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一部電影的主題元素?

咆哮一聲:每次看到好電影都會熱血沸騰地想為它寫點東西啊,短的長的都行啊,可是就是無法下筆啊!

好電影都是有主題元素的,該從哪些方面切入呢?

-----------------------------------------------------------------------------

補充:隨性所至地寫一些簡短的觀後感倒是能下筆,但是作為非專業影評人,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像模像樣」的影評文章?


以下內容整理自一本理論書……

《看電影的藝術》The Art of Watching Films

作者:Joseph M. Boggs Dennis W. Petrie

譯者:張菁 郭侃俊

什麼是電影的主題元素

對於小說、戲劇和詩歌而言,主題指一種思想——中心思想、觀點、要旨,或藝術作品在整體上表達的主張。然而,電影的主題不必是某種思想。在電影分析的語境中,主題指的是將影片整合在一起的中心內容或特殊的關注點。

「電影講述什麼」決定了怎麼選演員、電影看上去怎樣、怎樣剪輯、怎樣配樂、怎樣混音、怎樣出字幕,另外,對一個好的製片廠來說,還將決定怎樣發行影片。電影講述了什麼將決定電影怎樣被製作出來。

電影製作者可能會選擇關注某些思想,但是也同樣可能強調下列四個要素中的一個:(1)情節,(2)情感效果或情緒,(3)角色,(4)風格和質感。在所有的電影中,這五個要素會全部得到呈現,但在任何一部特定的影片中,其中某一個要素是統攝性的。

  • 以情節為中心的影片,目的通常是讓觀眾從枯燥沉悶的日常生活中暫時逃離出來。動作節奏快且激烈,人物、思想和情感效果都從屬於事件,最後的結局極為重要。然而,時間和最終結局,只是在所講述故事的特定背景下才會那麼重要,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

  • 在以情感效果或情緒為中心的影片中,導演創造了及其特別的情緒或情感效果,完全可以用某種貫穿全片的情緒或情感來判斷一部電影。事件從屬於它們要實現的情感效果。大多數恐怖電影和浪漫情調的詩化電影可被闡述為以情緒或情感效果作為首要關注點和統攝性要素。在某些影片中,兩種平衡的情緒混合在一起,相互作用。

  • 以人物為中心的影片,通過動作和對話實現對某個人物的清晰刻畫,情節在這類影片中非常重要,但其重要性基於它有助於我們理解人物的發展。影片中人物的主要吸引力在於他區別於其他普通人的品質,因此這類影片的主題在於對中心人物的塑造,強調其不同尋常的個性。

  • 在以風格、質感或結構為中心的電影中,導演用相當不同的方式講述故事,使電影的風格、結構、質感成為它首要的和最讓人難忘的特徵——對觀眾的思想和感覺的衝擊比其他主題元素更強。這種獨特的風格、質感或結構滲透進整個影片中(不僅是某個部分),使所有的電影元素交織在一起成為富麗的織錦畫一般。

  • 在以思想為中心的電影中,動作和人物具有超越電影自身語境的意義,能有助於觀眾理解生命、經歷或者人類處境的某個方面。這個思想通常呈現得較為隱晦微妙,觀眾需要努力尋找適合全片的最佳解釋。這種間接的方式增加了對影片主題進行多樣化闡釋的可能性,但是多樣化的闡釋並非必然相互矛盾。以不同的語言和方式,從不同角度闡釋主題的實質,相互構成補充,也會同等地有效。

對影片中心思想的確定不應止於僅僅理解主旨,還要嘗試做出一個綜述,以精確地概括出在電影中被戲劇化且由自身的各種元素所傳達的主旨。如果有可能對電影主要關注的內容進行非常具體的闡述,那麼電影的中心思想也許能歸為以下幾類。

  1. 道德含義:闡發道德主張的電影趨向於讓我們確信道德原則的智慧和實用性。雖然很多現代電影都有重要的道德含義,但較少有圍繞單一道德主體結構的電影,我們必須謹慎,不應將某種道德傾向誤認為道德宣言或道德判斷。

  2. 人性的真相:和那些以獨特人物為中心的電影不同,有些電影關注有普遍性或者代表性的人物。這類電影中的人物承擔的意義超越了他們本身,並超越了人物在電影中的具體處境。這些角色代表了普遍的人性,作為藝術載體,他們被用來展示廣泛和可被理解的人性真相。

  3. 社會問題:在電影中表現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如揭示出社會的罪惡和荒唐之處或批評社會體制。這類電影強調社會變革,但很少明確地指出具體的變革方法,通常專註於提出問題並強調其重要性。與表現人性的電影不同,社會問題電影並不帶有對普遍意義上人類的批評,而是關注人類作為社會動物的基本功能,以及人類創造出的社會體制和創通。

  4. 為人的尊嚴而抗爭:描述了人性對立兩面之間的基本衝突或對抗。一面是被動物性本能俘虜的慾望,和人性的弱點(懦弱、殘忍、愚蠢和好色),另一面是為尊嚴抗爭,表現勇氣、理性、智慧、某種精神或道德感,以及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當人物置身於逆境,必須應對強大的對手並周旋於眾多的麻煩中時,這個衝突得以最好地展現。無論輸贏,鬥爭本身已使人物獲得尊重。

  5. 人類關係的複雜性:專註於人際關係中的困境與挫折,或者幸福與快樂,如:愛情、友情、婚姻、離婚、家庭關係、性,等等。一些電影表現了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另一些電影給了我們某種視點,但沒有提供任何清楚的解決方案。

  6. 成長(年齡的增長 / 純真的失去 / 成長的意識):影片中的人物通常(但不總是)被迫成熟起來,或通過與周圍世界的聯繫逐漸獲得自我意識。這些主題可以被處理得很戲劇化、很嚴肅,或很悲劇化、有諷刺意味,電影的中心人物在開頭和結尾有很大不同,發生的變化可能是很微妙的內在變化,也可能是劇烈的變化,它們深刻地改變了人物的外在行為或者生活方式。

  7. 道德或哲學謎題:導演圍繞某個謎題或某種令人困惑的特質來發展故事,有意地努力喚起多樣化的主題闡釋,試圖去暗示或神秘化主題而非清晰地傳達它,試圖提出道德或哲學問題而非提供答案。對這類電影典型的反應是:「這是關於什麼的?」這種電影主要通過符號或影像傳達主題,即使經過最睿智的分析,仍然保留著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確立主題

確立主題對電影分析來說既是開始,也是結束。在看完電影后,對主題要有個粗略的判斷,為更細緻的分析找到起點。分析本身應該理清我們對影片的看法,展示出所有的元素為影片整體所發揮的作用。然而,如果對某個主題性元素的分析不能完全支持我們對影片主題的最初看法,則應該根據分析所暗示的新方向重新考慮。

情節,情感效果或清晰,人物,風格或結構,以及思想是絕大部分電影的中心。然而也有例外,有些電影的關注點不僅限於某一個元素。在被我們定義為「主題」的中心內容外,某些影片會有一些次要的、被強調的方面,即「母題」(motifs)——影片中不斷被重複的影像、式樣(pattern)或意念,它們是主題的各個面向或變體。

對主題的闡述不能傳達電影本身全部的魅力,它僅能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某部影片是一件完整的藝術作品,並提高對共同發揮作用的各主題元素的欣賞水平。

評價主題

一般來說,主題評價是一個客觀過程,任何對這種價值判斷進行的系統性指導企圖都有失偏頗,然而,一些概括性的方法是可行的。

普適性(universality)是一種常用的評價標準。具有普適性的主題不僅對此時此刻的人,而且對所有年齡的全體人類都有意義。因此,有普適吸引力的主題可被認為是超越了那些在特定地區和年代才有吸引力的主題。

這並不意味著缺乏普適性主題的影片沒價值,即使主題的吸引力被具體的時代和地域所局限,它也可能和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有相關之處,我們自然會認為那些對自己有意義的主題比其他的更好。


讓你熱血沸騰的點是什麼?什麼畫面讓你魂縈夢繞?現在就找個片子再看一遍,回答這兩個問題。


相對於提問者所說的「 「像模像樣」的影評文章? 」,我翻到喜歡那種或長或短,不依賴於電影主題,而是從一個受到觸動的畫面或者對白髮散開去,信手寫就的 「源於影像的微瑣絮語」。譬如馬家輝的《明暗》。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08684/


推薦閱讀:

哪些歷史題材影視劇的開頭/結尾十分精彩/巧妙?
印度有哪些比較知名的女明星?
有哪些帥氣的男性劇照或電影截圖?
你為什麼不喜歡《三傻大鬧寶萊塢》?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