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子先生所表述關於中國經典書籍少看不看的理論支撐是否靠得住?
如果是個人觀點會不會有刻意黑的嫌疑?
南山子是為了秀,還是真實的個人觀點?不要吐槽答案,不要罵街表達。但想聽平靜狀態下的真心話,請不要使用偏激和極端這個兩個辭彙。我個人在最近不是很同意他對中國經典書籍的部分觀點,也在一些答案里吐槽過,但情緒並不能幫助我判斷南山子的觀點。所以我很淺薄,但真心發問。2013年4月16日,感謝周曉農兄於奔波中的答案,並希望看到更多不同的聲音。並感謝督促提問者多讀書的諸位,愚笨不已,讀而無高才吸收,謝諸位提點。提問前已於三年內讀論語5個版本,自南懷瑾論語別裁始至劉寶楠論語正義,孟子未通讀,中庸大學兩個版本,周易通讀兩遍,粗略占卦。其餘仍努力中。請回答中鼓勵提問者自己去讀的高人,指教有益版本,填此一問,拜謝。
謝謝看重,謝謝邀答。
藉此答先說兩點:
一、家有重病人,從今日起,我得天天跑醫院,沒心情也沒精力上知乎答題了,又要暫別知乎了。
二、凡是有對人之嫌的問題,我在知乎上一向盡量迴避。之前,關於方舟子與韓寒之爭,有過多人邀答,我也迴避了。在一個關於魯迅的答題上,我曾說過,魯迅是以文名世的,討論這個人物,應該是研究他的思想和觀點(大意),至於說他這樣事那樣事,其實也是眾說不一的,我也不介入。對中國經典書籍,包括傳統文化,沒精力細說,何況相關的討論海了去了。我只說我的兩點最基本看法,只是我的看法,不針對任何人。
一、如果我們今天要把經典書籍(文以載道,說經典書籍,實際說的是那些經典的道理,也包括那些被視為博大精深維護舊秩序的道理),把傳統文化中那些被說得不得了的東西,當作金科玉律,認為動不得,要照著來,社會沒法前進。任何傳統,無論其曾經怎麼優秀,只知道繼承,而不依照新的情況審視一番,繼承得再好,也是落後。
二、如果我們今天拒絕閱讀一切經典古籍,拒絕研究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也無以知道我們是怎麼來的,如果要說對,我們不知道對在那裡,如果要說錯,我們也會不知道錯在那裡。作為對應物,如果不知道從前,無以知道現在,不知道古代,也無以了解現代。
辛亥革命以後,包括魯迅、胡適等一批舊學深厚的文人,主張新學,引進新思想,是因為他們痛感舊時代的框框套套,已經成為中國前進迎接新時代的桎梏。但他們使用的還是中國文字,還是要用中國的那些蘊含深刻道理的典故成語。及至後來,還有破四舊等,後來該恢復的還是恢復,你也阻擋不了民意和那些還有生命力的東西。所有這些事情的發生,都和當時的情勢有關。社會臨變或正在發生大動蕩或者大變革時,對既往最崇尚的那些文化,常常呈現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先打破。最後卻還得清理,揀起那些有用的東西。
問題往往不在於舊文化如何,更在於如何做今人。
在知乎上,有關我的這些看法,散見於若干答題中。我沒精力和時間去搜,現提供我一個最早的答題鏈接,以證我早有自己的看法,非針對誰也。為什麼中國人喜歡過洋節?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何時才能復甦?
歡迎各位批評。此時我已忙了一天,精疲力竭。而我暫時也不再有時間和精力。此答題下,如有評論我將不予回應。望祈見諒。不自己讀讀就不知道。沒有捷徑。
當然人的時間有限,不讀也不見得損失什麼。沒有緣分而已。
南山子是在讀了很多中國古典書籍,吸收了其中好處之後,來說不應該讀。而知乎上很多人,是根本一本也沒有讀過,就附和著不應該讀。他把許多人玩弄於鼓掌之中,許多人還在歡呼雀躍。
不滿意你就去讀啊。推薦書目談不上,不過要想理解經濟學,建議花上大半年細讀《資本論》原文。最好再在知乎掀起「人人爭讀古書籍」的熱潮。
學習古書,自然有其裨益,也當有對應的方法,方法不對,貽害無窮,若是把老、庄、孔、孟當做完全文學來讀,不讀也罷。當做哲學來學,自然有其營養。
古人受制於時代的限制,自然會有局限性,或者現代人看著很不贊同的地方,可是,如果這點分辨能力都沒有,那你的學算是白上了。
《禮記-經解》有云: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只因為一點點的弊端(還是能夠避免的)就因噎廢食,此論斷不可取。如果是自己曾經受過其害,就應當提醒別人,而不是斷了他人的求學之路,毀了中華的文明血脈。
不知@南山子先生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同的路可能有同樣的終點,但是風景迥異,未嘗不可嘗試。大學修讀過一門政治哲學,教材是《西方政治學名著導讀》,從亞里士多德開始講起,直至近代的羅爾斯。這門課讓我接觸到了許許多多的政治哲學觀點。我發現,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這些遠古先哲,觀點大多是錯誤的,或僅是不切實際的觀點,但他們築起了框架,後人不斷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發展出一套套的理論,填充這門學科。哲學、政治學這些學科,必須進行大量閱讀,才有所獲,你收穫到的是一次次思維的衝擊,至於真理,他可沒有出現。
我國的古籍則是不成體系的。某人拋出一個觀點,他自個兒在論證或不論證。古籍里大多是四散的「真理」。這樣對你的思維歷練幫助不大。大學同時選修了一門《道德經》,又聯繫起哈耶克,他們說的很相近,哈耶克的論證要詳細得多。此外古籍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大多數人連句子的意思也沒有辦法弄明白或根本辦法弄明白。
我沒有能耐學貫中西,對古籍只有一個粗略的印象,對外籍也僅有一個基礎不如的認識,但我雙眼看到的是,在互聯網許多別的地方,在知乎,從來沒有一個人能明確說出古籍的作用,我指的是作用,大家避重就輕,顧左右而言他,給我的感覺就是:老祖宗的東西,總是有理的,你看就是。
南山子的觀點是古籍難讀,且效用少,符合我的感性認識,當然我還沒有定論,但認為古籍該讀一方,在效用的觀點上乏陳可善。此外,南山子還給出了古籍的閱讀建議:如果你一定要讀中國古書,下面是我的一點個人建議,以我本人的閱讀體驗為主。
他對許多古籍作出了點評,我期望看到的是對此反駁,可惜沒有,求反駁。
我不同意南山子的觀點,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觀點,和五四時期以來對傳統文化的矯枉過正的否定是一脈相承的,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促進很小,是用功利的角度來看的。但是文化的意義不能全部在狹隘的功利角度看,而且當時當日國難當頭,偏激的態度出自緊迫的情感,也無可厚非。今天看到殷守甫有關哲學史意義的想法,頗有同感,也許是我們去看待傳統文化的一個比較好的立足點。
哲學史是非常難學的,學好了意義也不大。說到底,哲學史主要的研究的是過去的人是怎麼思考哲學的,而不是應該怎麼思考,更不提供任何意義上的答案。
不過我也能理解南山子的這種觀點,有水先生和庄先生那樣代入感強烈、對傳統文化還是儒家夫子式看法的答案,還有那麼多人贊同,真是太可笑了,所以對傳統文化有這種矯枉過正的態度也是不為過的。
能傳到今天的古書,尤其是諸子百家和六藝經傳,絕對是一等一的好書。讀易可經天緯地,吟詩可純思無邪,作文可疏通文筆,知史可明白得失,讀儒可內聖外王,學法可定律馭人,悟道可知常,習墨可平心……
第一點,你在沒讀古書之前怎麼知道裡面有這些東西的。為什麼這些能成為閱讀傳統書目的理由?
第二點,既然你說傳統文化裡面有這些東西,尤其是內聖外王、經天緯地之類的東西,請指出來給我看看。你讀書不站出來看看一看你根本就不叫讀過書。大家可以看看刀爾登的《不必讀書目》。觀點鞭辟入裡,很有意思。不過他真是把那些書全讀過,絕對不是嘩眾取寵的博眼球。而且他本人的文學素養也是很深厚的,看微博上他寫的那些舊體詩就知道。批判和反思其實也是一種能力,功力不夠者慎用。否則容易秀智商下限
靠得住。世界上其他國家五十億人也沒見禮崩樂壞。
看了他讀完古書後成了的樣子,感覺他完全白讀了~
古書被他讀到政治正確這種境界不容易啊
某人說過這樣的話
-----------------------------------------------------------------------------
但我要趁這機會,略說自己的經驗,以供若干讀者的參考——
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
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
人的頹唐和厭世。
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
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想就讀唄,不想讀就不讀唄。
當然若是我之前的看法,大概會說,不知黑哪裡知道白啊,沒有基礎怎麼做評判啊。個人認為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總是經過時間與無數前輩先哲考驗過來的,作為中國文化根基與源頭,總是值得我們去閱讀、學習、再通過辨證的考究對與錯,而且一個沒有歷史和書籍流傳的民族是一個蒼白的民族,不是嗎
推薦閱讀:
※中國被西化的趨勢是否已不可阻擋?
※如何評價 台灣旅客訪聯合國總部被拒 ?
※行人該如何在過馬路時向禮讓的汽車表示感謝?
※政治委員(政委)是幹什麼的?
※如何評價開始退役的PTZ89自行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