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大學老師上課只知道念幻燈片?
大三了,專業課也有上,卻遇不到一個好老師,這就是所謂的大學么?當老師要是這樣,那我也行啊,真不知道老師一天到晚在幹嘛,連課都上不好。
換個老師,現在都是自由選課
用腳投票。教務會有個規定,例如選課人數少於20,就取消這個班。當然你說,好老師不好擠,那別人咋個擠上的呢。三年了,遇到很多糟糕的老師不奇怪,但是你一個好老師都沒有遇上,那只有2個可能
1、這個學校一個好老師都沒有,太悲劇了2、你沒有好好選課,這也太悲劇了。如果全校老師都是這樣,那就換個學校。
至於為什麼有的老師不好好上課?
1、他對教學沒興趣;
2、教學在他的工作考核中,占的比例不高。
-————————對於自由選課的事情,補充如下——————————
我讀本科的時候,我們教務選課時這樣的。
對於必修課和限選課,學校會給一個優選班級。
比如說有10個老師開課,會按照班級順序,推薦一個優選班。但僅僅是推薦。
實際上是,你愛選哪個班,選哪個班,只要沒有選滿。所以每次選課的時候,我們都在電腦前等著,一開放選課,我們就衝進去搶。很多時候,我們怕麻煩,也就選學校推薦的優選班級。後來學校覺得這樣有點亂,又推出了權重分,每人每學期有100個權重分。
選課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先後順序,還取決於你投入的權重分。不過我們經常把權重分用來選影視欣賞之類的任選課。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是怎麼選課,我也不太了解。我想應該不會倒退吧。
從我任課的課程上看,性質是專業基礎課。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有10個老師開課,最多的老師一個班有100多個學生,少的只有30幾個,有一個老師人數少於20,沒開成班,我班上有73個學生。這是我校今年高等數學的選課情況:
西南交通大學教務處...裡面雖然列有優選班級,但是其實你愛選哪個班都可以,只要沒選滿,只不過我們都喜歡和自己熟悉的人一起上課,所以不是特殊情況,都會按照優選班級選。
對於任選課,就更自由了,學校分了幾種類別,例如文史哲類,通識教育類,給了一個總學分,只要修夠就行,至於你選什麼課,沒人管你的。有些老師上課只照ppt講實際上還是在討論國內高校教學質量差的問題,教學質量差是中國高校的普遍問題
主要原因是:中國高校科研重要性高於教學
之前我在學校做的一份獨立電子雜誌《浪潮》有採訪過一些青年教師,這些青年教師往往是教學質量較好的一批老師。其中一位青年教師的一句話聽起來非常傷心
「你們要珍惜那些好好上課的珍稀物種,他花搞科研的時間來給你們好好備課,完全是一件憑良心的事情」
當一個事業必須要靠「良心」來維持時,這個事業已經死了。
復旦迷津之青椒升級篇(節選)
江湖遊戲不易,刀光劍影,從菜鳥到大俠,有一群人勤勤懇懇刷怪練級,打通支線,在這浩浩的大學江湖沉浮闖蕩。他們是三尺講台上的青年教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青椒」(青年教師)。
走向通關,科研才是大boss
而與職稱評定最為相關的,是科研。這絕對是新老玩家們精神壓力最大的一關。Level up還是GAME OVER,幾乎全看這一環節。青椒入校時即被告知:6年進行學術考核,「非升即走」,這期間要完成5或6篇文章、1本專著、省部級項目1個。在如此考核標準的傾斜下,「重研輕教」的風氣瀰漫,也不足為怪了。
這種體制引來不少爭議。贊同者有之,如胡湛即認為,「一流大學應該以研究能力為主要標準,如果以教授知識為中心,還不如地方性的大學,幾百號人上一堂課,還可以節約教學資源。一個講師的口才可能比教授的口才好很多,但這並不能代表科研能力。」與此相對,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王林說:「所有高校都走的是『專升本,本做大,辦綜合性研究性大學』的路子,所以大家都在抓科研,不管應不應該、有沒有能力都這樣做。但在國外,就有college這樣單純重教學的機構,與大學和研究所並置,緩和了這個問題。」
大學英語教學部的韋春曉則表示,對六年「非升即走」的政策並未感到太大負擔。「我個人不會因為所謂政策分心,我認為高校教師個人修養的『building』和發展比晉陞重要的多。不管政策規定6年還是3年,我始終只會按我自己的節奏走。如果6年後真的不幸還沒出息,那走也無妨。另一方面如果升了教授但其實底子不夠,我也不好意思自稱教授。」
具體來說,科研包括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申請各類科研項目、出版學術專著和同行評價等。對青椒們來說,升級主要靠前兩項。
發表論文,這個傳說中的「深水地」是連本校學生都不陌生的。採訪中問及三位海外留學歸來的老師均表示國內高校機制與外國不同,這是入校時主要需適應的地方,「中國的大學校園相當於換了一套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還是有難處的」。
在海外發文章,只要答辯委員會認為文章達到畢業要求即可,但國內則更側重要求文章的數量。一位受訪青椒表示,他前不久遇到一位在研究生期間已發表十餘篇文章的同學,令其咋舌。尤其因為文科文章的價值較難衡量,所以重在篇數,這導致了「基本上是誰越灌水越好」的荒唐局面。更為荒誕的是,在國內的遊戲規則中,購買版面是公開的秘密。國家社科基金,省市級的各類項目工程等各類基金里甚至還有版面費這種令人驚異的存在,「有些是明目張胆的,有些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潛規則,雖未明確寫出來,但買版面這種事情是大家都清楚的」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青椒如此說道。
而至於申請科研項目,一方面,有青椒表示這與是否有復旦師承有關。如果出身復旦,導師在申請科研時或可幫助爭取到更好的資源。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在拿項目這個層面,主要是運氣和人品,只要願意迎合,機會還是有的。但是中國人這麼多,也還是會有人拿不到項目。現在的情況就是政府很有錢,然後把青年教師的工資低酬化,就像把一群狗都餓著,時不時往裡面扔幾根的骨頭(科研項目),讓大家去搶。然後逼著大家去寫一些應景的東西。自然就會有造假之類的事情,尤其在文科方面可能就是一些胡言亂語的文章,這也是人選擇或者操守的問題。完全不理這一套的特立獨行的人也有,但他們大都是正教授了,待遇、頭銜和聲望都有了,他們有資本來選擇,青年教師沒有選擇的權利。所以一定程度上,與過去相比這是一種倒退。過去大家都餓都窮,所以誘惑沒這麼大。特立獨行也是可以的,但我們這一代的青年教師受的規訓越來越多,誘惑也越來越大。」王林在此問題上如此表示。
支線一:天天科研還是好好上課?
與通關絕技科研相比,教學至多算是玩家們的支線任務。
師生都很熟悉的評教,事實上對青椒的經驗值作用並不大。排名不公布,也無太大參考價值。評教結束後教務處會告知教師一個得分,郁喆雋老師記得自己上學期的得是3.85,「大概類似GPA一樣吧,不知道怎麼計算,連滿分是多少都不說。我問他們要個排名想看看自己是在什麼位置,教務處只說從沒有排過名。」有趣的是,根據文匯報名為《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崗位津貼最高增110%》的報道,參與每年復旦青年教師座談會的,正是全校學生評教的高分青年教師。
在2011年9月8日召開的青年教師座談會上楊玉良校長曾提醒學校教務處等管理部門,千萬不要用一個標準化的辦法來衡量教學質量,因為「標準化是生產線上的產物,教學是更個性化的內容」。
這個提醒自然在情在理,然而整個高校江湖中量化考核,追求政績工程的浮躁心態,豈是一個伺服器負責人的一句話就能夠扭轉的?前日在人人上熱轉的一篇日誌《我們需不需要這樣的大學老師》中,就提及兄弟伺服器交通大學晏才宏和朱淼華兩位老師,以教學見長,卻在崗位考評中不合格,「傳道授業解惑反成另類」。一方面,量化考核教師教學能力正如以分數衡量學生能力一般遭人詬病;另一方面,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如完全捨棄對其教學能力的評價,似也毫無道理。因此當親的評價教學質量的體制則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無可替,在所有教師的練級之路上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
青椒們初涉江湖,對評教的實際作用也都很清楚。胡湛老師表示可以理解:「有的老師課堂輕鬆讓學生玩並且都給高分,有的老師就很嚴格,這些在評教體系中都無法真實反映。而且口才也只是一種表面,有的老師口才不好卻能把學生引得很深,而那些口才很好的老師,我們坐下來探討一個學術問題反而說不出什麼,學生很喜歡,但是你聽三年課不一定有很大改變。這些老師只是迎合了市場需求罷了。」
對於這一點,郁喆雋也深感贊同。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的課程調查中,或許是因為枯燥,文本比較這一講在學生評分里是最低的。「但這方面的內容,強調在比較的視野中研究問題,這恰恰是專業研究所必需的」。因此郁喆雋並不打算對這一章節作出太多調整,「以學生的喜惡作為唯一標準是不行的,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正是因為評教在練級之路中處於如此一個尷尬的地位,韋春曉在受訪時引了一句直系師兄文冤閣大學士的話:上課是個良心活。胡湛對此意見一致。「醫生,律師,教師分別救命,匡扶正義,教育下一代,都是仰賴良心的,只能靠良心。我對這個體系也有不滿,但這畢竟是個制度性問題,目前是無解的。現在的大學不是過去的象牙塔,和社會會有很多交集,連歷史系的老師都開始出去做節目了,他們和我說的也很直白:要更多的收入,也要做一些跨界的事情。」在採訪中,郁喆雋更是笑言,「你們要珍惜那些好好上課的珍稀物種,他花搞科研的時間來給你們好好備課,完全是一件憑良心的事情」。
確實,儘管對職稱升級意義不大,但青椒們還是在努力著,把課上好。
在復旦待了十年,張奇峰對「自由而無用」的復旦學生很了解。如何憑良心上好思修課?張奇峰的回答是「當我站在講台上,會儘力回想我做學生的時候想學到些什麼:我希望思修課不要上得太水,我希望它能注重自我認知、質詢挑戰和健全嘗試這些問題,而且我也確實不希望它太學術。」
誰說的,人家還要念課本,劃重點,備考題,哦對了,還有點名!那麼多事情要做呢!
1.我想要的老師。今天上午的課終於沒有打瞌睡,確實遇到了好老師,之前以為他好,是因為他不為難學生。上完課之後,才知道這才是我想要的老師。他只有周三上午在學校上課,其餘以及周末都在金融部門上班,還有自己的投資服務公司。哪怕這麼忙,也半絲沒有敷衍的態度,很誠懇的給我們講課,講的銀行營銷學的案例很精彩。@金渡江你的話講的我蠻凄涼,上個課現在還要憑良心。2.自學。大家講的很多,我反思了一下。不是不知道大學自學很重要,師傅領進門,就算我遇到我想要的老師又能怎麼樣呢?還是得靠自己。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選擇不了別人,就去控制自己。但是我還是希望各司其職,不管是老師還是我們,都做好自己分內應該做的事。既然您站在講台上,就要對得起您和我們的兩節課時間。真的要謝謝大家為我指點迷津,剛開始問這個問題只是因為上學第一天就被老師給念睡著了= =有點鬱悶。現在不僅茅塞頓開,還有點重獲動力的感覺~正能量。
因為他沒有改變的動力。
這讓我想起我大學的時候報過考研班,在復旦大學聽課,有一個老師講得特別差,全場上千人(快10年前的事情,記憶有點模糊了,我印象中感覺像有上千人的氣勢)高喊「換人」「換人」「換人」,最後那個老師只好灰溜溜地下台,等了一段時間換了另外一個老師過來講,在場學生才肯罷休。
"If you can"t do, teach."IT 學科年輕教師中這基本準確。
這是現實不少老師也只是混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基本上不碰跟工作相關的,更別說鑽研了好老師也有,除了上課技術好,還能繼續鑽研更多東西,給學生拓寬知識面,重點是教會學生怎麼去獲取新知識其他辦法,只能自己看書學習,自己鑽研,這也是鍛煉你自學的能力。像我,工作後用到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自學的
抓機答題,純口頭用語。本人大學本科階段極其不願上課,有很大原因是上課 太 無 聊!大多只會照本宣科,我回去自己看看書,網上找些ppt學起來還快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個人水平啊,不重視教學只注重科研啊等等。我就提制度上的原因。
首先,我所知道的很多高校,包括本校,找老師上課屬於拉壯丁,比如植物學屬於基礎科學,必修課,老師少怎麼辦,就找新來的,沒課上的老師,問題是那老師本生不是植物分類出生的,一下子讓他教分類學,肯定力不從心。人家明明是做遺傳學的,你非讓他教植物學,他的科研與教學交叉很少,你讓他怎麼有動力教好書?
其次,就算是一個教研室,教一門課,也是術業有專攻。比如生物化學,基礎課,牽涉面極廣。但搞研究的只精通很小的一個領域,這時候你讓一個人從頭到尾講一門課,裡面有些他熟悉,有些根本不熟悉,怎麼能教好?還不照著書念啦!其實上述這兩個問題,制度上不難解決,只是利益問題。像第一種情況,學校缺什麼老師就招什麼老師,招了什麼老師就上什麼課不就完了。但問題是,高校現在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招人是課題組招,課題組是搞研究的。大課題組錢多學生多,就必須多招老師,但課不一定能安排開;小課題組學生少,錢少,但所承擔的課不一定少。就比如上面說的植物分類,這個領域據我所知發很高的文章不容易,起碼不如植物分子生物學那麼容易,發不了好文章課題就少啊,錢就少啊,就弱勢啊,人就少啊,但課還很多。第二種情況就更好解決,不同領域的老師上一部分不就得了,事實上國內外很多高校就是這麼辦的。比如說我是做植物激素的,那麼植物生理里一部分我可以上,分子遺傳學裡相關部分我可以上,細胞生物學裡面相關的我也上。在我熟悉的領域裡講課,就遊刃有餘,也能舉出一大堆例子,趣事,不至於那麼悶。但是,還是有一些高校,一些學科不這麼搞。為什麼呢?說白了,不願意把課讓出來!因為上課也是評職稱的重要指標之一!國內高校中上課的教授要比不上課的研究員「含金量」高!所以,現在搞笑的現象是一些老師不想上課,但也要去爭取課上,哪怕不熟悉的領域也要去上。今朝沒課上,以後就更沒課上!獨擋一門課與參與一門課是不一樣的。高校這個象牙塔,裡面的利益鬥爭比起社會上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可怕的是,這些人都是絕頂聰明的人,而他們看重的東西,又不一定都是錢!其中有一部分老師是因為對自己職業的責任感不強,對教學自然就不會太用心,能念ppt混過去何必搞得那麼累?
哈,我們一位老師,不僅念ppt,連ppt上的柱狀圖都是明顯手繪的,因為它是斜的。。。小寶和申知道我說的哪位~~
人心都是肉長的,相信老師也想給學生傳授知識。我想問題是制度的問題,老師也是逼不得已的。但是還是想說,對於沒有好方案的事情,希望不要以苛刻為唯一方法,做事應該是靠方法的
好多課程的課本根本就是任課老師自己編的。。。書都是老師編的,ppt也是啊
大學教師其實大都沒受過教學的訓練,比起中小學老師,這點確實不足。
我們老師站在講台上整個身子斜對著黑板上的ppt念一整節課不帶轉身的,語氣平緩不帶任何起伏,和尚念經起碼速度比她快節奏感強啊,媽的,這哪是上課這是催眠!催眠!
組織行為學,老師總是照著課本念。說要看一個拓展材料,然而她打開了一個word…word… 22頁,一個字一個字的讀… 對,我現在就在聽她讀
把複雜的事做得簡單明白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
簡單 不用怎麼準備
何曾沒有抱怨過,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內容。不過,大學本就是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所以,改變心態,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學習知識~~
大學沒有出現電腦的時候,所有的老師都是拿著書講的。現在做出PPT也是學校的規定,老師們只能照著PPT講了。
因為講師一節課課時費只有15元。懶得教學生什麼。。。
這個很正常的啦。現在的中國大學,如果老師認真上專業課,學生不聽又如何。我們也許可以從學生方面去看,現在電子書,手游,瞌睡泛濫。而大家喜歡的課,是一些興趣課和風趣老師的課,分享經歷其實隱隱成為一堂課不困的基本條件了。
你算好的,至少老師還花時間做PPT(當然也可能百度文庫,或是拷其他老師的),我們有些老師更是噁心,叫學生去講台念課本,念課本!!!自己做在第一排發獃,嗚嗚嗚,這尼瑪工資拿得也太輕鬆了吧。你忽悠我們可以,你別點名好嗎?自己去圖書館看本小說爽多了。好的學校,老師覺得學生牛逼,學生也覺得老師牛逼,一般的學校,老師覺得學生傻逼,學生也覺得老師傻逼
你怎麼不去找幾個教授聊聊呢?
推薦閱讀:
※物理專業的學生編程很厲害是怎樣一種體驗?
※是什么让你觉得学习是一件讨厌的事情?
※大學時代,沒有錢,怎樣才能經常去旅行?
※計算機專業,想參加競賽,有什麼好建議嗎?
※上大學能否暗中操作?
TAG: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