口水果也捨不得給自己買 純凈水靠偷使別人濾壺 多添張嘴 菜蔬魚肉餃面餛飩輪流上 反正不差錢不是
可是 大姐您發揮國際友人精神可以 但先把你手中的醬油瓶放下 那tm是我的
還有您使的那大料 醋蒜啥的 都是你老娘我從中超花了超國內的N倍價買回來的
給朋友改善伙食可以 給你哄抬B價可不行
前舍友每日在灶台前忙得團團轉 帶著獨特的東方韻味 (小老頭口述)很是賢妻良母
舍友回應到 自己連面都不用超市貨 一定要親手和才有溫度
嗯
溫度
又一個詞由文藝白蓮變窯姐
真是溫暖人心
那小老頭袖著手 大爺一樣坐在旁邊 仰著下巴 操著流利高貴的英腔 指點著這個淡了那個咸了 順路暢想下頓想吃個啥新鮮的
哎喲 感情你老人家下館子吃點菜了 要不要再唱個小曲捏個肩啊~
舍友笑得一臉東方婉約美
吃完 她收拾 洗碗 擦桌 小老頭坐在原地眯著眼喝茶
據前舍友和稀泥
小老頭中文好 很熱愛中國文化
這個好我不知道我前舍友怎麼定義
反正我英語要是說成他那樣
雅思考官准一腳把我踢到對門新東方泡泡少兒英語部
最後我提醒一句
英國牆 木的 透聲兒 您悠著點兒
隔壁可是個剛成年的本科生
雖然我知道
你們一定是在弘揚中國文化 對唱傳統雲南山歌呀 對不對
老司機~帶帶我~我會唱山歌呀
編劇們~看我打了這麼多字~也帶帶我唄我想給這部片譯名的同志打call。
果然帶「逐夢」的片子都不能看。我講個笑話:「開種族玩笑可以消滅種族歧視」(沒錯這就是很多人正名對黑人的歧視性用語時說的話,不知道他佬看過這部劇會怎麼想。)
當然我也不覺得這幾位主創是在刻意歧視自己。畢竟諷刺歧視和動真格的歧視從觀眾的角度看差距很大,但是在寫作的時候很難區分。這幾位之前都是演員不是專業編劇,犯錯誤也是很正常的,當然讓這劇上線的BBC必須罵。我最討厭網路judging的原因是某些鍵盤俠總是喜歡在無法獲悉事情全貌的情況下儘可能塑造出一個壞的形象,然後拚命打靶子以展示自己的正義。
我在很多地方都說過,不要高估外嫁女或外X女的底線,她們普遍沒有民族自尊心、普遍極端種族主義、普遍自恨,且有極強的皈依者狂熱。
這與女權主義無關,而是社會在一定條件和標準下、篩選出了一個特定的人群,而以上就是這個人群的最主要特徵。
很多人現在噴我,是因為國人普遍對此類女性的接觸過少、並且受到此類女性在綁架女權主義之後對大眾洗腦的毒害。事實上很多自信、自強的女性本身就是這類外嫁外X女的受害者,想想為什麼你們在國外會被中老年白人騷擾,為什麼會在西方影視作品中被嘲弄和侮辱,想想華女的名聲是被誰損害的。
對於此類女性,由於關係到她們在西方社會以及中國社會裡的形象和利益,她們有迫切的需求來為自己的行為洗白,也就是主動尋找某個「主義」來偽裝自己,而女權主義就是這場洗白運動的犧牲品。同時,她們的這種洗白行為與具體是什麼主義無關,就好比洪秀全當年如果接觸的不是神父而是阿訇,也一樣會發明一個拜安拉教出來,然後繼續鑽進廣西樹林子里妖言惑眾。
隨著國人的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與國際接觸也更加廣泛,這類女性的真正面目最終也會被大眾所認識,這個過程不會太久。人無論走在哪裡永遠要記住一點,不要鸚鵡學舌,不要去模仿別人的文化
部分華裔或華人為了生存,為了討好西方社會,故意使用誇張的肢體語言或誇張的表演形式、或故意醜化自己,無下限的去取悅西方社會,只是為了博取他人的一笑
豈不知你出賣的不僅僅是你自己,你更出賣的是你的族群和你的先祖;其實一切得根源於你對自己身份的不認同和不自信;你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被西方文化洗腦,覺得那就是先進的文化,那就應該弘揚全世界;殊不知你成為了西方人利用的棋子
可悲;堂堂正正的做自己,讓西方文化反過來學習你的文化接受你的文化,這才是正道
我相信以中國當前的形式,很快會有很多西方人士反過來學習中國文化;請你們不要做跳樑小丑和別人手裡的一枚可悲的棋子
這部劇犯了個經典的政治喜劇問題:不可能一邊anti-racism一邊靠著racism吸引觀眾的。
早上拉屎洗漱穿衣的24min外放了一下,我估計看了這部劇的人可能都沒看到這道題的人多,不然BBC絕對續訂了,但是目前兩位編劇兼主演沒有任何這一年關於本劇的計劃,估計是沒續了。BBC3本身就是把不會在broadcast播放的sitcom播放,看看效果如何,考慮續訂什麼的,不然這部劇不可能只能在英國境內通過iplay播放。即使VPN也必須locate在英國。所以我相信在答的大多數用戶估計壓根兒沒看,或者是在YouTube上看吐槽的,就來這邊強打我。所以一部描寫女性的劇,結果幾乎清一色男性用戶在回答。怎麼說呢,呵呵。那個詞叫什麼來著,總是纏著Chinese girl的DAGS?
不是不可以刻板印象,Joey的好色,Raju的沉默寡言,Rachel的bitch,Max的胸大無腦,這些都是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但我們很少見有說這些歧視的。因為這些在故事中已經內化為認為本身的特點,是他們要打破的困難,所以我們能看到這些主人公哪怕在第一集都會有像自己的刻板印象挑戰的內容,最經典的就是瑞秋剪卡。而這部劇把本應該當表的刻板印象當成了幾乎全部內容。我看不到任何Jackie有嘗試改變自己的地方,fufu說出是她suck以後,她反倒是怪fufu,也許主創想把Jackie塑造成一個bitch的人物,但是很抱歉,觀眾不會喜歡一個沒有特色的bitch,一個不變的bitch。至於Eliz,就更不知道幹嘛的了,她想去賣紅酒,結果還是幫她老闆handjob。還有她的老闆,全劇中最矮化男性角色的人物。
當然,我在imdb上看了兩個人的履歷後,我相信這也許真是她們的生活而來。畢竟女性因為本身花瓶角色多的原因,多數都是固定為花瓶角色,如果你又碰巧是個少數族裔,那麼你的花瓶只會更少,傑西卡阿爾巴就是個例子,當大家不喜歡小麥色的女性時,她的演出機會就越來越少了,神盾局特工里的那位華裔女演員不也是為了不被當成黃花瓶而改成她媽的姓嗎?可是,只是從黃花瓶變成白花瓶就平權了嗎?沒有其他過硬的能力不還是花瓶嗎?這兩年亞裔的喜劇在這增多,美國的、澳洲的,都有拍的不錯的。原因在我看來,男性主創的存在是很大原因,因為男性亞裔很少因為外在而被承認,成名的男性亞裔,演技和其他能力也就更明顯。所以美澳那兩部在內容上比這部要好出很多。
說到女演員,Jackie和fufu應該是香港和台灣的,Eliz可能是大陸的。出了國混演藝圈,還用中文名,而且兩部作品都寫Chinese而不是taiwan和HK girl。不像是那類。
鏡報上有篇寫的蠻不錯的,回頭我貼一下。基本上就是在說編劇太差。估計三位女演員還要繼續堅持自己少到可憐的亞裔角色了以後,除非回大陸撈錢。
現在看看這裡的回答,只覺得女孩子必須要聰明,不從事腦力勞動,就很可能要靠外表來吃飯而不是力量,靠外表吃飯吧,一方面會被外國人矮化,一方面還要被本族裔蕩婦羞辱,難怪那麼容易出種族內部逆行歧視。大家記住這三人醜陋的嘴臉,相由心生,古人誠不欺我。
一開始我們怎麼說來著?
·最反華最仇恨中華民族最仇恨中國的人不是英語世界的白人,而是苟活在英語世界裡的二流華人(也就是黃皮子香蕉人)。當他們踏上歐美世界的那一刻,她們的腦子就在發生著一種名叫奴性的化學變異。而這其中,女性比男性的變異更深,對中國的仇視憎惡越重。她們滿腦子都是怎麼通過擠壓排斥嘲弄其他中國人,從而融入西方世界的詭計。她們越是西方世界飽受白人的欺凌,就越是把自己壓抑在心內中的奴性,以憎惡和侮辱的方式加在中國人的頭上。
·這批人從過去寄生在歐美世界的最底層,飽受白人的欺凌,早就心理扭曲了。她門到今天即使有幸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可想而知能是狗嘴裡吐出什麼象牙來。
·這部劇英語直譯過來叫中國燒傷,但這部劇的女作者(也就是這隻鼻孔朝天的····)把它意譯為逐夢摩女。逐什麼夢?當然就是她們自己通過羞辱和排斥其他黃種人、華人,從而(在自己腦內的思想上)擺脫自己的華人身份,順利融入白人世界(嫁給同樣醜陋白人底層盧瑟,剩下結合二人醜陋面龐的混血兒)。她們的夢,簡直污穢的像她們的臉。
還沒看劇,不過看了些編劇採訪,覺得編劇其實對東西方文化都不了解,居然說東方文化直接(blunt)?! 而且UK與US也完全不一樣好嗎,在我看來,語言環境除去不談,中上階層人群中,UK與US之間深層文化差異遠大與UK與中國江南地區/日本,尤其是那種克制與處世的微妙。
另,編劇表示希望此劇打破僵化印象,看編劇採訪發現她們指的是,以往那些比如開外賣的東亞移民(以及非法移民)。只能說,不合時宜,確實,本世紀初之前,舉家移民開外賣店討生活的,非法移民「避難」的,佔了東亞人群比較大的比重,但本世紀初自費留學潮開啟,現在英國的東亞人群主要是自費留學生和學成後的young professionals, 此劇若是在2007-2008年左右上映也許反響就不至於那麼糟糕。現在都2018了,編劇手慢了,BBC選片人眼光落後了。1 看了心裡感覺不舒服就說出來,不用反思自己「敏感」、「人家文化就這樣」。2 開玩笑有輕重、場合、時宜之分,全世界到哪都一樣,這個玩笑明顯不合適。3 bbc這件事做錯了。做錯了就是做錯了,從行動,錯到腦子,一直錯到心,錯到靈魂。4 別扯什麼言論自由,這件事恰恰違反了言論自由。5 別亂舉其他自嘲、幽默的例子類比,不恰當,沒用。
【校園驚悚懸疑】當數學課變成這樣 2017【細思極恐】www.bilibili.co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KcWu0tsiZMwww.youtube.com
想起了個可能有點不相關的事。
上面是一個youtube上90萬點擊的視頻,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這個視頻主要抨擊了政治正確。
在視頻中有描述了一個『同性戀,變性的,過重的,社會階級低,不聰明,沒有魅力,乳頭上長毛,有體臭『的亞裔因為他的這些特性而不是能力在考試中得到最高分,作者想通過這一反諷讓我們感受政治正確的荒謬。
看完後我陷入了沉思,為什麼這麼』重要『的角色要由亞裔來飾演呢?
一個過重的,不聰明以致於要通過除考試以外方式來被錄取的亞裔是典型的亞裔嗎?
以我的見聞,亞裔在入學方面似乎備受歧視,而亞裔以瘦為美這一觀點也被抨擊多次。
但以上都不是關鍵,奇怪的是在爭取自身權益方面最為積極主動的黑人群體及穆斯林群體在視頻中集體消失了。
我無法說這兩個群體爭取的權益全是通過民眾的政治正確心理獲得的或是本不該有的,但顯然相比來說亞裔這個群體似乎從沒有因為政治正確而被「過分呵護」過。
當然可以理解視頻作者對提及黑人和穆斯林群體的忌憚,畢竟這可能會死人的。
自此我是看清了有一些國外的人的心理,政治正確是不對的,種族歧視是不對的,但在抨擊政治正確的視頻中加入對亞裔的歧視和污衊是可以接受的。
那麼在抨擊種族歧視的劇集中加入對亞裔的歧視和醜化自然也是可接受的。
非常精準地詮釋了以下每一個字
@FuckedWorld
中國男人為什麼大多是垃圾?
中國男人形象差給中國女人丟人怎麼辦? - 社會 - 知乎
如何評價「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的觀點? - 婚姻 - 知乎
相比於西方,中國男人為什麼不喜歡健身? - 文化差異 - 知乎
為什麼大部分中國男人不注重外表? - 男生 - 知乎
中國男人一點上進心都沒有嗎? - 社會 - 知乎
主流運動中國男人是不是比不上中國女人? - 足球 - 知乎
為什麼大多數中國男人不注意身材不鍛煉肌肉不注意牙齒? - 健身 - 知乎
中國男人到底丑在哪兒了? - 情感 - 知乎
女朋友討厭中國男人,就喜歡老外該怎麼辦? - 情感 - 知乎
中國男人是不是從來不保護婦女兒童,反而還把她們當作自己可以隨意處置的財產? - 歷史 - 知乎
為什麼我覺得中國男人普遍目光獃滯,面色枯黃? - 生活 - 知乎
中國女人喜歡找西方男人是因為中國男士性能力不能使之滿意嗎? - 兩性關係 - 知乎
中國男人受AV影響這麼大是否也影響了中國男人的正確性愛觀? - 性生活 - 知乎
如何看待「外媒吐槽稱中國男人太丑 配不上中國女人」這條新聞?
如何看待這篇文章稱「四分之一的中國男人是心理變態」?
中國男人為什麼有一種油膩感
為什麼大多數中國男人都那麼丑(二)
中國男人知道自己和外國男人的差距嗎?
之前交往過一個外國男友,比中國男人更加細心 體貼溫柔,現在完全影響我擇偶標準 怎麼辦?
亞洲人在歐美沒有未來;這不是歧視,歧視是對弱勢群體的區別對待;華裔在歐美受到的是抹黑和打壓,我們又不能向猶太人一樣融入白左。
何以解憂,唯有中華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少聽說英國警察射殺黑人,而美國卻這麼多?
※國泰航空公司提供中英文不對稱的菜單,歧視區別對待顧客,該如何維權?
※怎麼看印度10億牲口只有1億人這種觀點?
※為什麼在美國,猶太人抱團佔據高層,而在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華裔互相歧視排擠?
※如何看待Gigi Hadid的歧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