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為什麼很喜歡 Bob Dylan 的歌曲 One Too Many Mornings?什麼打動了他?


這個問題理論上只有喬布斯能回答。


在《喬布斯傳》里有過這麼一段記錄:鮑勃迪倫問喬布斯最喜歡什麼歌,喬布斯提到了《多餘的清晨》(One Too Many Mornings),於是迪倫當晚就唱了這首歌。

演出結束後,喬布斯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輛旅行車駛過他身旁,發出了刺耳的剎車聲,車門滑開了,「喂,你聽到我為你唱的歌了嗎?」。依舊是迪倫沙啞的聲音,然後車就開走了。當喬布斯講到這段故事的時候,他表示非常欣賞迪倫的嗓音。他回憶道:「他是我心目中經久不衰的英雄之一。我對他的喜愛隨著時間而生長,現在已經成熟。我無法想像他在那麼年輕時就取得了成功。」

喬布斯擁有迪倫超過 100 個小時的現場磁帶,包括 1965 到 1966 年巡迴演出的每一場音樂會。所以幾乎可以說喬布斯喜歡迪倫的所有歌曲。

喬布斯收藏的那些磁帶,記錄了迪倫作為反叛者最光輝的歲月。1965 年,迪倫在羅德島新港音樂節上登台演出。他背著一把 Fender 電吉他,身穿皮夾克,帶著新發掘的鍵盤手 Al Kooper 和其他樂手上台。當吉他的電纜接入放大器發出 「嗡」 的一聲震動,「抗議歌手」、「民謠歌手」 鮑勃?迪倫的影像瞬間汽化在時空中,取而代之的是舞台上扯著嗓子用最高分貝嘶吼的男人: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此役過後,搖滾樂終於不再是青春期的自我沉溺,而可以擔當起記錄、抒發人類情感思想的功能。迪倫在民謠中展現出的詩歌技巧、電子元素的加入,為現代社會複雜的情緒找到了指代——這是木吉他、口琴無論如何也難以表達的意象。流行音樂逐漸收起了它乖巧、可愛的外形,朝更自我、外放的方向發展。此後,Pink Floyd 等樂隊都接過 「搖滾詩歌」 的創作哲學,在音樂作品中探討更直指人心的話題。

但讓喬布斯震動最大的,恐怕還是現場錄音中觀眾的反應——在如此劃時代的創新面前,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暴躁的。觀眾希望聽到那個吹口琴、彈著木吉他唱 Blowin" in the Wind 的迪倫,而不是眼前這個像嗑藥 high 了的高中生,大聲地在台上胡言亂語。噓聲、抗議聲響遍了整個音樂節現場。而到了 1966 年英國 Royal Albert Hall,現場錄音中可以直接聽到觀眾罵迪倫 「Judas」(背叛者)的聲音。

恰恰是這種脫胎於反文化運動的精神,為今日矽谷的主流文化定調。創業本就是一種叛逆之舉,它意味著不妥協於傳統大型企業的螺絲釘文化,只為個人利益埋頭苦幹;而是站在人類社會的視角,更好地思考未來的社會與生活。商業不再全部是西裝革履、手拿公文包的生意(Business),其中一部分進化成為更高維度的創新(Innovation)。

憑藉著這樣一份與主流文化的不妥協,迪倫成為六十年代反文化運動中的標誌性人物,和他身後的 「愛與和平」 浪潮、嬉皮士們一起,為日後的矽谷和喬布斯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價值觀,甚至形塑了個人電腦時代。

作為一名不按常理出牌的創新者,喬布斯也常常遭遇非議。9 年前第一代 iPhone 橫空出世時,它收到的讚美並不比惡評多。許多人沒法接受一款沒有 QWERTY 鍵盤、沒有收音機功能、只有黑色壁紙的手機,有人甚至評價它像 iPod、手機和 PDA 的私生子。這讓人回想起,更早之前的 2001 年,說第一代 iPod 根本沒有機會的也大有人在。

讓喬布斯認識迪倫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創業夥伴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我們兩個會遊走於聖何塞和伯克利地區,到處尋找迪倫的盜版磁帶並收集它們,」 沃茲在採訪中說,「我們會購買迪倫歌詞的小冊子,然後熬夜解讀這些歌詞。迪倫的話可以觸動我們心中的創造性思維。」

這種創造性思維,一方面來自迪倫在詞作中所散發出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則是他在六十年代反文化(Counterculture)浪潮中領軍人物的形象。這種反對平庸、強調與主流差異的價值觀,對喬布斯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最為人熟知的,還是 Think Different 的廣告:

向那些瘋狂的傢伙們致敬。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訓,他們惹事生非,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他們也不願安於現狀。你可以讚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對他們,質疑他們,頌揚或是詆毀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了事物。

他們發明,他們想像,他們治癒,他們探索,他們創造,他們啟迪,他們推動人類向前發展。也許,他們必須瘋狂。


先貼歌詞

One Too Many Mornings

Down the street the dogs are barkin』

And the day is a-gettin』 dark

As the night comes in a-fallin』

The dogs』ll lose their bark

An』 the silent night will shatter

From the sounds inside my mind

For I』m one too many mornings

And a thousand miles behind

From the crossroads of my doorstep

My eyes they begin to fade

As I turn my head back to the room

Where my love and I have laid

An』 I gaze back to the street

The sidewalk and the sign

And I』m one too many mornings

An』 a thousand miles behind

It』s a restless hungry feeling

That don』t mean no one no good

When ev』rything I』m a-sayin』

You can say it just as good.

You』re right from your side

I』m right from mine

We』re both just one too many mornings

An』 a thousand miles behind.

on the right there be hill,

if you buy right to stay.

until I"m on the one too many mornings

And a thousand miles away.

歌手背景

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音樂家,詩人,獲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迪倫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60年代,他對音樂的最主要的貢獻是歌詞的深刻寓意與音樂成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他對工業國家整個一代人的敏感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音樂對理解和分析60年代是至關重要的。縱觀其音樂生涯,Bob Dylan 堪稱賦予了搖滾樂以靈魂。

鮑勃·迪倫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搖滾歌手,並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他直接影響了一大批同時代和後來的音樂人,例如尼爾·楊、大衛·波維、婁·里得、布魯斯·斯普林斯丁、約翰·列儂等人,並被時代雜誌列入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的名單。如果沒有迪倫,無疑搖滾樂將走一段彎路,將不會有「披頭士」(THE BEATLES)的《佩珀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不會有「滾石」的《乞丐的宴會》(Beggar』s Banquet),也不會有「樂隊」的《來自大平克的音樂》(Music form Big Pink),這就是他的影響程度。他對音樂的最主要的貢獻,這點也影響了列儂和麥卡特尼之後的很多歌手,那就是歌詞的深刻寓意與音樂成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從他一開始的抗議歌曲,就展示了他的歌詞比他的音樂更感召力、更激動人心。縱觀其音樂生涯,Bob Dylan 真正賦予了搖滾樂以靈魂。

個人觀點

根據歌手的年齡和經歷,迪倫的音樂在喬布斯的成長期間起到很大的影響,是喬布斯那個時代的標誌性歌手。就像我們的父輩很難喜歡上新生代歌手一樣。

再來看這首歌,直譯的意思是《多餘的清晨》,但與歌詞並不對應,所以翻譯成多餘並不合適,再結合歌詞的意思,應該翻譯為《不一樣的清晨》更合適,一個年輕人,走在十字路口,回頭望了望家裡的方向,那裡有他愛的親人在熟睡,大家都說像現在這樣挺好的,但是年輕人卻並不滿足,他厭惡了一個又一個單調乏味的清晨,他渴望遠行,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當親人在夢中醒來,發現他早已在千里之外。而在那個年代,有一本書叫《在路上》,也深深的影響了一代人。


那個時代兩個B無人不愛


喬布斯的最愛——鮑勃迪倫和披頭士 這個視頻也許可以幫助你。披頭士和鮑勃迪倫都能代表一個時代,而喬布斯呢,也是如此。英雄惜英雄啊。。。


推薦閱讀:

喬布斯是怎麼激勵他的員工的?
看了喬布斯傳的樣章,你還願意買嗎?
如何評價法鯊版的《史蒂夫·喬布斯》?
乙川弘文(Kobun Chino Otogawa)對喬布斯的思考方式產生了什麼影響?他們之間的事情有沒有詳細的記載?
如果要拍攝一部喬布斯的電影,由誰來飾演喬布斯比較合適?為什麼?

TAG: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 | 鮑勃·迪倫BobDy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