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密写完陈情表结果怎样?

是当了太子洗(xian)马,还是回家照顾刘氏?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李密年轻的时候是三国蜀人,家住在犍为武阳(即四川彭山)。

这个地方距离蜀都并不远:

蜀国在263年被灭,阿斗等人被一起接走。李密这时候四十岁,养他的祖母已经九十二岁。李密在亡国后立即返回老家,专心给祖母养老,平时靠讲课赚点钱。李密跟祖母感情很深,他是真的想伺候祖母,等祖母老去以后再做打算。

蜀国灭亡后,魏国征西大将军邓艾听说李密有才,聘他做主簿,写请帖邀请他会面,他也没去。两年后(265年),司马炎篡了曹魏的位登基,是为晋武帝。晋武帝专门聘请李密想要拜他为“郎中”,然而李密还是没去。三年后(268年)再下聘书请他做冼马,下了多次诏书,由不得他不去,于是就有了这篇著名的《陈情表》。晋武帝对他的孝心非常感动,赐给了他两名奴婢,并要求当地负责李密侍奉祖母的费用。

一年后,祖母死,李密又服孝一年,后到洛阳就职。李密在朝中很希望自己得到赏识,做事也很尽力,然而才华毕露,遭受很多忌恨。十多年后(286年),六十三岁的李密,因为写了一首类似“上面人眼瞎所以升不了官”的诗,让皇上生气了,因此被罢免回到了老家。回到家的李密非常郁闷,一年后便抑郁而终。


先来复习一下故事背景。

时间:西晋代魏,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泰始三年(公元267年)立司马衷为太子。

地点:未知

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李密、李密的祖母刘氏

起因:蜀国灭,司马炎征李密做官,任太子洗马,也就是太子的侍从官。

经过:李密上《陈情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结果:得到了司马炎的认同和许可,暂停征召。

所谓孝之为德也大,《晋书》第八十八卷专设《孝友篇》,李密是此下第一人。

背过《陈情表》的你,当然会知道,李密屡被征召,一来是因为他确实有料,这点我们后文再提。二来是司马炎刚上位,要收买人心。

李密不愿就职,一方面是出于孝道,二来他作为蜀汉旧臣,心情微妙,多少有些畏谗避祸的心理。

那么他到底想不想做官?归宿究竟如何?

目前我们掌握的线索是,李密是个来自四川眉山小伙儿,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童年十分不幸。

他从小受到祖母刘氏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且懂得感恩,对这位慈爱的祖母特别孝顺。

《晋书》说,“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情景,非常动人。

前面我们说到,李密这个人很有料。他勤奋好学,而且有一位厉害的人生导师——被称为“蜀中孔子”的谯周。

没错,就是他,刘禅投降的重要推手,有机会可以写篇文章专门818他。

李密是师门中的文学担当,被同门比作孔子门下的子游和子夏,后来在蜀汉任官。

青年才俊加上人品好,又是亡国旧臣,自然会被晋武帝相中,然后就发生了我们上面整理的《陈情表》事件始末。

李密究竟有没有做官?实际上是有的。刘氏去世,李密为祖母守孝期满,就去做了这个太子洗马。

《晋书》里记载过他和张华的一段对话,似乎颇可玩味。

这个张华,也就是写了《博物志》的张华。当时他官至司空,地位很高,他问李密:“安乐公这人,你觉得如何呀?”

安乐公,也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以“乐不思蜀”而著称的亡国皇帝,也是李密的旧主。

这个问题问得有水平,你想,诋毁旧主,就是无情无义,为他说话,又有逆子贰臣的嫌疑。李密再一次陷入了“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境地。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张华也许就是武帝派来试探李密的使臣。那么此问一出,他该如何回答?

李密的回答十分巧妙,他先举个例子绕开话题:

“当年齐桓公因任用管仲而称霸,后来宠幸竖刁,就落了个不幸的下场。”

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任用贤才管仲,尊之为“仲父”,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条件。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齐桓公的下场非常惨。

据说桓公嫉妒男人而喜好女色,喜爱美味,君主的欲好恶,往往为臣子的奉承打开了门径,而原始的阿谀,往往带着暴力、野蛮的色彩。

恰好就有两个人,他们的名字叫竖刁和易牙,投其所好,一个自宫,另一个蒸了自己儿子的头来给桓公吃,赢得了君王的欢心。

后来齐桓公问政于管仲,管仲说:“竖刁自宫、易牙蒸子不可用。”桓公不听,他后来被竖刁、易牙和开方这三个宠仆饿死。

“蒙衣袂而死于寿宫,虫流于户,盖以杨门之扇,二月不葬也。”

尸体生蛆,不得安葬,一代霸主生前的光辉与死后的狼狈,令人扼腕叹息。

接着,李密回归话题:

“安乐公任用诸葛亮抗击曹魏,任用黄皓而丧国,其成败如同齐桓公。”

多么机智的小伙子!以霸主引旧主,虽惜其功业未成,但着眼于任人不当,可以说是两不得罪。

后来好奇宝宝张华又问:“孔明怎么样?他的言教为何琐碎?”

李密说:“从前舜、禹和皋陶谈论,言语简雅,《大诰》的接受者是普通人,所以应当琐碎。而孔明这种高手罕有匹敌者,所以言教琐碎。”

此番言论,可谓知英雄,连张华都默默地给他点了赞。

胸无万卷书,不得臧否人物,李密如此谈论旧事,多亏了他多年的学识积累。李密也深谙自保之道,如果他能一如既往,或许还能憋屈而平凡地度过一生。

但他并不安分,《晋书》说他后来做外任官,常常盼着被调回中央朝廷。

然而世态炎凉,李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朝中无人替他发声,他后来虽然升了官,却是被派去作汉中太守。

当时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李密却被派去了汉中,也就是今天的陕西。

积攒的怨念终于爆发了,当晋武帝在为他赐宴践行时,他终于忍不住赋诗嘲讽: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朝中无人,君主无道,我还是回家耕田吧!

这还是他口中“沐浴清化”的圣朝和令他感恩戴德“明诏”吗?说好的要为陛下“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呢?

李密再一次“辞不就职”,却没有留给武帝任何情面。

听了这话,作为顶头上司的武帝当然气炸了,罢了他的官,顺遂了他耕田的“心愿”。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李密绝不是其中最惨的一个,但却是颇有代表性的一个。

士人读书,往往有经国之志,可是当这个“国”不再存在,人命也就飘浮若浮萍,其中所谓的亡国之臣,每一步恐怕都走得惊心动魄。

他们多数选择了隐忍,但是即使是沉默和谦虚,往往也只是为了躲避高悬的罗网。

龙凤隐鳞藏彩,是为了重见天日。恬淡如陶渊明,也要写下几句诗赋来证明自己。

可是人各有命,譬如李密,不慎走错一招,终结了自己的仕途。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李密最终去哪儿了?——

不好说,《晋书》也只以一句“后卒于家”作为交待。

但我们应该记得,他曾经披心自说陈:“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门可罗雀,膝下冷清。

他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而所谓“不如归田”,也是因不得已而发,多少致君尧舜式的理想,不得不沦为一句空想。也许他真的去种豆南山,夕露沾衣,又或许,沾上的,是乱世中几滴读书人的眼泪吧。

我的知乎专栏:南北往事 - 知乎专栏


请假条能写成这样,没的说,准了。


看到这个问题我把第一段课文默默的背了一遍,记得高中老师讲过,晋武帝也是没办法,自古君王以忠孝治天下,司马家族已经没了忠,孝这个理不能再亏了,所以晋武帝准了李密的要求,李密在其祖母死后才出来当官,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没有太好。


(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结果剑斩河阳公主,反出长安乱箭攒身在断密涧


把他祖母养老到死,然后出仕,然后被贬,最后还是平民一个


太子不是那个傻X晋惠帝吗?给他当侍从那是找罪受啊


李密后在晋国不得志,去了瓦岗,然后投了唐……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關於貓蠱(貓鬼)的故事或者記載?
伊拉克歷史是怎樣的?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為什麼藺相如會成功?
清朝的皇帝是東北滿族人,那時皇帝上朝是不是一口的東北話呢?
如何全面客觀評價韓復榘?

TAG:历史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