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的手機通話通常沒有語音信箱?
01-15
為什麼國內的電話通常沒有語音信箱?經常在國外電影中看到回家按電話收發語音信箱。手機關機進入留言狀態。但是國內好像從來沒有見到過。
有的,要開通。我以前開過一段時間但是從來木有人給我用語音留言。
- 經濟因素。語音信箱是主動收費服務,即不管給你打電話的人是否使用這個功能,你還是需要每月交固定的月使用費。按照國人的使用習慣來說,你打電話那就是有事找我,那還要我付費作甚?國人的觀念是,如果你要找我,通信費應該你出,沒有我出的道理。
- 生活習慣。一定程度上,我的確討厭對著一個機器說話。
- 「互動」的重要性,「喂」、「你好」、「再見」、「有空來玩兒啊~」、「哪天我們聚聚」等一系列通話常用詞語,你不用還習慣么?
- 國人的倫理觀中,「情」占很大的要素,那就決定了,我們溝通的過程中,需要真實的傾聽和反饋,然後根據對方的「意思」來決定自己接下來要說什麼。語音信箱沒有反饋,只要不是事實性的陳述,我不知道我這麼說你的看法如何,我繼續說下去會不會有造成你不適的部分,會不會對本人造成影響。這個就很恐怖了,萬一留錯了話,後果「不堪設想」。(另外,如果只是單純的傳達信息或者要求回電,那來電寶也可以做到,就和以前的BP機無異了。)
- 等級觀念。上司給下屬留言?笑話,給你打電話是抬舉你,竟然不接或者關機?那你在領導心目中的印象會變差。領導的觀念是,我想要找下屬,一定是要24小時隨時接聽,還想要我給你語音留言?不可能!就算有事打了沒接到,那也應該下屬看到後立刻回復!
其實我覺得語音信箱還是很有必要的,一是有助於信息的及時傳達,保證效率;二是免去了很多禮節上的問題。這玩意的目的是「效率化」的,想要摻雜點其他因素怕是不可能了。
記得這和《牛奶可樂經濟學》里講到的一個例子很像。為什麼亞洲地區的人使用簡訊比較多,而歐美地區的人有事直接打電話也很少發簡訊。
簡單說,簡訊的通信成本低,但是編寫簡訊花的時間很多。一條140個漢字的簡訊才不到0.3kB,而8kbps的電話語音每秒鐘就有1kB的信息量。
歐美的工資高,所以時間成本也高。歐美人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撰寫簡訊上,所以更傾向於直接用電話說。而亞洲人的工資比較低,時間的成本不高,所以願意花時間去編寫簡訊,以節約通信成本。
電話答錄機雖然出現得很早,但是之前沒有在中國普及可能是因為額外硬體的成本太高。當大眾剛剛買得起手機的時候,簡訊又出現了。語音信箱的成本比簡訊高出了不少,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在個人用戶中間得到推廣。各大運營商不推廣啊!
我一直在用移動語音信箱,歡迎語太少,雲南資費3元/月,廣州資費6元/月,各省不一樣,移動研發的和留言app近期完善的不錯,解決了接聽繁瑣的問題(有網路的時候)附個圖吧聯通語音信箱很多地方沒有這個業務,資費5元/月,等我體驗一下再來評價吧
電信的是天翼通信助理,不夠人性化,一般都是固定電話用的多一些
--------------------------------------------
用了那麼久,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罵我總是接了電話不說話,然而我真的是因為經常接不到電話才開通語音信箱。國內有這個服務的,我自己也嘗試要開通,被移動告知現在已經不受理新開通這個業務了,國內用的人太少。
因為國內基站多 基本到哪都有信號 所以實用度不高
我開通過,收聽有點 繁瑣
因為你沒有開通。。而且運營商也沒宣傳。。。在網上營業廳見過這個,聯通和移動都有。。國人沒有使用的習慣吧,也根本沒想到要用
可以開通
推薦閱讀:
※认知无线电技术前景如何?
※TD-LTE的網速和信號的強弱確實沒有關係嗎?
※瑞士和非洲兩個工作地點各有什麼優劣,如何選擇?
※簽華為客戶經理了,通信行業三大板塊,去哪個板塊比較好?
※為什麼中國人不像美國人那樣使用語音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