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學生先出來革命的?


1、學生年輕且無業,無家。年輕有衝勁,說干就干;無業有時間,無家呢,不必有負擔。你不必為妻兒老小的戶口問題擔心,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自然毫無顧慮。用大陸歷史書的說法「革命性強」,在現代社會,甚至強於傳統認為的工人和農民。

2、學生涉世不深,可塑性強。好比一顆小樹,你往哪裡彎,它就往哪裡長,學生正在「思想形成」的一個階段,更易被新鮮的思想感染。

3、學生易於組織。除了工人之外,學生是社會上最有集群感的一群人。這個集群基於年齡和身份的共同認同,其邊界甚至超越了單個的校園,不同的校園內所有的學生之間都有高度的認同。

4、學生身在城市。

5、學生的社會影響力高。他們的年齡特點和高知特點,讓其訴求更易打動/感染觀者(同理,他們的犧牲也是),。

6、基於以上幾點,他們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群體,最容易被人找上。


視頻封面霸王別姬片段視頻


沒有既得利益。

不屬於利益集團。

成見幼稚,經歷少。

有大把閑余時間。

急於想得到社會認可。


引用王朔《我的千歲寒》中的話

我感激我所處的那個年代,在那個年代學生獲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學習那些後來註定要忘掉的無用的知識。我很同情現在的學生,他們即便認識到他們是在浪費青春也無計可施。我至今堅持認為人們之所以強迫年輕人讀書並以光明的前途誘惑他們,僅僅是為了不讓他們到街頭鬧事。

所以吧,學生天生就是出來鬧事的,社會經驗少,缺根筋。

現在的網路遊戲、社交網路等等,從某種程度上在精神上已經把很多愛鬧事的學生給禁錮了,上網看知乎、聊時政、關心時事的學生比玩遊戲、看電影、刷微博的少的多。


最近100年才出現學校和學生,以前完全沒有


第一,學生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較高,不容易受到傳統思想和舊風氣的束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第二,年輕的學生志向遠大,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往往也很大,讓學生們自感沒有施展抱負的平台,這很容易使他們由失望轉向不滿和反抗。

第三,年紀輕輕,血氣方剛,逆反心理較重。

第四,沒有妻兒的牽掛,沒有顧慮,願意犧牲。

這裡面,前兩點是針對學生這個身份說的,後兩點是針對年輕人這個屬性說的,兩者一結合分析,就是題主想要的答案。


內部因素:

一,閱歷不豐富;

二,心智不成熟;

三,沒有太多後顧之憂。

外部因素:

大家都懂的。

閱歷少,也就是見得少,思考得也少,所以容易相信「#權@威!」,比如老師,公zhi,某些領域的領導人物。。。

心智不成熟,換句話說也叫做可塑性強。和閱歷少有關係,說到底還是年輕人,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容易接受新觀點新思想新知識,當然也更易受到@煽!動¥言論的蠱惑;

沒有太多後顧之憂。即使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遇到了自己真正覺得是問題的問題,有必要上街上去走一走,也會多考慮下自己的家人或者工作或者其他,但學生明顯這方面先天「缺一根筋」。

至於外部原因那就多了,比如某些別有用心國家背後大量的財物支持,有組織有計劃地步步為營,大家都懂的!

就拿我自己做例子吧,以前讀書時候,當時發生個挺大的事,老師念幾篇網上download來的文章,或者經常課間穿插著自己的思想,特別容易被說服和鼓動,滿滿都是力氣想去做點什麼。現在再回頭想想,當初某些觀點明顯過於偏激或者根本就和我現今的觀點相反,如果再讓我回到課堂,我都可以站起來反駁一下。不過在當時,思想就是很簡單很單純,自以為有思想,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等自己見識多了,思考多了,也長大了,就根本不會那麼輕輕鬆鬆被煽動了。不敢說自己現在有多成熟,至少比學生時代獨立思考能力長進了不少,也理智了許多。

雖然自認為言論政治正確,但考慮到我的啟蒙老師和家人多次對我強調不要在外談論這類問題,還是可恥地匿了吧。

PS:回答錯問題了,本來是回答下面這個問題的,不過還是保留答案吧。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因為革命不革命還是小事

主要的是要釋放滿身的能量


沒腦子,有幹勁,性慾旺盛。


應該大部分是大學生,用排除法吧~(小學,初中,高中)壓根不懂,玩,背書....(大學畢業後)工作,生存-,(已婚人士)生活,帶小孩。(中年人)明白人或裝睡,信命了,(老年人)好好活著....


好騙


有時間:還沒工作呢,沒什麼時間成本。

有知識:開始理性分析,不會被輕易愚弄。

沒家庭:想著自己能對自己負責,不用擔心別人。

有熱血:或者說社會經驗不足,沒城府。就算知道靜觀其變是正確的,也想著革命最會有人犧牲,我願做第一人。



人傻


因為他們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真真的愛國群體。


1.自以為是。

2.好忽悠。

3.年輕,火大,慾望強。

雖然我們都經歷過學生時代,但我還是很討厭學生。


推薦閱讀:

辛亥革命為什麼失敗?
誰了解這首歌「El puebl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
讓子彈飛中,張麻子把黃四郎的「精神」砍了,鵝城革命就勝利了。那黃四郎的槍呢?
階級決定論在革命中究竟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TAG:革命 | 學生 | 愛國 | 愛國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