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貨幣會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而物價卻相對不變,為什麼我們不採用以物換物的辦法來遏制通貨膨脹?

大牛可以繼續延伸一下9月份的美聯儲縮表,會給我們這些普通人帶來哪些影響,貨幣是會繼續膨脹,還是變的緊縮。

如果中國的房地產業倒了,那麼會不會有可能再出現一個「四萬億」。


答主考上名牌大學,村裡人都高興啊,紛紛包了賀禮來,王二家剛拔的五十框蘿蔔,張三家一台壞了的電視機,趙四家現刨的花椒樹。一時間,院子里各色物件是應有盡有。

老爹說,不行啊,這些東西學校不收(⊙o⊙)哇。這些知識分子,聰明的緊呢!

老爹吃過虧。當年答主讀高中時,他背了一百斤生鐵去學校給我交費。到了學校聽說,校長只認老母豬。老爹鐵青著臉把一百斤生鐵又背回村,拖著一百斤生鐵挨家挨戶換老母豬,那是吃了很多閉門羹啊。

王二說:我說他爹,我也不鍛造刀槍劍戟,我要這生鐵蛋子幹啥啊。我家母豬還得去換老李家十隻母雞,給他娘坐月子用咧。

張三說:他爹啊,我這家徒四壁,孩子還常年吃藥,老母豬緊俏,拿去換藥藥店總願意收著。我這給你,拿這生鐵恐怕流動性很差啊…要不你去問問李四?平日里數他主意最多…

李四說:早就知道你要老母豬,我已經給你備好了。不過…我確實也用不到你這幾扇生鐵。我打聽好了,五十里外有一趙姓人家,當家的是個鐵匠,他手裡有兩個檀香木的痰盂,你用這生鐵去和他換,然後把痰盂給我,我再把母豬給你,你看可好?

背著100斤的生鐵,這一來二去的,老爹可給壓趴下了。引出了舊疾,在床上硬是躺了三個月。

知識分子有文化,知道有些物件使用頻率太低,拿在手裡就套牢了,想和別人換,無奈沒人要。哪有老母豬好,市場上老母豬那麼緊俏,都知道用老母豬換別的東西最容易。

大學校長文化水平更高,我得把這一院子物件倒騰成老母豬,讓兒子去交學費。老爹興沖沖的抱著那台壞了的電視機挨家挨戶敲門去了。

答主趕著一群老母豬上了火車,火車上還有一些年齡和答主相仿的,他們有的背了兩麻袋甘蔗,有的拖著縫紉機收音機,更有甚者,帶了兩張床,一上一下,他睡中間…

反正我覺得,這樣的社會,挺方便的………………………………

嗯………………………


不是開學了嗎?


貨幣和票據不同。其他多數答案都錯了,沒有發現這點的區別。除了 @步留痕 @禁與千尋。 他們明確指出貨幣並非不可替代的人,但是不方便。到現在11個回答,只有2個有點獨立思考。中國人的教育是有問題的!

個人觀點:物物交換未必要實物交換。

取消貨幣,進行物物交換是可以的。只是這中間需要一電腦系統。具體上,並非要實物交換,只需要轉移所有權即可。也就是票據。比如10斤米換1斤油。具體只需要雙方都把物資放到倉庫,交換一下米票和油票即可。(用電腦則是把10斤米轉給對方,同時對方轉1斤油過來。)需要實際領物資可以到倉庫領就是。

再說,各種物資交換的比率實際上也是隨著時間變化的。

因此貨幣取消了,一樣會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只是從一個統一的貨幣變成每家自己發行貨幣。種米的人家發行米票。油家發行油票。

好米和差米兌油的比例也不同。。。如此麻煩,因此還是用貨幣吧。


以物易物是貨幣最原始的狀態。它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它不易於被交易對手認可,它不易於攜帶,不易於估量價值,不利物品的流通。試想來一次出國旅行,你要帶多少物品?去買一套房,你要給開發商多少物品?因此物物交換變成了用一般等價物交換,比如用羊,用布。後來又演變成稱量貨幣,再變成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紙幣。現在又有了更為節約更方便的數字貨幣。即便紙幣有問題,也不能回到原始的狀態。那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通貨膨脹不一定需要扼制,因為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是有好處的,只有通貨膨脹嚴重了才是不好的。

經濟發展了,雖然很多物品價格相對不變,但是我們每個人可能擁有的物品總數卻在增多。

物物交換太不方便了,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對題主冷嘲熱諷的不少啊

其實這是個好問題

歷史上,的確存在貨幣貶值,導致以貨易貨行為增加的現象

作為本位通貨,貨幣曾經和貨物同時存在很長時間,比如唐朝是典型的銅錢本位和絹帛本位。

以貨易貨存在很多問題,貨幣糜爛、收購質量評價權被權力機構掌握導致老百姓受損,但是只要比貶值的貨幣保值,老百姓就會用。

我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金本位的時期

銀本位也是明朝後期才開始

然而銅錢並沒有想像的那樣方便,也曾出現過指垛易貨

到今天經濟全球化,本國貨幣不行,外國貨幣就會代替,再者貨幣有了理論體系指導,只要不做死,一般不會出問題。

總的來說交易的通貨收到保值、便捷、信心等多方面的影響,極端情況出現以貨易貨理論上也是存在在。


貨幣之所示成為「貨幣」是因為其「一般等價物」存在的角色。

以物易物(barter transaction)的應用場合很局限。物物交換其實就是破壞了信息對稱,增加了交易的複雜性。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估值。失去了貨幣的標價,交易中的各方對其他人所持有物品的價值估計受多方面因素的複雜影響,使得交易各方的期望難以獲得滿足。

只有在交換的商品具有同質的特性下,才可能存在一個較為廣泛的物物交換模式。更多情況下,物物交換還是受交易雙方的主觀意願驅使,特性高,流動性低。

PS:順便宣傳一下我其它的知乎回答(不認真答的都不放這裡,所以就……這麼一個):

房間內有 100 人,每人有 100 塊,每分鐘隨機給另一個人 1 塊,最後這個房間內的財富分布怎樣?


會的,當一個行業在衰退,就會有另一個行業在崛起!


不切實際,這最簡單。

以物換物需要考慮很多問題

第一個,物品價值的衡量,既然是以物換物,必然需要用到另一種物品來衡量了吧,那麼用什麼物品,古代時候可以以物換物是因為物品很少,無非是一些日常家居需要的。例如古時候,中原和少數民族的邊境貿易,就是以物換物,那時候雖然中原已經有貨幣了,但是少數民族需求的少,也就一些布匹,豬肉,茶鹽鐵。所以可以以物換物。

但是商品多了,就無法衡量了,因為每種商品的價值在變化,每個人的心理價值也在變,我的豬很好,你的羊很差,過年了,菜貴,肉便宜,等等。或者因為某些原因出現商品價格大幅變動。所以價值很亮是個問題。沒有衡量的話,你每次出去都要考慮一大堆兌換表,考慮自己需要多少東西才能兌換多少東西。因為有些東西你沒有,別人需求,你就需要找別人也需求的,總不能,你去買個包子,先去東家拿大米換雞蛋,再去西家拿雞蛋換豬肉,然後拿豬肉換包子吧。所以你還是需要有一個大家都會用到,或者別人很方便兌換掉的,同時還得考慮兌換的找零吧,你去買菜,需要帶一堆東西去,回來的時候又得帶一堆東西,麻煩么,累么。

於是最後又回到找一個參考的中間物品,這也是貨幣的來源,用一種價值穩定的物品來當做中間兌換物。這是其他商品做不到的。因為很多物品有需求時限,同時也有期限,你用豬肉兌換就得保證別人能很快兌換掉,否則一個沒地方放,一個沒時間放。

還有一點不方便,你要買東西就需要帶著一堆東西,往返折騰。

試想你去萬達,身上需要背著大包小包,然後每個門面都是蛇皮袋,每個人都拉個板車。那些買奢侈品的豈不是要拉十幾車的貨物去?你要是搬家,豈不是要僱傭整整一個車隊。最簡單你回家,做個試驗,全家人不用貨幣,來說出每種物品的兌換物品數量。你的電腦,家電需要多少什麼去兌換,你一年工資需要發你多少什麼,你以後小孩上學,需要囤多少什麼。你的資產相當於多少什麼。

孩子以後上學,需要全家背東西去。親戚結婚去送禮,人都沒法呆。

總之說不下去了。


首先解釋通脹通縮存在並不可怕,貨幣本身就只是價值標的,商品或服務本身的價值就交由市場去決定,這個價值賦予的過程一定無法做到毫無誤差,所以出現通脹或者通縮是正常的,而且他們同時是調節經濟的手段,是投資的工具……即除了用以完成交易意外的衍生價值不是以物易物能夠提供的

其次解釋以物易物的不安全性,而當貨幣之所以能成為價格標的,是依託於國家信用的,所以當你拿著國家兌付信用越強、穩定性越高的貨幣的時候,你的資產安全性就越高,這些是你可以通過常識判斷的,即,例如你有一筆資產要轉換成美元或越南幣來存,你不會選越南幣吧?是的話你也不用往下看了。那麼沒有貨幣的以物易物我們用什麼來儲蓄呢?存一百台蘋果手機嗎?一年後貶值更快吧……存一百頭羊嗎?哪有地方養?死了病了怎們辦?

好吧,這麼無聊的問題,我感覺您也就玩玩的吧,是我太認真了……


現在三歲小孩就會上知乎啦?


以物易物的交易或有成本太高,交易的效率太低,交易的標準化也差,這種4000年前人類都發現的事兒,題主還在糾結,我也想說一句,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價值不好轉換,遠古人類用貝殼做貨幣時就明白這個以物易物不靠譜了。


推薦閱讀:

如何界定聚合支付以及二清?
什麼是資金池和第三方資金託管?
e租寶的關停會對P2P行業造成什麼影響?
關於e租寶被關停事件,從法律程序上來說投資者現在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e租寶在15年6月被主流媒體曝出大量負面消息,為什麼當時沒有倒?

TAG:經濟 | 通貨膨脹 | 互聯網金融 | 金融 |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美聯儲 |