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主流手機CPU里沒有英特爾?
這是哪位來翻了牌...
-------------------
當年我們看不起這塊兒。覺得利潤少,當年我們認為pc會是一切的中心。後來就落後了,人家把生態鏈都造好了。市場上手機app都是arm架構指令集的,媒體拿旗艦說事就是高通cpu……底層指令集都不一樣,INTEL兼容不了主流的APP,是肯定火不起來的。小馬哥在X86上的那個支付寶。。用過的都知道,這還是BAT企業,小公司根本就不會開發X86指令的APP。。。
當年喬布斯想在蘋果手機上用我們處理器 ,我們覺得利潤低,懶得做……後來我們求著人家用(這是我工作時聽某前輩說的)……
(更新一下:INTEL真不是要放棄手機。。。而是失算了,15年左右還想搞個大新聞,聯合深圳廠家在平板上逆襲回來。。我就不說結果了)
看了那麼多的回答,我覺得你們沒有一個說到點子上,Intel那麼大一個公司,擁有那麼多工程師,你覺得他僅僅是因為指令集,功耗就退出了手機市場了嗎?這未免也太主觀了一點。
在我看來問題還是在SOC上,intel為了保證其技術的壟斷性,從晶元的設計到生產全部包了,為此養了一大批人,但是SOC的架構卻是要將CPU當IP賣出去,這讓Intel難以接受,要知道現在雖然手機市場很風光,但是這種風光的背後是建立在PC server的基礎上,英特爾為了一個消費市場CPU的爭奪,冒著喪失IP,喪失整個伺服器市場,這種風險是划不來的。
Intel內部對手機這種移動設備還能風光多久保持著戒心,從2011IDF的情況看,整個Intel的研發重心都放到了嵌入式設備上,也就是說,Intel想要的是放棄目前還算比較熱的手機市場,換取以後物聯網市場的先機權,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那一塊的市場更大。聯想,中興,moto,都出了好幾票X86的手機了,聯想K800上市3000多,一個月之後就腰斬了,3000多買的k900,京東報價1900……偉大的英特爾將超線程技術運用於手機處理器,跑分確實厲害,功耗和續航也十分感人,哥只想說,英特爾你用22nm設計ARM晶元會死啊
主要的原因還是cisc和risc之爭,移動是risc的天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體驗一下K900,,,,和跑分十分不對稱的卡頓,,,掉電那個快其實,就是死於大公司病。
2008年,我在加州總部工作過一段時間,當時一群人如火如荼的在吵吵著有做手機晶元。因為十幾年前,計算機的CPU,輸給了蘋果,所以當時一群人熱血沸騰的要在手機晶元上,和蘋果一較高低。所有人都認為蘋果會自己生產CPU。可是沒想到,蘋果只設計,而自己根本不生產。
這就讓英特爾有點不知道打對手哪裡的感覺。蘋果是精簡指令集,英特爾是複雜指令集。到底精簡好,還是複雜好,這個爭論持續了十幾年。但如果英特爾做手機CUP,這就意味著必須從精簡開始做起。但這方面,英特爾還是零。
公司內部就起了很大的爭論,一派認為,手機就是打電話的。能拍照放個歌,就很了不起了。一定要運行什麼。根本不現實。當時手機屏幕只有3寸。
另外一派認為,手機會取代電腦。這種觀點被嘲笑的人,笑得腹肌都出來了。但我相信,他們現在的腹肌,跟定已經合併了。
就僅僅因為爭論,在英特爾總部,持續了四年。這四年,就一直在不停的討論。到底要不要做。
結果2012年的時候,英特爾已經發現,現在做,似乎已經來不及了
因為APP逐漸誕生,而且以及形成了生態。安卓系統,只能運行在精簡指令集上。
英特爾現在起步,已經比蘋果晚了五六年。
這樣就更多人覺得,不劃來,成功可能性不大。
intel之前有一個手機處理器部門,2003年建立,推出的產品是基於ARM v5TE的Xscale,後來因不盈利及與X86主業不同,在2006年將這個部門出售給Marvell,售價7億.然後2010年左右,intel發現手持移動領域前景廣闊,於是又收購了的英飛凌移動部門,價格14億.但是沒有採用ARM架構,而是X86架構ATOM處理器,缺點就是功耗比ARM高太多,然後進入市場也晚太多
2006年賣掉了自己的移動業務,這是前CEO的最大失誤了。現在BK來解決這個問題吧。在手機飛速發展的這幾年,英特爾錯過了。現在需要法力來追趕。採用的策略是我黨當年的政策--農村包圍城市。先從佔有量出發,慢慢蠶食低端市場。目前來看,平板是第一發力點啦,看看能否佔領一定的市場。如果當年沒有賣掉手機晶元業務。intel就是壟斷pc+手機的業務了。
Intel已經開始做手機cpu了,介紹一下目前的主流手機cpu吧,主要分以下幾種,高通,聯發科,英偉達,獵戶星,海思,還有已經脫坑的德州儀器,以及不怎麼出名的馬維爾。
我先來剖(che)析(dan)一下:先從小的開始吧,海思是華為自己製作並投入使用於華為高端機市場的處理器,比如p6,a199等門面機,但是海思普及率小,優化不足,也就導致了華為採用海思的高端機的性能明顯不如同價位的聯發科和高通。然後是馬維爾,第一次了解到馬維爾這個牌子是在用一代機皇u880的時候,當時流行3d神器,使低端機用降低遊戲效果來流暢運行遊戲,甚至背刺。u880在當時綜合了所有低端機的性能優勢使馬維爾的這款處理器大放光彩,後來手機硬體開始廉價化,馬維爾漸漸開始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幾乎所有用過低端機的人都知道馬維爾。然後是獵戶星,性價比低,完了。聯發科可以說的上是國產驕傲,其實說國產有點牽強。聯發科可是算是顯卡中的英特爾,性能雖然相對不夠但是功耗非常低。早期聯發科也做過山寨手機的處理器,MT6515在480 320的mrp下可以流暢解碼MP4格式(很難么。。)和運行移植在mrp下的水果忍者。後來聯發科加入了智能處理器陣營,以其高性價比和超低功耗贏得了一席之地。但是聯發科不被國外遊戲廠商重視,很多遊戲對高通,英偉達都有特別優化,而聯發科就沒有,即使6589可以碾壓這款遊戲。目前國內大多數中低端機均採用聯發科處理器。高通驍龍800出色的性能換來小米爆炸。高通(Qualcomm)是一家美國的無線電通信技術研發公司。它有點像小米,以一切為代價換取性能。不得不說高通性能真的是非常叼,功耗跟聯發科比完全沒有可比性。由於優化不好,所以低端機很少有採用高通的處理器,性價比低,功耗大,而且刷機風險比聯發科高。英偉達一個做顯卡的做處理器明顯不務正業,over德州儀器的處理器我沒有用過,但是德州儀器真的是業界良心,綜合聯發科的省電和高通的性能——雖然都不如原廠。德州儀器不做手機處理器是一大損失,現在已經改行賣化肥。
以上。2000年左右的xscale,2005年摩托羅的E680用的也是xscale。後面專門把atom架構用到手機,平板里(2014,13年華碩有一部分產品搭載),但相比ARM有諸多不足,只好暫時退出。現在是給展訊提供14nm工藝,由展訊代為設計實現,主打中低端。除去CPU,單獨基帶部分,他們收購了德國英飛凌移動部門,一直在出產品,只不過性能比較差
00年代左右,INTEL收購了DEC的STRONG ARM,獲得了移動晶元的技術,開發出了XSCALE ,當時主要用於PDA,由於缺乏BB相關技術,INTEL和ADI合作開發了BB,XScale 手機SOC一直是非主流,由於05年左右,AMD帶來的競爭壓力太大,INTC賣掉了XSCALE,錯過了和APPLE合作的機會,08年推出ATOM 處理器以後,離SOC相距甚遠,只到2011年才推出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SOC
intel至今用硅脂,裝到手機上豈不是燙手用
未來的趨勢是很多原先由pc端才能處理的任務,慢慢由移動手機端處理了。移動處理器的發展空間巨大。
當年,當年不說也罷,是intel自己耐不住寂寞,主動拋棄了arm,然後,現在想回來,難了。。
Intel 現在也在做 x86 的手機啊。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Intel 的處理器能耗太高了,現在的手機電池技術很難滿足 Intel 的能耗。
推薦閱讀:
※為什麼當年 Apple 可以從 PowerPC 順利轉換到 Intel 平台?
※為什麼蘇聯沒有出現英特爾、AMD這樣的微處理器產業?
※如何看待小米從英特爾手中購買332件美國專利?
※如何看待蘋果混用高通和 intel 的基帶晶元?
※如何看待英特爾第八代cpu仍然沿用14nm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