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為什麼不記錄全部的飛行數據?

視頻中說馬航曾經一次事故的飛行數據被衝掉了:外媒:MH370失聯當天通訊塔曾收飛機上手機信號

很顯然全部的飛行數據是要比僅僅最後2小時的數據有價值。

如果說飛行數據不實時傳送回基站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那麼記錄全部的飛行日誌以及駕駛艙內的語音也只是增加了存儲方面的成本。而存儲方面從計算機的角度來看是相對很廉價的東西(1T硬碟才多錢?或者飛機上用的存儲設備很昂貴?)


按照「儲存時間足夠論」,其實只需要記錄最後10分鐘的就夠了。「足夠論」的論據完全可以用在10分鐘上。。。儲存多一點總是沒有壞處,況且且人類的技術難道不是就應該受到人類的需求的挑戰嗎?滿足於現狀,給現狀找各種借口,不是一個工程師該做的事。

(語音記錄)之所以是2小時,只是因為當年制定標準的時候2小時是技術極限。為什麼不是3小時,4小時,3.5小時?空難的概率太小,並沒有足夠的數據給人分析證明2小時就是最佳時間。工程標準往往都是經驗性的,而且是考慮了成本,往往偏保守。只要還能用,就不會有人沒事去update技術標準,也不會有人去重寫代碼,也不會有人去增加一塊儲存晶元。(比如atm機上的操作系統)

關於黑匣子電池的續航時間也是這樣,太短了,而現在技術其實1個月之內就能升級到90天(正在實施),整整提高3倍。這也就是說,在黑匣子產生的這60年來,技術起碼飛躍了3倍。難道你想為他們辯解,30天夠用了,延長到90天,要增加電池體積,增加保護電路,增加錯誤和損壞的概率?提升電池續航和防爆安全性,一般比提升數據容量要難得多。這是一定要等到出了大事,這些工程師才會賣命去改進技術。實際上技術本身,對於工程師來說,並沒有「極限」。你看看intel的極限,nasa的極限?

如果增加儲存晶元面積會增大一點fail概率,他們難道不會重新design 整個保護電路和黑匣子物理儲存的方式?你讓一群nasa的太空工程師給你設計一下,你或者去問問他們在航天站的「黑匣子」是什麼個設計標準,火星探測器上的數據記錄器是什麼個標準?

他們完全能做到。只是不想做罷了。一定要等到哪一天2小時以外的數據至關重要,他們就會升級,而且立馬升級。因為空難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估計相關部門並不覺得有這個必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相關部門卻堅持認為乘客的鞋子里的東西很重要)這裡面還有管理層的原因。但是要知道,這一次馬航事件就極有可能從一開始的數據就至關重要。所以說什麼是意外?意外就是沒有人為這樣的事情做過準備的事。所以在這之前沒有人想到要把黑匣子提高到比如說24小時。

讓飛機黑匣子記錄24小時的數據,續航時間長達3個月(甚至更長),並且具有一定延時的向地面傳回關鍵數據備份(不可關閉)的設計,完全可能。無奈空難的概率太小了。如果天天空難,你看他們裝不裝。飛機設計更新換代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引擎,機械,動力學上,並不在平均用處不大的黑匣子上。


非此專業人士。以有限的能力有限的時間查到的資料看:

1、黑匣子里能保存的通話記錄是2小時(艙音記錄器),飛行數據是25小時(飛行數據記錄器)。飛行紀錄儀

2、艙音記錄器可以人為關閉,只有飛行數據記錄器無法人為關閉。民航專家為MH370航班乘客在京家屬解答疑惑

當然是希望保存越久越好,但功能和成本是互為矛盾的。1T硬碟什麼的就不說了,筆記本開機狀態摔地上硬碟就廢了,在飛機起火燃燒的高溫、撞向地面的加速度、海底壓強條件下就是個渣渣。大巴上的DVD還得考慮防震呢,更別說灰機了。


推薦閱讀:

為何我家的wifi只要一有飛機飛過就會斷線?
波音787大量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是否存在隱患?
有沒有類似坎巴拉太空計劃可以組裝飛機的遊戲?
直升機旋翼葉片使用複合材料比用金屬材料有何優勢?
第一次坐飛機,為了讓整個登機的過程稍微順利點,想知道詳細的流程?

TAG:飛機 | 航空安全 | 黑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