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目前國內心理學研究存在哪些困境?


謝邀。

相較於其他學科,心理學科研的發展進程在建國後經歷了兩次嚴重的停擺,這很直接的造成了國內心理學研究者在年齡上面的斷層,也造成了研究方向和主題與西方心理學界研究的脫節。

歷史發展問題,這是我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心理學院跟學校要研究經費學校不給的問題,而是在學校眼裡咱的心理學研究的確還在用尿不濕的階段,學校當然不願意給配備長槍短炮。

國內開始fMRI這類研究,大量重視認知神經科學才多長時間,開始大量進行認知心理學的有價值深度研究才多久,味同嚼蠟的調查在文獻中佔了多少比重,思辨味道濃厚而實際意義不足的基礎研究是不是仍然頻仍現身?

兩次停擺,一次在文革期間,與很多被一棒子打死的文史哲類學科一樣,心理學的研究基本止步,就算有也是給思想鍍金的偽研究。一次在九十年代初期,全國各大院校的心理學系普遍被重點盯控,發展又遇瓶頸。

看看現在國內的心理學名宿,彭聃齡先生、張厚粲先生、林崇德先生、黃希庭先生——都什麼歲數了?最小的都73了。研究傾向是什麼?

比他們年輕的老教授們,中國的「心二代」研究者們,比如楊志良夫婦,張侃這一輩兒的,跟他們差多少歲?研究傾向是什麼?

再年輕些的老師,基本上是歸國少壯派,師大腦所劉嘉,以前西南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李紅,跟上一代又差了多少歲?研究傾向又是什麼?

相對於別的學科來說,斷層一目了然,發展歷程也一目了然。我一直認為,很大程度上,中國心理學研究的現狀,並不是我們研究者怎樣怎樣才一手導致的。

但願厚積薄發,只要沒有我這樣的心理學混子給中國心理學科研添麻煩,相信我國心理學發展會越來越好。

中國心理學研究,任重道遠。


缺乏國際交流,導致理論思維局限

缺乏實際合作,導致各自為戰

缺乏相互支持,導致妄自菲薄

不缺儀器設備,不缺經費,不缺人才

更新:

----------------------------------------

對於心理學合作的問題:

近十年間合作的確增加不少,但如果深入去看看,絕大多數合作還處於「低水平加工」階段。中國在心理學研究中有獨特的優勢,東方文化,人口分布等等,這些都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話題,因此很容易開展國際研究。但問題是,這些研究並不是國內學者領導,實際上也很少參與。所發的文章大多是掛名性質,這個可以從發文章中通訊作者的數量上看出來。排名靠前的答案提到的老一代和新一代的心理學研究者,我多少都有耳聞或合作,情況並不比「低水平加工」好多少。合作應該是重在思維層面上,而不是停留在操作層面。

國內校際間的合作相對於國外來說,非常罕見。主要是國內對合作的理解還太膚淺,跨不過利益這道坎

--------------------------------------

對於心理學研究經費的問題:

如果不算上fMRI,PET等燒錢的研究項目。心理學研究的開支目前看來還是相當經濟的。

心理學在儀器上的支出比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要少得多。通常的儀器在20萬以內都能買到,而現在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面上項目通常是60~80萬資助。這裡面刨去儀器用錢,其他的支出只佔很少的一部分。

心理學通常需要做實驗或者發問卷。一個成人被試參加行為實驗,在江浙地區,通常是30元每小時,認知神經科學大概在50元~100元左右。如果是在中西部地區,相對來說還要更便宜(10~50元/小時)。一個研究項目的費用支出往往在2000~5000元以內。再加上學生的人工費,總費用也不會超過1W。至少我從來沒用過這麼多錢。即使是fMRI項目,在西部一個大學,30萬的經費,我們3年瘋做了N個研究,700~800被試,還剩下10W左右沒用完。

根本上來說,心理學還是屬於小學科,研究也還處於摸索和起步階段。研究內容以大量的行為實驗為主,話費也相對較少。另外,國內的人工費相對國外要低很多。學校管理層少有沒有認識到人工費(被試費)對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心理學的研究經費很容易被壓縮。我身邊真實案例,80萬的國家基金,絞盡腦汁才湊到40萬不到的預算。另外一個,好不容易湊齊了80萬的預算,硬是被砍成了60萬。

另一個可以說明心理學研究相對經濟的事實是國外(加拿大)的研究資助情況。一個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SERC),一年的經費也不過4~5萬加元,和國內差不多水平。而這些錢是需要用來培養學生(給獎學金,大概1.6萬/年)或招博士後(3萬/年),做實驗(被試費),參加會議等等。支出項目比國內要多不少,但儘管這樣,這些錢也基本夠用。


謝邀。

我從我做研究的視角看,可能眼界不夠葉壯老師那麼高,也可能是局中人的看法,不過也是一些親身體驗。

我最大的一個感受是,科研和應用的嚴重脫節。

無論什麼學科,我們做基礎研究是為什麼,根本目的應該還是去認識世界,從而利用規律推動生產力。

當然,最初做基礎研究我們很難知道它能多大程度轉化為生產力,但是我們必須保持有這樣的一顆心去做科研。所以,科研者可以不知道如何去應用,但是不能對應用領域完全無知,更不能不思考自己的理論可能在哪個方向上可以推動應用。

但是,國內的心理學科研者們,除了少數大牛人物之外(這樣的人太少),大多數科研者都完全不懂如何運用心理學去幫助社會,創造真實的生產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科研者們,對此完全不關心,沒有一顆希望自己理論轉化為生產力的心,他們最大的心在於查一查自己發的文章被引用率,自己文章發的期刊影響因子是多少了。他們永遠在自己的科研圈子裡面對話,懶得把這些晦澀難懂的理論去介紹給普通大眾。

甚至可以說,他們不敢這麼做,因為這些晦澀難懂的理論、專業的辭彙,翻譯成大眾的語言,實在是眾人皆知。他們害怕普通大眾批評我們科研者把大筆大筆錢花在證明一些眾人皆知的道理上。(並非否定所有研究,而是說這樣無價值的研究還是比較多的。)

入科研這行門之前,我就有一種感覺,學院派和江湖派互相看不上,學院派覺得江湖派只會做諮詢做治療,眼界狹隘,看不到人類心理的本質;江湖派認為學院派閉門造車,瞎拽辭彙,不懂如何真正運用心理學知識去幫助他人。

個人覺得,國內心理學要健康良好發展,學院派要和江湖派握手言和,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最好要摒除這種紛爭,吸取各自優點。

一個真實段子:我最敬佩的我們學院一位CBT和臨床的大牛與我的導師在電梯里相遇,他們聊起,那位大牛有點羨慕的問我導師,怎麼那麼能夠發文章的。

但是在我看來,那位臨床的大牛,創造的生產力比我的導師大得太多,他們同樣研究PTSD,她能親手解決患PTSD患者的困擾,也能教好一個臨床醫師如何解決PTSD(她也一直在這樣做,全國各地去教學,傳播這樣的方法,讓更多人能夠有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但是我的導師是絕對做不到這點的,而我們每天做的就是翻譯翻譯外國文獻,從中摘一些新鮮觀點,變成我們的文章,了解所謂背後的各種機制。但是我們了解的方法卻不是從臨床大牛那裡汲取真實問題,而是從外國心理學科研者的口水戰裡面找能夠討論的點。

說得太多了,匿了。


好像是個老問題了,今天才看到,說說自己的看法吧,從主客觀兩個角度來說。

1. 客觀原因。

1.1 歷史(政治)原因。實話說,我們國家的心理學有個不錯的開端。 學過心理學史的童鞋都知道,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是心理學誕生的標誌。在馮特授業的弟子中,有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在蔡回國之後,就與陳大齊在北大創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時間是1917年。由此可見,我們的開端還是很不錯的,也算是緊跟發展步伐了。奈何,十年浩劫,心理學被定性為唯心主義,完全不準搞。而與之同時,美國的心理學在這十年間蓬勃發展。從這開始,距離就產生並且不斷被拉大了。

1.2 語言障礙。 其實很簡單,我們說中文,寫中文,而科學界通用的交流語言是英語。從看論文開始就不是人家的對手,更不用到關鍵性的寫論文了!人家用母語寫,大概只需要理清楚框架思路,敲鍵盤就行了。我們用英語寫,不僅要注意文章本身,對辭彙語法還要瞻前顧後。之前APA做過一次調查就是關於非英語母語的文章發表情況,與英語母語國家的研究者對比來看可以說是九牛一毛了。所以,這也是確實存在的一個客觀因素。

2. 主觀原因

2.1 利益驅動極其嚴重。這個不僅僅是心理學了,幾乎各行各業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沒辦法,每個人都要生存。我們的生存壓力又那麼大。所以才會出現很多違背科學發展規律的事情,比如唯SCI至上,唯IF至上,少長線而多短平快的研究等等。有了文章就有了錢,有了錢才能生存。這也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心理學界做人格社會的不受重視。相較做認知神經科學的,拿錢確實太少啊!

2.2 研究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注意我這裡說的是整體。這一點實在是見到太多了。圈內某知名學者做講座,講著講著突然發現有個地方有錯誤了,講不下去了,糾結了半天之後跳過——說實話這點無可厚非,誰人無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第二年又用同樣的課件講同樣的內容,居然還在同樣的地方又不會了!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了。再舉個栗子,也是國內985高校知名教授,做講座的時候直接告訴聽眾「方法我是不會的,都是學生自己搞的,提問的時候不要問我」。底下一片笑聲。我不知道這笑聲里有多少無奈…… 我自己也聽過不少國外大牛的報告,也和他們分享過我聽報告的一些心得。 當我把那個故事講給一個國外老師聽的時候,她簡直難以置信!

2.3 科研環境不夠寬鬆。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童鞋應該深有感觸的是這種偏向文科性質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玩概念,講故事。因此,一個故事講得是否好,能否打動人非常重要。我講一個例子,就是關於大米理論的故事。這個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關於中國南北方文化差異的問題。大家都覺得這個研究非常有趣,從水稻的種植角度探討了南北方的亞文化差異。那為什麼我們就沒有想到這麼好的idea呢?再問深的一點,我們真的沒有人想到么? 不是早就有人探討過南北方吃豆腐腦的問題了么? 其實是我們的科研環境不夠寬鬆。 這一點在羅勝強所著的《管理學研究方法》(具體書名忘記了)有很精闢的論述。我們做研究太想搞個大新聞,於是就想把各種各樣的問題加進來,恨不得用一個研究讓世界和平。如此一來,反而丟了西瓜撿芝麻。那些真正核心的問題沒有被注意到,讓國外的研究者佔了坑。那你只能在遺憾中繼續跟著別人做了。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放開思想禁錮;對科研應該有較高的容錯率。

2.4 濫用心理學中國化。 這一點我也是最近才開始思考的。心理學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研究對象是人,既然是人就會受到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因此部分研究者認為我們應該衝破老美設下的框架,搞符合中國人特點的心理學研究。說實話,這個觀點非常正確。我們要在承認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凸顯我們自己的特色。然而,目前的所謂心理學中國化的研究好像走上了一條偏路。楊中芳在《如何做中國的研究》一書中對這個問題有比較好的論述。過分強調心理學中國化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陷入了意識形態之爭。其實絕大多數心理學研究都發現的是普遍規律,即使從一開始那些被試都是美國人。心理學中國化——如果這個命題成立的話,那是不是有心理學美國化,心理學歐盟化,心理學日本化,心理學澳大利亞化呢?因此,重要的不是心理學中國化,而是取材與我們的國家,最終做成影響世界的東西——比如屠呦呦先生。

洋洋洒洒說了很多,想到就寫,不成體系。

愛之深,責之切。

入圈至今,對你(心理學)的愛從未減退!


我不說中國心理學,就說我們學校,中部某校,曾經在中國心理學屆有一席之地的高校,我們學校曾經有國內數一數二的實驗室,然後,嗯,沒有然後了,這是院長跟我們聊天時候說的,這個實驗室是50年代就開始有的,第一次,是浩劫,都懂的,第二次,火災。然後慢慢沒落,現在我們在國內排名十名左右徘徊。

心理學說實在的,地位較低。除了北師大那幾所牛校,大部分學校沒有心理學院,我們學校是在教育科學院下設心理學系,教育學為主,心理學為輔。我一個小夥伴學校里,心理學掛在思政院下,這註定了,我們拿不到很多的資金。

再者,心理學大牛就那麼多,大部分都集中在名校裡面,浙大北師大,我們學校跟浙大一向有良好互動,還能請到浙大許多boss來搞個講座,其他學校,難。人員斷層。

還有,心理學在中國有學術氛圍么?沒有。這種氛圍不是你這個專業發多少論文可以說明的,看普通民眾的接受度。比如你說你學物理化學的,別人一聽第一反映,哦,搞研究的,你說你學心理學的,80%的人就開始說了,你知道我現在心裡在想什麼么?或者,唉你給我諮詢下吧…不過比起前人來說已經好很多了,至少知道你可以搞諮詢,只可惜了各位學發展學管心學社心學認知學神經的小夥伴們了…

最後,學術論文,只想說,各位審稿人,不顯著難道就不是實驗結果么!!多少學心理學的小夥伴在論文數據上是真正乾乾淨淨的?個人覺得,當我做論文不用擔心做不出結果時,我才能真正靜下心來,關注我的理論基礎和實驗設置。

不過,雖然有很多問題,但是,還是在發展,畢竟,wg後,起碼有兩代心理學家們成長起來了,不出意外,還會更多,我們總會出現我們自己的弗洛伊德和皮亞傑~知乎上心理學大神級也很多,交融探討的合作氛圍也越來越好,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本來沒啥好說的,但是看了這麼多回答說那麼多話,其實就兩句:

基礎心理學沒資源沒財力,因為國家不當回事。

應用心理學毫無體系從業者魚龍混雜,因為社會大眾不認這個。


僅以個人困境為例陳述分析。

本人女,好心理學這口已經接近十年,從一名心理愛好者正式踏入專業的門檻。就近選擇華南師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自考中。目前還沒有結束考試取得畢業證。

1.最開始揚言說要學習心理學的時候,首先受到的是家庭的反對--「就業難、無有形好處」這兩個原因是我個人家庭的主要理由,畢竟心理健康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悲傷壓抑苦悶基本都是「自己作出來的,打一頓就好了,沒必要看醫生」。這種想法不僅存在在我家庭之中,也一定存在在大部分國人身上。另,就業難:心理健康諮詢室/診療室靠譜點的都在三甲醫院,醫院是個好地方,想進的人太多了,能進去不光靠拿錢拿關係砸了以後使勁擠,還有運氣。所以有一部分心理學學生畢業以後去做銷售、做公關、做HR,真正能將專業變成職業的人少之又少,這是社會大趨勢導致的普遍現象。ps,心理診室收費相比於那些內分泌科耳鼻喉科呼吸道科貴的很多,即便是真的有人覺得自己需要被治療,經濟負擔也會造成其生活壓力。所以對於絕大多數「本身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社會中下層人士」來說他們看不起這病,500塊一小時太貴了,500塊給自己買件衣服給孩子買罐奶粉更划算。

2.從自考每年能考的次數和科目選項限制中可以看出來,現在的熱門專業,如「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等專業」每年只能考兩次,每次可以報四門,而心理學每年可以考四次,每次四門。一年相比其他專業可以多考8門。我不敢說從我對心理學感興趣到現在中國對心理學的重視程度絲毫未增,但至少,按照目前情況來講,心理學還是個大冷門。之所以會限制那些專業的考試次數,也是為了在某種程度上控制熱門專業的輸出,避免整個國家專業偏科情況過甚造成的人才「通貨膨脹」。

3.能讓年輕人對心理學產生興趣以及研究意向的東西少之又少。說說市面上那些「所謂的」心理學的書籍,真不如直接將其稱為雞湯,微博上那些整天憂傷似水的博主將自己發布的內容稱為什麼「女生心理學、戀愛心理學」,說白了和心理學基本上沒有一點關係,反而對年輕人的思維進行誤導。影視作品也更傾向於「八點檔、抗日劇、婆媳劇」,沒有類似「Dr.Forest」「Lie to me」之類的劇,(暫且不談其內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導致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來源僅限於通過比較艱難的購買方式去找一本正經的書。(我就從來沒見過哪家書店有賣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之類的書籍)。另,加上廣電對外來影視作品的限制,結果也就更不得而知了。

4.以上的三條全部揉在一起,就又導致了國家對心理學的「神化」和「妖魔化」。不止一次聽到「學心理學的人心裡都有病」這種謬論,更不只有一個人跟我說要求催眠,還有人看到什麼癥狀就說自己有病,強迫症拖延症精分等等全部生拉硬拽的往自己身上套,彷彿很時髦。或許更有甚者,覺得心理醫生就是透視眼看什麼都一清二楚,無論何時都在分析交流對象......這說明整個社會都在「戲謔」心理學,甚至將這作為一種談資。但真正的心理學需要絕對的嚴肅對待,容不得任何偏差,又怎能允許笑點的存在?

最後,心理學起源於西方哲學,我想,看看那些就讀於我國哲學系的學生目前研究中遇到的什麼困難,基本也就知道答案了。

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或許源於「信息的閉塞」「人們的無知」「國情的現實」

以上。


就我在的南方某高校來說。

理工科教授一個項目經費大約平均是100w,生物學方面的50w。我們學院……心理學一個科研項目經費有5w就很了不起了。隔壁搞水利的一個實驗設備幾百萬,我們院一個眼動儀申請了這麼多年還申請不下來,真憂桑。

心理學科研無法迅速產生經濟價值,難以轉換成工業產品。加上國內生理學和心理學融合研究還保持在低層次,純理論的心理學更難產生成果,基本在複製美國已經實現的研究方面,比人家晚了十數年。

我匿了。看不到希望,也不想再繼續讀下去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是人均而不是總量),中國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政治環境的放鬆,中國心理學肯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的。現在我們在學習國外的階段,要虛心求教。中國心理學的未來不是靠等來的,而是靠我們這樣的人去開拓的。


其他的都不吐槽了,大家吐槽都吐得很準。

我覺得很有問題的是,心理學的產業化和研究隔個十萬八千里。

中國大就算了,應用心裡學和科研心理學之間的距離也太誇張了。

如果一個學科不能為人所用,不能為大多數人所用,特別是有需要的人,障礙兒童、精神病患、或者希望提升自己的普羅大眾,不能為他們而做什麼,真的這個學科就很可憐了。

它只能為學界的少數人帶來地位、權力、金錢的話,那就永遠是個別人的心理學。

如果人們做心理學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不會創造出太大的社會價值,我覺得心理學家必須去關心那些只有心理學家才能理解的人。

不然這世上真沒人去管他們了。

普羅大眾也是重要對象,心理學過於脫離生活,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行為主義被學院派批判得過早,使得人們忽視現代科學的心理治療中最大的成就——認知行為治療的存在。

斯金納的行為分析學,還沒萌芽,就完全就被掐死在學院派的書裡。

殊不知現在的後斯金納主義在國外正蓬蓽生輝,治療(ACT)和研究(RFT)完美並進。

這已經不是心理學學科的困境了,是國人的困境,國人面前的心理學是這樣的。

但願更多人是為了社會或其他人的福祉,參與到心理學學習當中,更多地擺脫學院偏見,緊密聯繫社會實踐發展心理學。

————————————————————————

既然有人看,那不如多說幾句,看到的人越多越好。

有人說現在我們還在虛心學習別人的階段,我無比同意啊。

所以心理學者,這一代的,其實後面每代最好都這樣,外語好(現在可以搞翻譯,以後可以各種交流啊,那多可怕啊,中國心理學者都交流起來,5年趕超各種國家有木有,讓外國學者直接住中國算了,最好,腦洞開大了,對不起)。

翻譯啊,各種把國外的經典,特別是當代現代的心理學經典翻譯過來!!

國人真的不能想像國外發展了那麼多年,把心理學已經運用得多麼爐火純青了。

有很多好玩的東西,請為了讓國人也可以用母語讀到他們,而努力吧!

》》》最後再啰嗦一句,國外書貴上天,亞馬遜30—50刀,日本比較學術的著作3000-5000日元,就是180人民幣啊,300人民幣左右一本。你翻譯以後,一本厚的,就算是MaDo???(那啥系列來著),也不會超過60-70,一般最多就30到40塊錢。你算算,給國內做了多大貢獻啊,又給大家省錢,還給大家省精力,母語直接讀懂多開心啊。


大部分院校的心理系都還掛靠在馬克思主義學院下面,這還搞個毛線啊


我認為國內的心理學研究做的很不夠,國內似乎對於心理學的理論研究並不重視,往往只是對於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很關注較多,而忽視了心理學的研究問題,總體來說體現在心理學研究所的設立不足,資金提供不夠。使得大部分心理學者只能到國外尋求平台。據我了解,在美澳等國家,對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比較多,就像近些年來從心靈學轉化而來的超心理學(又稱超自然心理學,是研究靈異超自然現象的心理學本質的學科,是心理學的一個偏僻分支,也是靈學的分支學科,享譽世界的超心理學家代表為理查德.懷斯曼),美英等國對其的研究重視程度是不容置疑的。當然也包括基礎心理學的研究,而在國內,我認為其阻礙,即來源於政府,也來源心理學領域的業內壓力,使得心理學理論研究的進行和展開寸步難行,而心理學的應用卻大行其道。P.S.這只是我的個人見解,曾經考慮去學心理學,以後做基礎研究工作,但是後來也是考慮到國內的這些情況,後來轉學物理學了。


對禪學佛學等宗教的長期不敢觸及忽視了很多可能;過分注重神經認知等的腦科學使得大眾推廣有難度;跟風研究跟風實驗而沒有自己的興趣點的不良風氣;本科基礎教育無法跟國際接軌內容陳舊.....簡直多了去了!一個心理學本科生的感覺!!!


我大學是在一個師範院校念的心理學,可是各位老師們的課堂基本上是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多。哪怕這位老師是研究「學習心理學」的,也是如此。所以我覺得,他們的問題是研究與實踐相脫節吧。


看看樂嘉這樣的神棍 就知道心理學在大部分人心裡是什麼地位了


識人多的,都去從事商業相關的行當賺錢了,比較能去吃苦和沉澱的去政府機構了。提高生活水平上去做努力,而很少願意實質的提高精神世界,國家教育有意避開這類,都稱為思想品德教育,中國人有意培養實質性的專業技能,而不是有獨立思想的意識。別人國家打完仗都有心理輔導,不知國內有沒有。

再說這方面中文類書籍比較少,第一次見到這個行業還是在電影無間道里,目前國內總的體系發展不完整,待生活水平均值提高,這行業會是發展趨勢,同那些企業諮詢,可同律師,法務,分析師,造價師之類的並駕齊驅。還有個特色的風水大師是無法超越的,哈哈。

很有前景,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婚姻諮詢,還有個心理測試方面都可以做,不過需要醫學背景。

硬體提升,軟體自然就會跟上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個苦了國內的幾代人,條條大陸通羅馬啊。


為了湊經費而盲目地向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尋求幫助,缺少實質深入的哲學思考,也就缺少了理論高度。


沒有自己的研究特色,跟風比較多,更多是在中國背景下複製國外的研究,目前應該算是把國外的翻譯成國內的階段吧。


我是國內一個很普通學校的心理學專業大四的學生,只從我所了解的程度來表達一些我的認識。

看到很多回答是從心理學專業本身的研究出發的,更像是回答你在開展研究時遇到什麼困境。但我從以前完全站在心理學門外,到現在往裡邁步子,並且想更遠地走下去這樣一個角色與感受的轉換,還是看到了更多東西。

首先的一個困境是理論與實務的分離,心理學自身意義與人們所理解的意義分離。目前在心理學這個領域裡的人都知道,要拿下項目要發文章就似乎要跟認知神經,甚至基因掛些關係,但非心理學專業的人對心理學的理解是,我們在幫助人答疑解惑,這跟腦子有什麼關係?做實務就很難發文章,但這確實具體地幫助到個人,做理論就要數據要實驗,這是從理論上建立基礎構建長遠的意義,真正科學的對人作出解釋。但,兩者並沒有真的很好的平衡,更不用說融合了。

二是關著門做研究,難以實現研究意義。做實務的一般不做研究,做研究的也很少做實務。人們一般更多從實務上認識和接觸到心理學,但不知道心理學實際還在研究很多很多更廣闊的領域。有時從媒體上看到一些斷章取義的文章也當是心理學對研究的傳播了,這也是誤解的產生源頭之一。心理學研究不能科學地得到理解。

三是心理學本土化研究不受重視,前沿同步的與國外合作的感覺在自得其樂,同步不了的一直在重複。方方面面在脫節。像很多行業一樣,缺乏自身的活力與創造力。

最後是從心理健康的領域幾乎沒有規範專業可信的機構,研究得不到大眾化的普及,人們也尋求不到心理學更多的幫助。

心理學起步較晚,目前得到重視的程度也遠高於從前。我很幸運我遇到心理學。

我也相信心理學會真正實現其意義,有人,就有心理學。人沒有理由拒絕她,除非你拒絕自己。

祝福我們愛的心理學。


都在研究黨性


推薦閱讀:

我總是對人際關係很敏感,特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該怎麼辦?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怎麼解釋歡樂頌安迪,是因為身世和成長環境,從而有心理問題和障礙嗎?
做不到和討厭的人假裝很友好是情商低嗎?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