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身邊的人都很好,可和父母說話總是易怒,我該怎麼做?
父母小的時候不在身邊,奶奶照顧的,非常想和父母好好相處,可。。。
自身體驗。無幫助就摺疊吧。 一旦長大,有些事情漸漸明白,自己對自己能掌握更多的時候,那個內心被壓抑的小孩就會被打開的牢籠放出來。 一邊是當時已經記不起是什麼時候的帶著憤怒情緒的小孩,一邊是已經成型了的現在的自己,那個長大的我看著小孩,會自嘲諷刺憐惜理解他,你都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會消失。 他出現在那個長大的我被孤立被嘲笑被挫敗被忽視的時候,他消逝在我被認可被陪伴被欣賞的時候。
我能越來越理智的直面他了,但是我還是不敢觸碰他。因為一旦觸碰那些記不起的傷痛和孤寂的感覺就會回來,讓我回到那個年代,視線就會定格在空空的屋子或者說著我不愛聽的話的嘴巴還有指向我的食指。
我知道那是一個被綁架了的自己,而綁架了他的正是我的父母。長大了的我沒辦法幫到那個小小的我,可看著他被折磨又讓我無所適從。我只能憤怒或者逃避。 怎樣才能憤怒,不逃避了呢?只有幫助那個小小的我,回到當時,給他勇氣反抗或者諒解。 我這麼可愛,父母不愛我,這不是我的錯。我相信父母如果對你的愛是溫柔的話,人不會在懂事的時候反感父母。
豆瓣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我覺得這個小組挺好的,中國家長是什麼?以為你好為理由,殘害你的生活,剝奪你的選擇權。控制你!
你在他們看來就是投資的一個東西,他們當然希望你光宗耀祖。以傳統美德孝道來威脅你。
當你到我這個年紀,你不會跟父母翻臉,你可能都懶得和他們說話。從套話開始:父母都是愛你的,但是方式有問題。
不過,方式很重要,所以很成問題,可以不否認這個。但是,也許父母就只懂這種方式,也不願意改變。不是每個父母EQ都很高。
人小的時候,總會有個自己都不自覺的默認前提,就是父母「應該」要做對的事情。所以成長到一定程度,漸漸發現父母未必對的時候,自己會跟自己鬥氣。
最初的階段是最無助的,因為你也小,你大概感到他們不對,但怎麼才對,你也不清楚。你哪怕認為怎麼才是對的,你也完全沒有經歷來支撐你,而父母能說出一堆事例來支持他們的觀點。讓你將信將疑,十分糾結。如果處在這種階段,你其實不需要鬥氣。你只需要好像在班裡的差生那樣追趕好生。只要平時要注意留意社會,審視你自己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不斷改變和完善,就能提高自信。沒必要當場跟父母爭論,因為你暫時沒那個水平。
接下來的階段就是,你開始相信自己。但你仍然缺乏經歷。你打算,明明父母能直接告訴你結論的事情,你都要自己試一次。而父母往往是最反對這種的,所謂「哪個父母明明看到前面是個坑還讓自己的孩子跳」。這其實只是中國式父母,或者說是社會地位和資源貧乏的父母。其實中國也有很多父母,多大的坑都讓孩子自由的去跳,因為他們的社會地們和資源極其強大,孩子掉多大的坑裡都能撈起來。有很多人意識里就是這樣的,認為社會沒有對錯,無非是坑坑窪窪,孩子不用懂是非,只需懂辨坑躲坑即可,掉坑裡就全靠撈;更進階的是懂給別人挖坑成就自己,所以父母還擔心別人給你挖坑。但年輕人在學校,往往三觀較為純正,主要看是非,不太看坑。中國孩子和父母在這方面的相互妥協往往是痛苦的過程。我覺得還是需要把鬥氣轉換為鬥智。鬥氣是蠢的。
最後就是,你自己一路走來,證明了你自己的方式未必是一條死路。這條路給別人走會走死,但你恰好有你的長處,這條路你走得剛剛好。這時父母對你的評論,就只是一句評論而已,你不再受影響。該怎麼孝順他們,還怎麼孝順他們。
我只是為了方便討論,舉最極端的例子。不是說父母都這樣,或多或少都點。這裡面有文化問題:父母要不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或者負責到什麼地步。孩子出什麼程度以下的事情,父母無需內疚,等等。這不是通過道理能改變的,是文化影響下的本能。未成年就忍著,成年了就遠離。雞湯沒有用的。
接下來我要說的話,你可能覺得聳人聽聞,但請先不要急著批判,試著反思一下你過去的人生——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人性的自私。
題主說自小是奶奶照顧的,但我相信相比較你對朋友,你對奶奶未必有一樣多的耐心;同樣的,就算題主從小跟著父母長大,也可能無法與父母好好相處,正如我一樣。
我相信題主對身邊人都很好,但我們從來都沒學會怎麼敞開心扉愛別人。
想一想你對身邊人好,究竟是真正為他(她)好,還是希望他(她)覺得我好。思考這個問題或許很艱難,因為這兩者很難分辨,並且因為真相殘酷,你可能在接近真相的時候止步不前,但是還請勇敢地思考這個問題。
你提醒生病的朋友按時吃藥,更多是希望他(她)儘快痊癒,還是為了顯得自己夠體貼?你與交情尚淺的人交談措辭小心翼翼,更多是怕對方不開心,還是為了避免給他(她)留下壞印象?你利用空閑做志願者,更多是為了給受助者提供更好的生活,還是為了顯得自己夠慈悲?你願不願意給今後再也不會有交集的陌生人提供幫助,哪怕這種幫助要費些口舌、費些腦筋甚至費些錢財?在人際互動中,你的注意力更多在自己身上,還是在對方身上?請你細細體會,琢磨其中微小的差別。
我們鄙夷自私的人,但偽善也是一種惡。反思過後,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確實為他人著想,且不因人而異,那麼恭喜你,也請你繼續保持這種真正的善良,它比什麼都珍貴,你也將活得比誰都快樂。如若不然,也別著急,這正好解答了為什麼我們對親人缺乏耐心,因為我們明白,就算我們撕下假面、暴露本性,他們也依然在我們身邊,但凡我們有需要,他們就會奉獻自己的時間、金錢、精力乃至一切。我們對若即若離的人曲意逢迎,卻對不離不棄的人漫不經心。
我正學習如何愛人,如果你也有心做出改變,以下方法或許對你有幫助。下一次與人交流,朋友也好父母也好陌生人也好,請多用心,並努力忽略對自我的感知,儘可能地代入對方的視角想問題,不去想對方會不會喜歡你或者討厭你,更不要計量對方能否使你獲利,急人所急地去相助,實事求是地去評價,發自內心地去讚美。或許你的父母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你如能邁出一步,你們的相處模式一定會改善,一通百通,人際交往方式的轉變也能帶給你更多朋友。首先,有一本書就是講述你這個問題的,書名叫做《憤怒之舞》。
你當然可以完整的閱讀這本書,然後我相信你的問題可以解決。
然後,我來講述一下自己的一些經歷和體會:
有一段時間我對我的父母也是會有莫名其妙的憤怒——顯然作為父母,他們是盡職盡心的,從道理上來說,我沒有什麼理由憤怒。當時的我正在經歷心理諮詢,所以向醫生提問:
「為什麼我會對父母會有莫名其妙的憤怒?」
醫生微微一笑,說,「對啊,為什麼你會憤怒呢?」
「我找不到原因。首先,他們盡職盡責給了我力所能及的最好……」
「對啊為什麼呢?」
我有點愣住了,「為什麼呢?」
「情緒是無法通過邏輯來推理的。」
後來我明白了,例如情侶吵架,為什麼男生只需要講「對不起」就好——因為女生本質上只是情緒的爆發,這時候只是需要你用一種方式和情緒來承接對方的情緒,顯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對不起」——不是語言上的對不起,是情緒上的對不起。
以我的情形來看,構成憤怒的原因實際上是兩條:
1 我無法迴避我的父母(我越是迴避他們越是擔心,然後更加頻繁的嘗試與我溝通。很多情侶吵架也是一方希望另一方迴避,然而另一方卻更加擔心反而導致嘗試更多的溝通)
2 我確實對他們有情緒(情緒不能用邏輯推理,但不代表沒有原因。例如今天你喝了一口水嗆到了,一天心情不好,但是從邏輯上來說嗆水完全不至於要一天心情不好,但你的情緒確實如此)其實我是對他們有情緒的,他們出於一些對我的擔憂,希望我回家鄉發展,而我在另一個答案中說了,我那富裕而有落後的家鄉已經容不下我了。因為這件事,我是對他們有情緒的——顯然雙方的分歧必然要有一方退讓——我是沒法退讓的,所以討論這個話題對我來說就成了一種「故意刺激」——我明明已經多次拒絕,對方還提起——這必然會有情緒。
但是他們當時頻繁的和我溝通,實際上只能安撫他們的焦慮——難道他們和我多交流,就能讓我在北京更容易一些么?顯然沒有。在那種情況下我不堪重負——不僅自己的問題亞歷山大,還要安撫他們的情緒——這必然導致情緒。
回到你的問題上,你要意識到一點:
你之所以憤怒,是因為你確實憤怒。
這像是一句廢話,但是實際上很多人都會懷疑「我憤怒的對不對」之類的問題,到頭來甚至懷疑「我是不是真的憤怒」之類的問題,忽略了「我確實憤怒」這個事實。
你確實憤怒,我推測是因為你對兒時的經歷有怨言。
那其實很簡單,明確的表達你的憤怒,然後考慮解決方案。
我舉個例子,你可以這樣說:「我對小時候被寄養到奶奶家這件事,多年以來感到委屈和憤怒,現在我希望你們能意識到這個事情讓我積壓了很多的情緒,在這件事上,我是對你們有怨言的。但是一家人應該好好相處,我希望你們能做一些事情(例如買個手機)來表達對我的補償。我並不是在意手機本身如何,但我確實需要你們做出一些事情來表達對我兒時被寄養這件事的態度。如果我看不到這個態度,那麼那些積壓的憤怒和委屈無處化解,可能會造成我無端的憤怒——但是實際上每個情緒都不是無端的。我希望你們能用一種情緒,來承接我這些年的委屈和憤怒。」
當然,你可以換一種說法,但是你最終還是要表達你的憤怒的,並且你的父母也無法避免拿出一種情緒來承接你的情緒,例如常見的歉意。
祝你和家人相處順利。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但是也出現了你這樣的問題。
問題很嚴重,嚴重到我覺得花男朋友的錢都比花他們的錢更理直氣壯一些。
因為每次吵架他們沒有理的時候就會說:「你就得聽我們的,因為我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多少錢,我們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
god,可我從來沒要求誰生下我,我也沒有要求他們比其他父母付出更多,這一切都是他們的義務,他們自己自願的,甚至說強加在我身上的,到頭來反倒要我為之付出代價嗎?說好的母愛無私父愛無私呢?不是說父母的愛不要求回報嗎?
從來不尊重我,我在這個家裡也沒什麼私人空間可言,更沒什麼自由。
任何問題都不會是單方面的原因
不尊重我,憑什麼要求我尊重你們?跟我喊,罵我難聽的話,我就要默默忍受嗎?
我是個獨立的個體啊
………………………………分割線………………………………
2016年1月15日更新
上次編輯這個答案時還在讀大學,現在已經讀研了。讀研之後,我媽媽還是那樣動不動就因為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跟我特別嚴厲地大呼小叫,但是頻率降低了,為什麼呢?
因為我平時不停地「教育」她。1讓她知道她傷害了你
每次一有兒童教育方面的文章或段落,我一定會微信轉發給她,比如尹建莉老師的那段經典的話: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總是喜歡發脾氣,習慣於把每次發脾氣歸咎為孩子不聽話,或孩子某種行為太不像話,認為自己發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事實是,脾氣不但沒有教育功能,卻是反教育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壞脾氣不僅像一把亂揮的鎚子,破壞當下的一時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劇;更像彌散的有毒氣體,形成深遠而廣泛的損害。
尹建莉:沒脾氣才會有教育(一篇文章)
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其實我並沒有讀這本書,我只是把書的封面截圖給她看,告訴她這是北大心理學碩士寫的,讓她明白,父母的不當教育會傷害孩子,導致孩子人格不健全或者終生的心裡障礙)這種類似的文章,我只要看到了,就一定就轉發給她,並把重點段落標註出來給她看。
平時多敲打敲打她,
告訴她,我小時候那些芭比娃娃和我給娃娃做的一套一套的衣服被她扔了,我爺爺從湖南老家帶回來的葫蘆絲,我拿上就能吹出調,而她嫌煩,當著我的面摔碎了。從來不讓看電視,那就聽收音機吧,收音機也被她摔碎了。現在想想都會流眼淚,雖然過去好久了,我到現在也不能相信,我最親近的人居然把我最珍視的娃娃和我親手做的衣服都扔了,順著垃圾道丟掉了。這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好大的創傷。反正這些事想想就難過,一難過肯定給她發微信敲打她,或者當面邊哭邊說。
表達自己受傷害了+找到權威文獻證實孩子小時候心裡受傷害會影響今後人生
挺管用的。2讓父母知道,現在是他們需要你,不是你需要他們
每次一鬧矛盾,他們一開始不講理,我起身收拾收拾東西就回學校。並且臨走放話:就你們這樣,我就不必為了你們留在這裡了。
這裡工作機會少氣候也不好,我留下還不是為了你們。但你們太讓我失望了,既然你們這樣,那我還不如走遠遠的了(我是獨生女)這個時候我爸媽就開始害怕我真的考博或者找工作會跑到很遠的地方了。我還會說,現在是你們需要我,不是我需要你們。你們趁我小的時候欺負我,我現在有能力自己養活自己,你們再欺負我我不可能站在這裡受著。人和人是平等的。別人家的媽媽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怎麼就小事非要往大了化呢?(這時候我媽就會說,那你是沒看見誰誰誰他媽,你要攤上那樣媽媽更完了)我:你咋不跟學習好的比比呢?凈跟學習不好的比呢?並且讓他們知道,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你能教育出來什麼樣,那是你的問題。生下來就天生壞,那也得怪自己基因不行。
3跟爸爸結盟
為啥不跟爸爸對著干呢?因為雄性越老越固執(看的一個研究說的),你跟他死磕,你能磕過他嗎?這裡就要使用迂迴戰術
不能從語言上壓制,因為男性比女性嘴笨,你要是在語言上壓制他,他的氣沒處撒,要麼自己憋出病來,要麼就要在武力上壓制你了。所以跟爸爸斗,切記不能用語言壓制他。
得哄。
用一個情感專家網紅(我並不贊同她所有觀點)的話說,你得向爸爸提供情緒價值。具體就是嘴甜。
有的人說,啊那種肉麻話我說不出來。說實在的,每個家庭里爸爸都付出很大的努力,不要求你啥回報,你就動動嘴皮子,說幾句暖人心窩的話,就能把爸爸哄得很開心了。何樂而不為呢?況且還能團結盟友,一起對抗大魔王媽媽。我用這招成功讓我爸跟我統一戰線。(過去的痛苦的二十幾年裡,我真是傻,明明就是嘴甜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居然二十幾年才想明白。)
對爸爸的改造,也要在潛移默化當中。平時你發的朋友圈什麼的,他都會看的,所以,功夫在平時。
就算在一起時有意見衝突,也要用溫柔的辦法解決掉,絕對不能像媽媽一樣大呼小叫暴跳如雷。以上三招親測有效,當媽媽對你知書達理又溫柔的時候,你根本跟她也不會態度不好了呀。
今天先更到這裡,要是有人看,我再教大家幾招。熟人太多,匿了吧。我小時候很乖,學習好,不搗蛋,聽爸媽的話。自從畢業走向社會跟父母爭吵越來越多。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見識的增多,你會發現父母有些觀點並不是對的,甚至是愚蠢的,但是礙於父母的面子你又不好意思點破,但是你不點破他們就一直認為自己是對的,拿出父母的權威來壓制你。因為對他們來說,你只能服從。很多人說這是溝通問題,其實根本不是,我絕對嘗試去溝通過,他們自有一番道理。比如,工作要是體制內,28歲之前一定要結婚,你不能去北上廣打拚因為我們沒錢給你交首付,你不要首付也不能去因為我們想早點抱孫子。父母有錯么?我有錯么?大家都沒錯溝通個屁,誰也說服不了誰。我的建議是如果自身態度有問題,比如無理取鬧、不上進,就低頭認錯,好好溝通。真的是價值觀有差別就躲了吧,他們擔驚受怕也沒辦法,努力賺錢,等你一年能給他們幾萬塊錢零花錢的時候,他們自然就不擔驚受怕了。這個世界就是這麼現實,大多數人的安全感都是物質帶來的。你父母要是層次高到不需要物質提供安全感,相信我,給你個膽子你也不敢對他們態度不好。
傷害得最深的往往是最親近的人。對外需要壓抑的情緒太多,當對父母時更毫無顧忌對外需要維持自己的形象,從外的好的反應來獲得自己的滿足總之,利已的因為內心潛意識知道父母總會原諒自己,關係怎麼破壞都會復原。從小容易索取,不總付出,付出總要回報,沒有為他人考慮的習慣不好意思,題主我在回答我自己
謝邀。
粗略掃過台下多票答案,多數與題主一樣,提到:對外人好說話,對親人表現不耐煩,易怒,事後產生歉意,等到下次,又控制不住,如此循壞往複。
我從大眾答案里,提一個新穎的角度。下面前幾厘米寫的東西,題主跳過,這個與你的題目無關,你的問題我放在後面解答。
倒退到獨身子女政策前,父母的權威意識仍在,今天,這一代人可以以理念不同,「你不懂」「不要煩我」等理由拒絕父母進入你的世界。中國父母丟了權威意識,你少了幾分敬意。
我承認老一輩在今天,許多東西都out了,許多新的事物都需藉助年輕人來習得。許多理念或多或少陳舊不堪,且中國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也和西方父母不一,這就加深父母與我之間的隔閡。
很多人會反駁權威這個詞,我的意思不是封建意識上的含義,而是父母該有幾分的長者風範,當下少有孩子對長者充滿尊重。
那位阿姨燒香信佛,你偏要宣揚無神主義、馬列思想、共產思想,讓她放棄,這是不尊敬。
那位阿舅說下雨打雷是雷公電母在作怪,你偏要顯擺一大套科學理論,讓他雲里霧裡,這是不尊重。
父母餐桌上,問你學習情況,問你有無男女朋友,你不耐煩地擺手,大喊「你不懂我」這是不尊重。
父母或長者錯誤的養成一個觀念,是因為他們自身經歷,你可以不聽,但要尊重,這個尊重至少要在表面呈現,但內心你可以作為參考。
你不能因為深受馬列影響,就一定要說服長輩也信服,你可以點點頭,幽默化解,這裡引申出一點:國人的幽默程度以及整個社會娛樂化程度不高。
發達國家第三產業都比較發達,娛樂化程度較高,看一個社會是否幸福,看這個國家娛樂化程度的高下。
國人普遍焦慮,最近幾年心理問題頻發,看個娛樂節目,一拉下面評論,有人竟然會無端謾罵,很奇怪?
娛樂節目,難道不是給不快樂人製造歡樂的節目,後來我一問,原來,有一幫無聊的人即便現實快樂仍舊追著娛樂節目看,這讓我哭笑不得,你快樂為什麼還要看?硬是把綜藝節目看成批判法制類節目。
我就想問:
如果回退到幾十年前,你在餐桌上敢沖你父母發火嗎?說到底,中國父母與當今年輕人處於一個尷尬地位,老的越發不能樹立長者風範,小的做不到理解與尊重。
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說到底就是相互不理解,不尊重,以及強迫說服對方成為像自己一樣的人,網路風氣太重。
正式解答問題了,因自己有天生文字強迫症,先寫一些因果廢話,不然自己不舒服,請跳過4cm左右。
與他人產生隔閡,無非是利益衝突、資源爭奪、信仰不同,人與人,國與國,皆是如此。
與父母產生隔閡,與他人不同,從普遍情況,按中國國情,上述三者並不會大規模發生。中國父母與子女普遍糾結在兩者水平落差、世界眼光、中國傳統和現代教育的矛盾、根深蒂固權威意識、現代人暗潛的焦慮,重複枯燥厭煩心理,或者還有許多。
所以自己與父母產生的隔閡因素相對於他人隔閡更多。
對他人很好,是因為他並沒有直接侵犯到你核心利益,另一種,就是自己隱藏情緒,企圖不冒犯他人,說的重一點,就是不敢,這來源於環境、性格,也可能是個人權衡利益之下的妥協,或者是因人因事中「學會」的。
我只想說:百般算計,不如一顆坦誠的心。
對父母易怒,不耐煩,我上面提到很多原因,我根據題主題面文字,推測題主父母外出打工者或者家裡做貿易,小時候只有奶奶拉扯長大,成長陰影一定是有一些的,典型表現在敏感方面。
推測題主性格是屬於在外人看起來是活潑開朗,而在熟悉的人面前悶聲不響,並且時常在意別人的眼光,感覺內心孤獨,敏感又有點多情,別人給你一點溫暖,就會加倍奉還,而且不想欠別人人情。對父母辛勞付出很感激,但又不敢表露自己的情感。對自己無端發火,事後新生愧意。
如果性格是這樣。
嗯,悶騷。
對付父母嘮叨的方法,不建議沉默應對,沉默只會加劇雙方潛藏的暴風雨,一旦爆發,後果不堪。
我的建議如下:
1: 笑對父母。你說前門樓子,我說胯骨軸子,你說東湖野雞,我說西湖家鴨,父母說:學習怎麼樣?你就說數學考了滿分。所以前提是你有實力。哦,你說學習不好,那父母嘮叨幾句,不能嗎?我父母老是煩我學習,我就直接在他們面前定下承諾,常年年級前幾,只要他們不談我學習。後來反而成為我的動力了。
這個是引子,我話糙理不糙。許多道理,同理,換個角度。這個世界,你有實力,才有更多話語權。
2: 合理宣洩情緒。我難過時,大量看美國喜劇或動畫,《辛普森一家》、《南方公園》、《飛出個未來》《惡搞之家》,還有把豆瓣喜劇排行依次看下去等。一邊學到樂觀,一邊嘗試從他們那裡解答相似遭遇。
別把平時積累的負面情緒因為父母點燃而爆發,其實自己本身並不快樂,積累太多負面東西,怪罪於父母,我覺得很不好。
其實,你只是把父母當作出氣筒罷了,為何不把荷爾蒙用在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上?如果你喜歡攝影,平時我想可能都沒時間和父母交談,忙著干一件事。與父母坐下來交談都會成為一件奢侈的事,你反而珍惜。
3: 身體因素。如果是肝氣旺,居住南方,濕氣重,表現在頭暈、易怒,長痘痘,哦,多喝紅豆薏米粥。
補充一點:冒犯一下,回頭看了第一句「我對別人都好」觸目驚心。文字出賣了你的性格,你的性格就是我提到的那樣癥結。根據語氣,可能還會有這麼一點:你會時常抱怨,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還是得不到你的肯定?如果是因為家庭經濟,父母的焦慮影響了你,我希望你能重新審視自己。
與父母交流,不是糾結於怎樣好好說話,而是在於他們想聽到的答案,說白了,你認為父母不理解你,可你,理解過他們嗎?漂亮的答案,偽善的答案,順成一下又怎樣?嗨,反正人與人說到底,你我互騙,再來個自欺欺人罷了。@青墨說的對。我多年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在家對父母易怒的,將來在面對自己的妻子,丈夫或孩子的時候,脾氣都不會好。至於該怎麼做,第一,認真想一想這個世界上終你一生誰真的最在乎你。第二,和父母說話的時候想像他是你的老闆,老師,閨蜜,基友,甚至是街上的路人。
有時候不能否認韓劇對於人們之間的情感的描寫,處理確實有著過人之處。請回答1988裡面德善作為家中的老二和父母的關係真的令人心酸又感動。德善爸爸一句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讓我自己心裡跟父母的一些吐不出來卻又梗在喉嚨的魚刺稍稍變得小了點。試著站在他們所處的年代,以及他們的父母如何對待他們,或許會多些諒解。而在那個時空里小小的我們所遭遇的一切可能也是現在的我們狀態的原因吧!接受,理解的歸自己,不理解的歸命運。8/4補充可是就在人生低谷,或許算不上人生低谷就自己抑鬱的時候來自父母的關心總會及時而且有效,不會讓在泥坑邊上滑下去,就算滑下去,你的爸爸媽媽也會不怕髒的拉你出來。我們看了小說,電視劇,然後就覺得在自己階段的某個時刻父母扮演怎樣的角色,做著怎樣的事情,可是成為父母,學著做一個好的媽媽,爸爸,也許有著所謂的方法,套路。但內心不變的對孩子的純粹質樸的關心,現如今22的我,是明白的。所以會更珍惜。
個人感覺,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被教育理想的父母應該是體貼善解人意甚至智慧的,而對父母有了很高的要求。但事實上,父母和其他人在很多方面並沒有不同,甚至有很多很多我們難以接受的缺陷,這樣的心態下對他們就容易失望憤怒吧。。。另外,和父母的關係無法選擇,可能有時也會夾雜一種無奈的憤怒?至於做法,認識並接受父母真實的樣子。另外,父母絕對沒有定義我們。
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從古至今就有,不分種族不分文化。除開一些根本不配為人父母的極端情況(出於發泄的毆打孩子、強迫女兒賣淫、逃避責任的拋棄等),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主要還是一種親密關係中出現的價值觀的衝突。大前提是父母都是為子女好,也就是說父母是「愛」子女的。當然也會出現上文所說的一些極端情況,和一些不那麼極端但同樣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情況。比如最常見的是父母講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負面情緒施加給孩子,打罵孩子不是因為孩子有多大錯,可能只是因為情緒不好。一些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對也會有影響,這些在不同的家庭出現的情況真的會很不一樣,大家得自己體會。但要強調的是絕大多數父母,真的是絕大多數父母,都是一心為子女好,不然人類這個物種也沒法延續。
有了這個前提再來看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我覺得最要的就是父母能不能將子女需要的「愛」有效地傳遞給子女,以幫助子女實現心靈的成長。小時候或者青年的時候,父母對傳遞「愛」的方式大概有兩種:一是陪伴成長帶去歡樂,二是適當教育糾正錯誤。前一種是發展人性中「善」的方面,後一種是矯正人性中「惡」的方面。兩代人之間的顯見的矛盾主要出現在第二種方式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一般會發展為「管教」。爸媽覺得你做的不對,就去糾正你,當然糾正的方式可能有很多種,好一點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差一點的高聲呵斥,當然中國小朋友被打過的也不在少數。但只要三觀正常,有基本判斷能力的父母的管教對子女成長的作用應該都是正向,相信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基於這種理解,對於一些不當的教育方式,大多數人都能釋懷。但不可否認這些教育方式阻礙了父母對孩子傳達「愛」的正常的通道,這種畸變的「愛」在父母和孩子中間形成了不易發現的隔閡。也許是這個原因,導致了很多父母和子女的親密關係受損。在年幼的時候出於對父母的依賴還不容易體現,在成年之後,自己有了獨立的能力,關係就變得不那麼親切了。第二種方式不當會激化矛盾,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嚴重的,因為畢竟父母仍然是在向你傳遞「愛」。如果第一種方式出問題,那麼情況通常會更糟糕。無論父母是因為主觀上(輕視某個子女或者沒有成熟的心智根本不關心子女)還是客觀上(工作原因時間空間問題,留守兒童是最明顯的例子)的原因沒有做好第一個方面的傳遞愛的工作,那麼子女對父母的感情會很難培養起來,這樣很可能會直接形隔閡,並且在成年之後難以修復,因為,因為都是大人了,父母還怎麼牽著你的手逛公園,買糖給你吃,總之,你想想也知道。
回到問題中,我認為「愛」的敵人不矛盾不是爭吵,而是「冷漠」是「隔閡」。為什麼題主會覺得只要和父母說話就會出現矛盾出現爭吵。有人會說「我爸媽和我價值觀都不同啊,他們讓我去幹什麼什麼,我不想去啊」,「我有自主權啊,我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啊」。當然兩代人價值觀不同很正常,而且我認為子女成年之後和父母的矛盾主要也是存在在價值觀分歧,或者沒有那麼大,就是對具體問題看法的分歧,這些分歧可能就沒有對錯之分,父母如果沿用以前管教的方式來想讓子女聽從自己,那麼多數情況是會碰壁的,這也就是大多數矛盾出現的原因,但這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父母在碰壁多次後也會知道管教不總是有用的,適當的妥協總會上父母子女之間達到一個新的平衡。而嚴重的問題是什麼?嚴重的問題是兩代人之間是「冷漠」和「隔閡」!這裡所說的冷漠並不是兩個人冷戰那樣一句話都不說,而是你總覺得你無法「親近」你的父母。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你回家後,你和父母沒有爭吵的時候,也就是矛盾還沒發生的時候。你們之間的狀態是怎樣的,是有說有笑輕鬆自然,甚至還可以撒嬌開玩笑的嗎。我想有題主這樣困惑的人基本不可能是這樣。很多人回到家中覺得和父母沒什麼話說,即使你對父母表現的很恭敬和尊重,但從內心中你們的距離是很遠的,很多自己的心裡話都不願給父母說。如果是其他人當然沒什麼,你沒有必要向一個朋友或者同事袒露心跡。你可以和這些人說說笑笑一些其他不甚緊要的事。但是你回家了,你與你的父母具有天然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要求」你做一些事(說說心裡話、自然地表達關心)但是你們沒有足夠的「愛」去支撐這種親密關係時,情況就會很尷尬。即使沒有爭吵,這段關係也不能讓你感到舒服。當然如果出現一些分歧,那麼內心煩躁的情緒很容易轉化為爭吵。題主的這類問題的癥結就在於,你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和時空差異導致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分歧,但你和父母之間「愛」不足以支撐這種親密關係並適當地包容和處理這些分歧。
這裡說的「愛」有些抽象,希望你能體會,你和父母之間的互動讓雙方得到了心靈上的成長,這種互動就是「愛」。例如小時候我們怕黑,父母就陪著我們睡覺給我們講故事,我們安心地睡著了,漸漸地我們長大了也不再怕黑了。你只是覺得是因為你長大了自身變強就不怕黑了嗎?實際上小時候父母陪伴你給你傳遞的「愛」才是讓你擺脫對黑暗恐懼的原因。同樣父母也在陪伴你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感受到責任,他們也在成長。這樣的過程就是貫穿於親子關係的始終的。當有你們之間有足夠的愛讓雙方都得到了成長,那麼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就自然而然地達成了。親子間的問題和分歧永遠都有,但你們能找到適當的方式去處理。我在最高票答主的回答中看到「壓抑」、「憤怒」、「痛苦」、「孤寂」這樣的字眼。可能他的情況與題主的問題有很高的契合度吧。很顯然,答主和父母的關係中沒有足夠的「愛」的傳遞,才造成了這樣問題。當然這樣的問題是很多的,不只有這個知乎這個問題下顯示的這些,我覺得中國90%以上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的問題。或者說沒有完美的親子關係,我們都需要不斷用愛去滋養對方。這讓我想起了Eason《單車》里的一段歌詞「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膀哪怕那遙遙長路多斜。你愛我愛多些,我可他朝走得堅強些,你介意來愛護,又靠誰施捨?」
最後,我想說一點,如果父母在兒時沒有及時恰當地對你付出一些愛,你覺得這導致了你今天這樣的狀態,你憤怒而生氣覺得全怪他們,畢竟你當時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這樣的話,不可以說不對,但對你們今後的關係毫無益處。你要做的是傳遞「愛」來修復這段關係,而因為憤怒而生的厭惡會損害你們之間的關係。你說這談何容易,我也覺得這不容易,要去接受和包容一些帶來傷痛的事真的不容易。但過去的都過去了,你不應該讓過去的東西決定你的現在,你能改變的就是現在。你要相信你所做的一切,你傳遞的「愛」會讓你的生活和你家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另外,你從父母角度去想一想,他們兒時的環境給了他們足夠的「愛」來滋養他們的心靈嗎,導致了他們在二三十歲的時光中承受了怎樣的東西。如果他們也是這樣無辜的「受害者」那麼我們不能體諒一下他們嗎?還有一個答主提到的,「我們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啊」。我記得我爸爸也給我說過類似的話,他在我小時候不太關心我,對我總是很容易發脾氣,當他知道關心我的時候,我已經到外地去上學了,一直到大學裡。我知道他很關心我,但我就是沒法和他親近,沒法和他說心裡話。有一年暑假開學臨走前一天,我爸希望我能說一說未來一些計劃和想法,我很排斥不想說,他生氣了,大吼我。我的情緒也不好,我就把心裡感覺的苦澀和冷漠都說出來,我爸就說,我們確實有錯,但我們第一次當父母都不懂啊。我哭了,他也哭了,我媽媽聽到了也哭了。但這次過後,我們家人的關係就逐漸變好,因為我感受到了他們給我的「愛」,雖然有一點遲但是這確實有很大作用。我試著改變,積極去面對他們,總之我們有了更多的交流,關係也在不斷變好。所以,一定要交流溝通,我堅決不同意一些答主說的,不要理會不要管,這就是不斷加深隔閡和冷漠的行為。無論用什麼方式一定要溝通,甚至於吵架,但吵架不是無意義地互相傷害,是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的一種激烈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帶著「愛」去溝通,我相信這會讓你生活有所改變。
PS:寫了一晚上本來說去打籃球也沒打了,,這確實是我真實的想法,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因為 中國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現階段中國的親子關係真的很有很多問題,希望大家關心起來。人 的一生不就是因為愛而存在的嗎,沒有愛和一般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你和父母是茫茫宇宙中 神奇的緣分,是天賜的愛,希望大家都能珍惜。 無論這個多少人看吧,寫到這,我覺得在這段反思中自己已經有很多收穫了。怎麼樓上一堆說父母有問題什麼的,從題主描述怎麼能看出來這一點的?服了。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吧。1、和朋友相處要顧及社交形象和長遠利益,從形象營造上更有回報(朋友一般對你不會完全知根知底)所以不可能完全真實地做自己。父母相對來說是子女的comfort zone,現在再衣冠楚楚,他們還是記得你小時候流著鼻涕滿地爬的樣子。所以往往對父母的態度,我們往往不會去著力營造自己的形象,所暴露出來是自己更本真的一部分。2、和朋友相處得不愉快,我相信大部分人的選擇是表面忍讓,迴避爭端。如果真的非常看不慣,還可以事後有意疏遠。但對父母沒有辦法來這一套:再不愉快,最後該回家還是得回,父母想見你還是得見。他們作為家長,出於各種考慮說過的讓不合你意的話,還是會對你說,一些讓你不愉快的舉動,也難免會再做。你無法主動迴避掉這些讓你不愉快的因素,這些因素的反覆出現,容易讓人失去耐心。3、潛意識中我們知道,對朋友發火可能就會失去這個朋友、這份友情,但對父母發火,我們潛意識裡知道父母還是父母,不會丟。他們對你的感情也不會丟。但其實父母不會一直都在的。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要比你先走。想發火的時候,多想想這一點就行了,哪有那麼多天大的不能忍的事情。這不是雞湯,而是很殘酷的現實。給你推薦一組視頻吧。台灣遠傳電信以廣告公司試鏡的名義,將鏡頭對準五組家庭,進行了一次真實的測試,每個參與試鏡的人都不知道試鏡的內容,一切真實呈現!不得不說,真情流露的情緒就是最好的畫面。
因為有愛,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家人,是我們最親的人,也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可以輕易地對別人說我愛你,卻很難開口對家人說愛;我們面對別人時擁有無限的忍耐力,對家人卻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我們會覺得那沒什麼,因為是最親密的人,所以對方應該能諒解我們的情緒。可是事實上,我們一句無心的回答和牢騷,都會讓他們黯然神傷,甚至背地裡默默流淚。
就像片中那個女孩說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沒有辦法顧到別人的感受,所以當你真的看到的時候,你會很難過,因為你不想傷害她。」
是的,我們絕對不是想故意去傷害我們的至親之人,只是,那句無心的話所造成的傷害,要怎麼去彌補?當他們受傷的表情真真切切地呈現在眼前的時候,那些」我很忙」、「我很累」、「我心情不好」之類的理由瞬間潰不成軍,你只想用力的和他們擁抱在一起,好好的和他們說說話。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Q5MzIyMQ==mid=202415407idx=1sn=1cad78448cc9e258a1490a6e45bcca69scene=4#wechat_redirect這是附的鏈接。如果打不開請私信我。你的問題的本質是:你對他人好是一種偽裝,走的距離夠近,你會變得一樣沒有耐心。
對身邊人很好,是因為你們沒那麼熟悉。
對父母沒有耐心,是因為你們的距離夠近。不要試著從身邊人的角色來找原因,從你自身開始。其實看似行為失調,最根本的原因是對人態度的動機。
對待身邊的朋友很好因為想要獲得朋友的認可或希望自己也被溫柔的對待,最終的動機還是取悅自己。對父母態度不好因為看不慣他們的說話方式,觀念,態度不好的一瞬間也是為了自己的益處,取悅自己心裡的驕傲抑或沒有耐心。所以為什麼面對越熟悉的人越不顧及自己的態度,因為你不會害怕自己的話語會讓他們不愛你,會讓他們遠離你,而父母卻是在世上跟我們血緣、親情上給我們最多安全感,也讓我們覺得最不會因為我們的態度而遠離我們的人。
只有改變行為背後的動機,也就是心,才能有所改變。魯迅曾經說過:「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我們往往不敢對不熟悉的人惡語相向,卻不自覺用言語傷害會包容我們的人。有的家長對孩子是這樣,有的孩子對家長亦然,無非是別人對你的包容和依賴成全了你發泄和出氣的需求罷了。其實感情中親情中溫和一點並不難,主要取決於你有多在乎而已。
這個是雙向的!說俗點,就是朋友說的話和自己想的是一樣的,父母的總是和自己有差別。我之前也是一樣的。總之要記住,因為受過的教育和經歷的事物不一樣,父母總是和我們難以想的一致。記住他們都是很愛你的,不要去試圖徹底改變他們,嘗試多傾聽,我們可以經常發火,那是父母是我們最親密的人,你可以想像你敢對朋友或者同事經常發火嗎?隨著年紀的增長,你的感悟會越來越深的!我是過來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微博00後女孩「炫富」視頻?
※國際幼兒園跟公立幼兒園比能開拓孩子素質嗎?
※怎麼說服父母,讓他們安心讓19歲的女兒上大學的時候在外面租房子?
※親子綜藝那麼多,哪種類型的爸爸教育孩子是最你認可的?
※學齡前兒童學習英語是用海尼曼分級閱讀還是牛津閱讀樹好?或者是有別的建議?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