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怎麼會同時存在女子愁嫁妝,男子愁老婆的局面呢?

女子愁湊不齊高額嫁妝嫁妝嫁不出去,男子愁找不到老婆的局面呢?男子不要或者少要女方給自己的嫁妝不就可以相對容易找到老婆了嗎/


轉載。

原文出處:(續10)赫敏為什麼不能嫁給哈利——《哈利波特》中的歷史、文化與政治

大家知道,印度有世界上最頑強的「種姓制度」,各種職業界限森嚴,低種姓絕無通過努力改變社會地位的機會,這當然讓很多人憤憤不平,但在婚姻方面,完全內婚的種姓制度中,「可嫁男」和「可娶女」卻是大體相等的。或者說,如果財產差別無法避免,只有徹底的「內婚制」才能實現徹底的「一夫一妻制」——凡是有外婚制的婚姻法,都無法避免「弱女嫁強男」的現象,也就無法避免上層的一夫多妻和下層的一妻多夫,這就是印度的低種姓男子也支持種姓制度的原因——至少能找到一個同階層的妻子。

類似的,中國建國前30年里,一夫一妻制貫徹較好,但這30年也是中國歷史上身份制度最發達的一段時間。所有人都劃分了「階級成分」,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基本由「家庭出身」決定,城鄉二元制的隔絕也非常牢固,全社會的流動性極差,這才是每個局部領域都能感覺到「人人差別不大」的制度性保證。

進而言之,長期堅持種姓制度的印度婚姻習慣中,又產生了一種非常特別的現象:「嫁妝制」,也就是印度女性出嫁,女方家長要給男方提供一筆巨額財產,否則就嫁不出去。在弱男派大巫師的各種法術下,「嫁妝」也成了男女不平等的又一個血淋淋的證據,比如每年燒死多少新娘之類,鋪天蓋地,大家自己百度。

世界各國包括中國,都是男方向女方提供「彩禮」,理由如前所述,屬於男性向女性財產轉移的一部分,「嫁妝」多是新娘的隨身物品,價值一定少於「彩禮」。但印度為什麼是個例外?法學的關鍵是判斷力,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思考過這種不合常理的事件為何總是發生——印度生了女孩的人家,難道爹娘都是缺心眼兒嗎?

下層社會中,也總有些特別優秀的分子,需要一個向上的出口,否則會危及制度本身。比如在城鄉二元制下的中國,「考大學」就是農民改變身份的獨木橋。其結果,就是農村的有志青年瘋狂的準備高考,出現了很多非常誇張的高齡復讀考生和寄宿制、軍事化管理的高中,連帶著城市考生也承受了巨大的考試壓力,直到99年高校大擴招才有所改變,雖然擴招之後,大學文憑變得不值錢了。

如果把結婚當作女性的競爭領域,多妻制相當於大鍋飯,或者擴招後的大學,混進去容易,但文憑含金量不大。相反,一夫一妻制就相當於競爭上崗,或者擴招之前的大學,文憑含金量高,但不容易考上,絕對的一夫一妻則是「勝者通吃」的高強度競爭,第二名以下完全失去意義,其結果,就是引發了女性之間的激烈競爭。

在印度,偶爾也有高種姓男孩找不到適齡配偶、娶低種姓女孩的情況,印度人稱之為「順婚」,這是嚴格的種姓制中,低種姓改變身份的唯一途徑。結果就是,人數很少的祭司(婆羅門)和武士(剎帝利)種姓家的男孩,被人數較多的商人(吠舍)種姓家的女孩擠破了門,商人種姓唯有倒貼大量的金錢,才能爭取到這種改換門庭的機會,這和擴招前農村考生瘋狂高考是一個道理;壓力傳導至上層,連帶著高種姓的內婚也要帶陪嫁了,這和城市學生跟著一起承受高考壓力也是一個道理。

事實上,被燒死的嫁妝新娘大部分是高攀門第心切,婚前用高額金錢作出許諾,婚後又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兌現,走投無路才被燒死的,約等於自殺,因此政府也沒有辦法徹底追究,否則女方的家人也不會安靜。印度也是個古老文明,殺人總要償命吧。(法學的同學也可以領教一下,婚姻法中的各種幻覺肥皂泡有多麼具有迷惑力,只要你心有所欲,攝魂術就能讓人喪失最基本的常識和判斷。)

因此,堅持一夫一妻原則的進一步結果,就是女性之間的競爭加劇了,背負了沉重的「嫁妝」。


反問樓主,為何中國會出現3700萬男人娶不到老婆,而又存在大量剩女嫁不出去的情況呢?

不開玩笑的認真回答,是階層。中國娶不到老婆的是底層男性,而嫁不出去的剩女在中上層,是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生。

同樣印度娶不到老婆的是底層男性,而需要付出大額嫁妝的其實以中產階級女性嫁高種姓為主。

因為印度的種姓制度允許男性娶同種姓和低種姓的女性,卻不能娶比他家高種姓的。也就是說女生只能同階層通婚和高嫁。於是在雙方選擇結婚對象的範圍內,男性遠少於女性。


男子數量比女子多太多了,女子不夠分。


同問啊,一直不理解,完全不符合市場規律啊。另外中國古代也是這樣的。


野有曠夫,內有怨女。地主階級經濟政策失敗的產物。


都是窮鬧的


就像某國大學生就業難,某部門仍要求廷遲退休咯。


推薦閱讀:

錫金是被印度吞併亡國的么?
印度1.5億人大罷工是怎麼回事?
下周一要去印度出差,女生,請問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嘛?求給建議。。?
中國崛起了,但中國隔壁的印度為何還是沒有崛起?
印度女性為什麼不嫁到中國?

TAG: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