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奧匈帝國丟失的內萊塔尼亞領土,各省(國)面積和總面積分別有多少?
一戰後奧匈解體成多個國家,其中匈牙利王國領土依據《特里亞農條約》的分割情況,數年前在《戰爭史研究44》上有一幅很詳盡的地圖說明。而奧地利部分、也就是哈布斯堡家族領地依據《聖日耳曼條約》等條約進行分割的詳情,就是分割給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烏克蘭、南斯拉夫、義大利、羅馬尼亞等各國的領土具體有哪幾塊,面積各有多少,網上都沒有見到過。
抱歉當一回伸手黨,百度、維基和必應都搜不到……
不是《聖日耳曼條約》肢解了奧匈帝國,而是由於奧匈的驟然解體才有了《聖日耳曼條約》。嚴格來講南斯拉夫人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屬波蘭早就在奧匈崩潰之時就獨立了,並不需要《聖日耳曼條約》割讓。
總體而言,英法對奧地利惡感並不大,隨著奧匈的崩潰,奧地利不再被認為是一個威脅。英國人對奧地利沒有特別的反感,克列孟梭有個奧地利嫂子。當奧地利總理倫納宣布,奧地利和捷克一樣,是在哈布斯堡廢墟上新生的國家時,英法認為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只有覬覦奧地利領土的義大利表示反對。
實際上協約國並沒有認真地考慮過對奧和約,《聖日耳曼條約》由幾個粗心大意的文員對著對德和約的草稿照抄,以致協約國代表在談判時尷尬地發現草案里居然有禁止奧地利保有潛艇這種條款。
《聖日耳曼條約》對奧地利領土的處分主要是針對奧地利德語區,這種不公在當時就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協約國只表示了有限的同情。
一、南部邊界
儘管英法和義大利達成了《倫敦條約》以換取義大利參戰,不過《倫敦條約》的基礎是前提奧匈在戰後繼續存在。剝奪敵國的港口和艦隊是合理的,但是瓜分新生的友邦南斯拉夫就不合理了。為此英法竭力說服義大利放棄《倫敦條約》。
更重要的在於,威爾遜向英法明確表示,美國不會受到任何密約的約束。巴黎和會前,威爾遜訪問了羅馬,義大利自以為氣氛良好,實際使得威爾遜更加蔑視義大利的貪得無厭。1919年1月,威爾遜通知義大利《倫敦條約》不再生效。
所以在巴黎和會上,義大利代表雖然不停重複《倫敦條約》的條款,但極少提及《倫敦條約》本身。對於南蒂羅爾,意語區的特倫蒂諾劃歸義大利並沒有問題,然而義大利還索要德語區的南蒂羅爾,理由是義大利出於戰略的考慮必須控制布倫納山口。最終協約國默許了義大利的聲索。威爾遜事後非常後悔把南蒂羅爾的德意志人劃給義大利。
對於東南方向的卡林西亞,則是典型的斯洛維尼亞農村包圍德意志人城市的局面。協約國調查團發現,相當一部分斯洛維尼亞人不願加入南斯拉夫。最終,協約國要求在克拉根福舉行公投。南斯拉夫激烈反對,並得到了法國人的支持(法國希望避免阿爾薩斯-洛林可能的公投)。然而這次義大利基於在亞得里亞海反南斯拉夫的立場,積極支持奧地利。克拉根福公投的結果是大比例支持加入奧地利。南斯拉夫軍隊立即進駐但是很快撤出了,可能的原因是南斯拉夫指望取償於匈牙利。
二、北部邊界和蘇台德
捷克是備受協約國寵愛的。協約國把德裔占多數的普雷斯堡分配給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理由是:捷克需要一個內河港。
波西米亞王冠領地內的德意志人則面臨一個艱難的局面。德國對他們的處境表示同情,但是德國已經自身難保了。德國外長馮·布洛克多夫-蘭曹明確拒絕了合併蘇台德,表示不會因為「從未屬於過德國的」德意志人影響和協約國的談判。
蘇台德地區以月牙形圍繞在波西米亞,鐵路均通過布拉格。除了南部,波西米亞東北和西北的蘇台德和奧地利合併是很困難。協約國在改寫國境會考慮經濟因素,避免「昂貴的切斷手術」。另一方面,貝奈斯在巴黎積極活動,一邊繼續炮製人口數據,一邊承諾保護少數民族權利,把捷克粉飾成中歐的瑞士。
客觀地來講,捷克的少數民族權利保護做的不錯。喀爾巴阡山的烏克蘭人和羅馬尼亞人願意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尤其是和匈牙利的統治相比較)。對於波西米亞的德意志人,尤其是富農、資本家、中產階級來說,捷克至少在當時中歐的赤化風暴中提供了穩定。捷克還保留了德裔的代表權、德語報紙、德語公務員和教育系統。雖然德意志人可能有不滿,但你真要德意志人在捷克和波蘭里選一個(比如在切申)的時候,任何德意志人都知道,捷克比波蘭好上一百個塞爾維亞。
三、東部邊界
奧地利提出的對匈牙利的領土聲索被協約國支持。雖然歷史上布爾根蘭不屬於奧地利,但是布爾根蘭的德裔佔優。這次奧地利的理由和義大利一樣,匈牙利離奧地利的鐵路太近所以奧地利需要布爾根蘭作為緩衝,奧地利需要布爾根蘭的農產品。最重要的是,匈牙利此時處於布爾什維克的統治下。最終協約國把除厄登堡之外的布爾根蘭分配給奧地利。
四、奧屬波蘭
實際上《聖日耳曼條約》並沒有直接規定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聖日耳曼條約》只規定奧地利必須承認未來羅馬尼亞和波蘭的國界,但是在《聖日耳曼條約》簽署之時,羅馬尼亞和波蘭的國界還是處於未定的狀態。羅馬尼亞的國界要等到《特里亞農條約》,而波蘭的國界要等到《里加條約》才確定。
對於題主想了解的東加利西亞問題。在帝俄退出戰爭後,德奧計劃在烏克蘭扶持了一個烏克蘭哈布斯堡王朝作為衛星國,由哈布斯堡成員威廉大公擔任國王。大公本人是一個精烏,熟練使用烏克蘭語,戰前就在奧匈國內為烏克蘭民族利益活動。在威廉大公的活動下,奧地利將以倫貝格為中心的東加利西亞移交給烏克蘭,以換取烏克蘭產出的糧食。在哈布斯堡垮台後,波蘭和西烏克蘭迅速捲入波烏戰爭。除此之外,西加利西亞還有兩個小型的烏克蘭人共和國,在《里加條約》後被波蘭合併。
嚴格意義上《聖日耳曼條約》規定奧地利喪失的領土是蘇台德地區和南蒂羅爾。
謝邀在凡爾賽會議上奧地利共和國毫無籌碼基本上是任人宰割的地位,如果說奧地利代表還心存一點僥倖的話,那就是他們寄希望於奧地利代表中的某些成員,比如弗蘭茨-克萊因和海因里希-拉馬什作為國際著名法學家的個人威望。或者是代表團中的某些成員和協約國的個人關係。
威爾遜綱領宣布給予奧匈帝國各民族以自決權,但這種自決權實際上是組成帝國的各民族脫離帝國的自決權,而不是依照民族分布重畫帝國各部分的疆域意義上的自決權。
威爾遜綱領並不是一種有建設性的重構中歐政治格局的指導思想,相反它是協約國肢解奧匈帝國的工具,只是一種實現軍事目標的宣傳手段。
所以捷克境內的三百萬德意志人的自決權被一筆勾銷了,在對捷克邊界的問題上捷克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蘇台德既不能併入德國也不能併入奧地利,南波西米亞和南莫拉維亞德意志人雖然站起來反抗但也遭到鎮壓。
對義大利邊界更不用說,在奧地利議會裡南蒂羅爾人擁有自己的代表,但是合約把他們完全劃入義大利。
簡單的說奧地利針對協約國,(捷克人也被承認為協約國)的每一條邊界都毫無談判的餘地,而且正當的權力也完全被無視,如果說有什麼讓義大利無法奪去整個蒂羅爾,那麼美國人終於想起了自己的民族自決原則和義大利對巴爾幹的帝國主義野心刺激了英國的神經哪一個的作用更大還難以判斷。
奧地利少數得到了公平對待的邊界是東南方向,斯洛維尼亞人此時是塞爾維亞人征服和壓迫的對象,所以德意志人起來捍衛自己的邊界的時候塞爾維亞正規軍在是否干預的問題上游移不定。
同樣取得了比較公平的邊界是奧匈兩國之間的邊界。首先這兩個國家都是凡爾賽會議上任人宰割的對象,其次這個國家爆發了蘇維埃革命,所以對協約國來說比奧地利更危險。
一個有趣的紛爭是奧地利最西端的福拉爾貝格,這個地區當時還不是州,它西部和南部和瑞士接壤北方和德國接壤。當時也發生了領土爭端,當地人在公投中多數願意併入瑞士,但是瑞士人怕這個地區的併入打破瑞士的語言和宗教構成,結果是被迫留在奧地利之內。
我發現我果然是不在狀態看錯了問題。奧匈帝國的領土在凡爾賽和約上被三個新國家和四個既有的國家所分割。
三個新國家是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四個既有的國家是匈牙利、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
這裡沒提烏克蘭是因為東加利西亞尤其是利沃夫,在帝國時期它被叫做倫貝格被轉交給烏克蘭是奧匈帝國自己做出的決定,目的是為了換取烏克蘭的糧食,波蘭民族黨雖然堅決反對,但也無可奈何。
在奧匈帝國分解而成的這些國家裡損失最大的是奧地利,奧地利本身是帝國德意志人組成的國家但是大片德意志人被置於其他國家的統治之下,成為兩戰之間的民族主義熱潮的犧牲品,當然其結果是在二戰里他們也往往和納粹合作,最後成為二戰後中歐和東歐國家的強制的去德意志化民族遷徙甚至屠殺的犧牲品,從這個意義上說奧匈帝國的瓦解導致了此後中歐和東歐的一系列人間慘劇。
其中除了一開始說的奧地利的領土損失之外,普雷斯堡也是一個德意志人地區,但是失之於斯洛伐克,最終變成弗拉蒂斯拉發。
損失第二慘重的是匈牙利。匈牙利對特里亞農合約的切齒痛恨到21世紀還沒有消失,根據這個條約匈牙利損失了三分之二的領土。上匈牙利和匈牙利故都普雷斯堡失之於斯洛伐克。更廣闊的領土失之於羅馬尼亞,造成了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血海深仇。
而贏家裡獲利最大的無疑是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幾乎可以看作是奧匈帝國碎片里形成的畸形國家的典範,這個國家自詡為民族國家,但卻不是任何一民族的國家,它是對自己的德意志和猶太少數民族感到恐懼的捷克人和對自己的匈牙利、波蘭、烏克蘭少數民族感到恐懼的斯洛伐克人抱團取暖的產物。它甚至可以在西里西亞問題上壓倒和協約國沒有緊密關係的波蘭,在東部領土上壓倒烏克蘭和波蘭。建立了一個張牙舞爪的中歐甲魚國家。
在自己的領土之內它迫害自己領土上的幾百萬德意志少數民族和猶太人,同時備考英法充當小協約國的旗手。阻撓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復辟,但面對納粹卻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不發一槍直接投降,但當波蘭收復自己被捷克強奪的領土的時候,它流亡在倫敦的政府又跳出來叫喚!(橙色部分:內萊塔尼亞,粉色部分:外萊塔尼亞,藍色部分:波斯尼亞)
原奧匈帝國內萊塔尼亞在一戰之後的領土劃分情況。
1.南蒂羅爾、伊斯特里亞以及達爾馬提亞的扎拉港被義大利佔據。2.南施蒂利亞、卡尼奧拉、達爾馬提亞(不包括扎拉)以及波斯尼亞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南斯拉夫)佔據。3.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和部分奧屬西里西亞加入新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4.部分奧屬西里西亞以及加利西亞-洛多梅里亞併入波蘭。5.布科維納併入羅馬尼亞。6.卡林西亞南部的克拉根福地區於1920年公投保留在奧地利,原屬外萊塔尼亞的布爾根蘭地區於1921年公投加入奧地利。
(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對切欣西里西亞的瓜分)從領土面積來說: 內萊塔尼亞的領土從1910年的300,005平方公里縮小到了奧地利共和國的83,879平方公里,減少了72%。如果奧地利的領土以1914年奧匈帝國的676,615平方公里算,則減少了87.6%。
從人口來說:1910年內萊塔尼亞有28,571,934人,1914年整個奧匈帝國約有52,800,000人。而1923年奧地利的普查只剩下了6,534,742人,以內萊塔尼亞算人口減少了77.1%,以整個帝國算則減少了87.6%。《聖日爾曼和約》給奧地利留下的領土
推薦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中東國家在做什麼?為何覺得他們參與的很少?
※如果沒有一戰奧斯曼還能存在多久?
※如何評價彈夾與單發填裝步槍的缺點?
※阿拉伯的勞倫斯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1914年聖誕奧匈軍有停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