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十二列戰船?

一開始就知道有兩列三列槳座的戰船,後來是玩全戰時知道居然還有五列戰船,再然後元老院送了我一個七列的!

然後看到有人說希臘化諸國造過十二列的……

首先想確定一下這個十二列戰船的真實性。

其次想知道,這個十二列是怎麼個列法,是十二列水手還是十二列槳?


謝謝題主 @Hi Cho 邀請

有是肯定有的,除去最通常的三列槳帆船(trireme),往上的級別中各個數字都有,「四」、「五」、「六」、「七」、「十」、「十一」甚至「十七」,乃至「三十」以及記載中最大的「四十」(Tessarakonteres)都出現在了希臘化時期的地中海。此時期的槳帆船建造並不拘泥於特定的級別或者單複數,種類十分繁雜。

最基礎的三列槳帆船的布局是這樣的:

而到了更高級的比如「四」槳帆船(此時不宜再循規蹈矩地翻譯成「x列槳帆船」),儘管數目變多,但是並不代表槳的列數也增多,比如下面這幅19世紀的曾經的猜想圖:

槳的列數很少超過3排,而數量的增多現在被認定是代表每條槳的槳手的數目變化。比如另外一位答主提及的「四」就是兩層一槳,一槳二人。而像「五」的話,則有兩種可能性:1. 一槳兩層,一層三人,一層二人 2. 一槳三層,上兩層各兩人,最下層一人。「六」則是一槳三層,每層兩人。「七」的話則在「六」的基礎上在最下層加一人。但無論如何,數字的增加並不代表槳的排數會超過三排。而在海戰中,一般能投入的最大級別也就是「十」槳帆船。而再大一點的比如「十三」和「十六」一般則更多的用於外交場合,作為希臘化諸國的帝王們的出訪用旗艦而存在。比如馬其頓王國的腓力五世的座艦「十六」,並未投入於201BC的希俄斯島海戰,但是在波里比阿的記載下,只有這艘巨艦在和約中被羅馬人允許馬其頓繼續擁有,其餘艦船一切不準。而到了三十年後,這艘船又落入了征服馬其頓的羅馬將軍盧修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手中,從馬其頓開回了羅馬的台伯河作為凱旋式上的戰利品之一。

對於這些龐然大物的作用,有兩種觀點:一種比較傳統的由W. W. Tarn在1930年的《Hellenistic Military and Naval Developments》觀點認為這些巨獸們擁有著寬廣的甲板面和高聳的塔樓,可以裝載更多的陸戰士兵和更大的弩炮,比如像擁有兩層劃手甲板的「十」就能運載200名陸戰士兵,以用於在海戰中登船肉搏和攻城。而且他們相對普通三列槳帆船更高的甲板和塔樓可以更有效的使用遠程武器進行攻擊以及無效化來自低矮船隻的投射攻擊。而在南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William M. Murray的書《The Age of Titan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Hellenistic Navies》中,他提出了一種相對新穎的觀點:這類艦船起到的更多的作用在於圍城戰中的海戰。

在圍攻擁有港口的城市中,如果缺乏海軍從海上的圍困,則陸軍在地面上的圍城很難起到作用。典型例子是腓力二世在340BC的發起的對佩林蘇斯的圍城戰和339BC的對拜占庭的圍城戰。兩次圍城戰都因為馬其頓海軍在海上敗給了雅典的支援海軍而以失敗告終。在之後的圍城戰中,我們可以看到希臘化時期海軍起到的有效作用,比如在亞歷山大征服期間的提爾圍城戰中,海上的戰艦運載著弩炮、雲梯、攻城塔一類的攻城器械。但巨型戰艦的井噴般的出現要到繼業者戰爭期間。其中的代表要數熱愛大建的安提柯陣營。在306BC的與托勒密海軍戰鬥的薩拉米斯海戰中,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所率艦隊擁有著大量不同級別的艦船:68艘三列槳帆船,30艘「四」,35艘「五」,10艘「六」和7艘「七」。在301BC從托勒密那裡奪得了有著優良木材的塞普勒斯的控制權後,他建造了「十一」和「十三」。到了288BC,他甚至建造了「十五」和「十六」,而「十六」則一直保留到了他的後代,150年後的腓力五世的時期。

Murray認為,在圍城戰中,這些大型的艦船起到的不僅是封鎖城市港口海域的作用,還有著突破海岸防衛線的職務。為了防止敵人從海上入侵沒有城牆保衛的港口,海港城市一般會在港灣入海口處將艦船並列排行並連起來,以阻止對方船隻進入港內。或者是將一些商用船隻鑿沉,用這些沉船形成壁障。為了突破這種「海上城牆」,就需要裝有大型沖角的巨艦撞開障礙,以將士兵載入防守薄弱的港口攻進城內。

在海戰中,雖然需要較小船隻的護衛,大型艦船在衝擊戰術中也起到關鍵的作用,畢竟敵方艦船並不會輕易將側面露出供你肆意撞擊,更多的時候則是船首對船首的衝擊。這樣的例子在希臘化時期的海戰中有許多:306BC的薩拉米斯海戰,260BC的米列海戰,201BC的希俄斯島海戰,以及安東尼反面案例的的亞克興角海戰。而正是奧古斯都為了紀念亞克興角海戰的紀念牆上留下的曾經放置安東尼海軍的「九」或「十」級別的大型沖角的痕迹為Murray的這一說法提供了證據。安東尼所率的大型艦船顯然是為了圍攻布倫迪西所用。亞克興角海戰也是古典時期地中海最後一場大型艦船參與的海戰了,在這之後,隨著埃及為羅馬所平定,地中海再無能挑戰羅馬海軍霸主地位的國家了。

P.S.: 如果題主對這個時期的海軍感興趣的話,我推薦閱讀這本《The Age of Titan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Hellenistic Navies》,但我不確定有沒有中文翻譯

參考資料:

Murray, William Michael. The Age of Titan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Hellenistic Nav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Sabin, Philip A. G., et a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reek and Roman Warfa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57-61


謝邀。古代的東西不懂,就我所知的隨便說說吧。

十二列當然是有的。建造這種「超大型戰艦」的風氣應該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安提柯托勒密塞琉古都沒少造(比如托勒密四世那條著名的出不了港的Tessarakonteres……)。

然後,十二列當然不可能是十二層船槳……划槳戰艦吃水都很淺,長寬比又大,受重心、穩性和造船技術限制,船體不能隨便加高。實際上單舷最多三層船槳,哪怕千年之後地中海的槳帆戰艦也鮮有更多的。x列槳的翻譯實際上是不準確的。

舉例來說,trireme,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列槳戰艦,有上中下三層槳手(分別稱作thranites、zygites、thalamites),這個不必多說了;而quadrireme,也就是四列槳戰艦,它實際上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兩層槳手,每兩個人劃一支槳,差不多是bireme(二列槳戰艦)的升級版;另外一種是在trireme的基礎上加了一隊槳手,原來的上層槳變為兩人划槳。當然了四人一支槳的單層槳船也有,但很少。那麼quinquireme以此類推,上層、中層槳變成兩人划槳,下層仍是一人划槳,即單側五名槳手。也就是說,一般所說的x列槳,應該說成x槳手才比較準確。

十二槳手就有可能是兩種情況,要麼兩層槳,每支槳六人;要麼三層槳,每支槳四人。實際上應該是後者居多,因為前者會很寬,不怎麼靈活且造起來有困難,後來的槳帆戰艦倒是有很多這樣的。

補個圖


幾乎所有超越六列槳的戰艦都是可查的,其中有2艘12列,出現在BC3世紀中期,托勒密二世麾下那支知名的艦隊中,如果放到今天,或許會被稱呼為The Grand Fleet吧,14艘「十一列」、2艘「十二列」、4艘「十三列」、一艘「二十列」和兩艘「三十列」,外加多達36艘7列槳艦,相較之下德米特里烏斯賴以在塞普勒斯橫行無忌的7艘7列槳顯得像個笑話。

槳手的安排上,最可能是6+6,考慮到艦型的關係:以超越6列的古典大型槳帆戰艦而言,上下兩層槳手座位是幾乎唯一現實的部署方式(干舷,穩性)所以5+6、6+7、6+6之類的部署,顯然比三排槳手座位科學——不過實際操作中,同一排槳座上的座位也很可能是錯落有致的,槳的安排要比那複雜得多,大致2排座位上的12名槳手分組實際操作3~4支槳也無法排除。

就真實性而言,不好說,畢竟托勒密的大艦隊並沒有什麼戰役細節存世;但就技術可行性而言基本沒有問題。安提柯二世的伊斯米爾(地峽)號疑為18列槳艦,德米特里烏斯時代還誕生了那條著名的16列槳艦,這些更大尺寸的戰艦都在歷史舞台上頻繁亮相併很可能參與實戰,沒道理認為12列槳艦會有什麼實戰或建造上的問題:這與托勒密四世時期的那條40列槳雙體手辦戰艦情況完全不同


推薦閱讀:

歐盟是否走上了古羅馬帝國衰落的老路?
如何看待古希臘埃及都是造假的,西方文明源自中國的言論?
為什麼羅馬帝國會一分為二?
古代羅馬帝國是一個有類似普世價值觀的國家嗎?
古羅馬的皇帝到底怎麼選?和現在中、美有啥不同?

TAG:歐洲歷史 | | 古羅馬 | 羅馬史 | 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